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經濟學=焦慮經濟學?這7大套路,你中招了嗎?

2021-02-19 童書媽媽三川玲

 

教育焦慮是一種高發性傳染病毒。在教育恐嚇中吞下報班的良藥,是否就是減輕痛苦的唯一辦法?

快開學了,家長群裡有關新學期培訓班的討論又升級了!

有的大力推薦某某英語班,說外教老師寓教於樂;有的建議某某思維課程,說對孩子頭腦開發大有好處;有的詢問大家有沒有聽說過某某繪畫課,據說都是美院的專業老師授課,非常靠譜……

 

大部分家長都給孩子報了興趣班,有的還不止一個兩個,最牛的那位給孩子報了7個!

 

我好奇地問:「那你家娃忙得過來嗎?」那位媽媽驕傲地說:「在我的精心安排下,她一周還能勻出一天休息呢!」

 

接著,她又「開導」我說:「人人都在學,你要不學可就落後了!」

  

也是前兩天,在小區內和上學前班的孩子家長聊到即將上一年級的焦慮。已經為孩子報了各種班的這些家長仍深陷焦慮的泥潭。

細問原因,有的擔心孩子上了小學面對一年級學習內容,對已經學了一知半解的知識失去學習興趣;還有的擔心自己孩子雖然報了很多班,但孩子一直坐不住,怕上課受老師「特殊」照顧。

一窩蜂地去湊熱鬧,孩子家長奔波於各種班之間。這是教育經濟學,還是焦慮經濟學?上了各種學習班,為何家長的焦慮並沒有得到釋放?

「焦慮經濟學」一詞,來源於北大副教授徐凱文,他說「當所有的同事在老師群裡討論教育、升學問題時,所有人都非常焦慮。」

在教育焦慮的大環境中,許多人被「想贏怕輸」的心態所綁架,陷入不自覺的焦慮中。

 

一些機構和個人,正是靠製造家長焦慮和恐懼來賺錢。他們的套路,最常見的有如下7種。

 

套路一

甩出高大上新名詞鎮住你

 

這類套路,通常會甩出各種高大上的名詞——蒙臺梭利華德福瑞吉歐奧爾森,思維導圖感統整合多元智能,3D列印創客STEAM……

 

這些都是你仿佛聽過,卻又不甚了解的玩意兒。

 

不懂沒關係,要的就是你不懂,這才能顯示出我懂。

 

既然我更懂,你還不放心把孩子交給我?我們可是這方面的「專家」!

 

套路二

別人都在學,你不學就跟不上形勢

 

這類套路,主攻家長的攀比心理。

 

人家都上奧數班,你上不上?不上就進不了好中學,雖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進,但不上你就少一次機會。

 

人家都彈鋼琴你彈不彈?雖然全中國就一個朗朗,但薰陶一下總不會錯的。

 

人家都學英語你學不學?如今可是全球一體化時代了啊,將來人人都說英語就你只會say 「Hello」……

 

最重要的是,別人都學了,所以到學校老師就不會再講了,都一帶而過!

 

總之,你要是不從眾,你就是落伍的家長,就是不負責任的家長。

 

套路三

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網傳某著名培訓學校招生,三題之內必讓孩子敗下陣來,務必要讓家長產生「天啊!居然三題不過崗」的恐慌心態,乖乖掏腰包買單。

 

這類套路,奉行的是先嚇人,再收錢。

 

另一種方式是先開個講座,講學習之困難,競爭之激烈。接著,再舉幾個成功的例子,請所謂「老生」談談心得。基本上,家長就該動心了。

 

套路四

山外有山,學無止境

 

一些家長對自己的孩子還比較自信,但別以為成績好就不會跳坑,坑多著呢!

 

你現在成績好,不補習早晚被別人趕超了!

 

你英語好算什麼,我們這兒還有法語德語西班牙語,藝不壓身,多學點兒總沒錯。

 

你數學好不算啥,我們這兒有機器人Scratch編程。

 

你學習好,體育也得練,網球桌球跆拳道都OUT了,高爾夫擊劍馬術才時髦,去北美上學的話冰球更少不了。

 

總之,一山還比一山高,不管合不合適,全面發展才是硬道理。

 

套路五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出入培訓機構,你一定經常聽到「敏感期」這個詞。

 

不管試聽的是哪門課,課程顧問肯定會言之鑿鑿地告訴你,你的孩子正處於某個敏感期(數字、語言、音樂、繪畫等),如果錯過敏感期,再學可就困難了。到時你會後悔哭死的!

 

再輔以「一歲半小女孩抓住敏感期會背30首唐詩」「4歲小男孩在繪畫敏感期一鳴驚人開了畫展」等實例,不由得你不信:過了這村可就沒這店啦!

