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現代遠程教育研究》雜誌授權轉載
摘要對於 MOOC 平臺提供的課程而言,視頻既是學習者學習的核心內容,也是教師傳授知識的核心環節,而且優質的教學視頻能夠產生更好的學習效果,這就對 MOOC 視頻的製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 MOOC 視頻的製作方式主要有演播室錄製式、錄屏式、課堂實錄式和可汗學院式等類型。由於不同學科適宜採取的視頻形式不同,以及教師對視頻形式的偏好各異,因此在選擇最佳視頻製作方案時應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北京大學作為我國MOOC實踐的先行者,在實踐過程中摸索出一種平民化的MOOC視頻製作方法,重點從配置環境個人化和製作流程簡單化兩個方面進行了設計和實踐。以「人群與網絡」課程視頻的製作為例,探索了一種異步錄屏的視頻製作方法,這種視頻製作方法有利於緩解教師面對鏡頭的心理壓力,提高教師鏡頭的可用率和後期編輯合成的效果;在時間成本方面更有利於節約製作時間,提高工作效率。
一、研究背景
目前Coursera、edX和Udacity三大MOOC平臺提供的課程中,視頻是學習的核心內容,(Duhring,2013)許多學生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來觀看視頻。有統計表明,沒有通過考試但至少看過一半視頻的學生佔比與通過考試的學生佔比相當。(Hoetal.,2014)相應地,對教師而言,視頻也成為傳授知識的核心環節,一門課程通常由幾十到上百個視頻組成,在製作過程中教師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已有研究表明,好的在線學習視頻能夠讓知識更具吸引力,從而產生更好的學習效果。(Zhangetal.,2006)
隨著MOOC課程數量越來越多,視頻的表現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筆者從Coursera和edX平臺中隨機選取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麻省理工學院、伯克利音樂學院、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京都大學等10所大學的56門課程,對其視頻類型進行分類統計後發現:演播室錄製的視頻佔44.6%,用錄屏軟體錄製的視頻佔30.4%,課堂實錄式佔12%,實地拍攝式佔3.5%,可汗學院式佔3%。
不同表現形式的視頻需要不同的製作方法,所需投入的時間和人力也不一樣。(1)演播室錄製式對製作技術的要求較高(如綠幕摳屏技術)。這種視頻製作方法的時間成本、人力成本、溝通成本、金錢成本也都較高。例如,與攝像人員的溝通、對環境的適應,以及預約演播室和攝像人員等,都需要時間。由於演播室環境以及製作方法的不同,最終所呈現出的視頻樣式也差別很大。根據製作的複雜程度不同,演播室錄製視頻所需的投入和產出的時間比大概處於8∶1~100∶1之間。換言之,暫且不算教師前期的準備,製作一個時長為1小時的視頻成品,需要花8~100小時的工作時間。在人員投入方面,則需要一名專業攝像人員和至少一名後期編輯人員。(2)錄屏式是指利用錄屏軟體將教師講課的MOOC視頻製作平民化方法的探索與評價PPT全程錄製下來,與此同時用電腦自帶(或外置)的攝像頭錄製教師形象。視頻呈現以PPT為主,以教師影像為輔,有些只有PPT畫面和教師聲音。這種形式的視頻製作最為簡單,教師可以獨自完成錄製,後期編輯既可以自己完成,也可以找一名助教協助完成。整個製作過程投入和產出的時間比大概處於4∶1~8∶1之間。錄屏式的視頻形式多用在理工科課程中,在我們隨機選擇的56門MOOC課程中,有17門課程選擇了錄屏式,而這17門課程中有14門是理工類課程。(3)課堂實錄式視頻製作的優勢在於:上課形式不變,教師沒有太大的心理壓力,也不需要佔用教師其他時間專門錄製課程。後期製作只需考慮教師和PPT之間的鏡頭切換及內容剪輯。這種視頻製作方式所需的投入和產出的時間比大概處於5∶1~10∶1之間;人員投入方面,除了主講教師外,還需要一名攝像人員和一名後期製作人員。有的教師對自己所講課程的視頻製作要求較高,要求採用多機位拍攝,如教室全景、教師中景、學生鏡頭、PPT鏡頭等各安排一臺攝像機全程拍攝。這種方式固然能為後期製作帶來更多可能性,但將所有機位的素材進行整理所需的工作量極大,同時需要更高配置的電腦來對這些龐大的素材進行處理。此外,有研究表明由於MOOC的教學特點跟傳統課堂不完全一樣,因此教師還要對教學設計進行適當的調整。(Guoetal.,2014)(4)可汗學院式已成為數學教學的典型視頻製作形式。隨著MOOC的發展,基於最初的可汗學院風格又衍生出一些不完全相同的形式:比如使用傳統的紙和筆,並出現教師的手,如圖1(a)。這種視頻形式的好處是教師書寫更方便,學生也感到更親切,但不足之處是教師的手可能會遮擋文字內容。Udacity擁有一項專利,即將手做成半透明的樣式,這就解決了手對內容的遮擋問題,見圖1(b)。
