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有關無權處分之疏理

2021-02-08 商訟圈

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有關無權處分之疏理


文:蔣倩


王澤鑑所著的《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有數篇文章涉及無權處分問題,文章標題如下:


1、《出賣他人之物與無權處分》

2、《再論「出賣他人之物與無權處分」》

3、《三論「出賣他人之物與無權處分」》

4、《出租他人之物、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

5、《租售他人之物、所有人之承認與債之主體的變更》


王澤鑑的上述文章主要圍繞「臺灣民法」第118條展開。


第118條規定:1.無權利人就權利標的物所為之處分,經有權利人之承認始生效力。2.無權利人就權利標的物為處分後,取得其權利者,其處分自始有。但原權利人或第三人已取得之利益,不因此而受影響。3.前項情形,若數處分相牴觸時,以其最初之處分為有效。


王澤鑑的主要觀點是:本條中的處分係指處分行為,包括物權行為與準物權行為。處分行為的生效固以有處分權為必要,但負擔行為(債權行為)的生效則無須滿足這一條件,故出賣他人之物所訂立的買賣契約有效,但移轉物權之處分行為則屬效力待定,須經追認,始生效力。




如上圖,所謂事實上之處分,乃就原物加以物質的變形、改造或毀損之行為而言。負擔行為,係指發生債法上之權利義務的法律行為。物權行為係指發生物權法上效果之法律行為。最狹義的「處分」係指處分行為,是採取物權行為獨立性理論所涉及的特有概念。


1、臺灣「最高法院」所採之見解


王澤鑑通過分析「最高法院」的三則判例,歸納了「最高法院」對第118條之處分說詞含義的見解:


其一,出賣他人之物之買賣契約,系屬第118條第1項所稱之「處分」(無權處分)。


其二,出賣他人之物之買賣契約,須經權利人(所有人)之承認,始生效力。


其三,權利人就他人出賣其物之買賣契約為承認時,買受人得向權利人請求履行契約。


2、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的區分


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之法律效果既有不同, 故其生效要件亦有差異:為負擔行為之人不必有處分權,但為處分行為之人對於處分之標的物,則須有處分權,而處分權原則上屬於標的物所有人。為處分行為之人,對於標的物無處分權時,其處分行為在理論上原應歸無效,但如此處理,交易上多所不便,故特於第118條規定, 若權利人對無權處分標的物之行為予以承認者,乃使其發生效力。易言之,第118條,依其規範目的, 系專為「無權之處分行為」而設之規定,與負擔行為(買賣契約)無關,負擔行為自不包括在內。


3、應認定出賣他人之物買賣契約有效的理由


(1)自理論以言,出賣他人之物之買賣契約,系負擔行為,僅發生債權債務關係,買受人僅得向出賣人請求交付其物,並移轉其所有權,並不直接引起標的物權利之變動,與標的物之所有人無涉,自不以出賣人有處分權為必要,出賣人對標的物雖無處分權,其買賣契約仍屬有效。


(2)就交易安全而言,出賣他人之物之買賣契約,倘須待所有人之承認始生效力,則所有人不為承認時,買賣契約即不生效力,買受人根本無從向出賣人請求履行契約上之義務。如此,出賣他人之物者,殆可不必負契約上之責任,顯然違背「民法」之基本原則,不合買受人之利益,以及嚴重妨害交易之安全。


4、權利人承認之效果


權利人原非「無權處分行為」之當事人, 自不因其承認而成為此項處分行為之當事人,事理至明,無待贅言。權利人之承認,系單方意思表示,僅具補助行為之性質,不能導致債之主體的變更。


5、私賣共有物


私賣共有物,與出賣他人之物相同,有關買賣契約及處分行為之效力問題,也適用上述規定。


6、出賣他人之物是否屬於履行不能而致使契約無效?


出賣他人之物,其出賣人因個人事由不能自他人取得該物之所有權,然後移轉於買受人,或使該第三人徑將物之所有權移轉於買受人時,應構成自始的主觀不能。買受人得依關於債務不履行之規定,行使其權利。契約因客觀不能而無效,但不因主觀不能而無效。


7、出賣他人之物,其買賣契約是否因買受人善意或惡意而受影響?


