煥發在周河鎮脫貧致富路上的「紅柳風採」

2020-12-19 靖邊文廣中心

煥發在周河鎮脫貧致富路上的「紅柳風採」

靖邊縣周河鎮,古稱紅柳溝鄉,因大範圍生長紅柳而得名,紅柳又因耐幹耐旱且生命力極其頑強而為世人所稱讚。歲月嬗變,如今的周河大地上很難再見到成片的紅柳,取而代之的是一顆顆掛滿碩果的經濟林,但是「堅毅頑強、吃苦耐勞、無畏風寒」的紅柳精神,卻深深地烙印在八千周河兒女血液裡。

清晨的周河鎮紅柳溝村,蒙蒙的霧氣向四周瀰漫,不遠處,季夏的陽光鋪在半山腰的小樹上,涼風輕拂。一大早,當人們揉著惺忪的睡眼,推開門窗準備開始新的一天開始的時候,貧困戶張霞手持磚夾,面戴口罩,已經在漁家灣制磚廠和工友們裝了兩車磚塊。

這一目,已經是她一個月內第十三天來這兒幹活了,這樣的零工能給她每個月帶來1000—3000元不等的收入。

「山大溝深樹沒腦,山上長著香茅草,山路彎彎難到頭,有女不嫁紅柳溝。」2003年,出生在甘肅省華池縣的80後女孩張霞卻不顧這裡惡劣的自然條件,為了愛情隻身來到這個外人眼中的「不毛之地」,和丈夫趙天清過上了貧窮但是幸福的生活。

丈夫去世,女漢子的天塌了

2012年,丈夫趙天清在一次意外中不幸身亡,留給張霞的是三個不滿十歲的孩子和七十一歲的老父親,還有給老父親看病欠下的12萬元的債務!帶著悲痛的心情給丈夫辦理完喪事後,張霞每天以淚洗面,她彷徨、絕望,甚至想過結束自己的生命。可看到三個眼裡充滿驚恐的孩子時,看到遭受喪子之痛的老父親時,張霞咬了咬牙,臉上強作一絲歡笑,摸著孩子們的頭說:「沒事,以後只要有媽在,天就塌不下來。」

丈夫的後事辦完沒幾天,債主們便爭先恐後地來到這個支離破碎的家裡,以各種理由和或威逼、或懇求的語氣和張霞討債。

「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在,你們的錢我一分也不會少。」面對幾乎不近人情的債主們,張霞當面給他們寫下了一張張欠條,並按下了紅手印。看著家徒四壁的破敗家庭,女主人話又說到這個份上,債主們發出聲聲嘆息,將信將疑地拿著欠條悻悻而歸。接下來的日子,張霞每天除了照顧孩子和老人之外,還要抽出時間去磚廠打工,掙來的錢除了家裡必要的開支之外,全部攢下用於還債。

「不管自己吃再多的苦、受再大的難,也不能讓這個家垮了。」張霞這樣說。精準扶貧,單親家庭的日子變好了。時間一晃到了2017年,精準扶貧政策如一夜春風在周河大地上「飛入尋常百姓家」,張霞一家通過層層篩選全票評選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日子也隨著扶貧政策的落實逐漸有了起色。

精準脫貧,產業先行。如何發展產業,發展什麼產業,是最先擺在扶貧幹部面前的一道難題。通過深層次分析原因、全方位結合特長,扶貧幹部和張霞一致決定進行修圈養豬!於是請鏟車、挖地基、僱工人、修圈舍、買豬崽等工作在幫扶人和張霞的共同努力下有條不紊地進行著。2017年年底,一座面積達100多平米,內含九個標準化圈舍郝然出現在張霞家大門外,當年她就利用產業扶貧資金購買了3頭母豬和7頭豬崽進行飼養。「母豬又下了8個豬崽,一定要保證全部成活,這樣又能增加一筆收入。」

通過精心飼養,2018年,她依靠出售豬崽、出欄生豬有了28000元的純收入。為保障家庭有穩定收入,她始終將養殖規模控制在12頭左右,這樣的規模在保障收入的同時,也能讓她騰出時間照顧老父親和三個孩子,每天早晨還能去磚廠掙點小錢。

生態扶貧,綠色希望。迎著清晨的第一縷陽光,踏著草叢晶瑩剔透的露珠,張霞穿著生態護林員的馬甲,帶著袖章,騎上摩託車,朝著自己負責巡視的林地駛去,開始了一天的巡護工作。2018年,得益於國家生態扶貧政策的實施,張霞有了一份固定的工作——生態護林員。這份工作在為她增加穩定收入的同時,還具有任務輕、靈活性強等特點,基本上不影響顧家看娃和養豬。周河鎮將生態建設與精準扶貧相結合,讓貧困人口捧上生態「鐵飯碗」,走上綠色脫貧路。

