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虢鎮火車站

2021-02-14 千渭之匯

(一)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的一個晚春。

星期六到了。下午三點半,渭宏剛放學走出校門,只見舅舅推著一輛自行車在校門口接他。惹得渭宏的同學都眼饞了,「渭宏又要坐自行車去火車站嘍!」「渭宏,給我們帶些火車票!」渭宏背著書包邊走邊應允著同學,坐在舅舅的自行車前梁上,一溜風地去了虢鎮火車站。

渭宏的舅舅是虢鎮火車站的一個中層領導。從渭宏四歲上幼兒園到現在上小學,幾乎每逢星期天或學校放假,舅舅就會把他接到虢鎮火車站去住、去玩。每次都是舅舅用自行車接來送回。回來時,渭宏還時不時地分享給同伴一疊檢票阿姨從出站乘客處收回的火車票。

自行車順著「北路」一路前行,公路兩邊的麥苗在微風下左右擺動,除了穿過偶爾有一兩顆楊槐樹的樹蔭外,幾乎一路都在大太陽下行駛。不一會功夫,自行車就到了火車站的東閘口。

走過東閘口,算是到了「車站」了,但還沒到火車站。原來「車站」和「火車站」這兩個稱謂在虢鎮人心中的含義是有所不同的。「火車站」專指火車停靠的地方。而「車站」泛指以虢鎮火車站為軸線,東到車閘口、西至西閘口、鐵道南含和平路及兩側、鐵道北含建國路及兩側的廣大區域。

東閘口南是和平路,距火車站前的十字路口有小二裡路。十字路口是車站最繁華的地方。路口的東南轉角處是國營百貨商店,東北轉角處是一家經營主食的飯館,西南轉角處是一家經營炒菜的國營食堂,西北轉角處是一家菸酒副食商店。

十字路口北邊不足百米的臺階之上就是火車站的行李房和候車室。這個不足百米的街道是火車站最熱鬧的地方。除過十字路口轉角那家以經營麵食為主的飯館外,它的斜對面還有一家經營燒雞、滷肉、白酒等食物的飯館,一位何姓老人家的燒雞絕對美味。還有一些茶葉蛋、豆花、麵皮等小吃擔子見縫插針地散落在這裡的角落。此外,還有商店、旅館、茶肆、小賣部、自行車寄放處……由於火車晝夜均有車停靠,候車室24小時開放,這條街道也是白天人流如潮,晚上燈火達旦。

渭宏來到火車站候車室前,正好一列票車(當時人們對客車的稱謂)在車站停下,下車的旅客正從出站口出站。

渭宏舅舅一隻手扶著車把,一隻手把渭宏從前面的車梁上抱下,推著車,領著他向候車室內的進出站口走去。

候車室很大,西邊是辦理託運的行李房,東邊是售票處。在售票窗口的牆壁上掛著「虢鎮火車站列車時刻表」、「虢鎮所發列車沿途主要停靠站」、「列車票價表」等幾塊大牌。候車的旅客有的坐在候車室周圍靠窗的連椅上,有的坐在自己的行李上,有的站著,抽菸的、打撲克牌的、睡覺的、聊天的,充斥著整個候車室。

等旅客們都出站,進出站口基本沒有旅客時,他們倆才從這進站。

「梁主任,接外甥去了?」「是呀,明天星期天,讓小傢伙在我這玩玩,順便給他把作業看看,也讓我姐歇歇。」

說著,一位阿姨把剛從出站旅客手中收回的幾十張火車票給了小渭宏。渭宏高興地接過了火車票,思量著星期一到學校可以分享給他的小夥伴了。他喜滋滋地給阿姨道了謝,跟著舅舅走了。

(二)

說起火車站內,渭宏簡直太熟悉了。幾年來他跟著舅舅、車站的叔叔阿姨走遍了車站的各個角落。站臺上的哪裡是指揮火車停車、行走的「運轉室」,哪裡是「行李房」,站長室的門朝哪開,他都知道。

