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的公共空間構想

2020-12-13 CBC建築中心

編者按:「凱州新城國際青年設計師競賽」正在進行中,此次競賽是疫情過後首次公開的公共空間設計競賽。本次競賽選取成都東部新區中凱州新城的凱州中央公園作為基地範圍,以生態環境為核心,以生活品質為切入點,試圖在全球範圍內發起一場關乎城市公共空間核心價值的討論。疫情過後,人們更多的意識到了公共空間的使用需求是多維的,而不僅僅是滿足社交和運動的需求。因此未來城市設計者在公共空間的設計中,除了需要從生態角度以及使用者體驗方面思考外,也需要考慮到人在公共空間中尋求適當獨立空間、保持安全社交距離的需求。

01

坐落於市中心的「植物村落」:

首爾心臟地帶的空中花園走廊

在全球日益城市化的今天,高密度城市的數量和城市人口密度都在驟增。綠色設施是高密度城市中,能夠給予人們片刻喘息的自然空間。綠色設施可以降塵降噪,提升周邊環境舒適度,並創造大量戶外運動空間。疫情期間,大多數室內場館為避免交叉感染選擇關閉,戶外的綠色設施成為了人們日常休息放鬆和健身場所的首選。

在首爾市中心,坐落著一個983米長的空中花園走廊『首爾路7017』。它是由廢棄高架橋改造而來的城市公共空間。事實上,廢棄高架橋改造空中花園走廊已經有了紐約高線公園這個成功的實踐案例,但『首爾路7017』在設計中不僅充分考慮了適合首爾市中心氣候和土壤的植被種類,更將這個公共空間打造為韓國自然遺產的展覽館。

坐落在首爾市中心的現實版植物村落 Ossip van Duivenbode

『首爾路7017』是坐落於高密度城市中心的生機勃勃的植物園,在城市中提供了一個最多樣化的韓國本土植物品類展示。983米的走廊上聚集了至少50個不同科目的樹木、灌木、花草等,通過645個不同的盆景展示,收集了約228個主要品種及亞種。最終,整個花園將包括共24000顆植物,而且其中許多植物在未來十年還將持續生長至更高的高度。

設計團隊試圖將這座老舊的公共設施改造為全新的綠色地標,將最多樣化的植物群體引入複雜的城市環境,並利用新建的人行橋和樓梯將整個高架橋與周邊的酒店、商店和花園連結起來。這些功能將直接提升使用者的體驗,與周邊的城市肌理形成彈性關係。

附近大樓裡的花園景觀 Ossip van Duivenbode

通過橋體的孔洞可以看到下層來往的車輛 Ossip van Duivenbode

此次設計將韓國自然遺產的精華,以生動的植物百科的形式置於城市中心。將城市居民與自然緊密聯繫起來。同時,該項目還提供了一個眺望首爾火車站和崇禮門的絕佳視野。

空中花園既是一座教育性的植物園,也是孕育各類物種的城市苗圃,未來隨著植物生長繁茂,部分植物遷居可使綠色逐漸延伸到城市其他角落,因此該項目可被視作一個本地植物庫。根據植物的韓文名稱,項目將不同的植物在走廊上按照韓文字母表的順序排列,既彰顯了屬地文化特色,又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空間形態。

局部效果圖 MVRDV

項目名稱:首爾7017

項目位置:韓國,首爾

建成年份:2017

客戶:首爾市政府

項目要求:938米的廢棄高架橋改造公共空間

02

距離公園:後疫情時代的公共空間構想

公園是城市中較為典型的公共空間,為市民提供了一個可以社交、活動、休憩的場所。然而在疫情大肆擴散的今日,公園為了尋求安全社交的距離只能選擇關閉,導致居民只能在街道和小巷子活動。因而,公園的關閉雖然是一種應對方法,但是也同時促使我們思考,如何將安全的社交距離作為設計的指導方針運用在實際公園的設計中。