出賣他人之物,其買賣契約之效力與買受人之善意或惡意無關。易言之,即買受人不知買賣標的物屬於第三人者,其買賣契約固為有效,縱買受人明知買賣標的物屬於第三人所有,其買賣契約仍為有效。買賣契約如此,贈與、互易、租賃等契約亦然。因法律並未規定買賣契約之生效,須以買受人之善意為要件。


無權處分之效力是否繫於相對人之善意或惡意?由第118條可知無權處分系屬效力未定,不因相對人善意與否而異。於善意的情形,物權行為仍屬無權處分,惟受讓人得依法律規定取得其權利而已。


8、出租他人之物是否屬於處分行為?


出租他人之物並不產生物權變動效力,屬於負擔行為,故非第118條所稱的處分行為,不以是否有處分權為要件。當然,在出租他人之物的場合,權利人自可行使物上請求權,取回標的物,如承租人構成侵權,自應承擔侵權責任。




9、對負擔行為之允許(事先同意)及承認(事後同意)


「現行法」不承認所謂之「負擔授權」。易言之, 即在「現行法」上,其以自己名義所訂立契約,縱經他人同意在前,對該他人亦不生效力。此項原則乃基於利益衡量,在使相對人知悉究與何人訂立契約,享受權利,負擔義務。準此以言,甲允許乙出租其所有之房屋,無論其內部關係如何,設乙系以自己名義與丙訂立租賃契約時,該租賃契約原則上不具「對他效力」,不能因之使甲取得契約上之權利義務。為使甲取得契約上之權利,應利用代理制度,惟乙須表示其係為甲訂立租賃契約(顯名主義),自不待言。


法律行為之承認者,指有承認權人對效力未定之法律行為予以確定生效之意思表示。承認,在性質上屬於形成權,依單方之意思表示而行使之,被承認之法律行為,溯及既往發生效力。例如,18歲之甲出賣所有電腦給乙,並依讓與合意交付之。甲為限制行為能力人,其買賣契約及物權行為均屬效力未定,其經法定代理人承認者,溯及既往發生效力。又例如,乙擅以甲之名義出租甲所有之房屋,因乙無代理權,故其代為之租賃契約對甲而言,效力未定,須經甲之承認,始生效力。由此二例可知,承認系以效力未定之法律行為為對象,法律行為倘已「有效成立」,自無承認之必要。租賃契約雖未取得處分權,但其契約已經生效,自無承認適用之餘地。根據債之相對性,權利人也不應承認而對其產生約束力。


10、無權處分與無權代理


與無權處分應嚴予區別者,係為無權代理。無權代理者,系無代理權而以本人名義為行為(債權行為或物權行為),例如,乙有某珍貴稀有之郵票寄放甲處,甲以乙之名義出賣給丙,並依讓與合意交付之。此種無權代理與出賣他人之物及無權處分,在法律效果上有二點不同,應予注意:

  

(1)就債權行為而言,出賣他人之物者, 其買賣契約之效力不因出賣人無處分權而受影響。於無權代理之情形,其買賣契約效力未定,須經本人承認始生效力(第170條以下)。

 

(2)就物權行為而言,無權處分他人之物者,其物權行為效力未定,須經有權利人之承認,始生效力(第118條第1項),無權利人就權利標的物為處分後,取得其權利者,其處分自始有效,但數處分相牴觸時,以其最初之處分為有效(第118條第2項、第3項)。 惟受讓人善意信賴「處分權」者,其善意應受保護,無權處分雖未經有權利人之承認,仍能取得其權利。於無權代理之情形,其物權行為,亦屬效力未定,非經本人承認,對於本人不生效力(第170條第1項)。





