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揭秘了「新冠」醫療廢棄物處理的全流程。在醫院隔離病區,很多人都是醫療廢棄物的「親密接觸者」。他們冒著被感染的風險站在抗擊疫情最前沿,卻不為人知。記者隨後採訪了兩名隔離病區的幕後英雄:合肥濱湖醫院保潔員王有蓮和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護士程丹平。她們每天穿著防護服給病房和病區清潔消毒,為了節省防護服,8、9個小時不吃不喝,至今已經10多天沒有回家。
不懼感染風險,保障病房衛生
在合肥濱湖醫院隔離病區,整齊地擺放著一排存放醫療垃圾的黃色箱子。64歲的保潔員王有蓮規範熟練地打包、貼標、裝箱,一切都井然有序。
合肥濱湖醫院保潔員王有蓮在封存隔離病區內的醫療垃圾
面對肆虐的疫情,沒有人內心不恐懼,王有蓮也清楚自己在醫院保潔的風險,但她依然選擇堅守崗位,「我肯定緊張,家裡人也擔心,怕我出事。但是我在濱湖醫院做保潔有10年了,不僅有感情,現在特殊時期,更有責任。」
王有蓮說,大年三十那天,她正式進入隔離病區工作。不過上崗前,醫院專門給保潔人員進行了培訓,讓保潔人員加強自身防護,並對新冠肺炎有更多的了解。
和王有蓮不一樣,34歲的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護士程丹平本身具備專業的防護知識。但是這一次她在隔離病區不僅要承擔病人護理工作,還要保障病區內的環衛清潔。
「我們隔離病區有20多名確診患者,病人們產生的生活垃圾具有強傳染性和高汙染性。所以我們要安全、規範地處理這些垃圾,並保障病區和病房的潔淨衛生。」王有蓮說。
為節省防護服,穿著尿不溼上班
程丹平告訴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他們實行三班倒的制度,早上8點到下午5點,下午5點到夜裡12點,夜裡12點到早上8點,「上班時我們穿三件衣服:短袖手術衣,防護服、隔離衣。只要穿上了,在下班時候才會脫下。」
程丹平說,如果病人沒有特殊情況,每天對病區和病房進行至少兩次的消毒清潔,「我們要完成對整個病區和病房的消毒和擦拭,在物體表面會使用75%的酒精進行噴灑,然後拿消毒溼巾進行擦拭。地面也會用消毒劑進行噴灑,然後再進行擦拭。」
「新冠」垃圾的打包過程很複雜。一般情況下,醫療廢棄物只需要一層打包,而出自「新冠」隔離病房的醫療廢棄物前後要穿三層「衣服」。
「病人的生活垃圾有飯盒、紙巾、水果皮、酸奶盒等。」程丹平說,將病房裡的垃圾嚴密封存後,會貼上「新冠」垃圾的標籤,確保塑膠袋內的廢棄物和氣體不會洩漏。每個病區設置了垃圾暫存處,她們會將垃圾轉運到這裡,然後由專門人員過來取走處理。
「每天工作8小時,一個星期休息一天。每天做的事先是病房裡面掃地,再用84(消毒液)把地拖一遍,然後要把病人的床、床頭櫃、床邊的地面、垃圾桶什麼的擦一遍,最後再收垃圾。幹活特別累,病人的垃圾有的時候太多、太重了,拖都拖不動。」王有蓮說,上班時要穿著防護服、戴N95口罩和眼罩,「最難的就是太悶了,很熱,每天出來衣服都溼透了。因為很長時間沒有水喝,很渴,但是只能忍著。」
「為了節省防護服,上班期間我們不吃不喝不上廁所。即便是早上8點到下午5點的9小時白班,也不吃午飯。」程丹平說,「其實我們都戴著尿不溼,但不會有太多的小便。我在隔離病區裡面會忘記餓和渴,但是因為大量出汗,整個人都汗透了,出來後就覺得很渴。」
一直在戰「疫」前線,十多天沒回過家
防疫形勢嚴峻,醫院隔離病區的任務也較重。並且為了降低給家人們感染的風險,她們已經十多天沒有回家。
合肥濱湖醫院保潔員王有蓮正在病區內清掃
「從大年三十,(濱湖醫院)收(新冠肺炎)病人起,我就沒有回過家了。」王有蓮告訴記者,每天下班了她都會洗澡,並換好自己的衣服,從春節至今,每天吃住都在醫院,「我看到醫生護士非常辛苦,很心疼他們。有的病人挺好的,我在裡面拖地什麼的,他還會跟我說謝謝。」
「只要出了隔離病區,我們都會從頭洗到腳,並用生理鹽水衝洗眼睛、酒精棉籤清洗鼻腔、耳朵,也會用含氯的消毒劑噴灑鞋底。」程丹平說,她已經10多天沒回家了,家裡有兩個孩子,每天都會用手機視頻,「哥哥7歲,妹妹2歲。視頻的時候,他們搶著跟我說話。哥哥會提醒我,在醫院保護好自己。妹妹還小,她還不能理解為什麼我這麼長時間不回家,有時會哭。我工作的時候都很好,但是下班後和他們視頻,會想念他們。」
程丹平說,在隔離病區會面對各種病人。一旦病人確診,家屬也會隔離。有的病人會比較焦慮,心理負擔重,「他們會不時問我們關於自己病情和家人們的情況。這時我們會告訴他們:其實我們全體醫護人員都陪在他們身邊,不要擔心。」
朱沛炎 費秦茹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鍾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