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焦慮是一種高發性傳染病毒。在教育恐嚇中吞下報班的良藥,是否就是減輕痛苦的唯一辦法?
快開學了,家長群裡有關新學期培訓班的討論又升級了!
有的大力推薦某某英語班,說外教老師寓教於樂;有的建議某某思維課程,說對孩子頭腦開發大有好處;有的詢問大家有沒有聽說過某某繪畫課,據說都是美院的專業老師授課,非常靠譜……
大部分家長都給孩子報了興趣班,有的還不止一個兩個,最牛的那位給孩子報了7個!
我好奇地問:「那你家娃忙得過來嗎?」那位媽媽驕傲地說:「在我的精心安排下,她一周還能勻出一天休息呢!」
接著,她又「開導」我說:「人人都在學,你要不學可就落後了!」
也是前兩天,在小區內和上學前班的孩子家長聊到即將上一年級的焦慮。已經為孩子報了各種班的這些家長仍深陷焦慮的泥潭。
細問原因,有的擔心孩子上了小學面對一年級學習內容,對已經學了一知半解的知識失去學習興趣;還有的擔心自己孩子雖然報了很多班,但孩子一直坐不住,怕上課受老師「特殊」照顧。
一窩蜂地去湊熱鬧,孩子家長奔波於各種班之間。這是教育經濟學,還是焦慮經濟學?上了各種學習班,為何家長的焦慮並沒有得到釋放?
「焦慮經濟學」一詞,來源於北大副教授徐凱文,他說「當所有的同事在老師群裡討論教育、升學問題時,所有人都非常焦慮。」
在教育焦慮的大環境中,許多人被「想贏怕輸」的心態所綁架,陷入不自覺的焦慮中。
一些機構和個人,正是靠製造家長焦慮和恐懼來賺錢。他們的套路,最常見的有如下7種。
套路一
甩出高大上新名詞鎮住你
這類套路,通常會甩出各種高大上的名詞——蒙臺梭利華德福瑞吉歐奧爾森,思維導圖感統整合多元智能,3D列印創客STEAM……
這些都是你仿佛聽過,卻又不甚了解的玩意兒。
不懂沒關係,要的就是你不懂,這才能顯示出我懂。
既然我更懂,你還不放心把孩子交給我?我們可是這方面的「專家」!
套路二
別人都在學,你不學就跟不上形勢
這類套路,主攻家長的攀比心理。
人家都上奧數班,你上不上?不上就進不了好中學,雖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進,但不上你就少一次機會。
人家都彈鋼琴你彈不彈?雖然全中國就一個朗朗,但薰陶一下總不會錯的。
人家都學英語你學不學?如今可是全球一體化時代了啊,將來人人都說英語就你只會say 「Hello」……
最重要的是,別人都學了,所以到學校老師就不會再講了,都一帶而過!
總之,你要是不從眾,你就是落伍的家長,就是不負責任的家長。
套路三
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網傳某著名培訓學校招生,三題之內必讓孩子敗下陣來,務必要讓家長產生「天啊!居然三題不過崗」的恐慌心態,乖乖掏腰包買單。
這類套路,奉行的是先嚇人,再收錢。
另一種方式是先開個講座,講學習之困難,競爭之激烈。接著,再舉幾個成功的例子,請所謂「老生」談談心得。基本上,家長就該動心了。
套路四
山外有山,學無止境
一些家長對自己的孩子還比較自信,但別以為成績好就不會跳坑,坑多著呢!
你現在成績好,不補習早晚被別人趕超了!
你英語好算什麼,我們這兒還有法語德語西班牙語,藝不壓身,多學點兒總沒錯。
你數學好不算啥,我們這兒有機器人Scratch編程。
你學習好,體育也得練,網球桌球跆拳道都OUT了,高爾夫擊劍馬術才時髦,去北美上學的話冰球更少不了。
總之,一山還比一山高,不管合不合適,全面發展才是硬道理。
套路五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出入培訓機構,你一定經常聽到「敏感期」這個詞。
不管試聽的是哪門課,課程顧問肯定會言之鑿鑿地告訴你,你的孩子正處於某個敏感期(數字、語言、音樂、繪畫等),如果錯過敏感期,再學可就困難了。到時你會後悔哭死的!
再輔以「一歲半小女孩抓住敏感期會背30首唐詩」「4歲小男孩在繪畫敏感期一鳴驚人開了畫展」等實例,不由得你不信:過了這村可就沒這店啦!
