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時抱佛腳對自主招生考試用處不大
□記者 王燦 實習生 劉豔豔 文 記者 許俊文 圖
核心提示
你怎麼理解「莫言空前和莫言絕後」?當本報標題現身於「北約」考題之後,這種五花八門的試題,引發眾人「圍觀」。究竟標準答案是什麼?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昨日,記者聯繫了上周末在鄭州進行自主招生的幾所學校,雖然他們均未給出明確答案,但表示題目主要考查的是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
而在一些老師看來,頻頻出現的「潮題」對考生們提出了新的要求,考生們除了課本知識的學習之外還要加強平時的積累,要通過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在考試中自圓其說。
網絡一「景」
網友「跪求」「潮題」答案
去年,復旦大學一道「玉皇大帝和如來佛祖誰大」的試題,吸引了大眾的目光。
今年,這樣的「潮題」更多,如北約考題中對出「北京霧鎖車迷路」下聯,你怎麼理解「莫言空前和莫言絕後」,西南交大複試中「請你出一道題把我難住,前提是你知道答案」等問題吸引了眾多網友的眼球。
面對如此「潮題」,大家紛紛前來湊熱鬧,「跪求」標準答案。
「快快快,誰有標準答案趕緊曬曬,真想知道出題老師咋回答這種題。」不少網友像網友「yang」一樣,通過網絡搜索試題答案。
網友「艾路邦」說:莫言紅透半邊天,不管什麼事情幹,只要沾點莫言邊,那就離紅不太遠,考題也圍他來轉,莫言絕後和空前,想知標準的答案,關注此句的原版,大河報有發言權。
「潮題」分析
打破標準答案的束縛,考的是創造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
北大一位老師分析說,今年自主招生的一個特點就是個性化的「潮題」更多,題目活絡,形式上也大異於高考。從高校選拔人才的角度來看,自主招生的目標就是優中選優,考查學生知識的深度和廣度。
「這些題目沒有標準答案,只有一種選擇的理由和一種觀點的樹立,打破標準答案的束縛之後,考的正是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就其答案我們可以丈量考生的思想規模。」這位老師說,命題閱卷都是第三方機構,學校注重的是學生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今年的題目挺好,很接地氣,而且不少題目發揮空間很大,學生要用掌握的綜合知識來分析這些社會現象。」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網絡傳播系副主任肖珺說,很多題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學生需在很短時間完成這些看似「無釐頭」的問題。
「我們需要這種擁有自我創新能力,能夠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用自己邏輯很好解釋清楚的學生。」肖珺說,這就是所謂高水平人才的標準。「這也算變相逼著學生了解很多事實。」
「自主招生的目的就是探索考試方式的創新,選拔具有創造潛質的才俊。這些題目能檢驗考生的快速應變能力和思維創新能力。」面對越來越多的「潮題」,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郭克宏如是說。
「自主招生考試很靈活,像『北約』語文考題對文言文基本功要求就很嚴格,『北京霧鎖車迷路』,寫出下聯,很有時代意義,都是熱點問題。而用『北大、清華、高考狀元』編寫一個笑話,題目也挺新穎。」河南省實驗中學張定勇說,自主招生考試,選拔的是一些優中選優的學生,更傾向思維比較靈活、基本功更紮實的學生。
鄭州一中老師鄭清河認為,自主招生和高考題目,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繫。「考查的知識體系、基本語言素養、閱讀技能都是一致的。但高考是針對所有考生的考試,普遍性更強,因為它測試的群體涉及南方北方,城市農村等各種考生。而自主招生更側重某方面具有特長的拔尖的考生。」
幾位老師均表示,和傳統高考相比,自主招生題目明顯區別表現在「問題的新奇性」、「答案的開放性」。