車站的站臺很長,其長度擺下一列標準的客車還有餘。站臺的東西兩邊各有一個大的水泥站牌,白底黑字,十分醒目。站牌中間有「虢鎮」兩個大字,下面有虢鎮兩個字的大寫拼音,站牌的底部是一個雙向箭頭的長橫線,箭頭所指的西邊是「臥龍寺」,東邊是「李家村(該站在虢鎮的西秦村地段,後被撤銷)」。站臺東面大約千把米的地方是東閘口平交道,過了東閘口不遠的地方是管理鐵路道岔的扳道房,再往東,在鐵路旁豎著一個揚旗。同樣,站臺西面千把米的地方是西閘口平交道,過了閘口也有扳道房,也有一個揚旗。

走出一站臺的西端,不遠的地方南邊有一個斜坡,坡下的大院是鐵路工人的生活區。院子的南邊有一排坐南向北的房子,最西邊的幾間單間的房子是車站非行車業務的辦公室,東邊的房子是職工宿舍。這些宿舍大都是兩間或三間的通間大房子,裡面擺放著上下兩層的架子床。院子的北邊、大門的東西兩側各有一排低矮、簡陋的裝卸工人的工具房,院子的東邊是職工食堂,食堂的南側有一個不大的自然形狀的、水質不錯的池塘,裡面有一群小魚自由的遊玩。此院子的西南側與線橋大修隊相鄰。

出了此大院向西百餘米有一個幾間房子的小院,院子的門上有「虢鎮車站職工澡堂」幾個大字。渭宏幾乎每星期都要在這裡洗一次澡。

操堂的西邊二三十米處,有一個直徑、高度好幾米大的圓形青磚砌成的類似「炮樓」的、既無「槍眼」、又無垛口的建築物。他一直到現在都沒弄明白它的用途。從火車站通往酒精廠的鐵路專用線同這個圓形建築物是擦肩而過。

車站由南向北的一站臺和二站臺之間有三股鐵道,它們為東來西往的停靠的「票車」、通過的貨車服務。二站臺的北邊還有一個站臺是貨運站臺,它與二站臺之間的幾股鐵道是為貨場服務的。

貨場很大,東邊沿差幾十米幾乎到了東閘口,西邊沿也距西閘口不遠;南北是東寬西窄中間彎。貨運站臺上有東西兩排高大、寬敞的貨物倉庫,裡面一般存放、周轉著需要運走或從火車上御下的貴重、精細貨品,像糧食、化肥、百貨等。倉庫的外面,按貨物類型、到達或運出的時間、物品的不同接受單位,井井有條地碼放著一堆堆貨物,有的還用帆布遮蓋著。

貨運站臺的東西北三側則是散貨集運地。貨場西邊的場地是煤的集散地,它佔取了貨場的半壁江山。東邊是木材等其它貨物的集散地。

火車站散貨裝車的,除機瓦廠的機瓦外,品種和量不是很大,一般是以到達貨物居多,而到達虢鎮火車站貨場的煤炭車皮最多。這是因為,一是當時寶雞縣的民用煤和絕大部分的工廠用煤都靠這裡,二是當時鳳翔縣絕大部分的民用、工業用煤也靠這裡。鳳翔縣曾經在虢鎮火車站附近就設立過煤炭轉運站,太白縣也有部分煤炭靠這裡。

貨場內鐵道兩邊幾乎都是從車皮上卸下的煤。由於煤的長期作用,「黑」就成了貨場特色。車皮是黑的,煤炭是黑的,貨場那坑坑窪窪的空地也是黑的,連那充當貨場北邊屏障的雜亂無章的民宅的房屋和小院,在煤灰長期的照顧下也是灰頭黑臉的。

