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瞬間你突然覺得讀書真有用?

2020-09-05 沐兮煙雲

最近在看紀錄片《西南聯大》,被各位大師震驚的同時,也看到彈幕裡飄過不少評論。

一些同學看完發誓要努力學習,一些人後悔自己當初沒好好讀書。

唏噓之餘,覺得「好好讀書」這件事,實在是極有必要。

1999年,中國授予23位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其中8位,出自同一所學校。

有人覺得難以置信。

事實上,這所學校,還培養出了2名諾獎得主、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100多名人文大師以及174名兩院院士。

這就是由三所大學臨時合併而成的西南聯大,僅僅在昆明存在了8年零8個月,畢業生不過3343名

但就是它,被稱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中國最好的大學。

許多著名學者的重要著作,都在這8年時間內鑄成。

錢穆的《國史大綱》,馮友蘭的「貞元六書」,華羅庚的《堆壘素數論》等,著作的數量與質量,至今難以超越。

央視推出了關於它的紀錄片——《西南聯大》,一播出,就在豆瓣拿了9.3分。

有人說,被這段百看不厭的歷史,承包了全年淚點。

「西南聯大,心嚮往之。」

它的存在本身,就足夠成為一代人的精神滋養。


1

傳奇的老師

牛叉的學生


西南聯大,由當時的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三所名校組成。

這次合併,看似強強聯合,實際是迫不得已。

1937年盧溝橋事變,北平淪陷,北大清華兩所頂尖名校,開始後撤。

天津抗日大本營私立南開大學,也幾乎被日軍全部炸毀。

局勢殘酷,但人才培養絕不能停滯。

就這樣,三所學校南遷至長沙,後定址昆明,組成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校徽的三角分別代表原來的三所學校 / 《西南聯大》紀錄片

三所大學校長: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共同組成常務委員會,共同領導校務。

常務委員會三名成員 / 《西南聯大》紀錄片

一所傳奇大學的序幕,就此拉開。

故事,先由人說起。

  • 傳奇校長——張伯苓、蔣夢麟、梅貽琦

張伯苓就讀於新式學堂,曾留洋讀書。

在天津,他與教育家嚴修一起,創辦了一系列南開學校。

老舍與曹禺曾這樣稱讚張伯苓與南開:

知道有中國的,便知道有個南開。這不是吹,也不是(pǎng,自誇),真的,天下誰人不知,南開有個張校長?!

而張伯苓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同學蔣夢麟,曾任南京第一任教育部長。

有人稱,蔣夢麟是民國教育史中,僅次於蔡元培的第二號人物。

蔡元培卸任後,他接任北京大學校長,並帶領其走向中興。

張伯苓和嚴修的學生梅貽琦,則是清華大學校長。

因年紀最小、清華實力保存最為完整……西南聯大校務,他出力最多。

後清華大學教授、西南聯大學生黃嚴復在書中寫道:

梅貽琦是「一個時代的斯文」。

他為人中正平和,平時觀點「從眾」,創造了良好的學術自由風氣。

行事穩重,不偏不倚,哪怕在日軍飛機轟炸時,都能保持著文人的儒雅;但在大事決斷前,他利落乾脆。

所以,同學們都願意「擁護梅校長」

領導班子的團結,是聯合辦學的關鍵。

最初,張伯苓曾對蔣夢麟說:我的表,你戴著。

這在天津話裡,是「你代表我,我全權支持你」的意思。

蔣夢麟轉頭又對梅貽琦講:三人中你最年輕,你要多擔當。

三校的師資、經費實力對比,清華佔優 / 《西南聯大》紀錄片

這當然與清華本身的實力留存分不開。

但另兩人的「不爭」,更是成就佳話的原因。

如蔣夢麟說的:在聯大,我不管就是管。

北大師生群議聯大不公,後蔣夢麟以錢穆發言表態:此乃何時,勿再議 / 《西南聯大》紀錄片

張伯苓、蔣夢麟的「權力」讓渡,梅貽琦處理三校關係的不偏不倚,給西南聯大的奇蹟8年,奠下了第一份堅實基礎。

  • 人才薈萃——不同尋常的大師

三名校長先進的的辦學理念與治學水平,帶著西南聯大在嚴峻的形勢下繼續向學。

更為傳奇的是,當時西南聯大的師資水平,是如今任何一個學校都無法達到的。

據統計,1941年在西南聯大任教的179名教授和副教授,其中156位有留學經歷。

全校各學院院長也都是留學歸來的博士,既接受過傳統文化的教育,又與世界學術前沿接軌。

哈佛燕京學社社長裴宜理談西南聯大的大師 / 《西南聯大》紀錄片

聞一多、陳寅恪、湯用彤、馮友蘭、沈從文、錢鍾書、吳晗、錢穆、費孝通、吳大猷(yóu)……

每一個,都是現代史上響噹噹的人物。

西南聯大部分教師合影 / 《西南聯大》紀錄片

96歲的翻譯大師許淵衝,至今念念不忘自己在西南聯大的經歷。

朱自清、聞一多、沈從文、羅庸……這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好的國文課。」

許淵衝自述聯大國文課 / 《西南聯大》紀錄片

  • 「文人相輕」——沈從文趣事

名流薈萃,連沈從文這樣的新文學創作大家,都顯得有些「不具備師資」。

研究莊子的劉文典,就公開看不起沈從文

劉文典是國學大師,他上課之時,吳宓(mì)等老師也會趕來聽講。

他曾說:在西南聯大,陳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該拿400塊錢,我該拿40塊錢,沈從文該拿4塊錢。可我不會給他4毛錢!

意思是,沈從文根本不配做西南聯大的教授。

甚至碰到日軍飛機轟炸時,劉文典還不忘譏諷他一番:

我跑是為了保存國學經典,學生跑是為了保留希望,可是該死的,你跑什麼跑?

可沈從文的課,卻受到不少學生愛戴。

每次上課,沈從文總是夾著一大摞厚厚的書,把自己批改好的作業和找來的書交給學生。

有些資料不容易找到,他就自己抄。抄完捲成卷,再發給學生。

這樣認真做學問的教師,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學生。

曾翻譯《了不起的蓋茨比》的翻譯家巫寧坤回憶沈從文 / 《西南聯大》紀錄片

被稱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的汪曾祺,便是因為追隨沈從文,才來到西南聯大讀書。

他寫過一篇有許多對話的小說,交給沈從文批閱。

沈從文說,「這不是對話,這是『兩個聰明腦殼打架』。」

不真。

汪曾祺《人間草木》片段 /《西南聯大》紀錄片

多年以後,汪曾祺練成了沈從文式的寫作風格,同樣寫出了平淡如水、卻回味悠長的文字。

  • 穿城聽課——聞一多的美感

聞一多曾在西南聯大開了十來門課程,包括《詩經》、《楚辭》、古代神話等。

面對枯燥的話題,總能想出精彩的講述方式。

學生們說,聞一多是一名好演員,上課帶有美感。

學生們對聞一多的評價,是極具美感 /《西南聯大》紀錄片

這樣精彩的課,吸引了很多理學院、工學院的學生。

哪怕花費在路程上的時間,要超過聽講的時間,大家還是不辭辛苦、穿城去聽。

工學院到文學院,幾乎穿過了半個昆明城 / 《西南聯大》紀錄片

  • 落後西南——為「諾獎」奠基

文科教授聲名赫赫,物理、數學系的教授也著作等身,年紀輕輕,便在國外發表過幾十篇論文。

落後的西南,也有前沿的科學存在。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那時候只是西南聯大一個普通的學生,大四那年才有機會上到吳大猷教授的課。

就是這一年的課,把楊振寧領進了一個關於對稱的領域,為後來的諾貝爾獎奠定了基礎。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感謝吳大猷教授的教誨 / 《西南聯大》

