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人間四月芳菲盡」,但在長江邊的小城,每年的四月中旬卻會出現:綠葉簇擁著黃果,黃果點綴著白花的「花果同樹」奇觀。這看似不可能的情景,在忠縣「三峽橘海」儼然成為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本期《麻辣探》帶領大家走進三峽橘海,一探花果同樹的奇景。
「三峽橘海」花果同樹 猶如一片香雪海
塗井鄉,位於忠縣東部,被譽為三峽庫區之濱,是長江邊的一個大型孤島。一江清水流淌,兩岸青山環抱,這方得天獨厚的沃土,是亞洲乃至世界最適宜柑橘生長地之一。
陽春四月,塗井鄉迎來了她最美的時光:一戶一景致,一村一畫卷,上萬畝橘林如海般舒展,柑橘掩映在茂密的枝葉中,和成片的橘花形成「花果同樹」的奇景。
四月春雨降,十裡橘花香。一團團橘花擁在枝頭,初開的花瓣和花蕊努力向外伸展。單瓣的梨花,潔白素雅,但簇在一起,便讓人體會到什麼叫怒放。
在密密疏疏的橘海裡,有路向小山坡上延伸。踏著石頭階梯一步步登上高處,近處的花和遠方的群山互相映襯,不同層次的白和綠,將這個小村調和成了一幅意境悠遠的中國畫。
漫步在畫境,隨著忙碌的小蜜蜂一起,聞著淡淡的花香,真是個甜蜜的好去處。
橘子花一開,就會引來成群的蜜蜂。在忠縣的三峽橘海,有這麼一群人,從事著既甜蜜又辛苦的工作。
養蜂人老劉在橘海所搭的簡陋帳篷裡一住就是兩個多月。每年4月中旬,是一年中蜜蜂採摘橘花蜜的最佳時節。這時的三峽橘海,香氣四溢,老劉和妻子已於一個多月前駐紮在此,每天重複著單純又繁重的工作。
橘花好聞,橘花蜜也很好喝,它把橘花的香濃縮其中,花蜜呈琥珀色,純淨透明,喝一口,甜潤到肺腑。
座座青山現奇景 三峽橘海藏「五大奇觀」
跟隨村幹部登上觀景亭,將茫茫橘海、座座青山、粼粼江水盡收眼底。果園的柑橘每年4月開花,次年5月結果。每到4月中旬便會出現橘海第一大奇觀——「花果同樹」。
橘海第二大奇觀是「父子同床」。果子成熟期在5月中旬,當成熟果還在採摘時,幼果又出生了,好比父子同床的奇景。
第三奇觀是「果子掛果期長」。每年4月開花,次年5月果子成熟,果子在樹上有一年多時間。
第四奇觀是果皮「三青三黃」。柑桔果皮從5月到12月中旬都是青果皮,到12月下旬果皮由青變黃,在5月中旬開始由黃變青,然而它的果肉仍然是5月成熟。
第五奇觀是果樹壽命25年。達到一年栽樹,二年開花,三年掛果,四年投產,五年豐產,六年盛產,一直盛產到18年,然後逐年減產到第25年。
半城山水滿城橘 柑橘林遍結「致富果」
柑橘帶給塗井鄉的不僅是美麗和遊客,更重要是成為村民的「致富果」。據鄉幹部說,柑橘帶給村民「翻天覆地」的變化,2001年前,塗井鄉還只是貧瘠的小山村。2001年9月塗井鄉開始規模化種植柑橘樹,到2013年已經形成了12350畝的建園規模,是忠縣長江兩岸柑橘示範區。
經過忠縣人十多年的苦心經營,原來貧瘠的荒坡終於變成了「花果山」,「花果山」最終變成了村民手裡的「搖錢樹」。這裡不僅變成了連綿浩瀚的柑橘海洋,生態環境得到了保護,村民們也因此走上了致富路。
2000年,從塗井鄉塗家村搬遷過來的65歲村民敖豐英就是其中一位受益者。
66歲的敖豐英,身體還很硬朗。去年,她將家裡的280多棵果樹承包給了公司。敖豐英給我們算了一筆帳,現在他們的果樹承包給了公司,每棵13元,固定收入為3600多元,平時她在果園裡除草,打藥,摘過等勞動,公司都會按照50—70元每天的工資結算,每月平均約有1000多元的收入,一年下來也有萬多元的收入。
和敖豐英一樣,許多村民的生活和柑橘、橘花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他們把橘樹當成親人,總是想著能為它們做點什麼,好讓橘樹越長越好。
「村裡的橘花太漂亮了,花一開我就會來拍照、買柑橘買橘花蜜。」遊客李先生笑呵呵地說。李先生在重慶主城居住,每年橘花盛開的時候,都要和家人一起來玩耍。每值春夏,來村裡的遊客絡繹不絕。這下子,村民們還在自家院子裡做起了農家樂。鄉情民俗濃鬱的重慶鄉村,正迎接著源源不斷的客人。
塗井古鹽場:探尋風水寶地歷史故事
歷史文化悠久的塗井,因盛產鹽而聞名巴蜀。古代人把嘗到含鹽味的泉水(即滷水),尊稱為上天恩賜給人間的神水,這就是風水寶地。
早在公元前206年,西漢時期就開建48井,漢宣帝時由官家鑿井管理,成為蜀中經濟大事。在靠塗井老場的有十多太的崖壁河岸邊有深約30多米、直徑約1.5米的大井,人稱「官井」,滷水儲量豐富。現遺址尚存。
如何取水呢?用粗繩索套木滑輪,掛在橫在井口的木質支架上,繩索兩岸套著兩隻木桶,再由兩名工人站在井口兩側用力拉著一上一下的兩隻水桶提取滷水,日夜不停取水,供40多家灶房製鹽,而井內鹽水深度不減。可見鹽水源量大,而且含鹽濃度高(60斤滷水可製鹽1.2斤)。然後用煤和木柴給熬鹽鍋加熱,使水份全部蒸發,便成純鹽稱「柴鹽」,供人們食用。那時還有「大開塗井鹽,餓死雲陽人」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