圖1 可汗學院視頻形式
除此之外,MOOC視頻還有其他一些製作方法。例如實地拍攝式,一般選擇的拍攝地點與課程內容聯繫緊密,但因為成本比較高,所以目前使用得並不多;還有一些學科(如醫學、生物等),由於學科性質的特殊性會選擇在實驗室進行錄課;還有的課程採用會議室討論式,或者對專家進行採訪的形式。總之,在線教育視頻呈現形式多種多樣且各具特點,而且不同教師對視頻形式的偏好並不相同,以及不同學科適宜採取的視頻形式也不同,因此我們很難說哪種形式最好,而應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後做出最佳選擇方案。(Crossetal.,2013)
儘管不同的視頻製作方法各有特點,但降低MOOC視頻製作的門檻,形成一套簡單高效的視頻製作方法,對於MOOC的發展和教育的改變具有重要意義。
雖然錄屏式視頻製作方法是目前最容易的視頻製作方式,但仍有教師反映面對攝像頭講課有一定的心理壓力,一邊翻PPT一邊兼顧鏡頭效果也讓教師感到手忙腳亂。因此,有一部分教師選擇「不出鏡」:即只有PPT和主講教師的聲音,不錄教師影像或者錄了也不合成到視頻中。即使有時教師願意出鏡,但由於錄製的感覺不好(如一直不看鏡頭,出錯率高等),後期編輯時也只能選擇放棄教師影像而只保留聲音。然而,MIT的研究表明:有教師出境的視頻比單純錄製PPT,更能吸引學生。(Guoetal.,2014)
減輕教師面對鏡頭的心理壓力,降低MOOC製作的成本(時間、人力、金錢)是筆者團隊一直追求的目標。因此,筆者團隊不斷探索簡化視頻製作的方法,提高MOOC視頻的質量,同時讓教師感到製作視頻不僅容易而且能夠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隨著技術的進步尤其是非專業攝像設備的發展與普及,使得MOOC視頻製作逐漸擺脫演播室的限制而走向平民化成為可能。所謂平民化,就是「十分容易」,既不太費錢,也不太費事;還喜聞樂見,都是大家願意去做的事情。(李曉明,2004)
二、一種MOOC視頻製作的平民化方法
錄屏式視頻製作方法由於操作簡單、製作效率高,而贏得了許多教師的青睞。隨著MOOC視頻製作成本的大大降低,將會有更多教師加入到MOOC課程的製作中,並將MOOC用於提高他們的教學工作效率。在實踐過程中,筆者團隊努力尋求一種最簡單的視頻製作方法,以期幫助更多的教師不再由於視頻製作的成本高且技術難而對MOOC望而卻步。為了實現MOOC視頻製作平民化,主要從錄配置環境個人化和製作流程簡單化兩個方面進行探索。換言之,教師不再需要去專業演播室錄課,而是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來靈活地進行MOOC視頻錄製。如果能達到這樣一種狀態,那麼在線教學活動在教育中的應用就可能蔚然成風。
1.配置環境個人化
所謂環境個人化是指教師在家或辦公室就可以擁有一個製作MOOC視頻的環境,而不需要用到價格昂貴的專業設備。筆者團隊錄製視頻的環境如圖2所示:一臺MacAir筆記本電腦(硬體)+iMovie(軟體)。為了便於觀看,可以外接一個較大尺寸的顯示器。
圖2 視頻錄製個人化環境
錄製MOOC視頻所需要的硬體設備在日常工作中已經普遍使用。例如,師生人手一臺電腦,其自帶的攝像頭可以錄像,麥克風可以採集音頻,也可以使用外置的、家用級別的攝像頭和麥克風來採集視頻和音頻。製作MOOC視頻的軟體需要具備錄像、錄屏幕、後期編輯等功能。Camtasia Studio、Microsoft Expression Encoder、Screencast-O-Matic和Adobe Captivate等軟體都同時具備上述功能。其中,Adobe Captivate的功能非常強大,但比較難學,適合於專業人士;Microsoft Expression Encoder可以同步錄屏錄攝像頭,而且可以免費使用,具備基本的編輯功能但相較於Camtasia Studio較弱,且僅有Windows版;Camtasia Studio和Screencast-O-Matic是兩款比較推薦的軟體。在配置環境的過程中,也可以根據需要選擇多款軟體進行搭配,各取所長。例如,使用iMovie和Quicktime進行錄像,使用Camtasia Studio和Microsoft Expression Encoder進行錄屏,使用iMovie、Adobe Premiere和Final Cut等進行後期編輯。總之,軟硬體的搭配可以根據個人的需要和愛好進行靈活選擇。
