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情是骨肉之情,是血濃於水的感情。我們人生在世,小時候在我們蹣跚學步的時候,父母對我們悉心地照顧;在我們學習知識時,他們不厭其煩地督促我們;在我們長大成人步入社會時,他們總是會給我們很多的經驗與教導。每個孩子都是上天賜予的小天使,父母總是會對自己的小天使給予很多的期望,讓我們一起看一下千年前的古人是怎麼期望孩子的。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曾經寫詩責子,他五十一歲時曾經有五子分別是阿束、阿宣、阿雍、阿滯、阿通。老大十六一身懶骨、四體不勤;老二十五,不繼父志、不攻書不習文;老三老四是孿生兄弟,年歲十三,目不識丁,就連十以內的加減也不會,小五九歲,只知道傻玩耍奪物。陶淵明一見這五個孩子沒一個爭氣,就寫了一首《責子詩》。
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 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 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 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慄。 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這首詩非常淺顯易懂,把幾個兒子的特點刻畫得活靈活現,充分體現了陶淵明對兒子的訓誡,有恨、有憂愁、有愛、也有無奈。更有人到暮年,對孩子的殷切期待以及望子成龍不得的悵然失落的心情。在古代有那麼多兒子,那是多子多福的象徵,可卻個個不成器,自己這麼有名望,孩子們卻不爭氣,真讓大詩人鬱悶啊。
南宋詩人陸遊臨終絕筆《示兒》詩,可謂字字真情,感人肺腑。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遊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有多首詩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而這篇是他其中的名篇。陸遊一生支持抗金鬥爭,盼望統一,可是一直到臨死都沒實現。這首詩的愛國激情何等的深沉。熱烈以及真摯。這是作者臨終的遺囑,相信祖國定會統一,拜託自己的兒子在祖國統一的時候,把這個好消息告訴自己。這首詩不僅表現了詩人的強大的愛國熱情,而且詩人還把這種愛國熱情傳遞給孩子們,讓愛國之心繼續走下去。
天底下的父母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大詩人蘇軾卻不是這樣的,他寫的
這首《洗兒詩》是這樣的。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聰明與智慧一直是最受大家追求的。那麼蘇軾這一代大文豪為何這麼說呢?蘇軾是很聰明的詩人,在文學上有很高的造詣。但是仕途卻頗為坎坷。經歷了種種挫折與失敗,讓他看淡了很多,並不是越聰明越好,正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傻人自有傻福」。想孩子愚笨一些,一生無災無難,也未嘗不是好事。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父母恩情是我們一輩子無法償還的。前幾天在微博中看到一消息,孩子在美國留學,近期美國疫情爆發,孩子想回來,他的父母看到機場擁堵怕他在機場感染,堅決制止了。實在太擔心,就買了口罩寄過去,又怕買多了被扣押,多方求證後買了幾十個送過去了。可見父母是多麼擔心愛護孩子。可憐天下父母心,古往今來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