貨場的路也是坑坑窪窪的,有些坑在雨後好幾天了還積水甚多。這樣的路一直延伸到貨場大門外建國路的兩側百十米。裝滿煤炭的汽車在這路上哼哼唧唧地爬行著,汽車被路面的大坑小窖折騰得像散了架似的「嘎吱」「嘎吱」亂響著,司機是瞪大眼睛、全神貫注、小心翼翼地駕駛著,在大坑小窖的顛簸下,汽車上的煤炭或多或少被拋灑在路面上,招惹著一群在貨場附近居住的孩子們,挎著籃子跟在汽車屁股後面撿煤塊……

那時,貨物裝卸無機械,幾乎全靠人工。裝卸工人一般有四件「行頭」:脫軌器(也叫信號牌)、鐵撬扛、布披肩、頭號大鐵鍁。

每當火車頭把車皮送入貨場時,司機儘量使車皮停靠到位,但難免出現不到位的情況。遇到這種情況,裝卸工人就要用人力移動車皮。為了安全起見,防止有車誤入裝卸作業軌道,在移動車皮之前,工人師傅們會在這節車皮所在鐵路的前方若干米的地方,放上一個脫軌器,脫軌器大約高一米五、六,底下有一個可以卡在鐵軌上的裝置,在這個裝置上有一根粗鐵桿,在鐵桿的最上端面朝鐵路的前後方,有一塊邊長約50釐米方型鐵皮,鐵皮的兩面塗著大紅油漆,用此為信號向人們發出警示,即此路段禁止車輛行駛,一旦此路段作業完畢,此信號立刻從鐵軌上取下。所以,脫軌器是他們很重要的「行頭」。

裝卸工人用的鐵撬扛很有特色,除了粗壯結實之外,它的一端微微翹起,形成一定的角度,翹起的部分像豬腳又像縫紉機的壓腳,前端薄後端厚,以便它進入被撬物體的縫隙。鐵撬扛一般用於卸木料、撬動笨重之物。當貨場內送來裝滿圓木的車皮時,他們就是用鐵撬扛把這些圓木卸下。鐵撬扛還有一個重要用途是移動車皮。當遇到車皮停放不到位時,這就要靠裝卸工人用人力把它推至合適的地方。這裝滿貨物的車皮要從靜止狀態下啟動,這第一步就是將兩個粗大的鐵撬扛分別塞入兩邊車輪與鐵軌結觸點後的縫隙,第二步用人力同時壓下兩個鐵撬扛,撬動車輪,其他工人再搭把手推動,這裝著幾十噸貨物的車皮就緩緩前進了。

裝卸工人的披肩不是裝飾品,它是一塊起著勞動保護作用的布。它長2米,寬90釐米,以再生布面料、深色居多。凡是肩扛、背背的貨物裝御,工人們就要用到它。肩扛貨物時,工人們有的把它披在脖子及背上,有的頂在頭上扛貨物,儘量地少讓髒東西順著脖子落入身體之中,背貨物時也把它披在背上,既可以避免髒物入身,又可以保護著工作服不被弄得太髒。一百斤重的水泥,每次扛兩袋,二百斤的糧食麻袋背起就走。每裝卸完一車皮這樣的貨物,工人們都是汗流浹背,腰酸背痛。

工人們用的鐵鍁是那種特大號的,宛如農村簸糧食用的小號簸箕,如果用它鏟滿煤或沙土,一般人把它端起來都覺得吃力。可是,裝御工人卻成天用它裝卸貨物。一節車皮裝滿煤幾十噸重,只用三、四個工人幾小時就可以把它卸完,他們用的工具就是這種鐵鍁。每每工人們卸完煤,你看他們個個都是「包公」,只有牙齒和眼球能看出有白色存在。如果遇到卸石灰,他們全都成了「白頭翁」了。

這些鐵路裝卸工人同其他老一代的中國工人們一樣,就是在這種艱苦的工作環境中,發揚不怕苦、不怕累的主人翁精神,用自已的雙手,用結實的肩膀和寬闊的脊梁,頂起了共和國的社會主義大廈!

