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英語裡,人們常常用「if worst comes to worst」來表示「如果/萬一發生最壞的情況」:
Perhaps a coma, if worst came to worst.
如果出現最糟糕的情況,(他)可能陷入昏迷。
If worst comes to worst, you may have to resign.
萬一出現最壞的情況,你可能不得不辭職。
Even if worst comes to worst, I've got enough to live on for six months.
即使發生最壞的情況,我也足夠維持六個月的生活。
如果我們足夠細心,我們就會發現,這個表達裡用了兩個worst(最糟糕的),從字面上看,「如果從最壞的情況到最壞的情況」,在邏輯上怎麼也說不通啊!
不應該是「if worse comes to worst」(如果從更壞到最壞的情況)嗎?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自從16世紀這個習語誕生以來,人們對該用worse還是worst一直有最激烈和最持久的爭論。
一般情況下,worse和worst是形容詞bad和副詞badly的比較級和最高級。
它們除了做形容詞和副詞,也做名詞,worse是「更多的問題,更壞的消息」;worst是「(可能發生的)最嚴重的事,最壞的部分(或情況、可能性等)」
「if worst comes to worst」這句話最早出現的書面記載要追溯到15世紀末,原句實際上是「If the worst come to the worst」。其中第一個「the worst」的意思是「可能發生的最壞的事情」,而「come to」 類似於短語「come to nothing」裡的意思,意為「導致,產生,造成」。
所以這個短語基本上就是指「如果可能發生的最壞的事情真的發生了。」 但顯然很多人的頭腦中更容易想到形容詞「壞的,更壞的,最壞的」的定義。
這種思維慣性之大,甚至連偉大的文學家也不能避免,丹尼爾·笛福在他的《魯濱遜漂流記》中就是這樣寫的:「If the worse came to the worst, I could but die.」。
不久後,這個習語裡的定冠詞the就被大家簡化掉了,讓人覺得第一個worst改成worse,更壞和最壞搭配更合乎邏輯,就連20世紀的一些語言專家也相信「if worse comes to worst」才是正確的形式。
由此可見,有時候我們想要感知語言中的邏輯時,無異於自尋煩惱。如果你開始質疑某個英語習語的合理性,你就會試圖去思考解釋那些無法解釋的東西,並弄清楚那些難以理解的東西。別忘了,邏輯是數學和科學的,而不是英語用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