另一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也是吳大猷的學生。

當時的歐美學者稱,世界的教育中心有三個:美國,英國,還有中國昆明。

正是這些真正的大師匯聚一堂,才讓西南聯大熠熠生輝。

2

艱辛的生活

阻擋不了求學的熱情

精神上充實的師生們,現實生活卻並不是那麼理想。

來自不同地方的師生們,到達學校就花費了很大的精力。

  • 跋山涉水——千裡求學

後來成了翻譯家的楊苡(yǐ,曾翻譯《呼嘯山莊》),高中畢業後,要上的南開大學在盧溝橋事變中被毀。

無學可上的她,在聽說三所學校聯合創辦的長沙臨時大學遷往昆明後,毅然前往。

到達,卻不是那麼簡單。

她從天津出發。

一路途經香港、越南海防;

之後再換乘條件極其簡陋的「悶罐車」火車……

輾轉多時,才最終抵達昆明。

楊苡輾轉去西南聯大時乘坐的火車 / 《西南聯大》紀錄片

現為中科院院士的潘際鑾(luán),也有這樣的經歷。

家鄉江西瑞昌被日本轟炸機襲擊後,他便隨父母一路逃亡。

跋涉過贛南、湖南、廣西、貴州等地後,才最終到達雲南。

潘際鑾從家鄉轉向昆明的路線圖 / 《西南聯大》紀錄片

上學路難。在那個戰火紛飛的特殊年代,物質生活條件也艱苦。

  • 生活艱難——提心弔膽

西南聯大的校舍只能修建在之前是墳地的荒地上,小、擠、髒、亂……

鐵板房的校舍,只有糊著竹紙的木格方窗子。

下雨時非但沒有遮擋雨水的作用,還會一直叮鈴咣啷、發出響聲。

宿舍空間有限,40個人就擠在一個宿舍——茅草房。

下鋪的兩張床一併,便能形成一個小隔間,誰發出了動靜,整個宿舍的人都聽得到……

西南聯大40人住一起的學生宿舍 / 《西南聯大》紀錄片

室內沒有燈,室友們只能一起,借著窗戶外的光線看書;

臭蟲肆虐、不能洗澡……

吃飯更是每個人,「爭先恐後」要做的事。

每日吃的「八寶飯」裡只有紅米、稗子、穀子,甚至夾雜著石頭子和耗子屎。

即使是這樣,也要搶著才能吃飽。

因此,西南聯大的學生,尤其是男孩子們,便採用了一種特別的盛飯形式——「飛碗」:先盛半碗,迅速吃完後立馬再盛一碗。

這樣就能在短時間內吃到更多的飯,不至於餓肚子。

盛飯時的「飛碗」 / 《西南聯大》紀錄片

女生們因經濟拮据,就選擇吃胡蘿蔔。吃著胡蘿蔔聊詩詞,是當時再常見不過的事情。

西南聯大的女生吃著胡蘿蔔談論詩詞的場景 / 《西南聯大》紀錄片

老師們,條件也沒有好很多。

教授們齊住在原本是穀倉的大院中,因為地板縫過大,甚至樓上一掃地,底下的人家就要做好灰塵掉下來的準備。

西南聯大教授吳達元之女回憶教授合住穀倉大院 / 《西南聯大》紀錄片

本沒有多少的工資,遇上戰時高漲的物價,只能一省再省。

為了節省生活開支,聞一多只能帶著孩子在寒冷的冬天裡,用後山小溪裡的冷水洗臉,美名其曰「鍛鍊身體」。

在窘迫的現實面前,他們不得不被逼著做出更多選擇。

物理教授吳大猷通過養豬補貼家用,一邊照顧生病的妻子,一邊堅持研究著書;

聞一多會幫別人刻章:石章每字100元,象牙章每字200元。

正在刻章的聞一多 / 《西南聯大》紀錄片

以此維持一家人正常的夥食,還換來了學生辦印刷廠的錢。

聞一多給葉公超刻的章 / 《西南聯大》紀錄片

條件的艱苦,對於西南聯大的師生來說,忍忍也就過去了。

真正難的,是每日的提心弔膽。

時不時的大量轟炸,校舍不斷被摧毀,生命時刻受到威脅。

安全警報響起時,所有人只能以最快的速度向附近鄉村跑去。

空襲來臨時,學生們大散逃的場景 / 《西南聯大》紀錄片

  • 剛毅堅卓——激情歲月

但即使這樣,西南聯大的教學進程也未被打斷。

學校、學生適應轟炸時間點,調整每日授課時間;

