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別稱 你知道幾個

2020-12-20 騰訊網

茶」並不是一直叫做「茶」的。陸羽《茶經》記載: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但「茶」則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義的性質,表示茶葉只是其中一項。

由於茶葉生產的發展,飲茶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頻率也越來越高。後來,民間的書寫者為了將茶的意義表達的更加清楚,於是就把「荼」字減去一划,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茶」字。

除了茶、檟、蔎、茗、荈等一字別稱,茶還有兩字別稱、三字別稱。

雲華丨因茶生於山顛雲霧處為佳,故稱

雲腴丨因茶生於山間雲霧處,故稱。

仙芽丨對茶的美稱。清胡懷琛《春日寄家兄閩中》:「海扇佔春信,仙芽問五夷。」

玉爪丨對茶的美稱。因茶泡開如鳥爪,故稱。宋楊萬裡《澹庵坐上觀顯上人分茶》:「蒸水老禪弄泉手,隆興元春新玉爪。」

玉芽丨上等的芽茶美稱為「玉芽」。

甘草丨對茶的喻稱。茶喝之甘甜飴美,故稱。

鳥嘴丨對茶的喻稱。因茶葉狀似鳥嘴,故稱。

不夜侯丨古人對茶的擬人化戲稱。因茶可提神,飲後夜不能眠

餘甘氏丨古人對茶的擬人化戲稱。喝茶甘甜,餘味無窮,故稱

水豹囊丨本為一種豹皮製成的鼓風之具,此喻飲茶如其所吹之風,故稱。

瑞草魁丨古人對茶的美稱。瑞草為香草,茶為瑞草之首,極言茶之佳美

橄欖仙丨對茶的擬稱。喝茶後似食橄欖那樣回味久長,故稱。

人們常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人們也說「人生有八雅,琴棋書畫詩酒花茶」。茶,可俗可雅,中國人,無不以茶為好。人們對茶深情厚愛的程度,完全可以從為茶取的名號看出。

聲明

本平臺轉載並註明其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立場,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與我方取得聯繫。