 

至於是不是每個孩子的敏感期都一樣,過了敏感期再學是不是就真不成了,可沒人告訴你。

 

套路六

跟你一起競爭的有…人

 

中國沒別的,就是人多。此類套路明確告訴你,跟你一起競爭的有多少多少人,想想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場面吧!

 

當然,對方還會告訴你,如果經過一番高人指點和苦讀,也不是沒有脫穎而出的可能。

 

套路七

內幕只有我知道

 

有一些家長,特別相信什麼「內幕」「秘笈」,特別熱衷於聽各種擇校的講座,所以這類套路往往以深扒各個學校的招生「內幕」為招徠,門口還有「本中心XX同學被XX名校錄取」的大幅廣告,當然,如果你希望孩子也能上某某名校,來這兒學習是首選。

這些套路,往往還聯合出擊,一個不行,再換一個,必有一款適合你。只要你焦慮,就該上套了。

 


教育焦慮是高發的傳染病毒

 

以上提到的這些,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嗎?如果需要,真的是剛需嗎?

所有的孩子都適合學某一種特長嗎?所有的孩子都是用同樣的時間掌握某一項技能嗎?所有的孩子都是在同樣的階段表現出同樣的特徵嗎?所有的孩子都適用同一種教學方法嗎?所有的孩子都只有同一個目標嗎?這個目標僅僅是考出好成績上個好學校嗎?為了這個目標就不惜犧牲一切嗎?

有人說,這種焦慮源於教育的現狀,要想在現有教育體制下不讓孩子掉隊,就要擁有這種價值觀。

如果把教育焦慮歸結為一切問題的源頭,那麼它就是一種高發性傳染病毒,而且被傳染後無法治癒,減輕痛苦的唯一辦法就是在教育恐嚇中吞下報班的良藥。

在散播病毒的人群中,除了那些利用病毒謀取利益的培訓機構們,甚至還有我們自己!

我們不自覺地與其他孩子比較,與其他家長比較,唯恐錯過什麼,焦慮氣氛在大家討論教育的時候、在面對升學問題的時候,總是快速滋生,讓所有人身在其中無法自拔。

父母一開始焦慮,錢袋子就要鬆動了。作為「焦慮經濟學」的主要消費者和受害者,怎樣擦亮眼睛,來應對利用「焦慮」謀取利益的機構呢?

我認為要內外兼修,修內功了解自己的孩子,認清教育規律;外修分辨宣傳虛實,熟悉牟利套路。試試這幾點建議:

 

接納孩子的差異

 

每個孩子的性格、天賦不一樣,怎麼可能成長速度一樣、成長結果也一樣呢?每個孩子都是無可替代的,不要因為某一方面的欠缺而否定他,更不要盲目推崇「別人家的孩子」,照搬他人的成功個案。

 

請正視孩子之間的個體差異,尊重孩子自身的發展規律。

 

好的教育不應該抹煞差異,而是尊重差異、彰顯差異。

  

允許孩子失敗

 

考不到一百分又如何?上不了名校又如何?

 

人生的路很長很長,小時候的一點錯誤真的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影響嗎?

 

有句老話叫「失敗是成功之母」,從什麼時候起,反而不允許孩子有一點失敗了?

 

失敗並不可怕,這可能正是一個教孩子如何面對挫折、解決問題的好機會。

 


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孩子

 

經常有父母抱怨每天盯著孩子學習,從這個輔導班趕到那個輔導班,像打仗一樣,可是孩子並不領情。

 

原因很簡單,孩子只感覺到了壓力和束縛,想掙脫。家長敢不敢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孩子呢?讓他們自己決定要學什麼、學多久?

 

畢竟,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放下爭強好勝的心

 

什麼是真正的幸福和快樂?是追求他人的認可還是內心的自我肯定更重要?

 

你的心裡是否有一個「孩子不成功就是父母的失敗」的想法在困擾你。有沒想過換一種方式,試一試只提供鼓勵和支持,不施以強迫和改造的父母之愛。

 

珍惜和孩子共處的時光,比如和他共讀一本書,共看一部電影,一起旅行,也許這些並不會提高孩子的分數和能力,但這種溫馨和諧的親子時刻,對孩子內心的滋養遠遠勝過那些興趣班。

 

孩子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會綻放出獨一無二的特質。父母能否給予他們獨一無二的成長體驗呢?

