縹縹緲緲的煙雨,薰陶了潮州清清淡淡的文化,也涵養了潮州的一方山水。一曲唱腔悠長悠長的潮劇,用漫漫五百年的歷史,唱出了一個全國十大劇種的名兒 ;那些清清麗麗的歌喉和風擺楊柳的臺步,想來必是源於輕聲細語的潮州方言和雨傘下腳尖兒款款蓮移的行姿。
水靈靈地氣哺育的潮州文化,最動人處,便是潮州女的繡花抽紗。昔時潮州女俗,百金之家不晝出,千金之家不步行,日勤女紅;小小女兒,五六歲年紀,就要倚著花規,開蒙教習。千百年民風滋潤,潮州女子,便個個能繡。徜徉在潮州阡陌縱橫的大街小巷,常常能看到半開半合的門樓裡,總有三兩個繡女聚在一起,一張方凳,兩個沙包,壓著幾框圓圓的花規,十指纖纖的繡女,便在厝前廊下,捏一根小小針兒,一邊飛針走線,一邊輕輕絮語。
這些潮州女子,善繡又善於打扮,一個頭上,便做著七八種文章。最愉悅人心的,便是插花。年輕女子插著紅花,如月瑰、芙蓉,中老年者,便插一朵、兩朵甚至整排芬芳的玉蘭、茉莉。
於是應運而生的,是四時清晨,街市上那些老婦擺賣鮮花的攤檔,和深巷裡拎著花籃聲聲叫賣的女孩。因著地理和文化,這些潮州女子,又都人人穿了一雙木屐。潮州地處亞熱帶,天氣溫潤多雨,穿木屐可以避溼氣,浴後赤腳著屐,又很舒適方便,木屐夜行有聲,深巷幽幽,歹人又難以作奸。潮州女便在這種環境氛圍裡,在花針下繡規前,培養了一份恬恬淡淡的心性和一份精精巧巧的繡工。
潮州古城,其實也是水的天下。潮州有東湖、西湖和一十八池,這些清波澄澈的水面,涵育了潮州的一方民氣。
初春三月,時雨霏霏,那池那水,便漾起一圈圈漣漪,青翠了小城的天氣。那時城西城南一帶,古城牆下,排列著一眼眼波光粼粼的池塘 :南濠池、書院池、鄒厝池、陳厝池。我在城南小學讀書的時節,下課鈴後,便常常要到書院池的假山捉迷藏,到鄒厝池的塘畔打水上漂。書齋門口的這兩口池塘,無論歲月如何滄桑,都會永遠蕩漾在我的心上。
書院池是探幽尋古的地方。韓愈刺潮,便曾在這池畔的古叩齒庵,與一位僧人結下過一段善緣。那時這位僧人,在迎迓韓愈蒞潮的隊伍中,因為牙暴不悅於韓愈,被當作了惡棍。第二天,這僧人敲下了自己的兩顆門牙,送到了韓愈的衙門前。這事撼動了左遷潮州的韓愈,也從此使這座城南的小庵,易名叩齒,千載傳揚。
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的韓愈,在潮州雖然只有八個月,卻因為興鄉學、重教化、築韓堤、襄農事,更有一篇《祭鱷魚文》,贏得了身前身後名。「不有韓夫子,人心尚草萊。」
潮州人的聰敏、秀慧、精思、好學,想來,就因了這位韓文公千年教澤的綿延吧?難怪潮州的人民感念韓愈。如今,潮州的古蹟勝地,處處有韓愈的影子。市中心有昌黎路,葫蘆山有景韓亭,韓山麓有韓公祠,韓堤上有祭鱷臺,韓江上又有關於韓愈傳說的湘子橋。
潮繡、潮雕、潮塑、潮劇以及功夫茶、潮州菜等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彌足珍貴,實屬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