中外古代文字
中國文字演變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商周時期刻寫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記載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祭祀、戰爭、農牧業、官制、刑法、醫藥、天文曆法等,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漢字的演變:甲骨文、金文(商周時期)小篆(秦朝前期)→隸書(秦朝)→行書、草書、楷書(魏晉)。漢字演變的總趨勢:由繁到簡,漢字字形、字體逐步規範化、穩定化。
由文字的演變看中華文明的特徵:具有一脈相承、源遠流長、傳承悠久、不斷創新等特徵。
金文
商周時期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稱「銘文」,是研究商周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
大篆
西周晚期有人將文字統一整理為一種樣式,這種字體稱為「大篆」。
小篆、隸書
秦統一六國後,統一文字,把小篆作為全國統一使用的文字,便於政令通行,有利於文化溝通、交流與發展,後推行了更簡便的隸書。
世界文字演變
行書、草書、楷書
東漢以後,書法成為一門藝術。魏晉時期,草書和行書逐漸流行,鍾繇獨創楷書書法,豐富了漢字字體,有利於書法藝術的傳承和發展。
埃及象形文字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兩河流域楔形文字
在埃及象形文字出現的同一時期,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創造了楔形文字,後來流傳到亞洲西部的許多地方,被西亞古代各民族採用,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甲骨文 象形文字 楔形文字
中外古代思想和宗教
中國古代
思想
百家爭鳴
戰國時期,舊的社會制度進一步瓦解,新的社會制度逐步確立。此時的學術思想領域非常活躍,形成了不同的學派,各陳其說,史稱「諸子百家」。其中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學派的影響最大。他們提出各種政治主張和治國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學說解決社會問題。各學派之間相互抨擊,又相互影響,取長補短。這一思想文化的繁榮局面,歷史上稱為「百家爭鳴」。他是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儒家
孔子(春秋時期,不屬於百家爭鳴)
(1)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魯國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愛人」,即要有愛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將「仁」作為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最高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
(2) 他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張以德治國。
(3) 他創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在教學中,他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識教育,發現和總結出許多教育規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學原則和方法。
(4) 孔子的思想後來由弟子整理成《論語》一書。
(5) 孔子是中國古代普及教育第一人,他創立的儒家學說在漢武帝時開始成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對世界影響也極大。
孟子
主張實行「仁政」,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反對一切非正義戰爭。
荀子
主張實行「禮治」,明確尊卑等級,以維繫社會秩序。
道家
老子(春秋時期,不屬於百家爭鳴)
春秋後期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今河南鹿邑人。他的學說集中在《道德經》一書中,認為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可以相互轉化,應順其自然,政治上「無為而治」。
莊子
戰國時期道家代表人物,主張治國要順應自然和民心。
法家
韓非子
戰國末期法家集大成者,今河南新鄭人,提倡法治,主張建立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
墨家
墨子
戰國時期墨家代表,今河南商丘人,主張「兼愛「」非攻」,提倡節儉。
宗教
道教興起
東漢末年,道教興起。張角創立了太平道,張陵創立了五鬥米道。太平道和五鬥米道,在教義和傳播方式上相似,受到下層民眾的信奉。影響廣泛:如影響了太極功夫文化;文學作品神話小說《西遊記》;宗教建築如湖北的武當山、四川青城山、河南登封「天地之中」歷史文化建築群中的中嶽廟等建築藝術。
佛教傳入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主張眾生平等,迎合了貧苦民眾渴望生活平安的願望,因此得到傳播。張騫通西域之後,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東漢明帝時,佛教得到了上層統治階級的扶持,逐步在社會上傳播開來。現在位於洛陽的白馬寺是中國最早的佛教寺院。
白馬寺
世界古代
思想
哲學
古希臘德謨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論;蘇格拉底指出求得知識的最好辦法是有系統的問和答,主張「人應該認識你自己」;亞里斯多德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創立了邏輯學等新的學科。
三大宗教
佛教
(1)創立:公元前6世紀,喬達摩.悉達多創立。
(2)教義:反對婆羅門的特權,提出「眾生平等」,宣揚「忍耐順從」。
(3)發展:信仰佛教的民眾日益增多,一度成為印度的國教。
(4)傳播:公元前3世紀後開始外轉。經中亞傳入中國,後傳到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往南經錫蘭,傳到東南亞的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
(5)經典著作:《大藏經》、《金剛經》。
(6)節日:浴佛節、成道節。,
佛教的傳播
基督教
1世紀時,興起於巴勒斯坦地區。傳道者宣傳說,耶穌是「救世主」。4世紀末,羅馬皇帝確定,基督教為國教,促進了基督教的傳播。經典著作有《聖經》,節日有浴佛節、成道節。
伊斯蘭教
(1) 背景:6世紀末7世紀初,阿拉伯半島盛行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
(2) 創立:穆罕默德闡述獨尊安拉的宗教思想,於7世紀初創立伊斯蘭教。
(3) 傳播:最初在麥加城傳教,遭到了傳統勢力的反對;622年,穆罕默德遷居麥地那,建立了穆斯林公社,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國家的雛形由此誕生;630年,穆罕默德率領穆斯林佔領麥加,半島各部落紛紛遣使麥地那,承認穆罕默德的統治地位,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
(4) 經典著作:《古蘭經》。
(5) 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
古代宗教類建築:
(1)受佛教影響的建築或者雕塑有:少林寺、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雲岡石窟等;
(2)伊斯蘭教建築風格的有麥加大清真寺;
(3)基督教建築風格的有巴黎聖母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