(三)

由於連續幾年生活在火車站這個環境裡,渭宏有意無意地學到了許多與鐵路有關的知識。

首先,他知道了許多與鐵路行車相關的信號。

一是紅綠燈。由於渭宏的舅舅所工作的院子在鐵路南,裡面住的裝卸工人上班地點卻在路北,所以,他們上下班過鐵路時,十分重視車站東西兩頭的紅綠燈,紅燈就表示此時段無火車通過,此時過鐵路是安全的;如果是綠燈則表示即將有列車進站或通過,此時過鐵路則要注意了。所以,過鐵路看紅綠燈也成了渭宏的習慣!

二是揚旗。在火車站東、西閘口外扳道房前若干米的鐵道旁,各矗立著一根高高的鐵柱子,在柱子的頂部安裝著一塊可活動的橫板,板橫著時表示火車不準進站,板向下斜著時表示火車可以進站。

三是信號旗和信號燈。車站上的信號旗有紅綠黃三種顏色,紅旗表示停車,綠旗表示列車啟動,黃旗表示緩行。當列車需要開車時,運轉室的值班員站在規定的位置,向列車最後一節車箱的運轉車長,按操作規定幌動綠色的信號旗,命令列車發車。運轉車長接到發車命令後,確定該列車達到開車要求後,立刻給火車頭用綠色信號旗發出「開車」的信號,車站值班員給車尾發完信號後,馬上轉身給車頭司機發信號,當司機看到這兩個「開車」的信號後,立馬鳴笛發車。當夜幕來臨後,值班員、運轉車長就用信號燈替代信號旗。

何為運轉車長?過去,所有的貨車的最後一節車箱像個小房子,它叫做「守車」,這節車箱裡面有一位鐵路工作人員,他就是「運轉車長」。客車的最後一節車箱裡也有一位「運轉車長」。「運轉車長」的職責中的重要一條,就是接受、轉發行車命令!

四是路籤。這是一個特殊的裝置,它像一個籃球板上的籃環,在「籃環」的非圓的一端,將車站給火車的命令之類的紙質東西放置裡面,然後將它安放在鐵軌旁的一個鐵質的柱子上,這個柱子上面有特殊的卡子,可將此「籃環」朝鐵軌一側垂直插入,插入「籃環」後的此裝置形狀像漢語拼音「q」,這就是「路籤機」。這個「籃環」的高度、與鐵軌的遠近,以火車司機站在行進中的車門口,稍微探出身子伸手抓住就行。

當時,渭宏每每看到火車司機摘取「籃環」時就非常的激動,眨眼之間,咔嚓一聲,「籃環」就被摘走了。一列快速通過的火車上,只見火車頭上的車門口,一個司機一手抓住車門內的扶手,微微地側著探出半個身子,伸出另一隻胳膊,當車門從「籃環」前一閃而過的瞬間,一把抓住「籃環」並把它拿到駕駛室(此時「路籤機」上的卡子會自行解卡),查看裡面的命令。這一幕太精彩了,渭宏至今難以忘懷。

這就是路籤!這就是火車司機摘取這種特殊信號的過程!

其次,他從火車票上也學到了不少的知識。

過去的火車票是硬板式火車票,它寬不足兩指,長約三指,票面以淺紅色為主。票面上印有乘車站、到達站以及車次和價位等內容。從火車票上的價位上,他知道了虢鎮到寶雞0.3元,到臥龍寺0.2元,到陽平0.3元,到蔡家坡0.5元,到西安2.8元,這是慢車價位。如果是快車,到西安是3.2元。那個年月的物價,集市上的一隻大公雞才賣2-3元。這真是「一隻蛋坐一站,一隻雞坐一天」啊。在火車票上他還發現,凡是往西開的火車車次都是奇數,像當時虢鎮站每天都停的241、243、245等次列車,往東開的火車車次都是偶數,如242、244、246等次列車。後來他還知道,咱們國家以北京為中心發往東西南北方向(背向北京方向)的列車車次都是奇數,全國各地面向北京方向的列車車次都是偶數!

