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應縣供電氾水所電力充足「豆腐村」重顯往日繁忙

2020-12-27 中國電力新聞網

寶應縣供電氾水所電力充足「豆腐村」重顯往日繁忙

來源: 2020-12-16

  中國電力新聞網訊 通訊員 王德成 鄭寶元 報導 「老龔,380伏動力電源線已給您接到位了,您現在可以合閘試用一下。」12月15日上午,國網寶應縣供電公司氾水供電所員工朱兆祥、薛風高、朱立華三人忙碌了3個多小時,為寶應縣氾水鎮宋埠村紅色組龔金榮成功接通了三相四線制動力電。至此,龔金榮加工豆製品實現了電氣自動化生產。

  宋埠村,原先是出了名的「豆腐村」。上世紀80年代,全村485戶有近一半的村民都在做豆腐,是每個家庭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加工豆製品,磨漿、吊漿、煮漿、澆漿全靠人工,費時又費力,去掉人工成本後所剩無幾,一年下來也掙不了幾個錢。有些村民想用豆製品加工自動化生產設備,然而,村裡3臺總容量240千伏安的變壓器卻滿足不了用電需求,遇到夏季用電高峰季節,電冰箱、空調有時都用不了,更別提使用豆製品自動化加工設備了。於是,大多數村民不得不丟棄多年做豆製品的手藝出門打工去了。到了2015年底,全村僅有5戶村民還在做豆腐。

  2016年至2020年,寶應供電公司對該村加大電網升級改造力度,先後新建或改造10千伏線路3.5千米、400伏線路9.5千米,將原有3臺各是80千伏安的變壓器更換為3臺各是200千伏安變壓器,並新增了9臺各是200千伏安配電變壓器,使全村總用電容量達到了2400千伏安。

  「是電讓我的生活發生了根本改變。」在宋埠村祖祖輩輩從事豆製品加工,被稱為「豆腐大王」的村民汪兆仁說,「如今,換成全自動化生產設備,電閘一推,從黃豆泡發後磨碎到煮漿、吊漿、澆漿一氣呵成。原來四個人幹的活,現在兩個人輕輕鬆鬆。」一直從豆製品加工的汪兆仁,如今也像城裡人一樣住進了自家新蓋的二層小樓裡。

  在汪兆仁隔壁鄰居王德宏家的豆腐作坊裡,蒸汽瀰漫,一股股豆腐香迎面撲來。

  「我做了一輩子豆腐,以前整天累得腰酸背疼,現在可不一樣了,全自動的,只要一推電閘刀就行了,做出來的豆腐又白又嫩,到了菜場一搶而空,每天掙他三四百元不成問題。」王德宏指著正在運轉的豆製品加工設備說,「我兒子一直想辦個豆製品自動化加工廠,製作豆腐、卜頁、豆腐果、豆腐乾等豆製品,現在電力充足了,這個願望馬上就能實現。」

  有了充足的電力保障,宋埠村在外打工的村民又陸續返鄉搞起了豆腐坊,目前,該村從事豆製品加工的村民有63戶,從業人員達200人,「豆腐村」又重顯往日繁忙。

  「最近一個月,就有4家村民辦起了豆腐坊。」村委會主任何永興說,「在提高經濟收入的同時,村民還利用做豆製品過濾下來的水及豆腐渣養豬,平均每個家庭年增純收入8至10萬元。」

  責任編輯:張永亮  投稿郵箱:網上投稿

 

