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期刊預警名單背後,誰都不想吃虧的三方博弈

2021-01-12 木木西裡科技

2020,對於所有中國人來說都是非常艱難的一年,對學術圈的人來說更是。

經歷了疫情衝擊所帶來的實驗室關閉、課題停滯、甚至珍貴實驗樣品因疫情付之一炬,抑或碩士博士延期畢業之後、終於可以和艱難的2020徹底告別。結果在2020年的最後一天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公布了國際期刊預警名單。

雖然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強調了預警名單僅僅旨在「提醒科研人員審慎選擇成果發表平臺、提示出版機構強化期刊質量管理。期刊預警不是論文評價,更不是否定預警期刊發表的每項成果。」但是鑑於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在國內科研院所中的巨大影響力,本次公布的國際預警期刊名單估計會對接下來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相關政策產生很大影響。

那麼問題來了,中科院到底根據什麼標準制定了這份名單?這些雜誌又是出現了什麼樣的問題被中科院盯上?這份名單對於中國科研圈將帶來什麼樣的影響?科研工作者以後的選擇雜誌發論文上該何去何從?這份名單背後的深層邏輯是什麼?而這份國際期刊預警名單背後,到底藏著多少中國學術圈不能說的秘密?

今天所長老王為大家一一講解,想了解中科院預警名單的深層邏輯,我們就必須知道這個名單背後的考量和利益相關方。

1 疲於奔命的學術圈

2020年底,北京新冠流行病學調查刷爆所有人的朋友圈,尤其是和成都新冠流調的對比更讓人感覺到作為一個普通人在北京活得多麼艱辛和勵志。

看完確實感覺很不容易,但是只要你在學術圈工作,分分鐘都可以在一個二線城市過出一線城市的艱辛與勵志。

前兩天朋友圈裡經常看到還沒畢業的師弟凌晨快一點鐘還在實驗室奮戰,讓我記起自己當年每天晚上也基本是晚上十一點鐘才會離開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教授曾在給自己博士生寫的一封信裡表示博士生每天工作12小時只是一個下限、每周工作六天半是正常的,聽起來可能覺得很恐怖,但是在國內的學術圈其實這是一個常態。別說12個小時,所長老王還在學校的時候的時候經常見人一天14個小時,一周七天,一招7/11/7直接秒殺996。

你可能以為只有碩士博士才這樣,其實博士後和工作已經很多年的青年教師的工作強度即使比這少估計也少不到哪去。

那麼學術圈的打工人為什麼要這麼拼呢?是夢想嗎?是抱負嗎?夢想和抱負可能都只是很小一部分人的原因,很多人只是為了活下去。

我們的碩士、博士、博士後、青年教師隊伍實在是太龐大了,高校數量也太龐大了,對於經費的競爭也太激烈了。在激烈的競爭下,大家首要的目標變成了先活下來,畢竟只有活下來的人才有機會去解決科學問題。大家都被迫變成了不允許自己失敗的人。

論文是衡量學術圈成果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也是很多高校和科研機構評判學術圈打工人業績的主要形式。想在學術圈活下去,尤其是在中國學術圈活下去,你就得多發論文

「博士要畢業,論文拿來!」

「博士後要出站,論文拿來!」

「講師要升副教授,副教授要升教授,論文拿來!」

當大家都可以發論文的時候,如何繼續評判科研圈打工人呢?那就看數量和質量了。

大家都聲稱自己解決了某個科學問題的社會裡,這時候就需要一個相對公平的評級機構給大家的論文分個三六九等,於是乎學術雜誌出現了。當然雜誌也分級別,於是乎SCI影響因子出現了。這個根據雜誌近兩年引用次數給雜誌分青銅、白銀、黃金、鉑金、鑽石、星耀、王者這些段位的評判標準就被全世界廣泛接受了,大家普遍認為SCI影響因子越高代表這個雜誌水平越高。尤其是在我國的運用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博士要畢業,學校說沒個單篇影響因子大於3分論文不可以啊!」

「博士後出站,單位說不發個單篇影響因子大於10分的論文不讓出站!單篇發不了十分也行,5分以上的至少發兩篇吧!」

「副教授升教授,沒個兩篇十分的可能競爭不過其他人呢!還要有基金,申請基金別人又要看你發了什麼論文!感覺再去發篇高影響因子的論文吧!」

於是乎學術圈的競爭就變成了看誰發的論文SCI 影子因子高、誰發的SCI論文多、誰發的SCI論文又多SCI影響因子又高的競爭。

學術研究本來就是探索人類未知世界的過程,所以探索未知的過程中必然面臨無數未知的失敗。在經歷無數次失敗之後,終於找到了一個可行的方向,而只有這個可行的方向能以學術論文的形式發出來。一篇論文背後都是每一個科研工作者經歷過無數次失敗再探索、經歷過無數酸甜苦辣和無數個不眠之夜後用汗水和心血鑄就的。所以大家都希望自己多年的努力能夠有所回報,都想發一篇相對較高影響因子的論文。