第三,他還知道了「會車」和「讓車」。

渭宏發現,有的火車到站後,停幾分鐘讓旅客上下完後就開車走了,有的火車旅客上下車完畢後停好長時間都不走。他問了舅舅,舅舅告訴他這是列車在車站上「會車」、「讓車」。

那個時候鐵路還是單線,一條鐵路行走東來西往的眾多火車,火車是走走停停。虢鎮到西安不到二百公裡的路程,慢車要跑4個多小時,有時得5個小時。這個行車過程中就會出現「會車」和「讓車」的情況。

什麼是「會車」?當一列火車到達虢鎮站後,虢鎮站的前方那一站,正好有一列火車向虢鎮站方向開出,這時停靠在虢鎮站的這趟列車就不能發車,因為前方的路被那趟列車佔用著。當那輛列車到達或駛出虢鎮站後,這趟列車方可發車。這就是「會車」。

什麼是「讓車」?當一列火車到達虢鎮站後,虢鎮站後方那一站,正好有一列快車趕時間開出,這時停靠在虢鎮站的這趟列車也不能發車,得讓後面的這列快車先行通過,通過併到達前方車站後,停靠虢鎮站的這趟列車才能發車。這就是「讓車」。

「會車」等的時間短,「讓車」等的時間長。共同點是等其它列車通過。不同是「會車」是等相向而來的列車通過後,過幾分鐘就可發車。「讓車」是等同方向行駛的後方列車通過後,還要等到達前方站時才能發車。「讓車」一般是慢車讓快車,晚點車讓正點車。

第四,他認識了各種型號的火車頭和它們的特點。

隨著年齡的增長,看見的火車頭越來越多,渭宏慢慢地發現,火車頭和火車頭是不一樣的。從側面看火車頭有三大輪的、四大輪的、五大輪的三種。

三大輪的火車頭一般乾淨、漂亮,每輛車頭上都有「人民」兩個大字。因為它輕巧,跑得快,能趕上點,所以凡客車都是用它來牽引。

五大輪的火車頭沒三大輪車頭輕巧,它是火車頭中的大力士,每輛車頭上也有兩個字「前進」。因為它力氣大,拉得多,所以它牽引的是貨車,而且牽掛的車箱很長很長。

四大輪的火車頭被命名為「解放」,這是因為新中國建國初期,所用的火車頭是從舊中國延續過來的,故命名「解放」。後來,我們自已生產出了三大輪「人民」型車頭,五大輪「前進」型車頭,也造出了四大輪車頭,但「解放」這個冠名一直用在四大輪車頭身上。

從舊中國延續的這些四大輪車頭,基本都不是我們生產的。反映抗美援朝的老電影《烽火列車》中的火車頭就是例證。四大輪的車頭,拉貨沒有「前進」拉得多,速度沒有「人民」跑得快,性能是介乎三大輪和五大輪之間的一種車頭,但它啟動、剎車靈光。雖然它以牽引貨車為主,有時也用它牽引客車。

因為「解放」型火車頭靈光,鐵路上常用它做「調機」。當一列貨車到達某站,要從幾十節車皮中把該站所留的車皮甩出來,還要把貨場的不同位置的零散空車皮編組成列,最後把編組後的空車皮牽掛在將要開走的貨車上。這時,充當「調機」的火車頭就完成這些任務,並把送進貨場內的車皮,按照所需的位置牽引或推送到不同位置。

(四)

後來,渭宏的舅舅被調入車務段工作了,離開了虢鎮火車站,渭宏也漸漸地遠離了虢鎮火車站,但他十分留戀這裡。

在以後的歲月裡,他只要到火車站辦事,去外地坐火車,總要細心地看看變化巨大的虢鎮火車站。居住在鐵路南的裝卸工人的宿舍早已改建在鐵路北的貨場了,工人們再也不用為過鐵路而操心過往的火車了;貨場裡的裝卸機械諸如起重機、航吊、龍門吊、卸煤機等設備和種類布滿了整個貨場,工人的勞動強度大大減輕了。充當「調機」的火車頭被內燃機車頭替代了。