2.製作流程簡單化
MOOC視頻製作的流程相對比較簡單,從編寫PPT到最後輸出視頻總共分為6步(見圖3):(1)編寫PPT;(2)寫講稿,並在講稿上標註PPT的翻頁和動畫點;(3)基於講稿錄教師講解視頻;(4)聽視頻錄PPT播放過程;(5)兩路視頻合成;(6)輸出結果視頻。
圖3視頻製作流程
需要說明的是,前三步需要由主講教師完成,教師首先要做好PPT和講課用的講稿,然後基於講稿錄製講課視頻。後三步交給後期編輯人員完成,後期編輯人員可以利用教師的講稿和教師影像視頻,得到PPT播放視頻,然後將影像視頻和PPT播放視頻編輯合成,最後輸出得到視頻成品。
三、MOOC視頻製作平民化方法的探索
北京大學「人群與網絡」課程是北大首批推出的MOOC課程之一,由李曉明、邱澤奇和王衛紅擔任主講教師。該課程的講解主要依賴PPT上的視覺信息(如文字、圖像等),教師偶爾也會在PPT上詳細寫出一些推導過程。三位主講教師都採用錄屏式的製作方法,保持了視頻風格的統一。「人群與網絡」課程於2013年10月首次在Coursera平臺上開課,2014年9月在edX平臺上再次開課。與首次開課相比,第二次開課時對課程視頻進行了一定的修訂。
視頻作為一種傳播知識的媒介,在教學、技能培養、提供視覺體驗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Crossetal.,2013)提高視頻質量,同時降低製作成本對於一門MOOC課程具有重要意義。製作「人群與網絡」教學視頻的過程,經歷了從視頻1.0版本到2.0版本的改善。
1.1.0版本:同步錄屏的製作方式
所謂同步錄屏是指主講教師錄製影像與錄製PPT同時進行,這也是目前錄屏式MOOC視頻常用的製作方法。「人群與網絡」課程視頻的1.0版本即是這樣製作的:主講教師一邊操作PPT,一邊講解知識,偶爾兼顧鏡頭的錄像效果,則可同時得到教師影像和PPT播放兩路視頻。後期編輯時保留教師狀態較好的鏡頭,並將教師影像和PPT進行合成。
圖4是北京大學為教師開設MOOC提供的視頻製作環境。其中硬體設備包括:一臺高性能的桌上型電腦,外接一塊Wacom手繪版、Cisco攝像頭、無線麥克風;使用的軟體是CamtasiaStudio8.0。具體的製作流程是:(1)主講教師將PPT拷貝到公用電腦中;(2)在PPT中啟動CamtasiaStudio8.0;(3)播放PPT講課;(4)結束PPT放映,保存文件;(5)運用CamtasiaStudio8.0進行後期編輯;(6)輸出視頻。
圖4北京大學錄屏式視頻製作設備
在該環境中,教師可通過手繪版操作PPT的播放,同時在PPT上進行寫畫;外置的攝像頭可錄製教師影像,無線麥克風可採集聲音;教師講課時主要看手繪版上的PPT,偶爾抬頭面對攝像頭跟學生進行眼神交流。
錄屏軟體CamtasiaStudio可以同時完成PPT和教師影像的錄製,從而得到教師影像和PPT播放兩路視頻。編輯人員在後期編輯時的主要工作包括:剪輯掉錯誤的內容,對教師影像的位置、尺寸以及是否出鏡進行調整。
儘管這種錄課方式相對而言比較簡單,而且主講教師可以自己完成視頻錄製,但是還存在兩個突出問題:(1)教師面對鏡頭時會有一種無形的壓力,講解難以做到「乾乾淨淨」,語言中拖泥帶水的情形較多;(2)教師鏡頭的可用率低。在「人群與網絡」1.0版本中,主講教師講課鏡頭的可用率約為30%~50%。
2.2.0版本:異步錄屏的製作方式
所謂異步錄屏是指教師錄製影像與錄製PPT分別進行,先完成教師講課影像的錄製,然後再用錄屏軟體單獨錄PPT。目前,「人群與網絡」課程的三位主講教師都採用異步錄屏的製作方法。針對1.0版本製作中存在的問題,在2.0版本中重點解決了三個問題:提高製作效率、減輕教師的錄課壓力、提高教師鏡頭的可用率。重要的設計環節如下:教師錄像與PPT錄屏分別進行。教師在錄像前先對照PPT寫好講課用的講稿,然後對著鏡頭照講稿講解教學內容。這在一定程度上既能降低教師講課的出錯率,也能緩解教師面對鏡頭錄課的緊張感。另外,講稿的運用便於教師斟酌講解的措辭,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同時講稿也成為一份重要的學習資料。如果在後期編輯時需要對MOOC視頻添加字幕,那麼這份講稿就是現成的字幕。