至於是不是每個孩子的敏感期都一樣,過了敏感期再學是不是就真不成了,可沒人告訴你。
套路六
跟你一起競爭的有…人
中國沒別的,就是人多。此類套路明確告訴你,跟你一起競爭的有多少多少人,想想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場面吧!
當然,對方還會告訴你,如果經過一番高人指點和苦讀,也不是沒有脫穎而出的可能。
套路七
內幕只有我知道
有一些家長,特別相信什麼「內幕」「秘笈」,特別熱衷於聽各種擇校的講座,所以這類套路往往以深扒各個學校的招生「內幕」為招徠,門口還有「本中心XX同學被XX名校錄取」的大幅廣告,當然,如果你希望孩子也能上某某名校,來這兒學習是首選。
這些套路,往往還聯合出擊,一個不行,再換一個,必有一款適合你。只要你焦慮,就該上套了。
教育焦慮是高發的傳染病毒
以上提到的這些,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嗎?如果需要,真的是剛需嗎?
所有的孩子都適合學某一種特長嗎?所有的孩子都是用同樣的時間掌握某一項技能嗎?所有的孩子都是在同樣的階段表現出同樣的特徵嗎?所有的孩子都適用同一種教學方法嗎?所有的孩子都只有同一個目標嗎?這個目標僅僅是考出好成績上個好學校嗎?為了這個目標就不惜犧牲一切嗎?
有人說,這種焦慮源於教育的現狀,要想在現有教育體制下不讓孩子掉隊,就要擁有這種價值觀。
如果把教育焦慮歸結為一切問題的源頭,那麼它就是一種高發性傳染病毒,而且被傳染後無法治癒,減輕痛苦的唯一辦法就是在教育恐嚇中吞下報班的良藥。
在散播病毒的人群中,除了那些利用病毒謀取利益的培訓機構們,甚至還有我們自己!
我們不自覺地與其他孩子比較,與其他家長比較,唯恐錯過什麼,焦慮氣氛在大家討論教育的時候、在面對升學問題的時候,總是快速滋生,讓所有人身在其中無法自拔。
父母一開始焦慮,錢袋子就要鬆動了。作為「焦慮經濟學」的主要消費者和受害者,怎樣擦亮眼睛,來應對利用「焦慮」謀取利益的機構呢?
我認為要內外兼修,修內功了解自己的孩子,認清教育規律;外修分辨宣傳虛實,熟悉牟利套路。試試這幾點建議:
①
接納孩子的差異
每個孩子的性格、天賦不一樣,怎麼可能成長速度一樣、成長結果也一樣呢?每個孩子都是無可替代的,不要因為某一方面的欠缺而否定他,更不要盲目推崇「別人家的孩子」,照搬他人的成功個案。
請正視孩子之間的個體差異,尊重孩子自身的發展規律。
好的教育不應該抹煞差異,而是尊重差異、彰顯差異。
②
允許孩子失敗
考不到一百分又如何?上不了名校又如何?
人生的路很長很長,小時候的一點錯誤真的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影響嗎?
有句老話叫「失敗是成功之母」,從什麼時候起,反而不允許孩子有一點失敗了?
失敗並不可怕,這可能正是一個教孩子如何面對挫折、解決問題的好機會。
③
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孩子
經常有父母抱怨每天盯著孩子學習,從這個輔導班趕到那個輔導班,像打仗一樣,可是孩子並不領情。
原因很簡單,孩子只感覺到了壓力和束縛,想掙脫。家長敢不敢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孩子呢?讓他們自己決定要學什麼、學多久?
畢竟,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④
放下爭強好勝的心
什麼是真正的幸福和快樂?是追求他人的認可還是內心的自我肯定更重要?
你的心裡是否有一個「孩子不成功就是父母的失敗」的想法在困擾你。有沒想過換一種方式,試一試只提供鼓勵和支持,不施以強迫和改造的父母之愛。
珍惜和孩子共處的時光,比如和他共讀一本書,共看一部電影,一起旅行,也許這些並不會提高孩子的分數和能力,但這種溫馨和諧的親子時刻,對孩子內心的滋養遠遠勝過那些興趣班。
孩子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會綻放出獨一無二的特質。父母能否給予他們獨一無二的成長體驗呢?
___END___
童書媽媽三川玲
( 蘋果用戶讚賞通道 )
長按識別二維碼進行讚賞
本文出品:撰文/ 唐晚詞 編輯/Teresa
唐晚詞:6歲男孩媽媽,13年教齡老師。愛閱讀,愛分享,與孩子一起成長。童書媽媽讀書會成員。
配圖:繪本《不是第一名也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