煥發在周河鎮脫貧致富路上的「紅柳風採」
靖邊縣周河鎮,古稱紅柳溝鄉,因大範圍生長紅柳而得名,紅柳又因耐幹耐旱且生命力極其頑強而為世人所稱讚。歲月嬗變,如今的周河大地上很難再見到成片的紅柳,取而代之的是一顆顆掛滿碩果的經濟林,但是「堅毅頑強、吃苦耐勞、無畏風寒」的紅柳精神,卻深深地烙印在八千周河兒女血液裡。
清晨的周河鎮紅柳溝村,蒙蒙的霧氣向四周瀰漫,不遠處,季夏的陽光鋪在半山腰的小樹上,涼風輕拂。一大早,當人們揉著惺忪的睡眼,推開門窗準備開始新的一天開始的時候,貧困戶張霞手持磚夾,面戴口罩,已經在漁家灣制磚廠和工友們裝了兩車磚塊。
這一目,已經是她一個月內第十三天來這兒幹活了,這樣的零工能給她每個月帶來1000—3000元不等的收入。
「山大溝深樹沒腦,山上長著香茅草,山路彎彎難到頭,有女不嫁紅柳溝。」2003年,出生在甘肅省華池縣的80後女孩張霞卻不顧這裡惡劣的自然條件,為了愛情隻身來到這個外人眼中的「不毛之地」,和丈夫趙天清過上了貧窮但是幸福的生活。
丈夫去世,女漢子的天塌了
2012年,丈夫趙天清在一次意外中不幸身亡,留給張霞的是三個不滿十歲的孩子和七十一歲的老父親,還有給老父親看病欠下的12萬元的債務!帶著悲痛的心情給丈夫辦理完喪事後,張霞每天以淚洗面,她彷徨、絕望,甚至想過結束自己的生命。可看到三個眼裡充滿驚恐的孩子時,看到遭受喪子之痛的老父親時,張霞咬了咬牙,臉上強作一絲歡笑,摸著孩子們的頭說:「沒事,以後只要有媽在,天就塌不下來。」
丈夫的後事辦完沒幾天,債主們便爭先恐後地來到這個支離破碎的家裡,以各種理由和或威逼、或懇求的語氣和張霞討債。
「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在,你們的錢我一分也不會少。」面對幾乎不近人情的債主們,張霞當面給他們寫下了一張張欠條,並按下了紅手印。看著家徒四壁的破敗家庭,女主人話又說到這個份上,債主們發出聲聲嘆息,將信將疑地拿著欠條悻悻而歸。接下來的日子,張霞每天除了照顧孩子和老人之外,還要抽出時間去磚廠打工,掙來的錢除了家裡必要的開支之外,全部攢下用於還債。
「不管自己吃再多的苦、受再大的難,也不能讓這個家垮了。」張霞這樣說。精準扶貧,單親家庭的日子變好了。時間一晃到了2017年,精準扶貧政策如一夜春風在周河大地上「飛入尋常百姓家」,張霞一家通過層層篩選全票評選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日子也隨著扶貧政策的落實逐漸有了起色。
精準脫貧,產業先行。如何發展產業,發展什麼產業,是最先擺在扶貧幹部面前的一道難題。通過深層次分析原因、全方位結合特長,扶貧幹部和張霞一致決定進行修圈養豬!於是請鏟車、挖地基、僱工人、修圈舍、買豬崽等工作在幫扶人和張霞的共同努力下有條不紊地進行著。2017年年底,一座面積達100多平米,內含九個標準化圈舍郝然出現在張霞家大門外,當年她就利用產業扶貧資金購買了3頭母豬和7頭豬崽進行飼養。「母豬又下了8個豬崽,一定要保證全部成活,這樣又能增加一筆收入。」
通過精心飼養,2018年,她依靠出售豬崽、出欄生豬有了28000元的純收入。為保障家庭有穩定收入,她始終將養殖規模控制在12頭左右,這樣的規模在保障收入的同時,也能讓她騰出時間照顧老父親和三個孩子,每天早晨還能去磚廠掙點小錢。