PPT播放視頻與教師影像視頻同步。為了得到與教師影像視頻同步的PPT播放視頻,筆者嘗試過三種方法:(1)將PPT直接輸出成視頻。這種方法得到的視頻是勻速播放的,但是顯然與主講教師的視頻無法保持同步。筆者試圖通過後期編輯讓二者保持一致,但是找準每一個與主講教師的講解相匹配的動畫點,並精確進行時長等方面的控制非常困難,而且PPT中的動畫越多難度越大,出錯率也越高。(2)將PPT輸出成一系列靜態圖片,對圖片進行時長的控制。與第一種方法相比,這種方法的好處是:靜態圖片比動態視頻更容易控制,但是靜態圖片意味著PPT中某些動畫效果的損失,如漸變動畫。(3)錄製同步播放的PPT。這是目前實驗成功的製作方法,具體的做法是:用視頻播放軟體播放主講教師講課的視頻,同時同步播放PPT並用錄屏軟體錄製成一個視頻。如果條件允許可以使用兩臺電腦,一臺用於播放主講教師的視頻,另外一臺用於錄製PPT。
講稿是錄製PPT的關鍵。僅通過聽教師的講課語音來錄製同步的PPT是很困難的,因此要參考教師錄視頻時使用的講稿。需要強調的是,講稿上要有PPT的動畫點和翻頁點。雖然通過教師的視頻和講稿也能做出粗略的判斷,但教師自己的標註最準確也最高效,有助於整體效率的提高。有教師的視頻和標記精確的講稿作為基礎和保障,同步錄製PPT就比較容易,而且能很好地實現其與教師視頻的同步匹配。
確定兩路視頻後期合成時的同步參照點。主講教師視頻和PPT視頻合成的關鍵是將二者保持同步。CamtasiaStudio在錄PPT時能夠自動記錄PPT的翻頁點,這個翻頁點可以作為兩路視頻的同步參照點。教師視頻中的翻頁點,利用教師的音頻軌道很容易找到。一般而言,教師在講解完每一頁PPT後都會有短暫的間歇,這時音頻軌道上就沒有音頻脈衝,而這正是與PPT翻頁相對應的點。找到一個對應點後,視頻的其他部分就能夠自動同步。
主講教師的影像視頻是PPT中的重要視覺元素。雖然教師上課製作的PPT主要由文字、圖片、圖形、表格等元素組成,但在MOOC視頻中還有一項重要元素——主講教師的影像視頻。後期編輯合成時,教師的視頻和PPT中的元素要進行統籌安排和合理布局。異步錄屏的製作方法,在教師視頻錄好後,可以根據教師視頻是否出鏡調整PPT的布局,從而使畫面整體更加協調。
教師視頻延時出現、提前結束。課程視頻開始時應先有PPT畫面然後才是教師形象的漸入,結尾處教師畫面漸隱後,PPT畫面應再保留2~3秒,這樣做的目的在於通過畫面層次來引導學生的注意力。因此,PPT的錄製最好應早於視頻播放開始,晚於視頻播放結束。
樹立以PPT的「頁」為單位的製作理念。一門課程由多個單元構成,每個單元由多個視頻構成,每個視頻可以理解為由多頁PPT構成。在製作視頻時要有「頁」的概念,這種思路體現在製作過程的許多環節中。例如,錄製PPT時如果某個動畫播放提前或滯後了,最好的做法是重新補錄該頁PPT,同步錄屏後期編輯所用時間異步錄屏後期編輯所用時間而不是尋找這個動畫點單獨補錄或者補錄整個PPT;將教師視頻和PPT合成時,也要根據每頁PPT的不同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微軟公司的OfficeMix的操作思想也充分體現了PPT以「頁」為單位的理念。
3.兩種MOOC視頻製作方法的評價
評價一種新的方法是否有效,我們通常從質量和效率兩方面來衡量。MOOC視頻的質量可以從教師在鏡頭前的表達、PPT呈現、音質、視頻長度等方面來判斷。(Lorang,2013)效率可以用製作MOOC視頻所用的時間長短來衡量。相對於同步視頻的錄製方法,異步視頻錄製方法帶來視頻質量的提高,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緩解了教師面對鏡頭的心理壓力。主講教師利用講稿面對鏡頭講課時表情更自然,狀態更好。第二,提高了鏡頭可用率。由於主講教師面對鏡頭不再有壓力,錄製的視頻質量明顯提高,也解決了教師一直低頭看PPT的問題,從而提高了教師鏡頭的可用率,也為後期編輯提供了更多選擇的餘地。第三,在PPT呈現方面,MOOC視頻中PPT的製作排版要綜合考慮與教師影像合成的效果。將PPT錄製工作轉給後期編輯人員後,後期編輯人員就能對主講教師的PPT進行適度的調整優化,以便更好地與教師影像進行合成,從而提高視頻的整體視覺呈現效果。
關於效率的評價,我們以一個10分鐘的MOOC視頻製作為例進行說明。前期主講教師需要投入的時間為:用150分鐘寫PPT,用150分鐘寫講稿。錄像時間大概需要15分鐘。異步錄屏方法後期處理的時間開銷為:用10分鐘同步錄製PPT,用20~40分鐘進行編輯合成。而同步錄屏方法其後期編輯大概需要60~80分鐘(見圖5)。因此,異步錄屏方法相對於同步錄屏明顯提高了工作效率,與演播室等大製作相比其效率的優勢更加明顯。
圖5兩種視頻製作方法使用前後耗時對比
四、總結與展望