鐵路早已修成了複線,三大輪、四大輪、五大輪的蒸汽機車成為了歷史,電力機車馳騁在鐵道之上……揚旗、路籤成為了過去,守車已失去了存在的價值,一種全新通迅模式和高科技運用在車站與列車上。

正當渭宏為虢鎮火車站日新月異的變化感到高興時,虢鎮火車站的客運業務被宣布停辦了。車站地區往日的繁華逐漸地消失了,渭宏的心失落了!

終於,在2016年4月1日,虢鎮火車站客運重新投入使用。在投入使用的那一天,渭宏專程去了火車站,見證了重新投入使用的那一刻。人類在進步,社會在發展,虢鎮火車站也將與時俱進,譜寫出新的篇章!

作者:大山,男,1956年出生,現為退休幹部。文字為媒,以此向虢鎮的老人們交一份答卷,向虢鎮的後人們給一個展示。

相關焦點

  • 寶雞陳倉的虢鎮火車站,隴海與寶中鐵路交匯的地方
    虢鎮火車站為隴海線上一個三等客貨運站,位於寶雞市陳倉區虢鎮,陝西關中八百裡秦川西端,為隴海鐵路、寶中鐵路交匯處。虢(guó,當地陝西西府方言讀guǐ)鎮,是一個有三千多年濃濃歷史的地方。站舍正中間有楷體「虢鎮車站」四個字,更似魏碑體,其中「虢」字很特殊,其右旁「虎」字感覺用的楷書別體式「虎」,很有特點,這是否是當時那個名人政要題寫,已無從考證,不像隴海東孟段車站均為民國時期名人政要題寫,如零口站司法院院長居正、渭南站為時鐵道部長顧孟餘、華陰站為馮玉祥、灞橋站為時任立法院長孫科題寫等,不過也是那個年代給我們留下無窮的回味,這就是歷史。
  • 建於1938年的寶雞虢鎮中學郭沫若題的校名
    虢鎮中學始建於1938年,位於寶雞市陳倉區虢鎮東門外500米處(15路終點站),陝西省普通高中示範學校。郭沫若曾題寫校名寶雞縣虢鎮中學。1943年(民國32年) 由石羊廟鄉武城山遷到虢鎮城隍廟,設高中部,共8個班。 1945年(民國34年) 省立西安二中遷回西安北大街,舊址籌建了省立虢鎮中學。 1946年5月5日 (民國35年) 虢鎮中學正式建成。2020年,面向陳倉區戶籍招收高一新生730人,其中統招生365人,定向生365人。
  • 陝西寶雞南火車站途經公交車路線乘坐點及其運行時間
    陝西寶雞南火車站陝西寶雞南火車站7路公交車路線:06:00-21:00:西關→新寶路→汽車西站→紅旗路口→人民醫院→火車站→西鳳路→婦幼保健院→市文化藝術中心·寶石高層小區→招商銀行→陳倉園·家美佳→世紀薈萃廣場·聯盟路口→同盟路口→冠森大世界→寶雞大劇院·東嶺集團→高速客運中心→寶雞供*局→泰森千禧時代·金臺市民中心→電機段→愛爾眼科醫院·寶二發*公司→金臺農商銀行→西建國際→教育中心·廣匯大廈→行政中心→悅世界·蟠龍大橋南→蟠龍路→站前廣場→寶雞南站陝西寶雞南火車站28路公交車路線:06
  • 陝西寶雞火車站途經公交車路線乘坐點及其運行時間
    →紅旗路北口→漢中路北口→華通商廈→火車站→東尚天譽·金陵橋西→市文化藝術中心→市文化藝術中心·寶石高層小區→招商銀行→陳倉園·家美佳→陳倉園→陳倉園市場→聯盟橋北陝西寶雞火車站3路延點公交車路線:定班車 夜班車 :21:38 22:30 23:30 00:20:婦幼保健院→文化路南口→火車站→華通商廈→漢中路北口→紅旗路北口→昌炎·
  • 老火車站,一代秦皇島人的獨家記憶~
    時光匆匆流過,為秦皇島留下了無數的歷史印記,火車站作為我們出行時重要的場所,自然也飽含了很多秦皇島人無數的回憶!今天小旅就來帶大家回眸秦皇島各個火車站的那些過往吧~這些關於火車站的秦皇島記憶,你還記得嗎?