生態扶貧,綠色希望。迎著清晨的第一縷陽光,踏著草叢晶瑩剔透的露珠,張霞穿著生態護林員的馬甲,帶著袖章,騎上摩託車,朝著自己負責巡視的林地駛去,開始了一天的巡護工作。2018年,得益於國家生態扶貧政策的實施,張霞有了一份固定的工作——生態護林員。這份工作在為她增加穩定收入的同時,還具有任務輕、靈活性強等特點,基本上不影響顧家看娃和養豬。周河鎮將生態建設與精準扶貧相結合,讓貧困人口捧上生態「鐵飯碗」,走上綠色脫貧路。
「有了生態護林員的工作,我在家門口就能就業,完成看林護林任務,每年能享受國家護林補助近10000元。」說起這個崗位帶來的改變,張霞喜笑顏開。
健康扶貧,脫貧之基。張霞小女兒趙興蓉小時候就被檢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可過高的醫療費用讓原本就拮据的家庭望而卻步,小興蓉的病情一拖再拖。
在靖邊縣婦幼保健院醫護人員的一次家訪中,院長祁小卉了解到了這一情況,立即將小興蓉帶到婦保院進行全面檢查。按照國家醫聯體雙向轉診的惠民政策,小興蓉先由靖邊縣婦幼保健院進行詳細的檢查、確診,然後將其病歷和檢查結果提供給西京醫院進行分析,通過專家們的研究,決定將小興蓉由靖邊縣婦幼保健院轉診轉院至西京醫院進行治療,通過祁小卉的努力,西京醫院特意為小興蓉開通了"健康扶貧綠色通道",並安排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教授為其主刀醫治。
2018年1月15日,小興蓉心臟室間隔缺損修補術成功實施。從得知病情到手術成功,前後不足半個月,看病花銷的醫療費用也根據健康扶貧政策報銷了90%,剩餘部分也由周河鎮惠民協會給予了兜底救助。
更讓人暖心的是,靖邊縣婦幼保健院和周河鎮衛生院為了解決孩子治療期間所產生的交通、食宿及後續觀察治療費用,先後兩次號召本院職工對小興蓉進行捐款捐物,用白衣天使的愛心為她家撐起了一把堅實的健康「保護傘」。
現在,每到開學季,張霞再也不用因交不起三個孩子的學費而愁眉苦臉了,除享受到國家的「兩免一補」政策外,每年「六一」兒童節三個孩子還能收到來自周河鎮惠民協會900元的愛心資助,孩子們的性格也在幫扶老師的關心下日益開朗,學習成績在班級裡也逐年上升。
如今,生活轉好的張霞一刻也不敢閒著,只要有時間,就去山上巡山,去磚廠打工,冬天農閒的時候,心靈手巧的她還拿出五顏六色的針線,一絲不苟地做著她最鍾愛的女紅——鞋墊,幫扶幹部也幫她把做好的鞋墊通過朋友圈向身邊人推銷,因為是純手工製作,加上精美的圖案,過硬的質量,諮詢購買的人自然也是絡繹不絕。
通過自己的辛勤努力,加上護林員的補助,還有每年兩萬多塊錢的低保,張霞的那份沉甸甸的小帳本也逐漸變得薄起來。「可不敢閒著,等還完了債,我還要帶著孩子和老人去縣城居住哩。」當別人勸說她不要這麼拼的時候,她開始憧憬著去縣城體驗城裡人的生活。
2019年3月,在全縣的脫貧模範表彰會上,張霞靦腆地接過了紅彤彤的獎狀和1000元獎金。作為脫貧致富模範,她恰如戈壁灘上的叢叢紅柳,任西風撕咬著瘦弱的身軀,仍傲然屹立、無畏風寒,用自己的汗水和淚水書寫了巾幗不讓鬚眉的脫貧致富傳奇。
關於過去,她不會忘記。對於未來,她充滿期待!
來源:周河鎮孫卓林
靖邊縣文化和旅遊文物廣電局主辦
主編:劉小飛
責任編輯:燕崑山
編輯:周華 張小豔
視頻製作:王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