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冷了,想吃四川的腊味了嗎?
有製作腊味習俗的省份很多,但只有四川的腊味富含異香,這種香味來自生長在山野叢林中的新鮮柏樹枝,以及水稻去殼後,那棄之一旁的稻糠之中。
柏樹枝中的油脂經烈火炙烤之後,迅速逸散,此時遇上覆蓋在樹枝之上的稻糠,如同三伏天裡吃上一勺冰淇淋,升騰的過程瞬間變得溫柔,火焰變得微弱。
油脂中的芳香物質以緩慢而長效的方式,源源不斷的附著在懸掛其上的肉類表面上。大約一日的時間,四川腊味的燻制即可完成。再經過一周左右的風乾,腊味的全部風味就已形成。
這時甜蜜的選擇來臨,是先割兩節香腸,還是煮一塊臘肉來打牙祭呢?坦白來說,當季的香腸臘肉俱是佳物,但是,一個真正的四川好吃客會告訴你另外一種答案:還是臘排骨,臘豬腳更加過癮啦!
腊味的定義不只是香腸和臘肉。但凡是豬身上的東西,無論排骨、豬腳、豬頭、舌頭、尾巴,豬心,還是豬大腸上的一層腸皮,盡可入甕燻之,成為腊味。
香腸和臘肉是主角,但未免審美疲勞,其餘內臟,量小有限,只能做下酒小菜。既能滿足大口吃肉,又不是天天能吃到的,就只有臘排骨與臘豬腳了。
周末得空,取下珍藏的最後一塊臘排骨,煮一鍋臘排骨海帶湯,告訴自己:冬天來了,該催爸媽上貨了!
下面分享一下臘排骨海帶湯的詳細做法(這次是材料高配版,做法懶人版):
一. 排骨預處理
主材臘排骨2斤,臘肉1斤。因為臘排骨比較精瘦,為了增加湯中油脂香氣,加入一塊肥瘦相間的臘肉在裡面,算是奢侈的高配版吧。排骨臘肉洗淨,加薑片整塊下鍋汆水後,剁成三釐米長左右肉塊。
二. 輔材準備
輔材主要為幹海帶、紅小豆、姜蒜,以及四川泡青菜根和泡椒。幹海帶提前2小時泡發,紅小豆提前1小時用溫水泡發。
其中的精髓便是這碗四川泡菜了。離家外出的川娃子若是有機會吃上一口正宗四川泡菜,思鄉的情緒大概會減少一大半。
泡菜在這道菜裡最重要的重用就是開胃解膩,如果有東北的朋友看到,定然可以理解。不過話說回來,人類真是很奇怪的生物,在要求食物口感豐腴飽滿的同時,還要求能夠清新爽口。泡菜的加入,完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三. 燉製
燉製的過程就相對簡單:姜蒜、泡菜泡椒、花椒粒放入油鍋中爆香(本來還應該加幹辣椒,但小孩不能吃,所以作罷),再倒入排骨和臘肉塊翻炒,臘肉香味出來後,即可以加水(約2升),最後放入切塊的海帶和泡好的紅小豆,加鹽2小勺即可。高壓鍋開燉,定時18分鐘。
一定注意鹽要儘量少加,臘排骨臘肉和泡菜裡面本來就含鹽。
四. 開吃啦!
出鍋盛至碗中,撒上小蔥,此時此刻,千言萬語都化為食量。臘排骨經過鹽醃煙燻,變得易於酥爛,而臘肉和泡菜,就像一對死敵,一個拼命要讓湯液濃稠豐腴,一個誓死要讓肉汁酸爽誘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最大的得利者便是品嘗它的食客了,一塊排骨,一碗熱湯,這是冬日裡最能慰藉四川人心靈的食物了吧!
不知道大家是否認同四川好吃客給出的答案?在香腸、臘肉、臘排骨、臘豬腳,以及眾多腊味之中,你的第一選擇是什麼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答案。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