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凌雲落戶邯鄲一年:在陣痛中涅槃
——落戶邯鄲的北京第一家外遷企業一年間
國慶節後,被稱為國家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出臺後北京首家整體外遷的央企製造型企業——新興凌雲醫藥化工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富來舒了口氣。就在上個月,他們剛剛拿到了藥品生產的批准文號,意味著經歷一年多的努力後企業終於遷了「戶口」。如今,他可以一心琢磨企業運營,不用再為跑外遷手續發愁了。
「企業外遷契合大環境,更符合自身發展需要,雖有陣痛,但卻實現了涅槃。」在與企業高管及職工交流時,不少人表達了這樣的觀點。
新興凌雲公司的前身——北京凌雲建材化工有限公司,屬於北京新興際華集團,擁有50多年生產碳酸氫鈉的歷史。
碳酸氫鈉生產所需的原料是碳酸鈉、二氧化碳氣體、水、熱量。原來,北京凌雲建材化工有限公司生產中需要的二氧化碳氣體主要來源是供首鋼生產用石灰所排放的二氧化碳。2012年,企業落實央企生態環保責任,不再生產石灰,也不再產生二氧化碳。「這樣一來,公司只能靠購買液態二氧化碳維持生產,成本大大增加。」李富來說。
2014年,北京市開始轉移非首都功能產業。新興際華集團決定把北京凌雲建材化工有限公司整體搬遷到邯鄲新興鑄管武安工業園區,註冊成立新興凌雲醫藥化工有限公司。
搬遷最難的,莫過於跑手續和遷職工。
「雖然河北各相關部門一路綠燈,但藥品批准文號轉移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新興凌雲公司一位負責人說,「為節省時間,主管部門改變了以往層層轉達的方式,破例讓我們直接在省裡改報告材料。前後我們不下10次泡在省會,上了3臺電腦一塊改。400多頁的送審文件,最後擴到了1300多頁。歷時4個月左右,終於成功轉移『戶口』。」
同樣困難的,是職工的平穩過渡。反覆做工作下,北京過來了70來名職工。企業在這些職工的補助、休假等多方面都給予了考慮。一位職工告訴記者,「除了每月4000多元的工資,到這邊來工作的,每個人還有4000多元的外地工作補助。」
陣痛之後,是新生。
搬遷後的新企業,實現了設備升級,產能由2萬噸擴大到6萬噸,同時,他們研發引領國內市場的碳酸氫鈉新產品,延伸產業鏈,增強了競爭力。搬遷騰出的老廠區土地,用於建設北京「安全谷」,優化升級力推應急救援產業。另外,新企業還可充分利用附近新興鑄管股份公司排放的二氧化碳、餘熱、蒸汽冷凝水,既能達到節能減排,又可降低生產成本。
根據邯鄲市發改委及企業介紹,通過新企業升級和老廠區轉型,可以減少京冀兩地共同煤炭消耗5.29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2萬噸,減少PM2.5排放0.2萬噸。
業內人士認為,新興凌雲公司的外遷,是宏觀調控和市場選擇雙重推動的結果。其原地轉型、新地升級、異地安置、兩地共贏、多區域協同布局產業鏈的產業搬遷模式值得借鑑。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96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