「距離公園」的假想基地是維也納的一片空地,該公園為公共空間保持安全社交距離提供了一種思路。公園的一系列平行小路按指紋狀排列,引導遊客在起伏的景觀中穿行。每條小路都有獨立的出入口,使用者可以明確知曉小路是否已經被佔用。使用者在視覺上彼此隔離,但仍舊能聽到附近小路上傳來的腳步聲。

公園俯視圖,一系列平行的小路如同指紋一樣,引導著遊客們在起伏的景觀中穿行 Studio Precht

每條小路都有獨立的入口和出口,從而可以明確的告知人們是否已經被佔用 Studio Precht

使用者完全沉浸在自然的包圍中 Studio Precht

「距離公園」中的一系列小路都圍繞著各自中心噴泉布置,形成了一個螺旋式的圖案。該公園可以被放置於世界上任何一塊空地之上。小徑採用紅色花崗巖碎石設計,確保了兩條小徑間的距離為240釐米,當來訪者通過這條小逕到達中心噴泉之後,建築師則會引導來訪者從另一側的小路繞圈離開公園。

小路上的噴泉 Studio Precht

公園創造了安全的社交距離,並為人們提供可以短暫逃離城市喧囂、獨處放鬆的場所 Studio Precht

公園平面圖 Studio Precht

建築師:Studio Precht

項目名稱:Parc de la Distance

項目年份:2020

項目團隊:Fei Tang Precht, Chris Precht, Andreas Stadlmayer

03

林盤夢網:

基於周邊自然環境打造的創意性裝置

疫情期間的隔離生活使人們無比嚮往大自然,被隔離在家的孩子更是如此。因此在隔離生活結束後,許多家長選擇了帶孩子去爬山、露營、野餐,參加各種各樣的戶外活動。孩子們在自然的環境下終於可以釋放自我,親近自然。

位於四川省彭州市的林盤夢網是一個基於當地自然環境及文化環境特徵設置的,獻給孩子們的夢想裝置。項目位於當地的一處多戶人家的聚落,聚落裡布滿了小樹林,當地人把這些小樹林稱為「林盤」。

項目概覽 MIC

設計師選擇了一塊有較為開闊的青草地的林盤設置300多平方米的爬網,在原有場地基礎上進行建設,儘可能的保證了裝置與保留樹木和周邊的鄉村環境形成良好的關係。爬網裝置將林盤、殘牆、河溝、院落和基礎設施連接起來,其形態仿佛青草間連綿的金色山丘。

爬網裝置聯繫著林盤、殘牆、河溝、院落和基礎設施 MIC

仿佛連綿的金色山丘 MIC

「林盤夢網」的主體設計由不同坡度的山丘狀爬網組成。不同的爬網坡度,提供了更自由的選擇,滿足不同年齡的孩子的攀爬和休憩的需求。在翻越爬網的過程中設計師設置了球球障礙,模擬在爬山過程中必經的大小困難挑戰,並且設置了其他不同的爬網玩法。夢網是一個開放型裝置,孩子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使用爬網。

鳥瞰圖 MIC

設計師給爬網增加了四種輔助玩法:跳躍蹦床、穿梭地面、網間隧道和搖晃休憩的吊床 MIC

兒童嬉戲於夢網之上 MIC

項目名稱:林盤夢網

設計方:上海麥稞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項目設計 & 完成年份:2019年8月&2019年9月

項目地址:彭州市軍樂鎮迎春村

建築面積:300m

客戶:彭州市軍樂鎮人民政府

04

疫情後首次對公共空間的思考:

凱州新城國際青年設計師競賽

「凱州新城國際青年設計師競賽」選取成都東部新區中凱州新城的凱州中央公園作為基地範圍,以生態環境為核心,以生活品質為切入點,試圖在全球範圍內發起一場關乎城市公共空間核心價值的討論。當前城市的公共空間的創造和再生條件,已經成為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決定因素之一。本次比賽是對公共空間品質的探索,是一個城市設計者從生態角度重新思考並展望城市未來的良好契機。