遭遇大轟炸的第二天,學校正常上課,未因轟炸而停止:

露宿一夜的教授們繼續堅持講書;

學校的職員們在露天房子裡辦公;

被日軍轟炸後,正在露天積土房子裡辦公的西南聯大各部職員 / 《西南聯大》紀錄片

學生們為了不落下課程,堅持自學,也利用簡陋的設備設施繼續實驗研究……

西南聯大的師生們,在戰火紛飛的條件下,以實際行動踐行著「剛毅堅卓」的校訓。

一起用共同的信念,度過了8年艱難但又激情澎湃的歲月。

3

有大寫的人

才有大學


西南聯大校長梅貽琦曾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翻譯過來便是:一個好大學的關鍵,是有好教授。

西南聯大,之所以成為教育史上的奇蹟,離不開西南聯大人的氣節與風骨。

國難下,一群滿腹經綸的知識分子,以單薄的身軀,頂住烽火,屹立於天地間。

西南聯大陳寅恪的父親,著名詩人陳三立,在盧溝橋事變後為保全氣節拒絕進食而死。

而留學歸來的陳寅恪,七七事變前,一個月的薪水有480元。

若在淪陷區謀一個好差事,十分容易。

且當時他不幸右眼視網膜脫落,想要治療,留在北平是最好的選擇。

但在北平繼續生活,進出都要對把守的士兵敬禮。

面臨危機與敵人的羞辱,苟且存活,有違文人的傲骨。

中國社科院研究院聞黎明談西南聯大人的精神 / 《西南聯大》紀錄片

陳寅恪最終還是放棄了治眼睛,離開北平,用剩下的一隻眼睛繼續教書工作。

陳寅恪子女回憶陳寅恪失明過程 / 《西南聯大》紀錄片

在一個個重要的時代節點,他們放棄高薪閒職,挑起啟迪民智的擔子,用親身經歷示範了氣節二字。

在兵荒馬亂的時代,他們和這座烽火下的學校一起,在歷史的洪流中挺直脊梁,詮釋了中國知識分子的風骨和家國情懷。

這群將個人理想與家國理想融為一體的人,有對學術研究非功利性的熱愛,有對學生天性的尊重,有嚴謹的治學態度。

西南聯大教授,著名教育家、圖書館學家黃鈺生談聯大培養理念 / 《西南聯大》紀錄片

以至於連痛苦不堪的遷校路程,都被看作是接觸真實世界的教育。

遷校本身,即是教育 / 《西南聯大》紀錄片

教授們更是在戰火中保持事必躬親的求索態度,為中國文化尋找出路。

西南聯大學生,曾創建中國第一個藝術學系的藝術家張道一回憶上課過程 / 《西南聯大》紀錄片

特殊背景下的知識分子埋頭鑽研,患難與共,由此而造就的學術氛圍:自由,而不散漫。

巫寧坤認為聯大除了學識,更是影響了自己的品格 / 《西南聯大》紀錄片

西南聯大學生,中科院院士王希季曾對自己的一次機械學考試「耿耿於懷」。

那次老師要求結果準確到小數點後三位,但他因計算尺限制,便沒太在意這回事。

結果這個題什麼都對,就是沒有準確到第三位,最後老師給了自己零分,機械學考試不及格。

"可以說沒有昨天的零,便沒有今天的飛彈。「

中科院院士王希季回憶西南聯大 / 《西南聯大啟示錄》

《無問西東》中的靜坐聽雨,也浪漫地發生在西南聯大。

昆明的茅草房,一到雨季,就開始漏雨,雨聲甚至可以超過講課聲。

這堂課上,老師重重地在黑板上寫下「靜坐聽雨」,帶學生感受著自然的奇妙與魅力。

他們對大學精神的理解、思想的開放,為學生帶來的是一生的追求和自由。

在老師影響下,西南聯大的學生對知識有著無窮的好奇心。

西南聯大教授吳大猷《回憶》談學生李政道 (諾貝爾獎獲得者)/ 《西南聯大》紀錄片

教學資源有限,身邊一切都可以成為學生們延展的課堂。

沒有合適的地方去,他們就到昆明的各個茶館裡,一壺白開水,便可以撐起一下午的討論;

