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說:
人醜就要多讀書,似乎讀書有美容的作用;
人窮就要多讀書,好像讀書能幫人發家致富;
人無能就要多讀書,貌似讀書能讓人變得很牛逼,出任CEO,走上人生巔峰。
然而…
先說幾個故事。
1
平昌冬奧會上,日本選手羽生結弦奪得世界花樣滑冰錦標賽冠軍。央視主持人解說如下:「容顏如玉,身姿如松,翩若驚鴻,婉若遊龍。」
而我只能憋出一句:臥槽,這小哥哥長的好看,滑的更好看…
2
記得兩年前在火車站門口,遇到一個學生模樣的女生,楚楚可憐,哭著向周圍人說她來這研究生面試,錢包被偷了,身無分文,急著趕去考場能不能幫她一把。因為這些年騙子好多,周圍人大都沒啥反應,但因為我研究生快畢業,對考研黨有莫名的好感,頓時覺得很同情,又覺得姑娘確實有難處,就拿出一百塊意思一下,就在錢給她時候,突然腦子抽了問了一句:你能不能告訴我一下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區別?然後我懵了,她也懵了,然後我默默地把錢收起來,眼淚譁譁的:老子當年背了那麼長時間政治書今天總算有進帳了!
(來自知乎,作者:李雲天)
3
老姥姥,今年過完年100周歲。
除夕前幾天,患了炎症,昏迷過去了,呼吸非差微弱,去縣城醫院觀察,由於由於免疫能力地下,器官老化,血管極脆,無法輸液,一紮就是血流一片,任何藥都無法使用,被宣告已經病危,無法搶救,活不過到過年了回來家裡開始準備後事,做了壽衣,通知了親戚朋友。
我表姐本科學醫畢業,在省城醫院工作,連夜趕回家,換了幼兒細針,把藥輸進了體內,還在口中插了軟管,不知道還鼓搗了什麼東西,一人在房裡看護了她一天一宿。
老姥姥奇蹟般地醒過來了,現在每天吃三根冰棍,不讓吃就發脾氣。
(來自知乎,作者:海水)
讀書到底有什麼用?
可能就是在別人能用得體舒適的詞藻表達讚揚扥時候,你絞盡腦汁,卻也只能想出「好,很好」;
可能就是在遇到求助的時候,在懷疑和憐憫之間抉擇時,用書上的知識識別出騙子,沒有讓騙子得逞;
可能就是在連醫生都束手無策的時候,你能用從書中學到的知識,把病危的姥姥從奈何橋拉回來。
讀書與功利主義不矛盾
很多人用功利主義去衡量讀書的作用,最直接的是,認為讀書不能讓他賺更多的錢,所以讀書是沒有用的。因此也不會花時間去讀書。
實際上這裡面包含兩層邏輯:
1)他們沒有看到因為讀書而帶來直接利益收穫的例子,或者說他們的腦海中沒有;
2)他們認為讀書是很苦的,讓他們不開心的事情(不然為什麼看直播、煲劇也不能帶來利益收穫,卻能讓人像吸了毒一樣沉迷在內不能自拔呢)。
這兩層邏輯暴露的,其實也是不讀書的人常見的通病(當然也不是絕對):短視和淺薄。
讀書不像賣貨,每讀一本書就有多少錢的進帳。它更像是鍛鍊,健身一天,見不到效果;健身一周,也看不到效果;但如果你堅持一年,看著鏡子對照著一年前的自己,連你自己都會驚訝。這就是長期投入的力量。
讀書也是一個長期投入,厚積薄發的行為。讀一本書,沒什麼感覺,讀十本書,也沒什麼感覺;但如果你每天讀書,一年、兩年,你會發現自己的知識面、談吐、眼界甚至是氣質都會完全不一樣。而事實也證明了,讀書越多的人,活得越自由、自在、舒適,當然一般也是賺錢越多的。
讀書像是婚姻,可能剛開始的時候你並沒有十分愛對方,甚至嫌棄他。但更明智的做法不是馬上決定放棄這段婚姻,而是先嘗試慢慢接受它,嘗試發現其中的美好。慢慢地你會喜歡上它,離不開它,因為你不僅從中得到了很多快樂,同時它也讓你變得更好。
楊絳先生的父親有一次問楊絳:「阿季,三天不讓你看書,你怎麼樣?」
她說:「不好過。」
「一星期不讓你看書呢?」
她說:「一星期都白活了。」
父親笑了,說:「我也這樣。」
這,就是愛上讀書的感覺。
人醜就要多讀書,讀書沒有美容的作用,但能讓你養成不一樣的氣質;
人窮就要多讀書,讀書不能幫你發家致富,但能幫你構建發家致富的基礎;
人無能就要多讀書,讀書不能讓你立刻變牛逼,但如果你保持讀書,真的能讓你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
關注【21天習慣養成營】
跟一群有趣的人,一起養成讀書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