隨著在線教學活動的快速發展,IT業界也在不斷開發新的技術用以提高教學視頻製作的效率。例如,微軟提供了一個PowerPoint插件Office Mix,可以使PPT播放和教師講解影像的錄製集成在一個框架中。筆者在實踐中試用過Office Mix,感覺也是一個不錯的解決方案,但是在PPT中進行音視頻的編輯還有很多局限性。比較而言,本文介紹的方法在視頻錄製和後期編輯上更加靈活方便,講稿的利用也使得視頻的效果更好。
儘管異步錄屏的MOOC視頻製作方法在質量和效率上都有了明顯提高,但在製作過程中,還有一些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1)教師最佳出鏡率。有研究表明,在觀看MOOC視頻時,學生非常喜歡教師出鏡,而且認為有教師出鏡的視頻更有教育意義。(Kizilcecetal.,2014)但是如果教師出鏡太多,會不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進而影響學習效果呢?因此,教師的出鏡率應保持在什麼範圍和程度才能既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又提高學習效果,成為MOOC視頻製作需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問題。
(2)MOOC視頻中PPT動畫的運用。傳統課堂中教師要使用PPT進行教學,MOOC視頻中PPT也是重要的內容,但是這兩種不同的使用情景,PPT的製作也略有不同。在1.0版本MOOC視頻的製作中,主講教師可以通過手繪版在PPT上進行寫畫;在2.0版本中筆者希望通過PPT中的動畫來替代教師的手繪,同時充分發揮動畫引導學生、輔助知識講解的作用。
(3)主講教師視頻和PPT合成時的排版問題。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多媒體教學設計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負擔。(Mayeretal.,2003;王建中等,2013)由於每頁PPT中文字、圖片的情況都不一樣,主講教師的視頻在PPT中的位置、尺寸是否應該保持一致?如果每頁PPT上視頻的呈現都不同,是否會給學生帶來認知負擔?這些問題都值得深思。
(4)主講教師出鏡時講錯了怎麼辦。MOOC視頻在後期製作中,能通過技術手段對教師出現的錯誤進行修正,比如在演播室或教室拍攝時,可以通過切換鏡頭或展示PPT來進行調整。錄屏式視頻在教師不出鏡的情況下,只要保證聲音流暢就可以;可是如果有教師出鏡,突然切掉中間的鏡頭則會出現「跳幀」現象。這也是MOOC視頻製作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問題。
本文提出的平民化視頻製作方法可以讓教師在辦公室或家裡製作教學視頻,不僅給教師帶來方便,也讓學習者感到更加親切自然。此外,這種不需要在演播室環境下錄製視頻的思路,也讓MOOC視頻的呈現形式更加靈活多樣,比如賓夕法尼亞大學的EzekielEmanuel教授在Coursera平臺上開設「Health Policyandthe Affordable Care Act」時,曾在旅途中即興錄製視頻來回復學生在論壇中的問題;有些教師做線下答疑時,通過隨時隨地錄製視頻並將其上傳到網上作為課程內容的補充。
總而言之,當製作MOOC視頻不僅不會佔用教師太多時間,反而能提高教學工作的效率時,這就為新的教學模式的普及提供了希望和可能,視頻也將成為主流教學活動的重要素材,進而為教學質量和效益的提高提供一個新的視角和維度。
參考文獻:
[1]李曉明(2004).網絡視頻製作的平民化給教育會帶來什麼?[J].計算機教育,(1):20.
[2]王建中,曾娜,鄭旭東(2013).理察·梅耶多媒體學習的理論基礎[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15-24.
[3]Cross,A., Bayyapunedi,M. & Cutrell,E. et al.(2013). TypeRighting: Combining the Benefits of Handwriting and Typeface in Online Educational Videos[A]. Proceedings of the SIG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C].Paris, France.