相關焦點

  • 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重排合訂本)
    書名: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重排合訂本) 作者:王澤鑑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書號:
  • 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重排合訂本序言
    *按照民法體系重排篇目的《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八合一合訂本(王澤鑑老師印章珍藏版),將於10月
  • 淺析對無權處分行為的追認
    在此模式下,並無物權行為的概念,更沒有物權無因性之說,那麼如何理解無權處分的含義呢?處分在傳統民法上有三重含義:「第一,最廣義之處分,包括事實上處分及法律上的處分;第二,廣義之處分,僅指法律上處分而言,包括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第三,狹義之處分,係指處分行為而言。狹義之處分包括物權行為與準物權行為。」
  • 法官如何維護法律適用的安定性 ——讀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
    作者:楊克彬王澤鑑先生的《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一書視野廣闊、案例生動、文風謙卑儒雅,每重讀一遍都有新的感受。
  • 關於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的三篇讀後感:我的「全體系」民法基礎
    民法學的基本任務——《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讀後感(一)嚴格以現行法律為根據——《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讀後感(二)法律之比較在法律適用中的功能——《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讀後感(三)這三篇讀後感實際上並不僅僅是閱讀《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的讀後感,而更是自己當時學習民法的體會
  • 論民法中的無權處分
    《德國民法典》的起草者吸納了薩氏的物權行為理論作為民法基本原則,使德國成為以物權形式主義為物權變動模式的代表。處分行為成為被民法典所採用的專門術語。依德國判例學者的一致見解,《德國民法典》第185條之規定:「(1)非權利人對標的物所為的處分,經權利人事先允許者,也為有效。
  • 民法學界的天龍八部——《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
    王澤鑑先生,1938年出生於臺北。畢業於臺灣大學法律系,獲德國 慕尼黑大學法學博士。
  • 《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循序讀書匯 第1期
    王澤鑑先生主要著作有《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1-8冊)、《民法思維:請求權基礎理論體系》、《民法概要》、《民法總則》、《債法原理》、《不當得利》、《侵權行為》、《民法物權》等。     《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1-8冊)繫結合學說及判例的研究,分析檢討臺灣地區「民法」解釋適用的重要問題。
  • 法律類圖書推薦分享【電子版下載】(1)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
    曾擔任德國柏林自由大學訪問教授,並在英國劍橋大學、倫敦大學政經學院、澳洲墨爾本大學從事研究工作。現任臺灣大學法律系教授。專攻民法,豐要著作有《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1—8冊)、《民法思維:請求權基礎理淪體系》、《民法概要》、《民法總則》、《債法原理》、《不當得利》、《侵權行為》、《民法物權》等。
  • 比較法視野下的無權處分制度
    1、概念 王澤鑑先生曾指出,基本概念的澄清,是民法學研究的任務。〔12〕 「無權處分」一詞的中心是「處分」,「無權」只是相對於「有權」而言,作為修飾補充之用。「處分」是民法學上的概念,在現代民法理論中其語義有最廣義、廣義、狹義之別。最廣義的處分,包括事實上之處分和法律上之處分。所謂事實上之處分,是指將某物加以物質上的變形、改造或損毀的行為,如拆除建築物、將鐵礦石煉成鐵等。
  • 淺論無權處分合同