所以科研工作者還是希望能發儘量高分的論文,如果有兩個雜誌讓中國科研圈打工人選擇,一個老牌雜誌口碑極好但是要求較高分卻稍微低了點,一個新興雜誌口碑一般要求沒那麼高分還比老牌雜誌高,我想90%的人會選後者。

2 極少部分不講武德的學術出版商

有需求就有市場,這時候學術出版商該上場了。

學術出版商,雖然是服務學術傳播學術,但歸根結底是商人,以追求利益為主。有些學術出版商在傳播學術、追求利益的同時還能堅守道德底線,有些則是徹徹底底把學術當成了牟利的工具、無所不用其極。

既然是商人,那就要洞察市場需求,發現這個領域增速最快、需求最大的市場。

沒錯,傻子都可以看出來,是中國。

2000年中國SCI收錄論文數量僅為29681篇,僅佔SCI收錄論文總數的3.98%,排名世界第八。2020年中國SCI收錄論文數量為507549篇,佔SCI收錄論文總數的28.25%,排名世界第一。在這20年時間裡,中國SCI論文收錄數量翻了17.1倍,而SCI論文收錄總數僅增長2.41倍。2018年度我國參與發表SCI論文數量首次超越美國,2020中國參與發表的SCI論文數量更是達到了美國的1.25倍。

你說這個世界需要這麼多論文嗎?中國科技的發展需要這麼多論文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這個世界需要論文,需要很多論文,但是沒有到這麼多。但是出版商需要,博士畢業需要,博士後出站需要,青年教師申請基金、升職需要。於是乎一些本來應該是和學術需求動態平衡的學術期刊,變成了和社會需求動態平衡。

作為出版商心想「有錢不賺大笨蛋」,面對這一機會,豈能放過。有些商人也蠢蠢欲動,雖然沒幹過學術出版,但是利潤這麼高是不是該跳進去也撈一把。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撈到中國學術圈這大把大把的票子呢?

既然同樣影響因子的雜誌你最好發,名聲就打出來了。酒香不怕巷子深,一個投稿人發現告訴兩個,兩個告訴四個,一傳十,十傳百,慢慢科研圈都知道了。有需求就有市場,科研圈同行好不容易頭髮都做禿了做了篇論文出來,大家都想賣個好價錢,發個高分雜誌不是。

而這個時候他們又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點,跟之前預料的一樣,這些稿件裡中國來的最多。

當然他們心裡知道,中國學生畢業要SCI論文、醫生評職稱要SCI論文、老師升職也要SCI論文。所以一定要抓住客戶的需求和心理,畢竟客戶就是上帝,客戶才能帶來票子。

於是乎這些雜誌對中國人格外友好,一改我們發現國際期刊經常對我們不太友好的印象。

你說你花同樣時間做出來的論文,這家標準又低,分還不錯,服務又好,見刊又快,修回問題還少,你投不投?

於是乎,這些雜誌成了我們中國學術工作者的後花園,預警期刊名單上的雜誌2020年共發表了超過5萬篇中國文章,佔這些雜誌2020總年發文量近50%,是中國佔全世界SCI 發文佔比的近兩倍。

看看預警期刊雜誌的中國作者發文比例,你就會發現這些雜誌對中國人多友好。

2020年SCI收錄論文1796335篇,中國作者參與507549篇,佔比28.25%。如果某個科學期刊中國發文量遠遠超過這個比例,那只有四種情況:

1 這個領域中國遠遠領先世界

2. 這是個國產期刊

3 這個雜誌對中國人又好還在堅守底線

4 這個雜誌想賺中國人的錢

然而我們看到的很多可能是第四種情況。

但是海量質量參差不齊的稿件開始湧入進來,有些質量根本達不到你家雜誌的稿件也忽忽悠悠進來了,考驗節操的時候又到了。賺更多的錢還是維持雜誌的標準?