- 設計範圍 -

競賽以中央公園為載體,以其中的預留建設地塊與人民渠沿線為設計區域。參賽者可不針對整體布局及宏觀策略,直接從自主選擇的場地入手,自發進行微觀層面的研究,因此本次設計競賽對於參賽者而言具有較大的自由度。

- 設計方向 -

設計中需要呼應基地現狀,並得出落地性較高的方案。注重創新性、地域性、可持續性、落地性以及以人為本。立足於生態和生活品質,鼓勵創新,可在設計範圍內自行選點,主題自擬,功能不僅限於城市修補功能類、智慧城市家具類、健康體育設施類、公共藝術小品類以及小型單體建築。

本次競賽將邀請國際及國內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建築、景觀、城市設計、藝術等相關專業領域的大師作為評委,獲獎方案將有機會在凱州新城的建設中落地實施,具體實施方案將由當地政府決定。其中創新性將作為此次評委會方案評審的重要標準,因此本次競賽也鼓勵跨專業、跨學科參加比賽,從而產生更加多元化的設計方案。

- 競賽名稱 -

凱州新城國際青年設計師競賽

- 報名截止時間 -

2020年7月31日24:00(北京時間)

- 作品提交截止時間 -

2020年8月31日18:00(北京時間)

- 組織機構 -

- 主辦單位 -

德陽凱州新城管委會

- 承辦單位 -

德陽市凱州投資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CBC建築中心

- 學術支持 -

全球城鄉創新發展研究中心

- 支持媒體 -

《城市·環境·設計》雜誌社(UED雜誌社)

- 獎項設置 -

一等獎1組

獲獎證書+獎金10萬元人民幣(含稅)

二等獎3組

獲獎證書+獎金各3萬元人民幣(含稅)

三等獎8組

獲獎證書+獎金各1萬元人民幣(含稅)

優秀獎若干組,獲獎證書

競賽官網:

http://kaizhoucompetition.chinabuildingcentre.com

相關焦點

  • 後疫情時代,歐特克助力工程建設行業重新構想未來建造
    後疫情時代,歐特克助力工程建設行業重新構想未來建造 2020年08月03日 15:25作者:黃頁編輯:黃頁 例如,餐飲和零售業必須要重新迅速考慮空間布局和客流問題;機場開始在重新設計安檢隊列;醫院也正在設法調整內在布局以更好地對空氣品質進行管理。對於一些企業而言,這還可能意味著開放式的辦公空間將不復存在。與此同時,許多企業也正在逐漸意識到,重新構想辦公室、學校、零售空間和交通樞紐之間的合理轉換將有利於幫助人們安全重返公共聚集場所。
  • 「聖化」與「悲觀」,公共知識分子的兩種社會構想
    那些各個人文社會學領域的專家,甚至包括科學家,只要在各自專業領域外對公共事務發表言論並實際參與影響社會的學者,也算在內。用通俗話講,就是「公共知識分子」。這本書貌似是在為打壓「公知」搖旗吶喊,但是細讀之下讀者會發現,本書所定義的「公知」以及對這一群體的「批判」另有內涵。
  • 專訪範維澄院士:「後疫情時代」的公共安全治理,人是關鍵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對國家應急管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大考應有大得。「後疫情時代」,中國如何持續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共享時代的公共空間倫理問題
    哈貝馬斯認為,公共空間是介於私人空間與公權力之間的中間地帶,是體現公共理性精神的空間。古希臘存在的神廟、聖殿、市政廣場等宗教性、政治性公共空間,以及露天劇場、體育場等文化性公共空間,在歐洲得以延續至今,各種民間俱樂部、沙龍、咖啡館等,都屬於公共空間範疇。這些公共空間既實現了民眾的自我管理,也培養了民眾的公共意識。現代意義上的公共空間是一個開放的、公眾的空間。
  • 探索後疫情時代公共運輸發展之路 2020中國城市公交學術年會圓滿閉幕
    隨後,南昌公交、上海久事公交、廣州公交、淮安公交、包頭公交圍繞「探索後疫情時代城市公交的發展之路」分別作了主旨演講。  上海久事公共運輸集團辦公室主任於道理分享主題為「堅守為民初心、厚植髮展優勢,行穩『後疫情時代』公交高質量發展之路」。
  • "重新構想"是媒體轉型關鍵詞 資訊時代的新聞傳播
    網際網路時代有雄心固然重要,但如果一個行業的「立足之本」動搖了,僅憑雄心是難以逆轉的。   「重新構想」成為關鍵詞   最近5年,傳媒業與其他行業一樣,再度遭遇網際網路的巨大衝擊。接二連三的報紙關門、廣告下滑、受眾流失,在不停敲打著出版人的神經。
  • 構想未來城市,科技與公共空間的火花碰撞?丨凱州新城國際青年設計...
    「凱州新城國際青年設計師競賽」旨在以生態環境為核心,以生活品質為切入點,在全球範圍內鼓勵多維度與跨學科思考,發起一場關於城市公共空間核心價值的討論。本文將為大家介紹三個與科技交織的微型空間改造,希望能夠給參賽者一些關於未來城市空間的啟發與思考。
  • 布拉提斯拉發:疫情下,被椅子輕撫的公共空間
    如今,在歐盟框架下,快速發展的布拉提斯拉瓦,其城市管理的重點之一,就是重建優質公共空間。專家相信,優質公共場所有助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市民與公共空間的關係健康,城市也會運轉良好。在新冠疫情威脅下,為方便人們仍能走出家門漫步休憩,在安全的環境中,和家人度過愉快的時光,今年夏天,別具一格的城市更新項目「來,請坐!」在首都各角落悄然開展。
  • 數字人民幣:一個史無前例的戰略構想
    宏觀視角的戰略構想構想的 「數字人民」App涵蓋四大功能:數字金融、數字生活、數字政務與數字傳媒,以「數字人民、全心為民」為服務宗旨,聚攏此前散落在商業軟體中的政府服務資源,打造基礎功能齊全、純淨無商業雜質,集基礎金融、生活服務、政務、資訊於一體的民生類App。
  • Vanguard:後疫情時代某些趨勢已顯而易見
    來源:新浪財經近日,Vanguard全球首席經濟學家Joe Davis撰文表示,儘管後疫情時代的某些趨勢顯而易見,但目前而言,還有一些影響尚未可知,並指出這些問題需要引起關注。  以下為《線索Clues》對原文中譯版的摘錄:後疫情時代的經濟構想美國數學家克勞德·香農(Claude Shannon)有一個著名的數理推斷:在一場西洋棋比賽中,可能的移動步數下限約為10^120,也就是10後面跟著119個零!
  • 後新冠疫情時代,新加坡大學開始重新構想教育:加強數位化教學應用
    新加坡的各個大學都陸陸續續開學,在新冠疫情下,各所大學該如何安全教學呢? 教育者,父母和學生必須找到一種方法來利用這次疫情重新構想教育,包括孩子學習什麼以及如何學習。
  • 「推動後疫情時代中韓全面合作與交流」——第八屆中韓公共外交...