___END___

童書媽媽三川玲

( 蘋果用戶讚賞通道 )

長按識別二維碼進行讚賞

本文出品:撰文/ 唐晚詞   編輯/Teresa

 

唐晚詞:6歲男孩媽媽,13年教齡老師。愛閱讀,愛分享,與孩子一起成長。童書媽媽讀書會成員。

配圖:繪本《不是第一名也沒關係》。

相關焦點

  • 全國教育經濟學學者齊聚南科大,探討新時代教育經濟學
    2020年11月7-8日,圍繞「新時代中國教育經濟學研究:回顧與展望」主題,由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經濟學分會主辦、南方科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承辦的2020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經濟學分會學術年會在南方科技大學召開,會期一天半。根據疫情防控要求,採取「線上+線下」的會議模式。
  • 《薛兆豐經濟學講義》:經濟學小白入門必看
    點擊上方關注澤稷ACCA~ 在介紹今天的好書前 先來分享下這本書的作者 經濟學家——薛兆豐
  • 跨考經濟學專業考生如何培養經濟學思維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經濟學要學好,數學、歷史學和哲學等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有助於更好的學習經濟學。   那麼,到底如何培養經濟學思維呢,個人覺得考生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基礎不牢,無異於空中樓閣   經濟學思維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培養的,沒有紮實的經濟學理論基礎,空談培養經濟學思維無異於空中樓閣。
  • 你的經濟學常識被「誤導」了嗎?
    其寫作目的,是要顛覆讀者頭腦中已有的經濟學「常識」,正本清源,撥亂反正,讓讀者了解真正的經濟學常識、經濟學思想。 你的經濟學思想被「誤導」了嗎?作者認為,我們頭腦中所謂的經濟學常識是被一些主流經濟學家誤讀誤解了的錯誤認識! 亞當·斯密是西方經濟學理論的鼻祖嗎?作者以亞當·斯密的生卒年代和《國富論》的寫作時間,認為亞當·斯密沒有見過資本主義。
  • 好書推薦|《薛兆豐經濟學講義》:經濟學小白入門必看
    >學長是在《奇葩說》的節目中,關注到了薛老師,在各路奇葩齊聚一堂,辯論套路不按常理的舞臺,薛老師像是一股清流。1、凡選擇必有歧視2、凡歧視必付代價3、凡競爭必有成本4、成本是放棄了的最大代價 5、沉沒成本不是成本6、誰用得好就歸誰7、
  • 揮之不去教育焦慮,中小學生及家長壓力的來源,我們家長怎麼辦?
    這是教育經濟學,還是焦慮經濟學?上了各種學習班,為何家長的焦慮並沒有得到釋放?「焦慮經濟學」一詞,來源於北大副教授徐凱文,他說「當所有的同事在老師群裡討論教育、升學問題時,所有人都非常焦慮。」在教育焦慮的大環境中,許多人被「想贏怕輸」的心態所綁架,陷入不自覺的焦慮中。一些機構和個人,正是靠製造家長焦慮和恐懼來賺錢。他們的套路,最常見的有如下7種。
  • 育兒經濟學告訴你:瘋狂「推娃」的真相是1%的焦慮,99%的理性
    這本書詳細論證了家庭會如何影響孩子的社會和經濟命運。作者馬賽厄斯·德普克,美國西北大學經濟學教授, 另一位作者是法布裡奇奧·齊利博蒂,美國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兩人在門戶網站voxeu.org設立了一個專欄,名為「虎媽與直升機父母:教養方式的經濟學」。這個專欄觸發了他們寫這本書的念頭。
  • 經濟學考研難度為什麼這麼大?
    備考之餘,有考生問:經濟學考研為啥這麼難?一個「難」字背後,透露出諸多信息:期盼、不安、擔憂、焦慮……說實話,經濟學考研國家線是比較高的,2018年經濟學考研國家線為330分,僅次於文學。2019年經濟學考研國家線A區上漲到345分,B區上漲到335分。這還只是國家線,具體到好點的院校,肯定會更高。
  • 斯坦福經濟學:過日子,其實你一點也不懂如何花錢
    每個人生活中,都會有一些時刻覺得自己「被套路了」。例如,你下決心減肥,花高價辦了一張健身卡,到頭來卻沒怎麼去,還不如按次計費更划算。再比如說,房產中介的人帶你選房的時候,通常會先帶你看一個又破又貴的房子,這樣當你看到條件更好價格也更高的房子的時候,就會更容易接受。又或者,每個餐廳都會在菜單中加一些價格特別高的菜,有了這些參照物,你就會覺得價格次高的菜物美價廉,甚至允許自己稍微放縱一點。很多時候,你以為自己「省錢」了,說不定是被商家「套路」了。
  • 淺談窮人經濟學