相關焦點

  • 「苦口師」茶的——茶的雅號別稱
    茶的別稱有好多種今天說一個關於茶的別稱 苦口師的故事晚唐著名的詩人皮光業襄陽人士,字文通那其實茶的別稱有特別多,那我們今天就來羅列一下。供大家學習參考,讓更多的人看到,不一樣的茶,不一樣的稱呼。茗:是雲南地區「茶」的土音,東漢時來表示茶,與茶字通用,是茶的一種雅稱。蘇軾詩云:「從來佳茗似佳人。」荈:茶和茗的合稱。《經典釋義·爾雅音韻》:荈,尺兗反。荈、茗,其實一也。《雜子》: 茗之別名也。」蔎: 茶的別稱。古代蜀國的西南部落方言。
  • 在古漢語中,原來茶的別稱可以這麼美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無論飲茶方式如何變遷,人們對茶的喜愛隨著時間流轉,一直保留到今天。現在就跟著小約一同領略一下與茶相關的雅稱吧。1、 茗茗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別稱,《太平御覽》中記載,其老葉謂之荈,嫩葉謂之茗。所以,茗又指代茶葉嫩芽。
  • 喝茶也要懂點茶文化:茶的超10種別稱!
    古人茶事,總伴著風雅。在歷經千年流傳下來的兩千多首茶詩中,茶有著眾多優雅的別稱,細細玩味,才能體會出中國茶文化的別樣風貌。今天就來盤點茶在古代詩文中的幾種別稱。一字別稱荼這是古代用得最多的表示茶的字。「荼」最早見於《詩經·鄴風·谷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句中「荼」字是否指茶,學者推考說法不一。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也說:「荼,苦茶也。」
  • 茶有哪些別稱?這篇文章分享給你
    茶的雅稱就像文人們的雅號一樣,基本是依照茶的個性來取的。那麼茶都有哪些別稱呢? 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但「茶」則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寫作「荼」字。 「荼」字有一字多義的性質,表示茶葉只是其中一項。
  • 盤點古往今來各種茶的別稱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但「茶」則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寫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義的性質,表示茶葉只是其中一項。 由於茶葉生產的發展,飲茶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頻率也越來越高。
  • 茶有哪些雅號別稱,茶的字形演變和流傳是怎樣的
    003茶有哪些雅號別稱?段有出黑,《請極》中利「素」在由代識即,「5」字語字,(加罪)許係為「檔」,《仿)年「」(她),《級子森秋》特「著」,《凡將畫)h「」(dwau),《做書·煙參路》作*花* 5外。吉時的款是一抽多名,在陸羽飯《新經)同世之前。
  • 中秋節,有一些奇怪的別稱,你知道嗎?
    遠的不說,就說中秋節那些奇怪的別稱吧,我所知道的,就多達六七個之多。 那麼,中秋節究竟有哪些奇怪的別稱呢?我簡單舉幾個例子!
  • 遼寧省14個城市的別稱,你知道多少?
    這些城市的別稱你知道多少?有你的家鄉嗎?就讓我們來說一說吧!瀋陽市別稱:盛京、奉天 。素有"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之稱,有2300年建城史。中國最重要的裝備製造業為主的重工業基地。有"共和國長子"、"東方魯爾"之美譽。大連
  • 人有外號,茶也有「花名」,這些對茶葉的別稱你知多少
    hello大家好,我是鮮哉君,一位主營六堡茶、茉莉花茶和泥興陶得90後小夥。還記得小時候別人給你起的外號嗎 ,你身形瘦一些的叫「小猴子」,帶個眼睛的得叫「四眼仔」,如牛飲水一樣的叫「大水牛」等等。就像人的外號一樣,茶葉在除了有大名「茶」之外,在古時候也有不一樣的「花名」,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茶的「花名」都有哪些。漏影春「漏影春」這個名字出現在宋·陶谷 《清異錄》茗荈門三十五事中,有這樣寫到:「漏影春法,用鏤紙貼盞,糝茶而去紙,偽為花身;別以荔肉為葉,松實,鴨腳之類珍物為蕊,沸點湯攪。」
  • 茶的雅稱,你知道幾個?
    茶的雅稱就像文人們的雅號一樣,基本是依照茶的個性來取的。那麼茶都有哪些別稱呢? NO.1 荼 陸羽《茶經》記載: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 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 這些別稱、雅稱,很美!
    唐朝管小女孩叫小茶,嫩綠的茶葉尖兒以及盎然的朝氣。 苦瓜:又叫半生瓜,因為當你回味過來苦瓜的滋味時,人生就已經走過一半了。 天:碧落。 地:方儀。 山:翠微。
  • 你的母校簡稱是什麼,又有哪些別稱?
    你的母校簡稱是什麼,又有哪些別稱? 你的母校簡稱是什麼? 本以為大家都在正經地討論簡稱 沒想到在留言裡 華中農業大學一不小心 暴露了自己的「外號」 「皇家種地大學」 「南湖糧油茶蛋供銷合作社
  • 古代對茶的雅稱,你知道多少?
    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但「茶」則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寫作「荼」字。 「荼」字有一字多義的性質,表示茶葉只是其中一項。 由於茶葉生產的發展,飲茶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頻率也越來越高。
  • 這些事物的別稱,單是讀出來,就美得不行!
    所以,今天起名網就整理了一些古人對事物的別稱或者雅稱,真的是太美了,千萬不要錯過喲~牽牛花——朝顏牽牛花的花期很短,開易謝落難尋,它也是清晨花開,傍晚花謝,只有在美好的清晨,才能看到它最美的「容顏」,故而其有「朝顏」這個別稱。
  • 漢語裡有哪些絕美的風雅別稱?
    日常摘錄:手談是下圍棋的別稱;圍棋又名坐穩;雙鯉是書信;楮先生是紙;松使者是墨;中書君是筆;丁香在部分地區是耳環的意思;雨傘又名雨蓋、撐花;雪的雅稱叫寒酥、凝雨;蟋蟀的雅稱是促織;貓的別稱是狸奴、銜蟬。
  • 古風|你知道春夏秋冬的別稱都是什麼嗎?
    [春天的別稱]青陽、春陽、陽春、芳春、青春、豔陽、三春、九春、陽節、昭節、韻節、淑節、首陽[夏天的別稱]三夏、長夏、九夏、朱明、昊天、炎節、槐序、長贏[秋天的別稱]金天、金秋、金素、素秋素律、素節、商秋、素商泰秋、西陸、白藏、金商爽節、西旻、悽辰、蕭辰清秋、高秋、霜天、霜日[冬天的別稱]清冬、玄冬、北陸、玄英玄序、嚴節、歲餘、三冬[月亮的別稱]玉弓、玉鉤、蟾宮、桂宮桂魄
  • 你知道嗎?農曆十二個月份的別稱,滿滿的都是詩意!(上篇)
    一年一共有十二個月,這是我們每個人都知道的基本常識,並且,在這十二個月中,四季皆是風景,不論是春天的花香瀰漫,夏天枝繁葉茂,還是秋天的金風颯颯,冬天的白雪皚皚,月份和四季之美,都深入人心。其中,農曆十二個月份的別稱,亦是詩情畫意,美妙不可言傳,所以,今天起名網就跟大家分享一些農曆十二個月份的雅稱,不知道你都聽說過嗎?首陽——一月農曆一月是一個快樂而又溫馨的月份,也被稱為正月、端月,不僅是團圓的最美好時刻,而且還是新一年的開始,寓意著團圓美滿,面向新生。
  • 動漫:骨頭社節操社京阿尼百合工房,這些別稱你知道什麼意思嗎?
    其實說實話,我認為知道這幾個動漫公司的別稱都是基本操作。但是現實來看,似乎很多一部分的動漫愛好者,只是單純的看動漫。或許你要提問了,為什麼我看網上大多數的網友都知道這些事情呢?其實這只是大家看到的而已,單集播放百萬的動漫,評論最多只有幾萬,肯能會發表一些自己對於動漫的見解。
  • 葉羅麗中這五位聖級仙子都有尊貴的別稱,你知道是什麼嗎?
    葉羅麗仙境的仙子都是有著不同等級,每一位的地位不同,在劇中的聖級仙子實力就比較強大,而且還擁有尊貴的別稱,那麼有哪些仙子才有彰顯地位的別稱呢?葉羅麗中這五位聖級仙子都有尊貴的別稱,你知道是什麼嗎?龐尊是靈犀閣的聖級仙子,擁有非常高的地位,其實龐尊有個非常凸顯地位的別稱,就是雷電尊者了,聽著就很霸氣!第四位聖級仙子:顏爵—司儀守護者顏爵是個狐狸仙子,耳朵有著不能提的秘密,每次有人說顏爵的耳朵都會讓他大發雷霆的。顏爵除了被人叫狐狸以外,還有一個非常尊貴的身份別稱,也就是靈犀閣的司儀守護者,位高權重啊!
  • 十二月的別稱,你知道多少?
    大家經常會聽到,或者在影視劇或書裡會說到「孟春」、「仲秋」、「正月」、「臘月」……那麼大家對於十二月的別稱知道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