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謝燃岸
與確診病人有密切接觸,或者從疫情較嚴重的區域來的人,將會被醫學隔離觀察。而醫學隔離觀察點,也會有醫護人員來專門照看,
這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最關鍵的環節之一。在這個普通人無法涉足的隔離區,
面對特殊的服務群體,醫護人員有著怎樣的特殊經歷和故事?
記者走進了成都市成華區集中醫學隔離觀察點。
在這裡,值班醫護人員每天工作時間都在10個小時以上。出人意料的是,他們走出隔離區,脫下悶熱的防護服,摘下護目鏡後,第一件事居然是上廁所。
「每天從穿上連體防護服到下崗,期間不能吃喝,不能上廁所,這才是對我們最大的考驗。」 醫學觀察點成立後,首批主動申請到點工作的醫護人員黎曉燕說。
隔離區內不吃不喝
只為節省防護物資
每天不到8點,黎曉燕便早早到崗,洗手,穿戴好防護工具後迅速投入到工作當中。
在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進入隔離區,需要穿上厚重的防護服,戴上口罩、帽子、護目鏡和鞋套,為隔離對象測體溫、開展醫學觀察,還要做好房間消毒及特殊醫療垃圾裝袋處理。
「每天工作繁忙,顧不上片刻休息。一天下來,渾身汗水溼透,就像洗過澡一樣。」 黎曉燕告訴記者,在全副武裝狀態下工作,人體出汗是不可避免的。由於疫情突然,口罩、護目鏡、防護服等物資都會緊缺,為節省防疫物資,每位醫護人員穿上防護服後,在隔離區內必須堅持不吃不喝不上廁所,一待就是十幾個小時。
黎曉燕還向記者透露了醫護人員的一個「秘密」:「防護服為一次性連體設計,如果值班時上一次廁所,就意味著需要重新換一套防護服才能返崗,所以很多人上崗時,都會在裡面增加一層成人紙尿褲。大家都捨不得多『浪費』任何一件防護物資。」防疫戰鬥打響後,各地防護物資都很緊缺,為了下一班的戰友留夠充足的防護裝備,每個醫護人員上崗後都要儘自己最大限度的堅持,即便在隔離區口乾舌燥,他們也不敢多喝水。
人人都身兼數職
盡力滿足隔離者需要
為了避免交叉感染,集中觀察點實行全封閉管理。黎曉燕說,時間一長,大家難免會焦慮,甚至恐慌,所以除了觀察、滿足他們的生活需求,他們還需要充當知心夥伴,不斷安撫隔離觀察人員的情緒。「只要他們提出了要求,我們都儘量滿足,盡力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懷。」在這裡每一個人都身兼數職,護士、護工、酒店服務生、心理諮詢師、朋友、家人……
「今天感覺怎麼樣?有生活上的需要跟我說。」每天為隔離人員送早餐的時候,黎曉燕都會隔著玻璃窗跟他們聊上幾句,緩解他們的緊張情緒。「每天都會接到隔離人員很多通電話,有的擔心自己的身體,有的是餓了想叫外賣,有的是要買面膜、買煙的,甚至是通馬桶的……」總之每天都會遇到各種各樣想不到的事情。
凌晨1點,值守護士黎曉燕和同事們剛做完新送來的觀察人員各項監測、記錄工作,還沒來得及喘口氣,又接到有人員要送來的通知……忙完一天的工作,此時已是凌晨3:07分。2月12日,她在日記中寫道:這是從事護理工作14年最忙最累的日子,昨晚只睡了近4個小時,這一仗打完後一定要好好睡幾天……
「很累、很忙、很想家,但同時也很溫暖…」今年春節這樣特殊的日子,黎曉燕和同事見面說得最多的不是新年好,而是加油!加油!加油!
感動總在不經意間
愛和希望成最大動力
「隔離點的工作繁忙而枯燥,但每次聽到隔離人員對我們的關心和幫助連聲感謝時,我都感到很欣慰。」 黎曉燕表示,記得有一天,在對轉運後的空房間做例行的消毒工作時,她發現了解除隔離的觀察者留下的一張卡片,上面這樣寫到:「等到春暖花開冰雪融化,我們走上街頭共擁繁華」卡片沒有落款,但卻畫了一張大大的笑臉。「這張笑臉,是真的笑進了我的心裡,感動總在不經意間。」
她記憶很深的還有一個三歲的孩子,在給他房間發放午餐的時候,他搭著凳子隔著房門上的玻璃窗大聲說「阿姨,加油」。黎曉燕深刻體會到,在這個特殊時期,無論是普通老百姓,還是醫護工作者,愛和希望都是大家戰勝疫情最大的動力。
據介紹,成華區集中醫學觀察點現有醫護人員16人,截至2月12日,已累計接受集中觀察人員143人,有92人成功解除集中醫學觀察,平安返回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