相關焦點

  • 寶應縣供電電力充足「豆腐村」重顯往日繁忙
    寶應縣供電電力充足「豆腐村」重顯往日繁忙 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 2020-12-16
  • 「豆腐村」裡豆香飄 充足電力讓寶應氾水鎮宋埠村重現往日繁忙
    寶應氾水鎮的宋埠村,是遠近聞名的「豆腐村」。走進村裡,一陣陣豆香撲鼻而來,村民正在忙著製作豆腐。
  • 淮南:「豆腐村」的嬗變密碼
    9月7日,記者再次走進「豆腐村」,看到的是鬱鬱蔥蔥的綠色植被、古樸典雅的農家小屋、生動活潑的文化牆、各具特色的生態遊園……一片生機盎然的綠色新農村景象。  短短幾個月時間,「豆腐村」發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不由得讓我們想更加深入地走進這裡,解開「豆腐村」的嬗變密碼。
  • 「豆腐村」環境大變樣
    原標題:「豆腐村」環境大變樣本報記者 夏勝為在豆腐之鄉淮南,有個名叫陳郢的「豆腐村」遠近聞名,全村半數以上農戶做豆腐,批發銷往合肥、淮南等城市。然而,連片的豆腐作坊長年累月生產,村落裡曾經汙水橫流、臭氣燻天。隨著美好鄉村創建、農村環境整治,淮河邊的這個村莊美麗嬗變,成為全市五星級「綠色小康村」。記者近日參加江淮環保世紀行活動到當地探訪。
  • 鎮江句容茅山得撒豆腐村的特殊「觀光客」
    參觀茅山得撒豆腐村中國江蘇網訊 近日,地處句容茅山鎮集鎮東南800米處的得撒豆腐村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們是受南京藝術學院邀請,橫跨1200公裡的旅行,從重慶萬州譚木匠工廠趕來南京紛紛搶著拍照得撒豆腐村於2013年開工建設,佔地1000餘畝。
  • 「豆腐村」裡的「荷花夢」
    田莊村是邵陽市有名的「豆腐村」,目前全村432戶人家幾乎都曾靠製售水豆腐、豆腐乾、豆腐皮、豆腐渣、油豆腐和豬血丸子等豆製品補貼過家用。 「祖祖輩輩打豆腐,為什麼就沒有富起來?」這個「天問」式的疑問,多年來一直縈繞在當地黨員幹部和村民的心頭。 2015年,市城管局和市園林處聯合組成的精準扶貧工作組進駐田莊村。
  • 《往日不再》恢復電力火車屍潮怎麼打 恢復電力火車屍潮應對方法
    導 讀 《往日不再》中最讓人頭疼的就是屍潮了,彈藥數量有限,而且玩家是孤身作戰要如何應對屍潮呢,遊戲中有一波一火車的喪屍鋪面而來
  • 寶應縣又有3名醫護人員逆行出徵援鄂
    2月11日,寶應縣舉行第三批援鄂出徵歡送儀式,韓海峰、房慧和毛婧婧等3名醫護人員帶著全縣人民的囑託,光榮出徵。韓海峰是縣人民醫院感染科的主要骨幹。自從寶應縣召集援鄂志願隊伍以來,她多次報名,這次終於如願以償。為此,房慧毅然剪短了自己的一頭秀髮,告別父母,踏上徵程。縣中醫院腫瘤病區護士房慧說:「我非常有幸代表中醫院去參加這次徵戰,我一定會平安歸來,注意防護自己。中國加油!」毛婧婧是柳堡人民醫院的一名護士,也是一名軍嫂。
  • 壽縣:尋香走過豆腐村——中國豆腐村
    有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所述為證:「豆腐,始於淮南王劉安。」大泉村體驗豆腐製作大泉村裡的人因襲了傳統的做法,讓豆腐的品質從來沒有改變過,為美食家稱道。但豆腐村裡的人也因襲了傳統的經營方式,肩擔車載,沿街叫賣,做豆腐僅比種莊稼的收入要好一些。
  • 得撒石磨豆腐村第四屆梅花節盛大開幕
    梅花暗香獨一處,留心只在豆腐村。連日來,得撒豆腐村以她獨特潔白的盛妝迎來第四屆梅花節!  賞國花——梅花,品國食——豆腐,已成為句容茅山一張響亮的「獨特地方名片」。到目前的第四屆豆腐梅花節,已吸引遊客累計300萬人次。
  • 寶應縣知名旅遊景區介紹
