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C 2019在美國舊金山拉開帷幕。大會上,Oculus正式發布了Oculus Rift新版本——Rift S,售價為399美元,將於春季正式發售。
Oculus Rift S由Oculus和聯想合作設計,相較Oculus Rift,Rift S在顯示屏、追蹤系統、佩戴舒適度等方面都進行了大幅優化。近日,外媒對這款設備進行了體驗,小編整理細節如下:
顯示屏方面,Rift S沒有沿襲Oculus Rift集成的OLED顯示屏,而是選擇了LCD屏;解析度上,Oculus Rift的解析度為2160×1200,而Rift S的解析度為2560×1440;刷新率上,Rift S的屏幕刷新率為80Hz,略低於Rift的90Hz,但用戶幾乎體驗不到兩者的區別。
另外,Rift S採用了新一代的光學設計,能夠有效降低紗窗效應。值得注意的是,Rift S也不支持IPD調整,因此猜測可能也是單塊屏幕設計。與PSVR一樣,Rift S的鏡頭固定在適當位置。用戶可以在軟體中調整IPD,但沒有硬體IPD調節功能(與原來的Rift不同)。
可以說,Oculus Rift的主要缺陷是在高對比度場景中鏡頭中出現的「光暈」。Rift S使用Go中引入的鏡頭技術,幾乎完全消除了這個問題。
關於FOV,Oculus官方並未公布具體細節,但可能會比Oculus Rift稍大。
令人興奮的是,Rift S的固定方式由綁帶式升級為頭箍式,用戶們不必再覺得麻煩。這次設計是與聯想合作設計的,Rift S使用了類似於PSVR的設計。頂部保留了Rift的固定帶,後面可調節,能有效平衡頭部壓力。
不過從外觀看,Rift S略顯臃腫。Rift S有兩個調整點(背帶上的一個旋鈕用來調節鬆緊度,頂部的尼龍搭扣帶),而不是原來的Rift上的三個,這使得調整起來又快又容易。現在,用戶也可以按下底部的按鈕,將整個組件前後滑動。
值得注意的是,Rift S支持Inside-Out追蹤系統,而不再需要外部的追蹤攝像頭。實際上,這是一個很棒的系統,雖然在某些情況下,外向追蹤可能更準確,但是在使設置過程更容易的情況下,擺脫舊方法是值得的。
Rift S集成了5個攝像頭:前面2個,每側1個,頂部1個。這應該能夠提供比Quest(4個攝像頭)更寬的控制器跟蹤範圍,並消除許多視野盲區。
早在微軟WMR系列頭顯發布之時就有Inside-Out追蹤將更加普及的預測,這一點在移動VR上已經有了很好的印證。而現在,PC VR也頭顯開始逐漸採用這種方式。
Rift S採用5顆攝像頭保證Inside-Out方式的穩定性,這既是在Quest基礎上的進步,也是對PC VR頭顯向這種追蹤方式轉變的一個信號。
另外,控制器基本上與原始的Oculus Touch相同,但跟蹤環在頂部而不是底部。Rift S與原始Rift傳感器不兼容。
關於內置攝像頭,Oculus正在大力宣傳Rift S的新功能,即直接將攝像頭的視頻傳輸到顯示器上,提供更完美的視覺體驗、該公司表示,他們在開發過程中特別注意到要確保低延遲、高幀率、立體聲,這也就是為什麼稱之為『 Passthrough+ 』。
用戶不必查看顯示畫面時使用控制器來跟蹤邊界,而是可以通過passthroughh+直接看到環境,並將他們的邊界「跟蹤」到地板上(這是對先前方法的明智改進)。
體驗者表示:整體的追蹤精準度和穩定性與Rift保持一致,但在突然轉頭時和將控制器距離頭顯太近時存在略微延遲。這其我覺得如果控制器離任何一個攝像頭太近的話,它們會有一個盲區。
內容方面,Rift S完全兼容Oculus Rift的內容,只需用一根線實現畫面傳輸,以一體機的便捷性獲得了PC VR設備的體驗。Oculus宣布在Rift上購買的應用無需在Quest二次購買,反過來也是如此。即可以做到跨平臺應用共享(獨家內容除外)。
價格方面,399美元有著很高的市場競爭力。雖然Rift S依舊主打PC VR市場,但其便攜性有了很大的提升。
總體而言,Rift S較初代Rift有了非常大的一次升級,但只是Rift的一次改進,而不是變革,所以S是一個更符合消費者預期的一款產品。至於變革性產品,我們可能要等待Rift 2的面市。Nate Mitchell同時強調說,Oculus目前正在努力淘汰掉Rift,並用Rift S來完全替代Rift,給消費者一款更簡便易用的產品。
【資訊編譯自:techcrunch】
【87870編譯文章】
電科技專注於TMT領域報導,青雲計劃、百+計劃獲得者。榮獲2013搜狐最佳行業自媒體人稱號、2015中國新媒體創業大賽總決賽季軍、2018百度動態年度實力紅人等諸多大獎。
投稿請登錄:http://www.diankeji.com/member
商務合作請洽:marketing#diankeji.com
聲明:本站原創文章文字版權歸電科技所有,轉載務必註明作者和出處;本站轉載文章僅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電科技立場,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