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看了一檔兒童運動真人秀節目,觀看的過程中,一位叫瑞娜的女孩子,引起了我的注意。
因為一次失誤,導致比賽成績作廢。
作為領隊的陳立農一直安慰她,告訴她沒關係,不要難過。
可瑞娜一聲不吭,獨自默默走開,仰著頭,拼命忍住眼淚。
看到這樣的瑞娜,讓陳立農感到特別心酸:這麼小,可以不用這麼懂事。
這樣的瑞娜,也讓陳立農想到了自己小時候:想的東西會比同齡人更多,比同齡人成熟。
但長大後,他意識到自己那麼懂事,其實內心很累。
說到這裡,陳立農忍不住哽咽起來。
他希望自己不那麼早成熟,也希望更多像瑞娜這樣的孩子能享受到童年的無憂無慮。
是啊,大部分的父母總是喜歡「懂事」的孩子,因為懂事的孩子省心。
可是,他們之所以懂事,真的是他們的內心想法嗎?還是單純為了取悅大人?
對孩子來說,過早成熟,過於懂事,父母看他們是成長了,只有他們自己知道,自己是失去了。
孩子太早成熟,其實並不是件好事。
知乎上有這樣一條追問:「懂事的孩子快樂嗎?」
差不多有4000條回答,絕大部分的回答都是——不快樂。
很多時候,越是乖的孩子,長大後越易出現各種心理問題。
這些孩子習慣於滿足他人的意願,習慣於在獲得他人首肯後才會行為,卻唯獨忽略了自己的真實想法和需求。
前段時間,馬伊琍在直播中說,自己很後悔當初對女兒管教太嚴格,以至於現在女兒過於「懂事」。
有一次,女兒回家跟她說幼兒園的朋友在遊戲中非要她扮演寶寶,她其實很不樂意。
馬伊琍說:"你可以拒絕她",但愛馬卻回答:「我不敢」。
女兒的膽小,讓馬伊琍感到痛心。
她意識到平時過於嚴格的自己,已經把愛瑪逼成一個「懂事」的孩子了:不敢說出自己內心想法,甚至會委屈自己來取悅別人。
對於孩子來說,過於懂事其實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它可能會束縛住孩子的手腳,讓孩子負重前行。
從小被迫「懂事」「聽話」的孩子,長大後不會表達自己的欲望,也很難表達自己的不快樂情緒,不會對別人說「不」,不會據理力爭。
其實,真正的懂事,是孩子自己的事。
朋友小A,小時候家裡窮,過年買新衣服的時候,她總會懂事的說:「給弟弟買吧,我不要!」
其實,她內心也非常渴望媽媽能給她買一件。
當然,最後衣服只買給了弟弟。
上了大學,因為擔心給家裡增加太多負擔,每個月只要三四百,為了節約錢,她幾乎從從來不新衣服。
可每次放假回家,她總會用節省下來的錢給爸媽捎帶一些吃的,所有人都覺得她很懂事!
有一次,父親開車被撞,幸好並不嚴重。媽媽讓她打個電話給她爸。
她問媽媽:「告訴弟弟了嗎?」
媽媽回答:「沒有,怕影響他找工作。」
她有點難以理解:「你怎麼不怕影響我的工作呢?」
媽媽說:「你比較懂事啊!」
聽完這個回答,難過了很久。
她覺得,自己的懂事不應該是父母不心疼自己的理由。
你看,早早成熟的孩子,表面上看雲淡風輕,不像調皮的孩子那樣吵著要糖吃。
然而,那不過是「假成熟」,孩子過早的成熟懂事,恰恰地說明了她的家庭存在著很多問題,她的成長環境也存在著很多問題。
有人說,過早成熟,其實就是過早的明白人世間的道理,會讓他們的內心過早的變得冷漠,過早的體會人情冷暖,明白人心易變,找不到幸福的感覺。
也許身在其中的他們,並不覺得活得比同齡人成熟有什麼問題。
但是當長大後,回過頭來,他們一定有數不盡的遺憾。
自己錯過的童年,再也回不來了,對於生活,只敢報以最低的標準和要求。
「懂事」這個中國式詞彙,成了大人對孩子的最高讚譽。
但又有多少懂事的人,終身壓抑著自己,隱藏著自己的真實需求,迎合著所有人,內心卻是消極和封閉的,甚至是絕望的。
所以,我不想讓孩子太懂事,這不是標榜,更不是吹噓,而是我作為媽媽心底裡最柔軟的期待,這期待是,只要她能安心做自己,不那麼懂事,這很好。
願所有父母能讓孩子自然成長,也願每個孩子都能成為真正的自己。
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了。
點關注,不迷路~您的關注是我們創作最大的動力!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