    寶應縣,隸屬於江蘇省揚州市,地處江蘇省中部、長江三角洲北翼。寶應縣秦時建縣,始名東陽縣、平安縣,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唐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境內獲「八寶」獻於皇帝,唐肅宗視為定國之寶,遂改上元三年為寶應元年,賜安宜縣名為「寶應」。
  • 200多年歷史的豆腐村 有了商標名片
    核心提示: 近日,村上接到《同州泰山》牌商標被國家工商總局商標註冊受理書後,一下子成了大荔縣泰山「豆腐村」的大新聞。
  • 句容茅山鎮得撒石磨豆腐村第四屆牡丹節開幕
    近日,句容市得撒石磨豆腐村第四屆牡丹節舉行開幕式。整個牡丹節時間持續30天。  據了解,豆腐村牡丹園佔地200畝,有牡丹10萬株,芍藥3萬株。在牡丹節期間,牡丹園將不定期舉辦豐富的遊園節目供遊客們欣賞。除了欣賞牡丹,遊客還可以經過二道廊橋,來到親子半島樂園。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豆腐村」的變遷
    這個遠近聞名的千年古村落這些年叫響了另一個名頭——「豆腐村」。流水潺潺,水質清冽,做出的豆腐細膩清爽、滋味鮮美。但在前些年,與豆腐產業相伴而生的煤煙、豆腐渣酸味以及遍地流淌的豆腐廢水,曾讓這個「豆腐村」發展陷入困境。  今天的「豆腐村」是怎樣的發展風貌?近日,記者來到距屯溪中心城區幾公裡外的南溪南村。
  • 禹州藏著一個千年豆腐村,人人稱讚!
    不愧是豆腐村, 這豆香味兒真好聞呀!」 5月9日9時30分許, 一個考察團剛在禹州市火龍鎮劉溝村 黨支部門前下車, 便對「豆腐村」嘖嘖稱讚。
  • 孝義有個「豆腐村」
    孝義南曹村豆腐潔白如雪,柔嫩細膩,味香醇美,營養豐富,風味獨特,歷史悠久,享譽汾、平、介、孝,是有名的「豆腐村」。  「豆腐村」的來歷可追溯到唐宋時期,至今聞名於三晉已1000多年。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精心實踐、悉心改進,獨特的豆腐製作工藝已成為一門絕技流傳下來。2010年9月25日,呂梁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公布,南曹村豆腐傳統手工製作技藝被列入其中。
  • 國網仁壽公司進行電力線路改造
    四川新聞網消息(苟華彬 記者 李田)「都慢一點,杆上人員注意導線弧垂,現在準備用緊線器收線……」1月6日,在仁壽縣尖兵村10千伏紅李線施工現場一片繁忙景象,頭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的國網仁壽縣供電公司17名施工人員,冒著嚴寒,緊張忙碌著。
  • 武義:3D上牆形象再現豆腐村
    武義縣三港鄉曳坑村是遠近聞名的豆腐村,遊客在這裡可品嘗各式各樣的豆腐菜餚。為進一步挖掘三港素食資源、曳坑豆腐文化,村裡專門請人在牆上以3D技術繪畫村民手工做豆腐各個環節的畫面,不但再現了豆腐村的形,而且扮靚了村景。
  • 【鎮江】豆腐村三萬株芍藥盛放 牡丹園遊客攢動
    目前正值4月下旬芍藥的盛花期,步入茅山鎮豆腐村小康牡丹園園區,包含了大富貴、晴雯、鳳羽落金池、萬壽紅等名貴品種的三萬株芍藥爭奇鬥豔,競相綻放,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賞花遊覽,遊客在此拍照取景如痴如醉,已然融入了繽紛的花海。據了解,他們大多來自南京等周邊地區,有集中大巴的團體也有自駕的遊客。
  • 豆腐村「轉身」為標準化廠房 可組團去看豆腐的前世今生
    豆腐村「轉身」為標準化廠房說起蜀山區的豆腐村,合肥人基本都知道:曾經,這兒可聚集著上百戶豆腐小作坊。以前的豆腐村是啥樣?吳存榮印象特深刻:「汙水橫流,一家一個小作坊,看完我都不太敢吃豆腐了。」他說的是2009年1月份到豆腐村走訪時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