沒有儀器,氣象學的老師就叫學生手指蘸水,以感應風向;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那時候流傳著一句話,「昆明有多大,西南聯大就有多大」。

而面對外辱,他們也有鮮明的立場,將血性展現得淋漓盡致。

據記載,8年間,西南聯大一共有800多人入伍,加上長沙臨時大學時期,從軍人數達1100多人。

西南聯大,也成為抗戰時期從軍人數最多的一所大學。

西南聯大烈士碑 / 《西南聯大》紀錄片

個人取捨上,他們永遠是先大義,再小我。

1968年,獲得「兩彈一勳」獎章的郭永懷,從青海基地趕回北京的途中,不幸飛機失事。

遺體被發現時,他和警衛員緊緊抱在一起。

懷裡,是安然無損的裝有絕密資料的公文包。

郭永懷與警衛員牟方東/ 《西南聯大》紀錄片

他們一次次用血淚和詩意守護著、傳遞著中國的文化血脈。

即使畢業超過半個世紀之久,學子們依舊堅守著在那裡學到的一切,就像他們自己所說的——「根在聯大」。

中科院院士王希季 / 《西南聯大》紀錄片

西南聯大的校訓是「剛毅堅卓」,這群師生早已為它做了最好的解釋。

寧折不彎的傲骨,學富五車的先生,意氣風發的同學……

西南聯大,哪怕飽受戰火摧殘,仍在中國教育史上絕無僅有。

翻譯家楊苡,翻譯代表作《呼嘯山莊》/ 《西南聯大》紀錄片

懷念西南聯大;

懷念的其實是自由獨立的學術精神;

熱血澎湃、刻苦求學的青年榜樣;

靜坐聽雨、投筆從戎的無畏風骨。

就像《無問西東》裡說的,「這個時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從自己心底裡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

無畏、自由和真心,永遠都不會過時。


[1]徐蓓.《西南聯大》.雲南省委宣傳部與中央新影集團.2018

[2]田本相,《曹禺傳》.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8

[3]沈從文晉升教授風波:劉文典公開表示瞧不起,人民網文史http://history.people.com.cn/n/2015/0123/c392691-26439601.html

