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說話需要小心翼翼,因為一不留神就可能被槓。在2018年,書評君圍繞「槓精」先後推送過兩篇文章,在豆瓣和微信上得到許多書友的關注,圍繞「槓精」的吐槽和討論在當時也成為一個熱門話題。
這組文章,一是探討了抬槓的類型及其邏輯特點,二是從歷史的角度理解了抬槓何以越來越多。兩年過去了,槓精還是無處不在。眾聲喧囂,不同聲音競爭,是一個現代社會的一般現象,並無不妥,問題在於這不等同於讓人如履薄冰的抬槓。
為了防禦被槓,如今許多人練就了諸多十八般武藝,比如不忘加一個狗頭表情包、說一句「不喜勿噴」,再或者說「一個感覺,不一定對」,在把個人經驗向現象推演之時慎之又慎,很遺憾,似乎沒有多大用,對方還是會反駁你既然自己都知道不對,「那就不對」「刪了吧」。
這些武藝或招數可能在起初有些作用,時間長了,就失去了效力。沒有什麼招數能一勞永逸地打敗槓精。沒有人說話能滴水不漏。他們只要「對人不對事」就能立於不敗之地。
撰文 | 維舟
1
槓精盛行之下的「劣幣驅逐良幣」
「要在網上說話,現在都得完美才行。」
看到有人在豆瓣上這樣感慨,這迅速得到了許多人的贊同。的確,近幾年來給人的一個普遍感覺是:網上槓精盛行,你說的每一句話,都可能會被人從意想不到的角度加以解讀、攻擊,甚至引來雪崩式的劣評。尤其是你從個人經驗式的觀察推斷社會現象時,務必非常小心謹慎,即便加一句「一個感覺,不一定對」,也會招來質疑——「既然自己都不知道對不對,那就不對」。也正因此,很多人都會在發言的末尾防禦性地加一句「不喜勿噴」,但這個擋箭牌往往也不起效果。
成立於2018年3月2日的豆瓣小組「槓起整個地球」。
這給個體施加了強大的壓力,如果他們不想承受這樣的轟炸,就得再三斟酌小心——不少人就此變得越來越不想說話,轉而退回到自己的小圈子裡,和能夠信任、理解的朋友才對談。這樣一種趨勢讓很多人擔憂會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因為往往是那些潔身自好、期望理性對話的人最不能接受那種廝殺氣氛,到頭來相當於是把公共討論空間拱手讓給了那些最喧囂的聲音。
狗頭表情包被認為是防槓利器。
追溯起來,這一社會現象的出現與長久以來一元化的價值觀有關。受此影響,人們習慣於將差異看作是偏離、錯誤乃至低劣,因而難以接受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在他們的發言中,經常潛藏的話語是「我來告訴你什麼是對的」「這樣錯誤的觀點不應容許它存在」,有時更出以刻薄的嘲諷:「不懂別說話,沒人當你是啞巴。」這造成了一種無形的社會氣氛:仿佛只有權威的看法、正確的觀點才有權說出來。
這意味著,人們在公共討論中幾乎本能地會注重社會化和社會管控,很自覺地會試圖站在集體的立場上「管理」他人的言說。問題是,如果事先就認定只有一部分有價值、正確、權威的觀點才能得到傳播,那麼人們自然會去歧視、打壓那些在他們看來是無用、錯誤的觀點。往往越是持有這種立場的人,越難平等地跟人展開討論,因為既然自認掌握著真理,而認為他人的意見是不值得傾聽的,那就勢必導向所謂的「碾壓式討論」,試圖完全徹底地駁倒對方,不斷追擊以求完勝。
於是,在這個輿論的競技場上,一個人的立論就得無懈可擊才能站得住腳,否則很容易遭到側翼火力的狙擊,乃至不知哪裡飛來的冷箭。因為我們在爭論中,常有一種求全責備的傾向,攻擊他人的觀點是失之偏頗的,而其論戰手法,也往往是找出對方論述中的漏洞、強調其表述片面,而只有自己才代表著更完整、公正的看法。這不僅僅是對他人觀點中的瑕疵缺乏容忍,而且還有一種偏執的念頭,那就是必須要分出個對錯。
《邏輯學十五講》,陳波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8月。邏輯學的基礎入門。
2
沒有人說話能滴水不漏,
除非是「正確的廢話」
「要求他人立論全面準確」的思路,是試圖通過對其整體立論不夠完美的否定,進而延伸到其某個具體觀點不成立。這套思維方式,其實是「對人不對事」的一個變種,本質上仍是試圖通過否定某人整個人 (的信譽或人格) ,來否定其持有的某個具體觀點。就其內在策略而言是一貫的,即:前半程以偏概全,後半程以全否偏。無論是貼標籤的「概」,還是貼標籤的「否」,都不是針對具體的「事」,而是針對「整個人」、「整個論述」。