    一、 無權處分的界定。「無權處分」一詞的中心是「處分」,「處分」是民法學上的概念,在現代民法理論中其語義有最廣義、廣義、狹義之別。最廣義的處分,包括事實上之處分和法律上之處分。所謂事實上之處分,是指將某物加以物質上的變形、改造或損毀的行為,如將某物損毀、將木材加工成家具等。法律上之處分,是指根據人的意願,通過某種法律行為對財產進行處理。
  • 王澤鑑民法研究系列作品 | 書單
    民法學者如何讀王澤鑑高聖平 |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民法本為裁判規則,民法之學的目的即在於構建科學的裁判規則,以資助益法院貫徹民法之公平、正義,實現法治之目的。著此為出發點,先生獨樹一幟,創造性地構建了請求權基礎的民法研習方法,並貫徹於整個民法研究之全部領域。請求權基礎的思考方法是尋找問題、並論證其解決之道的根本方法,是民法學說與實務結合的最佳途徑。請求權基礎的思考方法須藉助於實例來演習,透過個案研讀,形成民法的概念與構建民法的規範體系與模式。是以,先生之著述往往以實例引導,抽絲剝繭,鞭辟入裡,曲徑通幽,將研究不斷引向深入。
  • 王澤鑑之於中國大陸民法:知識與方法
    來源 | 燕大元照王澤鑑先生的著作持續不斷在影響著大陸的民法學人。今天思考王澤鑑先生對於中國民法的意義,我以為可以從知識與方法兩個方面進行分析。20世紀70年代後期,中國恢復高等法學教育時,面臨著嚴重的法學書籍荒。而兩卷影印的《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不知對於多少渴望知識的人,猶如久旱逢甘霖。
  • 民法|無權處分
    簡析無權處分行為的效力王澤鑑先生說,「『出賣他人之物』可謂是法學上的精靈,困擾實務界數十年。為期馴服,非徹底究明其『本性』,不克濟事。」無權處分行為的效力問題,因採取得物權變動模式的不同,其內涵並不完全相同。大體上都是,行為人無處分權(尤其是出賣人無所有權)的情況下,雙方所訂立的合同(討論的內容包括物權契約和債權合同)的效力問題。
  • 「海峽兩岸當代民法第一人」,著作等身的王澤鑑先生
    王澤鑑先生被譽為「海峽兩岸當代民法第一人」。1.指導過的學生王澤鑑先生任教於臺灣大學法律系,講授民法總則、民法債編、民法物權、比較民法等課程,王澤鑑精通數國語言,曾先後在德、英、美、澳等國從事教學及研究工作。
  • 【書香法苑】讀《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有感
    題/讀《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有感文/綏稜縣人民法院克音河法庭 法官助理 陳淼那是一個炎熱的夏天,告別了忙忙碌碌的論文答辯,再也沒有書山題海需要我翻閱,心裡卻空落落的,此時拿出了本科老師推薦的書單,只想藉此消磨時光。
  • 王澤鑑之於中國大陸民法: 知識與方法 | 開學季
    王澤鑑先生的著作持續不斷在影響著大陸的民法學人。今天思考王澤鑑先生對於中國民法的意義,我以為可以從知識與方法兩個方面進行分析。20世紀70年代後期,中國恢復高等法學教育時,面臨著嚴重的法學書籍荒。而兩卷影印的《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不知對於多少渴望知識的人,猶如久旱逢甘霖。直至今天,我們讀那些30年前寫就的文字,依然要感佩其精準可信。如今大陸學子已經不患書荒,反而要患書濫成災了。但真正能像王澤鑑先生的著作那樣精準可信的,比例實屬少之又少。結果法學書籍雖有數量的大幅增長,卻少有學術質量的顯著提升。
  • 也論無權處分行為之效力
    圍繞著對該條的理解,學界與實務界就無權處分行為之效力展開了熱烈而持久的討論,目前代表性意見無外三種:  無效說。《合同法》第51條並非關於無權處分行為效力的一般性規定,而是無權處分行為系無效行為的例外。在我國民事立法上,無權處分行為一般應歸於無效。  效力待定說。該條規定應理解為我國民事立法針對無權處分行為所設置的一般規定,亦即無權處分行為當屬效力待定行為。
  • 王澤鑑先生解讀「損害賠償法」 | 新書
    1972年我撰寫了一篇關於侵權責任與契約責任競合的論文,評釋「最高法院」1972年臺上字第200號判決〔拙著《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395頁(1975)〕,認為應檢討法條競合說,改採請求權競合說。當時「最高法院」推事遊開亨寫了一封信給我,肯定拙見。其後遊推事又寄給我一份「最高法院」採取請求權競合說的判決書。數年後,遊庭長的家人告知我,遊庭長不幸逝世,生前囑咐要我在追思會上致詞。
  • 王澤鑑《民法思維》書評
    這其中被大幅度擴充與改寫的,是有關第四章「請求權基礎」以及第六章「法律的適用」兩大章節。,更進一步根據其數十年來對「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之深入觀察,挑選了「慰撫金請求權」(人格權受侵害得擴大請求慰撫金之突破過程)以及「不完全給付」(是否為我國民法修正前債務不履行之一種類型),以這兩個最高法院數十年來從事法官造法的「法之發現」過程,作為展示我國法官造法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