相關焦點

  • MBA雜誌:哪個瞬間讓你突然覺得讀書真有用?
    臺上面,司儀其實挺有控場能力的,整個40多桌的酒席,結婚禮節,伴郎伴娘什麼的節目什麼的都挺好的,重點來了,重點。。。 司儀玩了個小遊戲,送紅包,也就是烘託現場氣氛,我的個天,一開始是接歌詞,送的都是10塊20塊的小紅包最後玩了個回答問題的遊戲,我覺得是真無聊,埋頭吃我的。
  • 哪個瞬間讓你覺得讀書特別有用
    01知乎上有個熱門的貼子,講的電影《1942》,有一段賣身換小米的戲,王子文演的星星本來沒有被選上,直到她站出來說:「我讀過書,我識字」,然後就被選上了。雖然這個案例有點反面,但是這一刻,你一定也覺得讀書真有用。
  • 哪個瞬間你突然覺得自己長大了?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鐵木君,ID:tetemu】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哪個瞬間你突然覺得自己長大了?我也想過這個問題,是提交高考答題卡的時刻嗎?還是第一次領到實習工資的時候?或是偶爾生病,不會第一時間聯繫家人,而是自己扛著...都是。又好像都不是。
  • 世界讀書日:哪一瞬間讓你覺得讀書真的有用,學習的意義是什麼?
    在生活中,有哪些瞬間讓你突然覺得讀書真的有用,又有哪些瞬間讓你幡然悔悟當初沒有好好讀書?因為我時常從讀書中受益,所以寫了一些很短的小思考,希望可以幫到愛學習的孩子和家長們。因為是突然寫的,所以不是很長,但是能給你一些啟發。
  • 你會在什麼時候突然覺得讀書真的有用?
    突然覺得「好好讀書」這件事,真的很有必要。張伯苓就讀於新式學堂,曾留洋讀書。在天津,他與教育家嚴修一起,創辦了一系列南開學校。老舍與曹禺曾這樣稱讚張伯苓與南開:知道有中國的,便知道有個南開。有人稱「蔣夢麟是民國教育史中,僅次於蔡元培的第二號人物」。蔡元培卸任後,他接任北京大學校長,並帶領其走向中興。
  • 哪一個瞬間,你覺得自己突然長大了?
    不知道哪個同學突然說了句:我們一人說一句工作後和上學那會的變化吧。大家開始有一句沒一句地說著,萬分感慨。我甚至看到了當年全班最樂觀的「開心果」,也悄悄擦起了眼淚。「以前早起,宿舍幾個哥們兒輪流叫;現在早起,靠幾個鬧鐘輪流響。」
  • 哪一個瞬間讓你覺得讀書真的很有用?看看網友們都是怎麼說的
    哪一個瞬間讓你覺得讀書真的很有用呢?看看網友們都是怎麼說的吧!網友1:看著學霸教自己喜歡的人做題,我在旁邊插不上話的時候。網友2:相親的時候,不問車房,直接問學歷,不按套路出牌。網友7: 我爸爸找我說:給我寫一個(闞)字,我……才發現讀書真的有用。網友8: 當我曾經喜歡的姑娘,大學畢業找對象,要求本科以上學歷的時候!網友9: 自己心裡的想法想用言語表達出來的時候。
  • 高中哪個瞬間,讓你覺得要好好學習?
    人有無數個成長的瞬間。很多往屆考出好成績的高中生都說過,自己是在高中某一個瞬間突然頓悟,覺得該改變現狀好好學習了。今天小編就找了一些高中生們決心好好學習的瞬間,看看有沒有引起你的共鳴吧~大家也可以收藏一下,等沒有動力的時候拿出來看看哦!
  • 哪個瞬間,讓你突然發現自己已長大
    生活中是否有這樣一個瞬間,讓你突然覺得自己長大了?人生就是這樣,用大把時間迷茫,用幾個瞬間成長。對我們而言,成長並不僅僅是紅包的有無,年齡的增長,而是在某一瞬間突然意識到: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你漸漸意識到你並非為自己一人而活,而是心懷敬畏,肩負責任,在生活的崎嶇道路上披荊斬棘。
  • 有哪個瞬間,讓你覺得學Python真香呀?!
    今天小P君就為大家帶來了Python讓你心動的幾個瞬間。如果把一些Python技巧運用到你的工作和生活中,你肯定會說真香!真香!真香!一、自動化操作Excel如今Office辦公軟體已經是現代人必備的一個技能了,尤其是對於現代職場人來說:負責財務的需要用Excel做報表,做物流的需要用Excel做跟蹤訂單情況,一個HR需要用Excel統計工資,做分析的需要用Excel計算數據報表。
  • 有哪一個瞬間?讓你覺得孩子突然長大了
