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2020-12-16
中國電力新聞網訊 通訊員 王德成 鄭寶元 報導 「老龔,380伏動力電源線已給您接到位了,您現在可以合閘試用一下。」12月15日上午,國網寶應縣供電公司氾水供電所員工朱兆祥、薛風高、朱立華三人忙碌了3個多小時,為寶應縣氾水鎮宋埠村紅色組龔金榮成功接通了三相四線制動力電。至此,龔金榮加工豆製品實現了電氣自動化生產。
宋埠村,原先是出了名的「豆腐村」。上世紀80年代,全村485戶有近一半的村民都在做豆腐,是每個家庭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加工豆製品,磨漿、吊漿、煮漿、澆漿全靠人工,費時又費力,去掉人工成本後所剩無幾,一年下來也掙不了幾個錢。有些村民想用豆製品加工自動化生產設備,然而,村裡3臺總容量240千伏安的變壓器卻滿足不了用電需求,遇到夏季用電高峰季節,電冰箱、空調有時都用不了,更別提使用豆製品自動化加工設備了。於是,大多數村民不得不丟棄多年做豆製品的手藝出門打工去了。到了2015年底,全村僅有5戶村民還在做豆腐。
2016年至2020年,寶應供電公司對該村加大電網升級改造力度,先後新建或改造10千伏線路3.5千米、400伏線路9.5千米,將原有3臺各是80千伏安的變壓器更換為3臺各是200千伏安變壓器,並新增了9臺各是200千伏安配電變壓器,使全村總用電容量達到了2400千伏安。
「是電讓我的生活發生了根本改變。」在宋埠村祖祖輩輩從事豆製品加工,被稱為「豆腐大王」的村民汪兆仁說,「如今,換成全自動化生產設備,電閘一推,從黃豆泡發後磨碎到煮漿、吊漿、澆漿一氣呵成。原來四個人幹的活,現在兩個人輕輕鬆鬆。」一直從豆製品加工的汪兆仁,如今也像城裡人一樣住進了自家新蓋的二層小樓裡。
在汪兆仁隔壁鄰居王德宏家的豆腐作坊裡,蒸汽瀰漫,一股股豆腐香迎面撲來。
「我做了一輩子豆腐,以前整天累得腰酸背疼,現在可不一樣了,全自動的,只要一推電閘刀就行了,做出來的豆腐又白又嫩,到了菜場一搶而空,每天掙他三四百元不成問題。」王德宏指著正在運轉的豆製品加工設備說,「我兒子一直想辦個豆製品自動化加工廠,製作豆腐、卜頁、豆腐果、豆腐乾等豆製品,現在電力充足了,這個願望馬上就能實現。」
有了充足的電力保障,宋埠村在外打工的村民又陸續返鄉搞起了豆腐坊,目前,該村從事豆製品加工的村民有63戶,從業人員達200人,「豆腐村」又重顯往日繁忙。
「最近一個月,就有4家村民辦起了豆腐坊。」村委會主任何永興說,「在提高經濟收入的同時,村民還利用做豆製品過濾下來的水及豆腐渣養豬,平均每個家庭年增純收入8至10萬元。」
責任編輯:張永亮 投稿郵箱:網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