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天津6月22日電(記者李亭) 近日,專注人工智慧行業研究的允能智庫發布了《中國高校人工智慧專業綜合排名》報告,從國際影響力、科研實力、人才輸出、創新活力四大維度對中國72所新設人工智慧專業的高校進行綜合排名,解讀中國高校人工智慧專業的真實水平與發展潛力。
根據業內專家預計,到2020年,中國人工智慧產業規模將超過1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一些IT巨頭公司在人工智慧技術的開發投入越來越多。但與此同時,我國人工智慧人才缺口已超過500萬人,供需比例為1:10。
2017年7月,國務院發布了《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了「設立人工智慧專業」和「在原有基礎上拓寬人工智慧專業教育內容」等要求。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人工智慧創新行動計劃》,將完善人工智慧領域人才培養體系作為三大任務之一。隨著AI發展上升至國家戰略,人工智慧也成為高考志願選擇中最炙手可熱的「火爆」專業。
從綜合實力來看,報告採集了72所開設人工智慧、數據科學以及智能科學與技術等相關專業的人工智慧大學在相關領域的國內外論文數、專利數(2008-2018年)以及中國745家人工智慧企業核心人力資本畢業院校這四項指標的相關數據。據此對這72所大學進行了綜合排名,形成了一份中國大學人工智慧專業綜合實力的榜單。
地域分布上,北京、上海仍然是高校密集集中的地區,與高校的綜合實力分布接近。同時,北京上海也是人工智慧企業高度聚集的區域,畢業地就業對學生帶來較大便利。
從國際學術影響力來看,報告以Scopus資料庫為基礎,對72所大學在人工智慧領域發表的國際論文數進行了統計,分析結果表明,排名靠前的分別是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清華大學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研究水平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並於2018年6月成立了人工智慧研究院。在2018年的計算機科學排名CSRankings網站上,清華大學在全球人工智慧領域學術機構的排名中僅次於卡耐基梅隆大學,位居第二位。上海交通大學計劃在2020年前後建成上海科創中心人工智慧功能型平臺;2025年前後,聚集一批國際一流人才,獲批建設國家級人工智慧研究基地。值得關注的是,總體排名處於中遊的北京理工大學和南京大學,其國際學術影響力名列前茅。
國內學術實力方面,排名靠前的高校分別是哈爾濱工業大學、浙江大學、吉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以及天津大學。早在20世紀50年代,哈爾濱工業大學就開始了人工智慧的研究,幾乎與世界人工智慧研究同時起步。2000年以來,哈工大在人工智慧領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在AI領域取得的成績足以令人矚目,並與眾多國內外著名行業代表建立了十分密切的合作關係,共同展開科研攻關、人才聯合培養。浙江大學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是國家一流建設學科,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均被評為A+學科,為該校人工智慧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依靠。
從創新成果專利數來看,以高校專利數指標衡量高校AI專業的創新活力,排名靠前的是清華大學、浙江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以及電子科技大學。近五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在人工智慧領域獲得三項國家自然科學獎。早在2003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就和北京大學首次提出開設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擁有智能科學與技術國家級特色專業。電子科技大學在人工智慧的各個層面也都有較強的研究積累,特別是有30多位人工智慧領域的國家級傑出人才,為學校人工智慧領域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18年9月份,電子科技大學成立了人工智慧研究中心,在此之前,還建成了機器學習中心等,這些都為人工智慧的發展提供了從硬體到軟體的強大支撐。
人才輸出方面,截至2019年2月28日,報告共檢測到745家人工智慧企業。從人才輸出的貢獻看,清華、北大依然穩坐頭把交椅。北京大學在2003年就率先設置了「智能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建立了比較完善的人工智慧人才培養體系。並在今年的4月27日宣布成立人工智慧研究院。復旦大學的圖像與智能實驗室以及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都為復旦大學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持。2018年5月31日,復旦大學與Google籤署兩年期合作協議,宣布成立復旦大學-谷歌科技創新實驗室,建立戰略合作關係,主攻人工智慧。
來源:新華網
雙一流高校(ID:gaoxiaoxuebao)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