    【環球網報導 記者 楨湉】12月8日,第八屆中韓公共外交論壇(以下簡稱「論壇」)在京舉行。論壇由中國外交部和韓國外交部主辦,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和韓國國際交流財團承辦。中國公共外交協會會長吳海龍、韓國外交部公共外交大使張宰福、韓國國際交流財團理事長李根出席並致辭,兩國政府、智庫、媒體、企業、非政府組織和公眾代表等參加,重點圍繞「推動後疫情時代中韓全面合作與交流」進行深入探討。秦剛指出,中韓毗鄰而居,擁有相通的東方價值理念,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相扶相濟的傳統源遠流長。
  • 後疫情時代,冠珠陶瓷用幸福空間點燃快樂生活,引260w圍觀!
    展會期間,冠珠幸福空間曝光,《後疫情時代的幸福空間設計趨勢報告》發布,全新的理念、突破舊有模式的設計與飾材,引50+媒體報導,全網190w+圍觀;「後疫情時代新思考獲大咖認可」冠珠「幸福空間」主題展,著眼後疫情時代的生活變化,回歸用戶需求與未來趨勢,實實在在,卻價值深遠,引發一眾大咖的探討與認可:
  • NGO——後疫情時代,文科生的出路
    這次疫情,對於2020年的春招甚至秋招都造成了非常大的衝擊。文科生,本來找工作就沒有佔到很大優勢,這下,更難了……但是,有一條路,在疫情的「催生」下,重要性顯得越來越突出,也意味著這個行業在疫情後將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NGO——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中文翻譯為非政府組織。
  • 辦公環境設計 | 如何打造符合後疫情時代的「樞紐空間」
    ▲雪梨Havas通訊公司總部 當企業開始思考後疫情時代的辦公需求時,會進一步審視自己現有的辦公空間,了解其是否能夠滿足新的要求。 辦公場所的「樞紐空間」也稱為多功能空間,不是什麼新鮮概念。但是新冠疫情發生後,基於保持社交距離的必要性和對員工辦公體驗的重視,使得此類空間成為業主和設計師的關注對象。 符合疫情需要的多功能空間的打造,可以通過設計手段,利用現有的會議室或重新分配空間或重新選擇辦公家具來達到。
  • 後疫情時代,劇院的未來在哪裡?
    日前,英國《衛報》發文,思考了後疫情時代的劇院問題。著名音樂劇製作人卡梅隆·麥金託什在倫敦西區擁有8家劇院,他認為,未來的劇院很難再恢復往日盛景。「在社交距離消失之前,我們無法計劃重新開放。」早在6月他便宣布,他的所有劇院將至少關閉至2021年。
  • 2020清華同衡學術周 | 「後疫情時代:國土空間規劃與城鄉高質量...
    2020年11月21日8:30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土地利用與住房政策研究中心和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聯合主辦、2020清華同衡廿年冠禮暨第八屆清華同衡學術周17分論壇「後疫情時代:國土空間規劃與城鄉高質量發展暨2020北京卓越青年科學家項目年度會議
  • 「後疫情」時代|藍鴿AI一體化英語考試複習系統再次掀起熱潮
    將個性化教育從理論構想到落地實踐2020開年的一場疫情,讓2億多名學生湧入線上教學平臺,藍鴿AI一體化英語考試複習系統也在此次「戰役」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隨著「後疫情」時代的到來,全國各地中小學逐漸進入返校復學階段,線上教學逐步退潮,然而線上線下教學融合的藍鴿AI一體化英語考試複習系統再次在全國各地掀起熱潮。
  •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MPA講座預告|陳振明:後疫情時代的公共治理研究
    講座主題:後疫情時代的公共治理研究時間:11月21日(星期六)上午9:00—11:30主講人:陳振明教授陳振明:廈門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公共事務學院教授,中組部「萬人計劃」首批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2014),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文化名家」,2008),第六、七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公共管理學科評議組成員兼第七屆聯合召集人
  • 後疫情時代,我們應該選擇什麼樣的居住環境?
    2020年,因為疫情影響,人們的生活空間相較於以往,更多被局限在家裡,人們對住房的需求也在悄然發生著新的變化,在這一背景下,4月15日下午,碧桂園集團貴州區域在貴陽舉行了「價值新紀元——暨2020年健康人居白皮書發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