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兒童的發展受到教育機構、家庭和社會環境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幼兒園作為學前教育機構,擔負著教育幼兒和為家長服務的雙重任務。而幼兒的發展在極大程度上需要家園相互溝通,積極尋找教育的最佳切入點。本文就從幼兒園的角度對當前幼兒園將如何做好家園溝通,談談自己一點粗淺的看法和體會。
一、轉變觀念,提高認識,樹立大教育觀
幼兒園作為一個社會組織,必須認真處理好組織與外界環境和外在系統之間的關係。《規程》要求:「幼兒園應主動與幼兒家庭配合,幫助家長創設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向家長宣傳科學保育、教育幼兒的知識,共同擔負教育幼兒的任務。」《綱要》也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夥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並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因此,幼兒園必須轉變觀念,充分認識家園合作的重要性,改變以往那種封閉式的管理模式。在與家庭聯繫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主動把家長工作列入幼兒園工作的議事日程,納入幼兒園管理計劃中,把做好家長工作放在與保育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積極地加強與家長的聯繫,徵求家長的意見,取得家長的支持和配合,接受家長的監督,使之與幼兒園內部各種資源相互作用,不斷調節,發揮整體教育的作用,以適應環境和實現自我發展。
二、深入領會精神,及時發現家園溝通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幼兒園與家庭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性,逐漸被人們所認可。絕大多數幼兒園都比較重視家長工作,採取了「家長園地」、「家園聯繫欄」、「家園聯繫手冊」、家訪、家長學校、半日開放等各種方式進行家園溝通,交流科學育兒經驗,提高幼兒園管理質量。總之,幼兒園的家長工作,不但加強了幼兒園與家庭的聯繫,還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家長科學育兒的水平,使家庭和幼兒園對幼兒施行協調一致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幼兒的發展。但是,在家園合作的組織與實施中,仍然存在不少的問題,有待於我們去改觀。
1、家園溝通中,雙方地位不均等,教師始終處於權威地位。
家園合作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合作雙方要有平等的態度,滿足合作雙方共同的需求。但是事實上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完滿,常使合作雙方處於進退兩難的地步。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由於家長缺乏參與幼兒教育的意識,沒有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常以工作忙或不會管教孩子為藉口,將孩子推給幼兒園,不願參與幼兒園的活動;而幼兒園呢,由於受傳統的師道尊嚴思想的影響,認為家長不懂,沒有能力參與幼兒園的教育活動,即使參與了也會給幼兒園「添亂」,介於這兩個方面的原因,因此,在家園合作中它主要表現在以幼兒園教育為中心,教師指揮,一味地強求家長配合幼兒園的工作,較少考慮家長的需要和想法,使家長處在被動服從的位置上。交流中,一般都是老師說得多,家長聽得多,完全沒有家長分辯的餘地,這樣一來,雙方常會因地位的不平等使溝通不順暢,甚至產生僵局。
2、不善於具體反映幼兒在園的情況,溝通內容往往只側重於孩子的不足。
眾所周知,孩子的缺點無論多少,在父母的眼中卻如同一朵花似的,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因此,在與幼兒園溝通時,家長都希望從老師那兒得到一些反饋意見,並且希望這些意見是積極的、良好的。
隨著《規程》和《綱要》的貫徹和實施,幼兒園對如何搞好家長工作有了新的認識、新的嘗試,熱情相當高,並針對自己園所的實際情況,相應地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由於絕大多數幼兒園中,90%以上的都是青年教師,她們往往缺乏做家長工作的方式方法,在與家長溝通的過程中,常出現「事與願違」的局面,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何況,現在的家長素質普遍高,都比較重視對幼兒進行教育和培養。他們會經常向老師問及自己孩子在園的情況。我們有的老師,由於缺少對孩子的觀察和交往,不能很好地把握孩子各方面的表現,為了不傷感情,她們往往回答家長的只是「蠻好的」、「還可以」等很空洞的話,令家長很不滿意;而有的老師呢,就全然不顧家長的面子和場合,以居高臨下的架勢面對家長,統而言之,直而言之地指出孩子這也不好,那也不行,常令家長無地自容,好不尷尬。這極大地傷害了家長的自尊心,使家長產生反感和牴觸情緒,不利於家園溝通,更不利於幼兒的教育。因此,作為幼兒園的教師,平時要多接觸幼兒,多觀察幼兒,全面具體地了解幼兒在園各方面的情況,同時,針對家長的心態,選擇適當時候,及時將信息反饋給家長,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建議,與家長達成共識。
