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起源:最早起源於二戰後期的英國,為旅客提供基本的便宜的住宿服務,主要由房東自己經營,後來發展成為多種形態,如英國的bnb,法國的城堡,日本的民宿,北歐的農莊,美國的homestay等。伴隨著民宿行業的發展和民宿文化的傳播,民宿的定義與內涵逐漸被完善。
一、民宿發展背景
中國的民宿發端於鄉野客棧,光大於城市短租,從最初的簡單住宿形態,發展至今也只有20年左右的歷史。
2012年以後,隨著國內經濟和旅遊業的迅速發展,人們選擇的出遊方式變的多種多樣,不再只是單一的跟團出遊,越來越多的大眾旅遊,自助遊的方式出現,大眾對於客棧民宿等個體化主題酒店需求增加,民宿市場進入快速增長期。
推動民宿快速發展,市場需求是其中推手之一,其二便是政策推手。在近3-5年的各項旅遊政策中,均有提到鼓勵特色民宿的發展,為民宿發展提供了政策持續利好導向。
二、民宿發展現狀
1.區域分布
截止目前,我國大陸客棧民宿總數達42658家,11省市民宿客棧數量在1000家以上。
目前,我國東部、南部及西南地區民宿偏多,西北地區以及東北地區數量偏少,這也同我國旅遊業的整體發展現狀相吻合,客棧民宿的分布集中於旅遊業較發達區域。
從文化特色方面來看,麗江、大理、嘉興等古城、古鎮區域民宿客棧數量相對較多。
但近年來,民宿呈現出向三四線城市下沉趨勢。舟山、嘉興、連雲港、廊坊、濰坊等小眾城市2019年民宿預訂量較去年同期增長680%以上,同時,三四線城市民宿房源數量呈現直線上漲趨勢。一二線城市景點擁擠,風景優美的三四線城市成為用戶度假休閒的新選擇,民宿隨旅遊市場共同下沉,三四線城市旅遊及民宿發展未來可期。
2.民宿特點
民宿概念:目前,國內民宿的概念尚未統一,農莊、農家樂、鄉村酒店、客棧都被稱為民宿,行業魚龍混雜,多態發展,各地監管,法律也處在缺失狀態。
民宿品質:民宿業發展迅猛,同時也觸發了各類問題的顯現。由於民宿產品體量小,運營非標準,針對民宿的行業規範和法規形成了一定的空白,這也導致了民宿品質良莠不齊。目前國內民宿仍以經濟型為主,住宿之外的其他服務設施配套不完善,高品質民宿市場缺口大,未來發展可期。
個性化:追求經濟效益已不是經營者的唯一目標,結合當地人文、自然景觀、周邊環境等資源,將天然的山水、傳統的街區、獨特的民居有機地結合起來,更加關注消費者情感共鳴和滿意度的提升,以期更符合人們心中對生活品質的渴望。
生態化:《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實施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國辦發【2018】93號)發布,通知中提出鼓勵多業務共同發展,主張實現行業的多業態、多形式、多維度的生態圈層化發展。
從長遠來看,民宿產業將從橫向和縱向貫穿融合餐飲、文化、農業、旅遊、歷史、美學、環保、健康等領域,形成新業態和新消費模式,並且已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中國品牌。
三、民宿發展趨勢
2019年,是民宿行業保持快速增長的一年。《2019上半年中國民宿行業發展研究報告》顯示,從行業整體增長速度來看,民宿收入年均增速約為45.7%,是傳統住宿業客房收入的12.7倍。
隨著旅遊方式的不斷擴展、旅遊內容的不斷豐富以及人們旅遊觀念的更新,民宿必然會不斷地改變其方式和內容,民宿的規範化也是必然。在資本和利潤的誘惑下,民宿老闆們並不滿足於小而美的單體民宿,一店變多店,一地變多地,一個品牌衍生多個品牌,一個創始人孵化多個運管隊伍。國內民宿行業發展正呈現出品質提升、連鎖經營品牌化、個性化服務、集聚化的發展趨勢。
民宿代表了一種鄉愁,汲取當地文化之精粹!以文化為載體的民宿,隨著市場發展和用戶不斷更新的需求,民宿也將迎來創新的挑戰、開闢更多新型旅遊模式。
圖文來源|網絡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