「出題人當然不能按『循規蹈矩』的套路出牌。這種題令那些注重『死讀書』和『讀死書』的考生難以容忍,也攪亂了社會上習慣接受『中規中矩』的人們的心理。所以,這類考題每每曝光都會引起社會一片驚呼。」郭克宏分析道。
「莫言空前,莫言絕後」
看看「專家組」是怎麼理解的
考生已經作答完畢,雖然沒有標準答案,但本報還是邀請多位老師作答,對比一下看看專家組是如何解題的。
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郭克宏
回答可分不同的角度和目的:1.從解疑釋惑角度回答,圍繞「空前」是真,「絕後」不對展開。因為中國的崛起必然包含文化的繁榮,以後中國還會有更多的「莫言」出現。2.從幽默的角度出發,就用調侃詭辯的方式回答:這種說法是馬克思唯物辯證法的經典詮釋——既然「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那麼世界上也不可能再有一個現在的「莫言」,甚至包括克隆的。
鄭州一中鄭清河
先從答題技巧入手,先說修辭,題目雙關,莫言當時得到這個獎,國內是第一人,可以說是國內空前,莫言絕後,不是指以後沒有了,反而希望莫言可以帶動中國文學受世界關注,出現更多更優秀的作品和中國作家。
第二種理解,這個標題指莫言獲獎之前沒有,莫言之後也沒有,莫言在中國就是獨一無二獲此殊榮的作家。
第三種理解,莫言絕後,指莫言沒有後代,不過這種理解有點鑽牛角尖了。
河南省實驗中學張定勇
我會先從莫言獲獎的意義談起,中國獲諾貝爾文學獎第一人,值得肯定和驕傲。莫言獲獎,有其自身的不懈努力,他的作品很多是對生活認知和把握。莫言絕後,意味著不光是莫言一個人驕傲,也預示著中國的強大,不能長期忽視中國文學,中國的文學作品肯定受到世界上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招考分離
增加考試公信力
保證評價客觀性
據了解,自主招生考試一般由筆試和面試組成。三大聯盟出現後,聯盟內的高校採取統一筆試+各自面試的方式進行。
不過,也有學生和家長發出這樣的聲音:對於第三方命題、評卷是否會削弱「高校特色」?
一位高校招辦負責人並未正面回應,只是強調,「招考分離,由第三方機構組織命題、評卷,才能增加自主招生考試的公信力,保證評價的客觀性,在這點上,各大聯盟的理念越來越趨同」。
也有人表示,雖然筆試部分可能特色不太明顯,到了面試部分則肯定會體現出來的。
如何備戰
加強平時積累
提高綜合素質
「備戰自主招生,傳統的死背題和題海戰術失靈了。那些涉獵廣泛、勤於動腦、思維活躍的同學更能在這類考試中勝出。」郭克宏不光只是動動嘴,現實生活中也如此要求自己的學生。
前不久,他給幾個研究生布置作業:讓他們想個辦法,「炒作自己」,讓自己「火」一把!還有一個條件:不能給自己帶來負面影響。
「教書不能僅僅是教課本,也應更加多元靈活,像語文教學,老師經常在講授課文的同時,給學生推薦相關書籍、報紙以及網站上文章,讓學生自主選擇,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鄭清河建議教育應從小開始,學生既要有紮實的知識基礎,廣博的眼界,也應多關注社會熱點,多參與社會活動。
鄭州十四中老師於朝霞建議考生做兩手準備,自主招生如果沒考好,也不要灰心,繼續著手準備高考。
十年探索
希望自主招生繼續創新
自2003年我國開始實施高校自主招生探索人才選拔制度改革至今,自主招生已經走過了十個年頭。在這十年之中,越來越多的高校參與其中,形成了「北約」、「華約」、「卓越」等幾大招考聯盟。
郭克宏表示,自主招生是對高考制度的探索,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具體體現。這麼做的目的是克服傳統高考的弊端,選拔有個性、富有創造力的學生,為擺脫飽受責難的「高分低能」困境邁出第一步。「至於效果如何,實踐能給出最權威的答案。」
而面對近年來愈演愈烈的自主招生考試,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則表示,希望自主招生打破現在的框架,不再採取學校測試「嫁接」高考的模式,而是真正變成「學生可以申請若干所大學,收到多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後,再選擇去哪一所大學」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