「有了生態護林員的工作,我在家門口就能就業,完成看林護林任務,每年能享受國家護林補助近10000元。」說起這個崗位帶來的改變,張霞喜笑顏開。

健康扶貧,脫貧之基。張霞小女兒趙興蓉小時候就被檢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可過高的醫療費用讓原本就拮据的家庭望而卻步,小興蓉的病情一拖再拖。

在靖邊縣婦幼保健院醫護人員的一次家訪中,院長祁小卉了解到了這一情況,立即將小興蓉帶到婦保院進行全面檢查。按照國家醫聯體雙向轉診的惠民政策,小興蓉先由靖邊縣婦幼保健院進行詳細的檢查、確診,然後將其病歷和檢查結果提供給西京醫院進行分析,通過專家們的研究,決定將小興蓉由靖邊縣婦幼保健院轉診轉院至西京醫院進行治療,通過祁小卉的努力,西京醫院特意為小興蓉開通了"健康扶貧綠色通道",並安排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教授為其主刀醫治。

2018年1月15日,小興蓉心臟室間隔缺損修補術成功實施。從得知病情到手術成功,前後不足半個月,看病花銷的醫療費用也根據健康扶貧政策報銷了90%,剩餘部分也由周河鎮惠民協會給予了兜底救助。

更讓人暖心的是,靖邊縣婦幼保健院和周河鎮衛生院為了解決孩子治療期間所產生的交通、食宿及後續觀察治療費用,先後兩次號召本院職工對小興蓉進行捐款捐物,用白衣天使的愛心為她家撐起了一把堅實的健康「保護傘」。

現在,每到開學季,張霞再也不用因交不起三個孩子的學費而愁眉苦臉了,除享受到國家的「兩免一補」政策外,每年「六一」兒童節三個孩子還能收到來自周河鎮惠民協會900元的愛心資助,孩子們的性格也在幫扶老師的關心下日益開朗,學習成績在班級裡也逐年上升。

如今,生活轉好的張霞一刻也不敢閒著,只要有時間,就去山上巡山,去磚廠打工,冬天農閒的時候,心靈手巧的她還拿出五顏六色的針線,一絲不苟地做著她最鍾愛的女紅——鞋墊,幫扶幹部也幫她把做好的鞋墊通過朋友圈向身邊人推銷,因為是純手工製作,加上精美的圖案,過硬的質量,諮詢購買的人自然也是絡繹不絕。

通過自己的辛勤努力,加上護林員的補助,還有每年兩萬多塊錢的低保,張霞的那份沉甸甸的小帳本也逐漸變得薄起來。「可不敢閒著,等還完了債,我還要帶著孩子和老人去縣城居住哩。」當別人勸說她不要這麼拼的時候,她開始憧憬著去縣城體驗城裡人的生活。

2019年3月,在全縣的脫貧模範表彰會上,張霞靦腆地接過了紅彤彤的獎狀和1000元獎金。作為脫貧致富模範,她恰如戈壁灘上的叢叢紅柳,任西風撕咬著瘦弱的身軀,仍傲然屹立、無畏風寒,用自己的汗水和淚水書寫了巾幗不讓鬚眉的脫貧致富傳奇。

關於過去,她不會忘記。對於未來,她充滿期待!