然而,沒有人說話總能全面、正確、滴水不漏,那幾乎是對道德完人的要求,現實中的人既不可能做到,也沒必要做到——因為可想而知的,如果說什麼都得小心翼翼、面面俱到,那說出來的通常就是一些「正確的廢話」。實際上,這與中國社會盛行的那種單一的道德完美主義系出同源,憑一點瑕疵就完全否定一個人,這無視人性的複雜多面,其結果是很多文藝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往往反倒顯得很假。
《邏輯新引·怎樣判別是非》,殷海光 著,四川人民出版社·漢唐陽光,2018年6月。
根據進化心理學的觀點,人們在討論中往往是在下意識地將自己的個人特徵展示給其他社會成員——換言之,所謂的「立場」,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覺得什麼最重要。在這一點上,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只不過他們對不同因素的重要性認定不同。也因此,對很多人來說,「事實」假如不能用來支持自己的論點,就沒什麼用;更進一步說,如果討論時要接受自己可能錯誤的那部分,很多人參與討論的積極性就喪失了,因為他們在爭論中更多的其實是受一種表現欲驅使,以此彰顯自我來獲得滿足感。弔詭的是,這本身就是槓精最典型的人格特質之一,他們雖然經常攻擊他人「片面」,但當他們那種表現欲凸顯自我特性時,更容易表現得偏頗乃至極端。
當時代變得越來越複雜時,沒有人能在闡述自己觀點之前全面準確地了解所有信息,尤其如果此人講述的只是個人觀點,就更無須苛求了。在集思廣益的「頭腦風暴」 (brainstorming) 中,第一條戒律就是允許人暢所欲言,不必顧慮對錯,更禁止評判他人的觀點。因為一個想法是不是錯誤,我們一時之間可能誰都不知道,沒必要急於下判斷,更何況,即便是錯誤的想法,也不一定是有害的,有時反倒在嘗試失敗後激發了創新。最重要的是,讓人們不至於擔心自己的看法幼稚可笑而不敢說出來。
3
並不容易的「對事不對人」
要消解這樣的思維模式,首要的一點就是回到「對事不對人」這一點上來,最好是時刻對自己的思維傾向保持警惕。這並不僅僅是「道德修養」的問題,而是因為只有在「事實」層面上,我們才有可能達成共識——儘管什麼是「事實」本身就會帶來無窮的爭論,但這至少可以在相當程度上把注意力聚焦在問題本身上面,也避免參與對話的人因為畏懼說錯話受攻擊而噤聲。
事實上,雖然那種求全責備的聲音最終服務於社會管控,但在一個開放的體系中,這其實是很難做到的。無論在哪個時代的哪個社會,要說服、改變一個人的意見都是很難的,甚至近乎不可能,畢竟成年人都已經有了自己牢固的立場觀點。如今人們的生活又如此忙碌,可以說,願意聽一下,大家各自保留觀點就已經很不錯了,往往倒是表達的欲望超過了交流。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哪怕厭煩網上論戰喧囂的氣氛而沉默下來,卻並不意味著他改變了觀點。
《獨立思考:日常生活中的批判性思維》,[美] 朱迪絲·博斯 著,嶽盈盈、翟繼強 譯,商務印書館,2016年5月。
這樣的氛圍一旦形成,在短期內恐怕很難改變,因為這不僅僅是「容錯」心理,還意味著社會整體上是否能意識到,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的每個人都不可能永遠正確。很多人都活得很緊張,似乎人生道路不能走錯一步,否則就將萬劫不復,這與「不能說錯話」正是出自同樣的心態,給人們的精神狀態施加了巨大壓力。但一個現代社會應當是容許每個人不斷嘗試,即便失敗,也能按破產法的規則,從頭開始。
說到底,要讓每個人勇於創新、不怕犯錯,是需要一定社會條件的。所謂「瑕疵即個性」,很多時候,一個人看起來偏頗的地方,也正是其個性所在;而在創意產業中,創造性也往往意味著「製造差異」,這首先就意味著不能將差異看作是錯誤,「即使不對,想法挺棒。」既想要追求個性、創新,又想要永遠全面、正確,那是無法兼得的妄想。事實上,後一種社會即便可能存在,那它也將是相當無趣的。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撰文:維舟;編輯:西西;校對:薛京寧。題圖為電影《九品芝麻官》(1994)劇照。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