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半絲半縷,究竟是怎麼來的?

2020-12-16 文化和歷史解說

《朱子治家格言》裡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半絲半縷,究竟是怎麼來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有助於我們養成珍惜物力的好生活習慣。

當然,現在隨著科技的進步,製作衣服也不再全部使用棉花了,出現了很多種材質的衣服。可是現在一些人還是願意穿一些純棉的衣服,畢竟純棉的穿起來舒服。棉仍然也是製作衣服的一種主要材料。

棉花究竟怎麼種植的,生長過程又是怎麼樣的?今年由於種種原因,我有幸又參與了一下種植棉花的過程!

首先,要把地澆溼,然後馬上將塑料薄膜用工具埋在地裡,這樣做的目的,一可以阻止水分快速蒸發,為棉籽發芽生長提供水分,二可以防止雜草的生長,三可以為棉籽發芽提供充足的溫度。

把塑料薄膜埋下一兩天,就可以種棉花了。種植的時候,要用打眼器在塑料膜上打好眼兒

打眼器打眼

在裡面放上幾粒棉籽

放好棉籽

然後要用細土將它埋成一個個小土堆。

用細土埋好

這樣就算種植好了。如果您以為這就種植完成了,那您就錯了!如果在種上棉花的十來天內不下雨,那是最好不過了,因為棉花可以順利生根發芽。如果這幾天內下雨了,那些土堆就會幹成土塊,得用一個小工具將它一個個敲碎,才能讓棉花幼苗長出來。

棉株長成的過程,也要經過幾道工序。每個棉株都要打掉瘋枝,在它結出棉花之前,要有三次打瘋枝,每一個棉株都要顧及到,這可是真正的精耕細作了。成長的過程要打好幾次農藥,施肥。如果天氣乾旱的話,還要灌溉。如果一切順利,到農曆七夕前後就可以陸續開出新棉花了。

長出新棉花

需要說明的是,一畝地(667平方米)好的年景,大概可以產出棉花六七百斤,不好的時候可能也就三四百斤。如果除去棉籽的話,可用的棉就更少了。俗話說,一件衣,千丈棉,一件衣服的製成要耗費很多棉花。

純棉衣服

而我們在商場裡看到的那些純棉的衣服動輒幾百上千,穿起來也確實舒服。現在我們每個人都有好幾件甚至十幾件衣服,有時候因為款式不流行了,衣服舊了或者大小不合身了,就把它隨手丟了,浪費衣服的現象也很嚴重。真正讓一件衣服發揮它最大的使用價值的時候真的挺少的。

衣服浪費現象

《道德經》中,老子說他有三寶,其中一寶就是儉,還說「治人事天,莫若嗇」,意思是生產生活,治理國家,沒有什麼能比得上節儉的,節儉能積蓄能量,積德。甚至諸葛亮《誡子書》中也說,「儉以養德」。所有的一切都證明,節儉是人世間最重要的傳統美德!

書法儉以養德

所以這裡建議大家,一件衣服我們要儘可能多利用,如果您覺得衣服實在已經穿不著了,也千萬不要把它隨手扔掉。我們可以把它贈人,或者通過小區的捐助箱,捐給那些貧困地區的人,一來那些受贈人或者受捐人真的很開心;二來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也可以發揮它最大的使用價值!

所以我們要謹記,「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儉以養德!

相關焦點

  •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講一萬句,不如自己摔一跤,眼淚教會你做人後悔幫你成長,疼痛是你最好的老師,人生該走的彎路一米也少不了。人生最好的五個詞:老病痊癒、久別重逢、失而復得、轉危為安、虛驚一場。
  • 人民日報評論員觀察:涵養「恆念物力維艱」的道德品質
    種種現象警示我們,「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難以畢其功於一役,必須常抓不懈、久久為功杜絕「舌尖上的浪費」,需要個人涵養「恆念物力維艱」的道德品質,更需要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宣傳教育等手段,建立長效機制
  • 節約警鐘響起來,金星中學這樣做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小編帶你們走進金星中學一粒米一滴汗粒粒糧食汗珠換厲行節約小小力量匯聚成河
  • 聽營養專家來聊聊兒童飲食管理 節約糧食要從娃娃抓起
    一粥一飯 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 恆念物力維艱餐飲浪費 觸目驚心 令人痛心科學管理兒童飲食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讓我們從源頭做起
  • 古詩詞裡話節儉:一粥一飯來之不易,一絲一縷物力維艱
    《朱子家訓》(節選):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朱子家訓》是一部闡述修身治家之道的家教名著,其中開篇伊始就提到了節儉的重要性。一頓粥一頓飯,我們應當想著來之不易;衣服的半根絲半條線,我們也要常想著獲得的過程多麼的艱難。《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