來源:周河鎮孫卓林

靖邊縣文化和旅遊文物廣電局主辦

主編:劉小飛

責任編輯:燕崑山

編輯:周華 張小豔

視頻製作:王俐

相關焦點

  • 靖邊縣周河鎮東坪村貧困戶李務章脫貧記
    剛過不惑之年的靖邊縣周河鎮東坪村貧困戶李務章站在種有70餘畝黃芪的承包地裡,望著破土而出的中藥材黃芪苗,心裡充滿了脫貧致富的希望。就在兩年前,李務章還是村裡出了名的貧困戶。女兒和妻子相繼患病,花費很大,對於原本就很貧困的家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正在他為巨額醫療費一籌莫展之際,國家雪中送炭的好政策——精準扶貧如一縷春風向他吹來,徹底滋潤了一家五口的心田,讓李務章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 靖邊周河鎮穩步脫貧
    4月23日,靖邊縣周河鎮政府院內人頭攢動,朗朗笑聲不時劃破了山村小鎮原有的寧靜。原來,為了保證周河鎮貧困人口能在年底同步邁進小康社會,今年,周河鎮政府按照短期產業擺脫貧困、長效產業發家致富的思路,引進山西優質核桃苗3000株,購買地膜15.7噸,免費為全鎮依託特色產業脫貧的貧困家庭進行發放並現場指導示範種植,促使「一塊田、兩畝林、三隻羊」扶貧工程順利推進,確保周河鎮貧困人口如期穩步脫貧。
  • 靖邊:周河鎮文化宣傳秧歌隊 扭出百姓幸福新生活
    2月7日,靖邊縣周河鎮文化思想宣傳秧歌隊分別來到鎮政府、鎮派出所、鎮衛生院,向廣大人民群眾拜年,祝願全鎮人民幸福安康、萬事如意。鏗鏘的鑼鼓敲起來,歡快的秧歌扭起來。為了進一步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拓展政府的服務功能,今年,由周河鎮文化思想宣傳服務隊組織部分村民以及秧歌愛好者組成的秧歌隊,在春節期間,撐著花傘,手舞彩扇,身披節日的盛裝,踏著喜慶的鼓點,扭出各種隊形,呈現出一個個熱情洋溢、精彩紛呈的畫面。
  • 靖邊縣周河鎮供銷合作社舉行揭牌儀式
    周河鎮供銷社由於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受到巨大衝擊,曾一度被遺忘在角落裡,但根據周河鎮鎮情實際和周河鎮黨委、政府的強鎮目標及供銷社自身改革發展的需要,以及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的需要,它又以嶄新的面貌屹立於周河鎮街頭,即將全心全意地服務著周河的父老鄉親。
  • 靖邊縣周河鎮:家鄉有「溫度」,扶貧有力度
    周河鎮位于靖邊縣城南110公裡處,屬南部山區。全鎮共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91戶281人,目前共脫貧37戶115人。賀冬鵬/攝據了解,凡是周河鎮轄區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大學生,每年都可以享受到一筆5000元的上學資助,資助持續到大學畢業。也正是有了這筆錢,每學年趙越的大半開支就得到了解決。
  • 周河鎮紀委為山區學生返校復學「築牆撐傘」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周河鎮紀委為山區學生返校復學「築牆撐傘」 仲春時節,楊柳吐翠嫩芽萌,桃李綻放學意濃。近日,為做好周河鎮九年制學校學生有序返校復學工作,靖邊縣周河鎮紀委充分發揮監督職能,認真履行工作職責,緊盯措施落實,採取「三種措施」,扮演「三種角色」,為學校分批分期、錯時錯峰、安全有序復學複課築牢「防護牆」,擎穩「呵護傘」。
  • 校城融合~老河道煥發新風採
    最近,沂源縣南魯山鎮朱阿村的一條老河道,在淄博師專校城融合項目的加持下,就煥發出了不一樣的風採。
  • 老舊樓院「洗洗臉」,煥發創文新風採
    使得老舊樓院煥發新氣象、新風採。楊家園 2-8 號居民樓屬老舊樓院,工作人員進入樓道內看到樓道髒亂不堪:既有凋謝的枯枝敗葉,更有磚頭瓦塊、垃圾袋、包裝盒、飲料瓶,還有被扔掉的破舊家具、玩具、衣物等。由黨員作為負責小組長帶隊,由最高樓層開始逐一進行清理。同時對院內的機動車輛、非機動車輛進行劃線、懸掛非機動車輛臨時停放點,引導居民規範停車。
  • 園林與林學院舉辦「脫貧致富同心向,圓夢路上千花賞」藝術插花比賽