    所以生態經濟學的研究方向需要轉向窮人(含地)經濟學的研究,窮人經濟學表面上研究的是窮人怎麼變富的問題,實際上探討的是人的發展問題,人地關係和諧的問題。《共同發展之路》已經闡明人發展的願景—視野開闊點,心胸開闊點,即人的格局變大。把人放到人地等級系統中的上層考慮問題,這更符合發展實踐,環境問題只要作為人發展的次生問題納入人發展的網絡分析即可。
  • 7個你不能拒絕IB經濟學的理由
    今天,我,橙哲學堂的大橙子為大家詳細分析我們選擇IB經濟學的七大理由以及相關理論知識,希望對準備IB考試的你有所提高幫助!IB經濟學作為IBDP的三門課程之一「個人與社會」的其中一門課,與傳統經濟學不同:考試並不分開考察,涉及到各個方面,以小論文和計算題為主要的考查形式呈現在試卷中。
  • 現代經濟學的十個理解誤區:經濟學必須通俗易懂嗎?
    誤區之三:研究生培養教育應該是創造性研究的訓練,而不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似乎早就成了眾矢之的,現在流行的是「素質教育」。然而,即使是素質教育,也是在保證掌握好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才能實施。研究生教育確實應該是培養創造性研究的專門人才,但是這與考試教育並不矛盾。所謂應試教育,主要是指核心課程的學習和考核。
  • 馬糞經濟學,顛覆你的認知
    經濟學研究啥?備課時,我聽了《薛兆豐的經濟學課》,頓時對經濟學產生了興趣,原來經濟學不僅僅說的是錢,它研究的是陌生人之間互動規律的學問,研究比較和選擇的學問,研究人類生存活下去,如何可以活的更好的問題。01、經濟學的普及教育真的非常重要嗎?
  • 你適合學經濟學嗎
    在學術譜繫上,經濟學的近親或是遠親「兄弟」也不在少數,例如歷史學、教育學、社會學、管理學、心理學、數學、統計學、醫學等,經濟學與這些「兄弟」學科時有往來,演化出一系列交叉學科。經濟學不斷開疆闢土,屢屢突破學科邊界,其咄咄逼人的氣勢和似乎無所不在的滲透力,使得包括經濟學在內的社會科學家驚呼「經濟學帝國主義」。
  • 這五本書,讓你了解什麼是經濟學
    每年都有超過一半的考研人數報考經濟類專業,這也從側面反映了人們對於經濟學的一個錯誤認知,即經濟學是直接研究錢的。為了讓大家能夠正確認識經濟學,同時也為了能讓那些報考經濟類專業的準大學生們,在進入大學之後能夠順利學習。今天就為大家帶來關於經濟學的基本入門書籍。
  • 曼昆 你為什麼應該學習經濟學?
    那篇文章我們收到了很多讀者的留言,褒貶不一。是的,每個人所站的角度與立場都不一樣,馬雲也曾語出驚人:「我們企業家最能夠感到時代的變化,經濟的變化,如果你這個時候還去聽經濟學家的預測,你的災難就大了」。似乎一時間經濟學成為了社會的無用之學,事實果真如此嗎?今天,我們推送一篇來自曼昆在《經濟學原理(第7版)》中所寫的你為什麼應該學習經濟學,並體會經濟學的魅力在哪裡。
  • 悲摧的經濟學教育(補發)
    悲摧的經濟學教育2012年6月25日  最近有一位ID叫「莘」的讀者顯然是個正在大學攻讀經濟學的學生
  • 有用又有趣的經濟學
    今天我們來聊聊經濟學。每每提到一個專業,我們常常會冠之以冷門熱門一類的詞語。其實所謂冷門,熱門。便是我們經濟學專業第一課會介紹給大家的經濟思維之一,供需關係。這發生在高校的招生名額與報名人數之間。也發生在人才市場的招聘人數和應聘人數之間。當勞動力市場對你的專業產生超額需求。
  • 楊葆焜——中國教育經濟學的奠基人
    此外,在中國的教育改革和發展中,楊葆焜運用教育經濟學理論,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提出「關於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關於建立專項教育稅」、「關於成立教育銀行」等多項具有很高理論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的提案和建議。他為中國教育經濟學學科建設和教育改革與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 梁小民︱接地氣的經濟學——理察·塞勒與行為經濟學
    即使那些創立這些理論的人,他們會完全按照理性的方式做選擇嗎?看來經濟學這個手電筒是用來照別人的,但最後誰也沒照到。理性人假說的動搖絕非小事,因為整個經濟學體系都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離開了這個前提,嚴密、精緻的理論分析,邏輯性極強的數學推導,就都不那麼堅實了,由此得出的結論也要打個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