可是雜誌都是出版商辦的,出版商辦雜誌為了幹啥,說白了就是賺錢,什麼學術傳播都是他們賺錢的工具而已,有良心的出版商還能堅守一下道德標準,大部分在瘋狂湧入的稿件(在出版商眼裡就是錢)面前,道德早沒那麼重要了。一篇版面費輕則幾千,重則幾萬,在重金面前,你覺得出版商把持得住自己嗎?甩兩張圖出來大家感受一下這些期刊擴張的速度。

你可能問我,出版商到底多賺錢?給你們看看這次被列入預警名單的期刊僅2020年一年就從中國撈了多少錢吧!一個IEEE Access雜誌2020一年從中國拿走近億元人民幣的收入,預警期刊名單上單個雜誌從中國收入超過2000萬人民幣的就有11本*。沒上預警期刊名單撈的錢比這多的多的應該還大有刊在。

而如果以出版社為單位,這個數字就更嚇人了!多本雜誌上榜預警期刊名單排名第一的某出版社2020從中國就收入了超過2.5億人民幣*。

欲望和貪婪是無止境的,這些雜誌社為了賺更多的錢就繼續增加發文量。但是發文量的忽然擴大必然會導致影響因子的下降,為了保住自己的財源,這些雜誌社更是不惜使用各種或合理或不合理的手段保住期刊的影響因子,包括多發綜述啊、狂追熱點啊、搞好關係啊、時不時地假裝不經意的讓投稿人引用幾篇自己雜誌的文章啊。天天這麼玩,總有玩脫了的時候,比如當年被SCI掃地出門、影響了廣大中國科研人員畢業、申請基金、評職稱的Oncotarget。

但是被踢出來的畢竟是少數,大家還都在逐利的邊緣維持著危險的動態平衡。

在學術圈,雖然很累,有時候也感覺是幸福的。

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哪個職業是納稅人掏錢讓你去試錯的。

既然談到了錢,我們不得不說的,在不講武德的學術出版商眼裡那一篇篇給自己帶來滾滾財源的稿件,真的是用納稅人的錢燒出來的。

納稅人為什麼願意燒錢在科學研究上?因為當今時代,國家之間的競爭主要是科技的競爭。誰掌握了最尖端的科技,誰就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所以我國近年來我國對基礎科研的投入逐漸加大,就是為了強大國家的基礎科研實力,希望將來有一天有重大原創性成果,希望國家不再到處被別人「卡脖子」。

說白了,納稅人花錢是讓我們科研工作者解決科學問題的。

從全局考慮,代表納稅人的科研經費管理部門當然希望自己的錢能花到刀刃上,慢慢意識到自己這麼多年來基金項目結題要求從「有SCI論文」、「有一定數量的SCI論文」到「有高質量SCI論文」的轉變,應該轉向有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和塑造自我評價能力很強的科研體系。但是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在科研圈裡估計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實驗室可以做出來。而其他接近九成做不出來的科研圈很多人發現想活下來,必須要有SCI論文、並且發有一定數量的SCI論文、而且還要發有高質量SCI論文,再去追求高質量的研究成果。

那麼現在矛盾出現了,科研經費管理部門想拋棄的技術路線,超過九成的科研圈打工人還要繼續使用。科研圈打工人在現實的壓力面前希望發更多影響因子更高的論文幫助自己職業進步,學術出版商希望能夠根據科研圈打工人的需求多撈點錢,科研經費管理部門希望更多的經費用在解決重大科學問題出高質量的成果,而不是讓科研工作者去迎合掠奪性期刊發表一些不重要的研究還被薅羊毛。

3 三方博弈,誰都不想吃虧

三方各有自己的利益訴求,但又互相有求於彼此。在這種非零和博弈的情況下,各方都在思考如何尋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又不導致合作破裂。

作為監管部門,你會怎麼做?

你首先要評估影響,如果羊毛被薅的不厲害也沒必要大張旗鼓出來說一下。但是你一統計,發現事情不小。準備列上預警期刊名單的63本雜誌2020發文13.29萬篇,SCI一共收錄了12856本期刊才發了179.63萬篇文章。這63本雜誌就發了7.4%的文章。再仔細一看,這63本雜誌上中國作者發文就佔了5.5萬篇,佔比41.38%,全中國2020也就發了507549篇,這些期刊佔了中國發文數量的10.84%。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再一算版面費收入,這63本雜誌2020年從中國撈走了近6.5億人民幣的版面費收入。什麼概念?