[4]Duhring,J.(2013). MOOC Production Values: Costs, Approaches and Examples[EB/OL].[2013-07-08].http://moocnewsan-dreviews.com/mooc-production-values-costs-approaches-and-
examples/.
[5]Guo,P.J., Kim,J. & Rubin,R.(2014). How Video Production Affects Student Engagement:An Empirical Study of MOOCs Videos[A]. Proceedings of ACM Conference on Learning at Scale[C]. Atlanta, Georgia, USA.
[6]Ho,A.D., Reich,J. & Nesterko,S. et al.(2014). HarvardX and MITx: The First Year of Online Courses (HarvardX and MITx Working Paper #1) [EB/OL].[2014-01-21].http://dx.doi.org/10.2139/ssrn.2381263.
[7]Kizilcec,R.F., Papadopoulos,K. & Sritanyaratana,L.(2014). Showing Face in Video Instruction: Effects on Information Retention, Visual Attention, and Affect[A].Proceedings of the SIG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C]. Toronto, Ontario, Canada.
[8]Lorang,T.(2013). 7 Reasons Why Students Turn off Your MOOC Video[EB/OL].[2013-07-03].http://www.imagemediapartners.com/video-blog/bid/99678/7-Reasons-Why-Students-Turn-off-your-MOOC-Video.
[9]Mayer,R.E. & Moreno,R.(2003). Nine Ways to Reduce Cognitive Load in Multimedia Learning[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8(1):43-52.
[10]Zhang,D., Zhou,L. & Briggs,R.O. et al.(2006). Instructional Video in E-Learning: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Interactive Video on Learning Effectiveness[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43(1):15-27.
責任編輯 劉選
本文為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MOOC 數據模型及其對課程與學習評價的效用研究」(61472013)。
作者簡介:於青青,助理工程師,北京大學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北京 100871);李曉明,博士,教授,北京大學信息科技學院(北京 100871)。
轉載自:《現代遠程教育研究》雜誌 2015年1期/總133期
排版、插圖來自公眾號:MOOC(微信號:openonline)
產權及免責聲明本文系「MOOC」公號轉載、編輯的文章,編輯後增加的插圖均來自於網際網路,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於原作者。如果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或者非授權發布,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內審核處理。了解在線教育,
把握MOOC國際發展前沿,請關注:
微信公號:openonline
公號暱稱:MO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