    有媽媽抱怨,帶孩子太累太苦了,要不是親生的,我真想.....可是孩子一些暖心的話語,一個不經意的舉動,總會讓父母淚流滿面。他們善良、勇敢,他們用真誠打動著身邊的每一個人!女兒沉思片刻,便走過去,邊將自己的傘遞向孕婦,邊輕聲說,「姐姐,這傘你用吧,我去和媽媽共用一把傘。」孕婦猶豫著接過傘,眼裡滿是驚喜與感激的目光。女兒轉身返回我身邊,擠到我的傘下,我好奇的問:「你認識她?」女兒淡然地說,「不認識。只不過覺得,一個孕婦這時一定是需要幫一把的。」 這個時候我覺得她可愛極了。丟丟希望你永遠善良溫暖!
  • 【深夜告解室】有沒有一瞬間,讓你覺得讀書真的有用?
    有沒有一瞬間,讓你覺得讀書真的有用? 以下是36氪朋友們發現閱讀有用的瞬間: @stark:要說這是個浮躁的時代其實也沒錯,一件事,三天後才有效果,人們等不及,最好是立即、馬上。我始終都相信知識可以帶來財富和自由,但是關鍵在於我們怎麼運用知識。
  • 哪個瞬間讓你覺得有錢真好?
    雖然錢不是萬能的,但是否有某個瞬間,讓你從心底裡感覺「有錢真好」?@匿名有一年坐火車,車程4.5小時的硬座。孩子哭,氣味臭,耳朵裡充斥著呼號喊叫。堅持了20分鐘後正要爆炸的時候,傳來可以購買軟臥的廣播,立馬飛奔服務臺加錢換軟臥。
  • 哪個瞬間讓你突然覺得青春不再了?
    魯網10月22日訊 歲月不饒人,你注意或不注意的時候,眼角悄悄地有了褶皺。   就算身材再性感、五官再精緻,一旦魚尾紋悄悄爬上你的眼角,很容易洩露你的芳齡,簡直是夢魘!   而長期熬夜、不徹底的卸妝方式、用電腦過度、抽菸喝酒等不良習慣,更會加速眼周肌膚出現早衰現象。
  • 哪個瞬間讓你覺得貓咪很可愛,看看寵主們怎麼說!
    現在吸貓的人越來越多了,那麼,各位鏟屎官,哪個瞬間讓你覺得貓咪很可愛呢?來看看大夥怎麼說的吧~一.霸佔電腦的時候什麼?霸佔電腦會讓你覺得貓咪可愛?難道不應該是討厭嗎?這隻貓咪就有意思了,它不僅要霸佔電腦,還要你用手撐著它的腦袋~貓咪:沒錯,就這樣,舒服~有的直接趴在鍵盤上,用極其天真的眼神看著你。
  • 讀書無用論?讀書有用嗎?讀書當然有用!而且有大用!
    讀書無用論?讀書有用嗎?讀書當然有用!而且有大用!讀書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辯證地看,對有些人來說有用,對有些人卻真沒有用!孔乙己也是讀書人,而且他的學問明顯超過普通人一大截,為什麼最後成為了笑話?說白了就是因為他不能把他讀的書轉化為金錢和地位。
  • 哪個瞬間,讓你理解了父母的行為?
    哪個瞬間你理解了父母的某個思想或行為?老十二答:小時候好多次,媽媽抱我的時候,我總聞到她手上不好聞的味道。次數多了就略帶嫌棄,問她時她總辯解:「怎麼會,我剛剛用香皂洗過的。」 我就會執著地拿起她的手,大力吸鼻子:「真的有味道。」 媽媽就只好說:「那我再去洗洗吧」,或者岔開話題。是很多年前的事了,本來我都忘了這些事。
  • 不讀書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覺得,讀書沒用!
    我們平日裡可做的事情太多了,手機上有那麼多app,淘寶、抖音、微博、頭條,soul,在大數據推薦大行其道的今天,只要你有愛好,你要你有感興趣的東西,手機就能給你帶來你想要的。在這樣的誘惑下,很多人即便是想看書,每次也不過是翻開寥寥的幾頁,就放下了。
  • 有獎徵集 | 2019,你最想留住哪個瞬間?
    有獎徵集 | 2019,你最想留住哪個瞬間?,一點遺憾但總有些不期而遇的溫暖回望2019或人,或事,或景哪個瞬間是你最想留住的?2019年,有堅守的水文父子兵2019年,南水北調全面通水五周年2019年,大藤峽成功截流來吧,與我們分享你的2019分享你的水利視角分享2019年你與水的故事徵集內容2019年
  • 讀書有什麼用?
    你小時候是不是也經常聽到這句話:讀書有什麼用?能當飯吃,還是能當錢花?昨天在微信上跟一個發小聊天,悔恨當時怎麼不聽我的話,讀完初中就混社會去了,應該跟著我一起讀高中考大學,否則也就不會數十年都在小縣城裡待著坐井觀天了。特別強調一句,沒有一點點瞧不起的意思,我們同學關係一直很好,二十多年一直往來,只是討論這個話題,不用對號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