2019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獲得最多的上海交通大學總金額才1.075億,6.5億相當於2019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排名前十的高校獲得的資助總和(上海交通大學+中山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山東大學+中南大學+四川大學+深圳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而這些資助給了2917位青年科學家。

而學校方面,有的高校預警期刊發文量尤其高。尤其是部分醫學類院校,因本次入選的期刊數量較多,成為了重災區。

這個時候,作為相關監管和評價部門,是不是該有所行動呢?

寫在後面的話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烏託邦,科研圈打工人心中也都有一個學術完美世界。

在這個完美的世界裡,學術委員會人盡其職,真正的以科研成果重要性評價科研圈打工人,而不是以刊評文;學術出版商嚴守道德節操,嚴把文章質量關;在這個完美的世界裡,科研圈打工人潔身自好,遠離學術不端和掠奪性期刊。

然而烏託邦是不存在的,學術完美世界也是不存在的。

我們無法遠離這個不完美的世界,只能學會如何在這個不完美的世界裡生存。

注* 本文中統計的論文發表數量為中國作者參與發表的論文,既包括第一作者單位也包括非第一作者單位,故文中所有統計會和官方數字可能會有一定差距,但應該不大,不影響結論。所有數據以官方數據為準,本統計僅供參考。#木木西裡#

內容來源:所長老王

一個實驗解釋牛頓的三體問題!

城市正在下沉:全球16億人將受影響,大多數生活在亞洲

工程技術領域TOP1%論文高校排名出爐,中南勇奪第一,追平清華!

