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祝葉華
責編 | 高佩雯
夏季一到,全人類的「面子」工程又一次進入白熱化階段。五花八門,門類眾多的防曬產品和防曬手段一次次刷新我們的認知。而在近期的某檔綜藝節目中,防曬藥丸的話題再次挑動了人類關於防曬的敏感神經。
郭敬明在綜藝節目中向何炅推薦「防曬藥丸」,觀眾紛紛表示「種草」 | 來自網絡
如果能通過口服防曬藥丸,來保護皮膚免受陽光傷害,肯定是大多數人喜聞樂見的事情,但從科學角度出發,防曬藥丸真的能起到防曬效果嗎?
先說結論,不靠譜。為什麼呢?看看防曬的原理,就知道了。
防曬到底在防什麼?
紫外線是波長為200~400 納米的光,根據生物效應不同,通常分為3個波段:長波UVA、中波UVB和短波UVC。波長越長,穿透能力越強。
UVC會被大氣層中的氧和臭氧完全吸收,無法到達地表生物圈,但UVA和UVB則能衝關成功,到達地球表面。
少量紫外線照射有利於人體的鈣吸收,但過量紫外線卻會對人體產生危害。
紫外線會穿透皮膚的中間層(真皮),產生大量被認為是衰老元兇的自由基。自由基氧化攻擊透明質酸、彈性蛋白和膠原蛋白,可導致它們降解,加速皮膚衰老或者癌變。
一般來說,UVA是加速皮膚老化、引起色斑、使皮膚變黑的劊子手;而UVB對人傷害更嚴重,除了損害皮膚、促進皮膚老化、產生皮炎和色斑外,還會引發皮膚癌、損害眼睛、降低人體免疫力等。
所以,防曬的目的就是利用能夠反射、散射或吸收紫外線輻射的「阻斷器」,降低中、長波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
防曬藥丸的營銷套路
防曬藥丸之所以宣稱有防曬效果,是因為其成分中含有的多種抗氧化劑,被認為可以對抗自由基修復受損的細胞。
白絨水龍骨是常被拎出來宣講的物質之一,它是一種植物提取物,且已經有多項研究證實,白絨水龍骨有中和自由基、修復皮膚的作用。
但藥物入口後,要經過人體強大的消化系統,同時還要經受胃酸的考驗,究竟能有多少有效物質保留下來仍未可知。
2018年,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發布了一份聲明,警告消費者遠離那些聲稱可以防止太陽曬傷的「補品防曬霜」。這些防曬藥丸給消費者一種錯誤的安全感,認為一種膳食補充劑可以防止曬傷,減少由太陽引起的皮膚過早老化,或保護人們免受皮膚癌的風險。這是在把人們的健康置於危險之中。
根據FDA的規定,防曬霜藥片不能保護皮膚免受陽光的傷害,如灼傷或癌症,所以不應該用來代替典型的防曬霜產品[1]。
避坑指南:防曬產品該怎麼選?
科學防曬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隔絕紫外線與皮膚的接觸。塗抹防曬霜或將皮膚遮蓋起來最直接有效。
道理雖然簡單,但噱頭十足的產品廣告文案,總會讓一些人一不留心掉「坑裡」,因此選擇防曬產品,要擦亮眼睛。
具體而言,記住以下這些tips,就可大概率選到靠譜產品:
1. 沒有防曬霜是「防水的」。所有的防曬霜最終都會被洗掉,號稱有「防水」功效的防曬霜在其標籤上,都會註明,遊泳或出汗時,需要間隔多久重新塗抹防曬霜。
2. 嬰兒不建議使用防曬霜。嬰兒比成年人更容易出現防曬霜的副作用,比如皮疹。對嬰兒最好的保護就是讓他們完全遠離陽光。在給6個月以下的兒童塗防曬霜之前先諮詢一下醫生。
3. 不是所有的防曬霜都是廣譜的。廣譜防曬霜可以保護皮膚免受兩種紫外線輻射——UVA和UVB的輻射,所以在標籤上尋找它是很重要的。
4. 對於近年來風行的皮膚衣,要學會科學辨別哪些有切實有效的防曬效果。皮膚衣的紫外線防護係數(UPF)是用來衡量一種織物能夠允許到達你皮膚的紫外線輻射量。例如,UPF 50織物可以阻擋98%的陽光,並允許2%(1/50)的光線穿透。一般而言,UPF值在30到49之間才可以提供保護,而UPF值在50以上的則可以提供更好的保護。
防曬雖好,過度則不可取
雖然科學家已經證明了防曬霜的長期益處,但如果防曬不當,保護的目的很可能會起到反作用。
防曬產品的保護作用發生在皮膚表面,但有證據表明,至少有一些防曬活性成分可能會被皮膚吸收並進入體內。
2019年5月《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發表了FDA 的一項研究結果,測試了市場上四種最常見的防曬產品(兩款噴霧、一款乳液、一款乳霜)在被噴灑或塗抹到皮膚上的表現[2]。志願者被隨機分配其中一種防曬產品,連續4天使用防曬霜,每天 4 次,每次在 75% 的體表上使用。
結果發現,僅在使用防曬霜後的幾個小時內,防曬霜中的光防護化學物質就能滲透到人體血液中。
當然這只是一個小樣本實驗,不用過度恐慌,因為我們日常使用防曬霜的頻率和含量也不會如此之高。另外這些物質是否會對人體產生毒理效應還未可知。
但動物毒理學的研究,卻仍給人敲響了警鐘,特別是,已經證明防曬霜成分中的氧苯酮會影響性激素並引起過敏反應。
這裡的論點不是反對防曬霜。陽光會損害皮膚,有時會導致癌症,所以保護自己是明智的。問題在於頻繁的塗抹防曬產品或許存在健康隱患,不妨搭配物理防曬手段,如藉助遮陽帽、遮陽傘、防曬服或者儘量避免暴露在陽光下,來實現防曬的目的。
參考文獻:
[1]https://www.fda.gov/news-events/press-announcements/statement-fda-commissioner-scott-gottlieb-md-new-fda-actions-keep-consumers-safe-harmful-effects-sun.
[2]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2733085.
文章由「科學闢謠平臺」(ID:Science_Facts)公眾號發布,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