    園林與林學院舉辦「脫貧致富同心向,圓夢路上千花賞」藝術插花比賽 11月22日,青島農業大學園林與林學院於文經樓舉辦「脫貧致富同心向,圓夢路上千花賞」藝術插花比賽。
  • 致敬沙地「紅柳」守「家」人
    多年來,公寓幹部職工以樸實頑強、吃苦耐勞、默默奉獻的「紅柳」精神紮根荒原沙地,不懼嚴寒酷暑,不屑狂風流沙,愛崗如家,待客如親,始終以飽滿的精神、昂揚的鬥志,日夜守護著溫暖舒適的乘務員之家,用真誠的付出踐行著最美後勤人的錚錚誓言。獻青春「紅柳」精神薪火傳桑根達來行車公寓地處沙漠腹地,氣候惡劣、環境艱苦,常年乾旱寒冷,風沙不斷。
  • 牆面收納,讓家煥發出不一樣的風採!
    解決收納難題,讓家煥發出不一樣的風採。接下來小編一起看看有哪些牆面收納方法吧?No 1、置物架一。推薦指數:★★★★★置物架作為一種隨心所欲的牆面附加品,可以依據自己的喜好進行添加,不論面積大小,高矮胖瘦,物品多少。
  • 支付寶螞蟻森林新樹種紅柳上線:比花棒還好看
    7月9日消息,支付寶螞蟻森林近期上線了一款比花棒還好看的新樹種紅柳,需要花費22400g能量,種植地區是阿拉善。西部顏值擔當紅柳,主要分布於我國北方的荒漠地區和鹽鹼地。紅柳耐旱、耐熱又耐鹽鹼,能把根扎進地下10多米,自己找水喝。絕大多數紅柳雖然是灌木和小喬木,但理論上講,一旦條件允許,它的壽命可以超過100年,長成參天大樹;甚至千年不倒,變成沙漠圖騰。你今天種下的小樹苗,可能就是未來的千年古木。
  • 街道裡來了一群「紅柳衛士」後 95%小區「零發案」
    封面新聞記者 吳冰清在成都市溫江區柳城派出所有這樣一群「紅柳衛士」,他們平時忙碌在各自的崗位上,一發現可疑現象或是群眾求助,他們又化身「情報員」,第一時間與民警聯繫,警民聯合守護轄區平安。11月21日下午,溫江珠江國際花園,在「向人民匯報」活動中,十餘名居民穿上了紅馬甲,他們成為了「紅柳衛士」的新鮮血液。與此同時,「紅柳在線」協會的招新工作又拉開了帷幕。
  • 自駕塔克拉瑪幹:秘境之塔裡木河阿爾幹,觀美麗胡楊,賞夢幻紅柳
    夏季大部分胡楊葉子還是綠色的最讓人邁不開腳步的,是那一叢叢紅柳。那是最夢幻的季節,花開成片,迷離朦朧,偶爾一兩隻蜻蜓擾亂嫣紅,那嫣紅入心。採採卷耳在阿爾幹在塔裡木河的這一帶岸邊,胡楊與紅柳交替生長——枝繁葉茂之中,交織出種種讓人長存記憶的動人畫面。
  • 十年接力,做援疆「紅柳」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如同紅柳。 「紅柳的根扎到哪裡,哪裡就會衍生出新的紅柳來」。金職院的援疆老師,十年接力,紮根新疆,他們,一直在路上。
  • 黃巖西部山區:脫貧致富路上快馬加鞭
    產業帶動脫貧致富目前,黃巖西部「六鄉一鎮」注重高效農業,全力打造環長潭湖經濟圈,發展高山蔬菜、特色水果、筍竹兩用林、花卉和中藥材「五產兩帶」,已建成高山蔬菜2萬畝、東魁楊梅3萬畝及柑橘、枇杷1萬多畝、筍竹兩用林1萬多畝的基地。同時組建了284家專業合作社和110家家庭農場,流轉土地2.4萬畝,為農業產業經營規模化打下了堅實基礎。
  • 成長路上展風採
    為了進一步促進年輕教師的專業成長,夯實年輕教師教育教學基本功,展示年輕教師的風採。9月29日上午,霞美中心小學如期開展了數學教研活動。本次教研活動首先由吳巧穎老師為大家展示一堂二年級的匯報課《有多少點子》。
  • 青春之花在西部綻放丨②大漠「紅柳」李桂枝
    堅守:紅柳再小給予世界的也是綠色「崑崙山冰雪融化\咆哮的冰水,我們沒有害怕\卻讓我們把根深深地紮下\媽媽,親愛的媽媽\狂沙冰水洗禮的小小紅柳已經長大\孕育了新的萌芽,新的萌芽……」這是李桂枝自己寫的一首詩,名字是《小小紅柳》。「紅柳再小給予世界的也是綠色,也是春天。」李桂枝說。
  • 頭皮抗衰理念注重頭皮護理讓發友展示煥發風採
    針對我國2.5億脫髮患者,今年的6月下旬,新生植髮與英諾皮膚世家成立了國內首家抗衰基地,將頭皮抗衰科學理念融入新生植髮TDDP植養護體系中,結合國內成熟的3D植髮技術、專業的設計、高端的養護產品解決發友的毛髮問題,讓發友展示煥發之後的風採
  • 讓三峽千年美景煥發新風採
    近年來,我市持續打好「三峽」牌,擦亮大三峽旅遊黃金品牌,讓千年美景展現出新魅力、煥發出新風採。  12月10日,第十一屆中國長江三峽國際旅遊節重要活動之一——2020長江三峽旅遊發展論壇在萬州舉行,來自全國的專家學者、行業精英為三峽旅遊建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