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毛公山腳下:老師騰出5平米廚房當教室
村子很小,只有40戶人家。
學校更小,只有一位老師和15名學生。
這裡是三亞育才鎮光彩小學抱安教學點,為了讓孩子們讀書,老師林智雄騰出自家廚房當教室,在這個只有5平方米的教室裡,15雙明亮的眼睛注視著黑板,憧憬著未來。3月11日,南國都市報記者走進了這座小而又小的學校。 -南國都市報記者劉守波王成誠攝影報導
學校:廚房教室只有5平方米
三亞育才鎮抱安一隊位於毛公山東麓一個山凹裡,距離育才鎮50多公裡,距離樂東保國農場30公裡,此地群山連綿,交通不便,村子僅靠一條崎嶇的山路與外界相連。
從保國農場通往抱安一隊的山路又窄又陡,汽車吃力地喘息爬行,顛簸將近一個小時後,才遠遠望見山腳下的村子。由於山路陡峭狹小,記者只得下車步行,20分鐘後,來到學校已經筋疲力盡。
村子有40多戶人家,由於大隆水庫建設需要,1年前從800多米外的庫區搬到這裡,住進政府統一建設的安置房。
在村民帶領下,記者來到了村裡教學點,學校僅有一間教室,是老師林智雄家的廚房。
教室面積約5平方米,門外掛著一塊鏽跡斑斑的鋼片,是上課鐘。
走進教室,裡面簡陋得讓人吃驚,沒有電燈、沒有電扇,甚至連黑板擦都沒有。
教室裡擺放著4張桌子,由於空間狹小,桌子和桌子之間間隔不足半米,學生坐的是長條板凳。
教室沒有講臺,小黑板擺放在一張破舊桌子上,上面寫著「小松樹和大松樹」,說明當天最後一堂是語文課,黑板下放著一塊破布,用來擦黑板。
南國都市報記者在教室附近見到幾名學生,他們說,同伴們每天都在教室內上課,學了很多知識,還來到黑板前寫下幾個他們剛學會的漢字。
老師:騰出自家廚房當教室
林智雄是這所學校唯一的教師,今年32歲,個頭不高,也是抱安一隊人,1999年從通什師範學校畢業後回鄉教書。到現在已經10年了。
由於學校只有他一個人,村民都叫他「林校長」,他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堅持帶孩子們上課,贏得了鄉親們的尊重。
林智雄說,村子沒搬之前的學校共有70多名學生,還有5名教師。
2008年3月,村子搬到安置區後只剩林智雄一位教師,學校成為臨時教學點,屬於光彩小學管理,由於安置區沒有教室,不少孩子上課成了問題。
2008年4月,林智雄請安置區施工隊幫助建了一個臨時工棚,供村裡孩子們上課,當時共約30名學生,除了本村的外,還有抱安2隊的孩子,後來這些孩子有一半到了外地,只剩15名1年級的學生。
不久後臨時工棚拆除,林智雄心急如焚,為了讓孩子們有個讀書的場所,2008年9月,他騰出自家的廚房當教室,以解燃眉之急。
騰出廚房後,林老師便在附近重新搭建一座工棚當作廚房。「一切為了孩子,他們有地方讀書,我就高興了。」他說。
林老師的行動得到了村民們的讚揚,村民王德良說,大家都很感謝林老師,孩子們在這裡上課,一天都沒有耽誤。
心願:儘快讓孩子們坐進大教室
林智雄老師一共教15名孩子,都是1年級學生,其中一名學生是他6歲的兒子。
由於學校只有一名教師,林智雄一個人負擔起孩子們語文、數學、音樂、美術四門課程,每周上課5天,每天上午3節,下午2節,很辛苦。「一個人負擔這麼多課程壓力比較大。」他說,村子地處山區,交通很不方便,要買些教學用具得趕幾十公裡山路。
但是,最讓林老師掛心的還是如何改善孩子們的學習環境,他說,家裡的廚房僅有5平方米,15個孩子擠在裡面,苦的是孩子們。
南國都市報記者了解到,為了徹底改善當地教育條件,兩年前政府已在安置區重新規劃了一片土地,建設一所新學校,現在還沒有動工。
在村子裡採訪中,南國都市報記者看到,施工人員正在忙著修建道路,架設電纜,工作人員介紹,按照進度,一個月後通往村子的道路就可以修好,兩周時間內可以通電。
林智雄老師說,他和學生們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盼望學校建設的速度更快一點,「儘快讓孩子們在寬敞的教室內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