  • 成都記憶:曾經的沙河堡火車站
    現在成都人坐動車出行一般都選擇在成都東站,很少有人記得新的成都東站其實是原來成昆鐵路上一個小站-沙河堡火車站改建更名而來的。成昆鐵路於1970年全線通車,而在成昆鐵路成都市區段曾經有個四等級小站-沙河堡站。
  • 陝西名字「最難讀對」的地方,一個是虢鎮,最後一個更是陷阱滿滿
    首先介紹的地名叫虢鎮,虢鎮位於陝西雞寶市陳倉區,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 現在至少存在了3000年, 虢鎮其實地理佔地面積不大,但有非常方便的交通條件, 當然,其發展潛力也很好, 各位的夥伴們剛看到這個地名,已經無知了嗎? 我不知道該怎麼讀這個地名,其實正確的讀法應該讀guo, 正確嗎?
  • 《遠東旅行》的遠東第一站:濟南老火車站,是老濟南人記憶中的痛
    ,是老濟南人記憶中的痛很多人都喜歡旅遊,旅遊自然就會選擇乘坐火車了,其實,在我們各地都是有火車站的,這樣在火車站級能去各個地方了,因為有了火車站,是一點也不耽誤我們行程。今天小編要介紹的是這座火車站,很有名氣的,但是卻沒什麼人注意,我們要介紹的則就是老濟南火車站了,它曾經的名氣很強大的,它剛剛建成的時候,名氣基本算得上是亞洲最大的火車站了,而且該站點的建築,外觀非常漂亮,看上去有一絲絲的優雅,又不失復古。即使是現在也是一個很不錯的景點,但是很可惜的是,現在看不到原來最初的面貌了。
  • 小塘火車站,正在消失的記憶
    有百年歷史的小塘火車站已停用多年,在最新版本的導航軟體中,都找不到這個建成於1903年的火車站,而隨著廣茂線上的小塘道口8月12日正式封閉,小塘火車站或成為疏離的城市記憶。其中穿越小塘15公裡,內設小塘、獅山、走馬營三個上落站,小塘火車站就是那個時候建成。    護欄上一個個被水泥分隔的不規則麻石外立面,讓人感覺到這裡厚重的歷史感。站臺要經過一個八字形的斜坡通道才能登上,通道由麻石鋪設而成,上有護欄分隔,護欄上還有用四方街磚切割而製成的菱形、圓形的窗花,經此才能走到候車室前30多米長的平臺中央。
  • 廣州的記憶之地,廣州火車站,時代的變遷華麗轉變
    國內一線城市的廣州,的確有許多令人難忘的地方,如著名的廣州珠江大橋、廣州老城區的萬國建築群等等,這些地方代表著廣州的記憶,但提到廣州火車站,相信很多來過這裡的朋友都會很熟悉,因為這裡是廣州最大的交通樞紐,也是見證廣州昔日輝煌的地方。
  • 哈爾濱火車站的百年記憶和革新
    哈爾濱火車站 本文圖均為 澎湃新聞記者 湯琪 圖在中國,因鐵路而興的城市中,哈爾濱聞名遐邇。作為東北重鎮,哈爾濱起初不過是松花江邊的一片高地,直到中東鐵路建設局勘探到此,才開始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在歷史的洪流中,哈爾濱的命運因鐵路而改變,百年老站哈爾濱火車站(以下簡稱「哈爾濱站」)無疑是這段歷史的見證者。近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隨「發現最美鐵路 助力龍江振興」採訪團探訪了這座百年老站,感受百年哈鐵改革發展新面貌及助力東北經濟發展的新舉措。
  • 中國最美火車站,百年老站,出站就是「海」,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
