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紀錄片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時候,我被所有的大師們震驚了,也看到很多評論浮現在子彈屏幕上。 一些學生在看完後發誓要努力學習,而一些人後悔沒有好好學習。 突然覺得「好好讀書」這件事,真的很有必要。
宣傳海報——《西南聯大》紀錄片
1999年,中國授予23名科學家「兩子一星」功勳獎章。 其中8位來自同一所學校,有人覺得難以置信。 事實上,該學校還培養出了2位諾貝爾獎得主、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100多位人文大師和174位院士。
臨時合併的《西南聯大》
這就是三所大學臨時合併的西南聯合大學。 僅在昆明存在8年零8個月,只有3343名畢業生。但就是它,被稱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中國最好的大學。 在短短八年的時間裡,許多傑出學者的重要著作已經問世。 如錢穆的《國史綱要》、馮友蘭的《貞元六書》、華羅庚的《堆壘素數論》等,其作品的數量和質量都難以超越。 中央電視臺就此推出了一部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紀錄片,一播出就在豆瓣網上獲得了9.3的評分。 有人說: 「西南聯大,心嚮往之」, 它的本身存在,足以成為一代人的精神滋養。
當時《西南聯大》師生合影
汪曾祺等人的合影
張伯苓、蔣夢麟、梅貽琦等眾多教授合影
西南聯大是由當時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組建而成。 這次合併,看起來像是一個強大的聯盟,實際上是迫不得已。 1937年盧溝橋事變,北平淪陷,北大和清華這兩所頂尖大學開始後撤。 天津抗日大本營私立南開大學,也幾乎被日軍全部炸毀。 局勢殘酷,但人才培養不能停滯。 就這樣,三所學校南遷到長沙,後在昆明定址,組成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南開大學》校徽
由三所大學的校長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共同組成常務委員會,共同領導學校事務。一所傳奇大學,就此拉開序幕。
張伯苓就讀於新式學堂,曾留洋讀書。在天津,他與教育家嚴修一起,創辦了一系列南開學校。老舍與曹禺曾這樣稱讚張伯苓與南開:知道有中國的,便知道有個南開。
《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
蔣夢麟是張伯苓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同學,曾任南京第一任教育部長。有人稱「蔣夢麟是民國教育史中,僅次於蔡元培的第二號人物」。蔡元培卸任後,他接任北京大學校長,並帶領其走向中興。
《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
梅貽琦是張伯苓和嚴修的學生,曾是清華大學校長。因年紀最小、清華實力保存最為完整,也是他出力最多,後為清華大學教授
《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
西南聯大學生黃嚴復曾在書中寫道:梅貽琦是「一個時代的斯文」。他為人中正平和,平時觀點「從眾」,創造了良好的學術自由風氣。行事穩重,不偏不倚,哪怕在日軍飛機轟炸時,都能保持著文人的儒雅;但在大事決斷前,他利落乾脆。所以,同學們都願意「擁護梅校長」。領導班子的團結,是聯合辦學的關鍵。最初,張伯苓曾對蔣夢麟說:我的表,你戴著。這在天津話裡,是「你代表我,我全權支持你」的意思。蔣夢麟轉頭又對梅貽琦講:三人中你最年輕,你要多擔當。這當然與清華本身的實力留存分不開。但另兩人的「不爭」,更是成就佳話的原因。如蔣夢麟說的:在聯大,我不管就是管。張伯苓、蔣夢麟的「權力」讓渡,梅貽琦處理三校關係的不偏不倚,給西南聯大的奇蹟8年,奠下了第一份堅實基礎。
好了,在這裡呢小編想問一下各位小夥伴們,你們又是什麼時候突然覺得讀書真的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