特別聲明:本文發布僅僅出於傳播信息需要,並不代表本公共號觀點;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公眾號轉載使用,請向原作者申請,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中科院版期刊預警名單醞釀待出,「水刊」慌了,「灌水的」也慌了!
    那些水刊的日子要到頭了 近日,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分區表公眾號發布了一則推文,「《國際期刊預警名單》醞釀待出」。 文中提到《國際期刊預警名單》將綜合評價期刊載文量、拒稿率、論文處理費(APC)、自引率、撤稿信息等多項指標,來找出有風險的期刊。依據各刊數據差異,將預警級別分為高、中、低三檔,風險指數依次減弱。 首批預警期刊名單預計將於2020年12月發布,之後也會持續更新。
  • 《國際期刊預警名單(試行)》正式發布!
    青塔人才了解到,今天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期刊分區表團隊正式發布了
  • 中科院版期刊預警名單醞釀待出,水刊慌了,灌水的也慌了!
    那些水刊的好日子要到頭了上周,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分區表公眾號發布了一則推文,「《國際期刊預警名單》醞釀待出」。文中提到《國際期刊預警名單》將綜合評價期刊載文量、拒稿率、論文處理費(APC)、自引率、撤稿信息等多項指標,來找出有風險的期刊。
  • 《國際期刊預警名單》醞釀待出!
    這是 社科學術圈 推送的第2238篇文章2020年12月4日,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官網微信平臺「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分區表」發布了一條消息,稱該中心期刊分區表團隊將在12月份推出《國際期刊預警名單》,即「通過綜合評判期刊載文量、作者國際化程度、拒稿率、論文處理費(APC)、期刊超越指數、自引率、撤稿信息等,找出那些具備風險特徵、具有潛在質量問題的學術期刊」,旨在「提醒科研人員審慎選擇成果發表平臺、提示出版機構強化期刊質量管理」。
  • 進入黑名單的SCI期刊;2020年中科院期刊分區表
    近日,中科院正式發布了《國際期刊預警名單(試行)》,現在總計包括了65本期刊,其中醫學類的有26本,數量最多,生物學領域也有7本。以下為名單,發供參考、收藏: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期刊負面清單二、2020年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期刊分區表近日,《2020
  • 《國際期刊預警名單(試行)》發布! 這些期刊都上榜了!
    復旦和上交人文社科學術期刊分級辦法,14.找合適的英文期刊發表的神器! 親測太好用了!15.那些發表過A層次英文期刊的高校經管學院分類,16.經濟研究, 管理世界被引用量Top200文章,17.中國英文發表影響力Top60經管學院名單出爐,18.中國內地學者過去30年發Top5刊的信息都在這裡,19.中國哪所高校Top5刊發表數量最多?哪所從未發表過?
  • 中科院發布《國際期刊預警名單(試行)》裡的高分期刊,都有哪些硬傷?
    解螺旋公眾號·陪伴你科研的第2432天 中科院黑名單裡的高分期刊 今天中科院正式發布了《國際期刊預警名單(試行)》,現在總計包括了65本期刊,
  • 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
    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2011年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簡章   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是支撐科技自主創新、服務國家創新體系、促進科學文化傳播的國家級科技文獻情報機構,集科技情報服務、文獻情報研究與圖書館學情報學學位教育等多種功能於一體。
  • 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2019年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2019年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由廣東研究生考試網考試快訊欄目由提供,更多關於2019年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碩士研究生招生,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廣東研究生考試快訊的內容,請關注廣東研究生考試頻道/廣東人事考試網!
  • 期刊影響因子及中科院分區查詢
    即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該報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在這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這是一個國際上通行的期刊評價指標。影響因子現已成為國際上通用的期刊評價指標,它不僅是一種測度期刊有用性和顯示度的指標,而且也是測度期刊的學術水平,乃至論文質量的重要指標。影響因子是一個相對統計量。
  • 《2019年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期刊分區表》正式發布
    《2019年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期刊分區表》(以下簡稱分區表)正式發布!!!2019年分區表在秉承方法科學和數據客觀的基礎上,延續使用2018年的方法體系。與2018年分區表相比,2019版分區表將突出支持本土品牌期刊國際化的導向,形成了「中國SCI期刊評價方案」:主要措施包括調整提升中國期刊入選高區位的比例、擴大中國期刊入選基數(吸納中國ESCI期刊進入分區表評價範圍)和提升弱勢學科期刊分區結果等。
  • 《2019年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期刊分區表升級版(試行)》正式發布
    《2019年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期刊分區表升級版(試行)》正式發布!《2019年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期刊分區表升級版(試行)》(以下簡稱升級版分區表(試行))首次將社會科學引文資料庫(SSCI)期刊納入到分區評估中。
  • 中科院情報中心被科研圈吐槽,2018年JCR分區表被任性地二次修改
    中科院的JCR分區表 2018年中科院的分區表引吐槽2018年12月11日,中國科學院期刊JCR分區數據證實出爐,然而新一期的JCR分區表引發中國科研圈的一片譁然,任性的中科院科研情報機構把世界科研圈大名鼎鼎的
  • 2020年中科院1區11大類700多本期刊名單匯總
    近日,萬眾矚目的《2020年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期刊分區表》終於出爐,2020基礎版和升級版分區表繼續突出支持本土品牌期刊國際化的導向,形成了「中國SCI期刊評價方案」,收錄期刊為自然科學期刊(SCIE)、社會科學期刊(SSCI)和ESCI收錄的中國期刊。
  •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2020年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下面是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2020年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速來查看吧!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是支撐科技自主創新、服務國家創新體系、促進科學文化傳播的國家級科技文獻情報機構,集科技情報服務、文獻情報研究與圖書館學情報學學位教育等多種功能於一體。
  • 中科院分區與JCR分區的比較
    這兩種分區方式均基於 SCI 收錄期刊影響因子基礎之上進行分區的。《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期刊分區表》(簡稱期刊分區表)是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科學計量中心的科學研究成果。分區設計思路始於2000年初,旨在糾正當時國內科研界對不同學科期刊影響因子數值差異的忽視。
  • 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2020年招收攻讀碩士學位...
    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2020年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簡章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是支撐科技自主創新、服務國家創新體系、促進科學文化傳播的國家級科技文獻情報機構,集科技情報服務、文獻情報研究與圖書館學情報學學位教育等多種功能於一體。
  • 2020中科院JCR分區完整表來了! (附部分期刊分區)
    國產期刊繼續扶持,National Science Review、Science Bulletin依然是綜合性期刊一區;2. 兩大化學綜述期刊Chemical Review和Chemical Society Review依然霸榜化學類期刊前兩名,新刊Chem在化學類非綜述期刊中,僅次於Nature Catalysis和Nature Chemistry,超越JACS和Angew;3.
  • 2020年中科院分區(升級版)數據分析(內附期刊數據免費下載)
    今天我們著重來分享一下最新的升級版期刊分區表的相關信息。可能很多人對基礎版和升級版的區別不甚清楚,我們今天就來給大家理一下。首先我們來看下升級版的設立。大家都知道,2019年12月17日,《2019年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期刊分區表升級版(試行)》正式發布。那麼,為什麼要設置升級版?
  • 2019中科院JCR分區名單正式出爐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學術幫,來源: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科學計量中心官網、青塔人才、中外學術情報,版權歸原作者及刊載媒體所有。2019年中科院分區JCR於2019年12月16日出爐,iNature及時整理了綜合類,生物類,醫學類領域的1區期刊,發現綜合類的1區期刊有7本;生物類的1區有76本;醫學領域的1區有219本。據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消息,2019年分區表共設18個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