    在我國基本上每個城市都已經通上了火車,高鐵和飛機也都在努力,在現在這個旅遊業發達的時刻中,感覺只要是風景不錯的地方都可以成為旅遊景點,所以今天行走君就來介紹一下我國最美的火車站,距離海岸線僅300米,可以說,青島站是聽著海浪聲建立起來的,承載著幾代人多少的記憶。
  • 改造中的渭南火車站成了什麼樣?快看看……
    作為隴海線上進出渭南的重要站點,渭南火車站歷經80多年的變遷,每一次的變身都會成為社會熱議的話題。近日,在車站改造如火如荼進行的當口,我們探訪了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感受了解渭南火車站的變化發展。
  • 最後的臺中火車站!
    最後的臺中火車站!它當然是棟典雅的歐式建築,帶著華美而富麗堂皇的樣式。但看久了,真的有一種古樸的風味,透過百年的生活浸潤,還有無數旅人的來去,才慢慢孕育出今日的好樣。尤其是,旁邊那座現代建築恢宏的轉運站逐漸完成時,更加鮮明地形成遙映。
  • 我記憶中的哈爾科夫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的嚴破壞使哈爾科夫得以被重建成具有寬闊的街道、大的公寓群、莊嚴而往往顯得笨重的行政和辦公大樓以及大工廠的現代化城市。過去留存下來的建築有17世紀的波克羅夫斯基大教堂、19世紀的主教教堂和紀念1812年戰勝拿破崙的鐘樓
  • 記者鏡頭中的青島火車站變遷
    2006年青島火車站11月19日晚11時許,青島站改造之前最後一個夜晚,這裡開出了最後一趟的老站的列車,從青島前往曹縣的4924次綠皮火車,這時這裡火車站候車大廳已經基本搬空,只留下了為數不多的座椅給旅客們使用,站臺的值班員在敬禮中送走了青島站改造前的最後一趟列車,隨後該站關閉進行改造。
  • 一本翻爛的重慶志:菜園壩火車站
    久遠的記憶裡它化為幾個符號:站前廣場上停著的菲亞特兩廂出租,小巧玲瓏;語速飛快的維族大嬸小山一般臃腫的身軀;大人反覆叮嚀測身高時要縮頭含胸屈膝,把自己的高度壓縮進免票的範圍裡…廣場上一排相對的水槽,幾十個水龍頭前一直都圍著人,來自五湖四海的旅客絡繹不絕地在那裡洗漱自己。
  • MAD新作:嘉興「森林中的火車站」
    「 中國的火車站一個比一個大,像城市中一個個高大的宮殿,人在其中卻感到非常渺小,周邊通常是大馬路、高架橋、和沒有人去的大廣場。我想,城市中的火車站有沒有可能不追求宏大的紀念性,而具有優美的環境,舒適宜人的尺度,和便捷、人性的交通與城市功能?成為讓人們不只是奔波,而是願意停留、放鬆的城市公共空間?」
  • 記憶深處的小站
    於是,走路便成為常態——走路上班、走路回家、走路到鄉裡開會,參加教研活動⋯⋯而團結村火車站,是必經之地!所以熟悉的如同自己的家一樣。 當時的我,正在清平小學教五年級語文。巜小站》應該是五下的一篇看圖學文,感覺課文描述的內容,就是團結村火車站的樣子,特別是插圖中小站的布局與建築,除了圖中巍峨的大山之外,幾乎和我們經常看到的團結村火車站一樣!(現在想來,這應該是當時鐵路小站的標配,全國各地都是這樣的吧?!)於是,教學時,便以團結村火車站為了藍本,而位於土主鄉的團結村火車站,便在我和學生們的記憶深處生根發芽,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