三、貫徹《規程》和《綱要》精神,創設溝通環境,實現家園互動
家園合作是一種雙向互動活動,是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的相互配合。需要合作雙方有積極主動的態度,任何一方居高臨下的指揮者的態度都會讓另一方退縮,只能是被動地參與。因此,我們教師應該有強烈的責任感和角色意識,積極主動地接納家長,創設溝通環境,加強與家長情感溝通和信息交流,激發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的興趣和熱情,實現家園互動。
1、尊重和信任家長,以平等的心態對待每個家長
無論家長間存在什麼樣的差距,我們每個教師都應該放下「教育專家」的架子,學會與任何類型的家長交流,對他們一視同仁。因此,在與家長溝通時,我們首先要在思想上樹立平等的概念,以平等、尊重、虛心的態度對待每位家長,尊重他們的人格與觀點,耐心、虛心、誠心地聽取家長的合理有益的建議,努力營造一個和諧、輕鬆、愉快的交流環境,激發他們的積極合作的態度。只有這樣,幼兒園才能取得家長的信任、理解和配合,從而達成共識,共同教育好幼兒。
2、肯定孩子,充分發揮語言藝術的魅力
在家園交流中,雙方難免會觸及到孩子的缺點。而對於家長來說,他們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優秀的,希望得到老師的肯定與讚美。哪怕只是一句微不足道的稱讚,都會讓家長興奮不已,對孩子也倍加關愛和獎賞。而當家長聽到老師的「告狀」時,就不會那麼理智了,他們就會對孩子「橫眉冷對」,大聲訓斥,有的甚至粗暴地當眾打罵孩子,極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和家園溝通。孩子年齡小,認識能力、自控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因此,犯錯是常有的事。作為教師,首先應採取正確的教育途徑和方法,冷靜地幫助孩子分析自己的過錯,設法使孩子體驗由於自己的過錯使別人蒙受痛苦的內疚心情,同時,在與家長的交流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家長的心理承受力,注意說話的態度、語言的技巧和分寸,儘量積極地、正面地、具體地向家長反映幼兒在園的表現,尊重家長,真誠地幫助他們認識教育工作的艱巨性,減少單純的「告狀」,注意先揚後抑,先肯定優點,後點出不足。這樣,家長也能輕鬆、自信、愉快地面對教師,主動向教師提及孩子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期望得到老師的指點和幫助,從而能有效地促進家園互動。
3、創設溝通渠道,開展家園合作的教育活動
家長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兒園來接受教育,最大的願望莫過於孩子的進步。因此,幼兒園必須充分利用家長資源,創設溝通渠道,利用「教育活動開放日」、「『六一』慶祝」、「成果展覽和匯報會」、「家長會和家訪」、「主題活動觀摩活動」、「家長園地」、「家園聯繫冊」、「接送交談和預約面談」等一系列的教育教學活動方式和內容,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園的各方面的表現,了解教師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同時,通過觀察教師的教育行為和孩子的表現,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從而支持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激發自己參與幼兒園教育的積極向上的態度。
4、充分發揮家長委員會的作用,不斷提高辦園質量
家長委員會是聯繫幼兒園和廣大家長的紐帶和橋梁,許多重視家長工作的幼兒園都有家長委員會。因此,幼兒園應充分利用這一教育資源,進一步加強家長委員會的建設,真正發揮它的橋梁作用,發動和組織家長發揮各自的優勢和特色,開展各種配合幼兒園教育的活動,參與幼兒園的監督和管理,為幼兒園的發展獻計獻策,從而促進家園互動。
總之,家園合作是幼兒園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為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提供了一條有效途徑。只有有計劃、有目的地做好家園溝通,才能達到工作的實效,才能更好地做好保教工作,才能更進一步地貫徹落實《規程》和《綱要》的精神。
(責任編輯:秦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