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大光:把握高等教育發展的新格局|五中全會深解讀③

2020-12-11 微言教育

我國高等教育經過二十年的快速發展,已經邁入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正在引發高等教育結構、質量、效益以及供給和配置方式發生重大變化。加快調整高等教育結構,使之與「新發展格局」相適應,是當前和未來高等教育發展中的重大問題。

隨教育小微一起來看蘭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長、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鄔大光的解讀文章《把握高等教育發展的新格局 更加公平 更有效率 更具品質 引領未來》↓↓↓

把握高等教育發展的新格局

更加公平 更有效率 更具品質 引領未來

我國高等教育經過二十年的快速發展,已經邁入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正在引發高等教育結構、質量、效益以及供給和配置方式發生重大變化。在這個重要時間節點上,為了充分發揮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的戰略構想,習近平總書記近期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指出:人力資源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依託。要優化同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教育結構、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結構。

加快調整高等教育結構,使之與「新發展格局」相適應,是當前和未來高等教育發展中的重大問題。

來自歷史的經驗

高等教育結構是高等教育系統內部組成部分之間的配比、聯繫、組織方式與秩序,是認識高等教育系統的重要理論概念。高等教育的系統結構深刻影響著高等教育功能的正常發揮,合理的高等教育結構是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

基於社會進步和變革,高等教育結構調整在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發展中並不鮮見,我國歷史上也曾進行過多次高等教育結構調整。1952年,為了滿足當時國家經濟建設需要,以蘇聯高等教育模式為模版進行的新建、合併、撤銷、改組眾多大學的高等教育結構調整便是其中之一。改革開放後,為了糾正特殊歷史時期造成的教育問題,化解社會主義建設需求與高等教育人才供給之間的矛盾,中共中央於1985年頒布了《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通過簡政放權、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調整教育結構等措施開創了高等教育工作的新局面,高校人才培養也與社會需求實現了相對有效的對應。而後,隨著市場機制逐漸介入其中,高校辦學自主權擴大,市場力量對高等教育結構的優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特別是一些經濟發達城市,地方院校、民辦院校的蓬勃發展,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部分城市經濟發展與傳統高等教育布局結構之間不平衡的矛盾,極大地滿足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於高層次人才的迫切需求。而從上個世紀末開始,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程度加深,國際競爭主體意識覺醒,通過重點布局「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高等教育結構調整方案,集中優勢資源創辦一流大學,成為國家縮小與世界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差距的必然選擇。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建設教育強國,加快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為目標,「雙一流」建設總體規劃又成為新的重大戰略抉擇,必將對我國高等教育結構產生深遠影響。

縱觀歷次結構調整,推動高等教育結構調整的根本原因是我國社會經濟結構轉變的客觀需求,外加國際間大國競爭壓力所致。其中有借鑑的「外來經驗」,也有創新的「本土實踐」,但無論何種形式,都與國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是「中國特色」高等教育制度體系與整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系統相匹配過程的嘗試與探索。正如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的,我國有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決定了我國必須走自己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紮實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這為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結構性發展提供了啟示,即我們必須深刻思考中國經驗形成背後的現實邏輯,警惕未來高等教育發展可能陷入的慣性邏輯。

基於現實的觀察

我國曆次高等教育結構調整隨之帶來的高等教育「陣痛」,既是不得不交的「學費」,也是改革的有效嘗試。

從教育層次結構來看,高等教育規模擴展速度過大過快,生均教育資源佔有量便會下降,優質教育資源稀釋,由此導致教育質量下滑,高校畢業生在面臨高就業壓力的背景下選擇繼續升學,研究生入學壓力隨之增大,整個高等教育結構呈現明顯的「學歷後移」趨勢。

從區域結構來看,我國經濟社會的「二元結構」現象,處於東部和經濟發達地區的高校,受惠於所在城市的政治地位、經濟水平,高等教育發展勢頭良好。但在欠發達地區,高校與所在地區經濟發展很難相互促進,加劇了我國高等教育區域發展的不均衡。有學者曾做過測算,以每十萬人口在校大學生數來衡量區域人才資源的差別,發現2017年全國平均每十萬人口在校大學生達2642人,東部平均達3003人、中部平均為2580人、西部平均為2243人;在省際比較中,北京市居全國首位,是青海省的3.81倍。巨大的發展差距帶有強烈痛感的區域間的「撕裂現象」,可能會影響整個高等教育體系的穩定協調發展。所以,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加快形成點線面結合、東中西呼應的教育發展空間格局迫在眉睫。

從學科專業結構看,過於強大的行政計劃導向和剛性管理,推高了高校盲目求大求全之風,導致了高校學科專業過度雷同,大學畢業生專業對口率下降,畢業生專業結構與社會經濟產業結構不相適應等問題,這也長期困擾著高等教育改革發展。

從人才培養結構看,歷史形成的專業教育慣性和市場要求人才培養的多樣性之間的矛盾,是當前高校人才培養的又一普遍問題。這一矛盾突出體現在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類型、課程體系、學科專業組織結構,難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培養多樣化、個性化學習需求,特別是對拔尖創新人才以及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缺乏應有的機會和空間。尤其在學科發展日益交叉化、跨學科化趨勢下,傳統以專業教育為主導的教學組織體系需要做根本性的變革。所以,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關鍵問題不是數量和規模,而是結構的質量問題。結構是有質量的,尤其是高等教育結構本身就是一個質量的存在。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錯位性問題、專業設置與大類培養的問題,都是高等教育領域中的結構性問題,追問到最後都是結構的質量問題。

對於未來的展望

我國高等教育適應「新發展格局」,需要實現高等教育供給結構的整體優化,構建創新、協調、開放的現代化高等教育體系。這種體系的構建首要的是必須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按照「四為服務」的辦學方針,既要滿足適齡青年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新高等教育需求,也要滿足社會經濟從外延式發展向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的需求,更要滿足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對於拔尖創新人才的迫切需求。

基於新發展格局需求,未來我國高等教育結構應當具有如下特徵:

第一,與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高等教育格局應是更加公平的。從教育層次和空間分布上看,無論是在東部、中部、西部地區,高等教育資源需要高效、合理、及時地輸送到所需之處,藉助我國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和供給等政策工具,合理布局區域高等教育資源,提升欠發達地區人才資源的數量和質量,「縫合」高校教育發展過程中區域間的「撕裂現象」,以實現東中西呼應的教育發展新格局。從教育公平的實質內涵上講,需要在教育起點、過程和結果,確保不論學生的身份地位、資本佔有如何都可以擁有相同的教育獲得機會和人力資本增值空間。

第二,與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教育格局應是更有效率的。這種有效是指高等教育辦學的效率。從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出發,新的高等教育格局應該實現讓學生學有所用、學有所成、學有所為、學有所得。從社會效率出發,應當遵循社會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科學地平衡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疏堵結合,鼓勵高校辦出特色,促進高校差異化、多樣化發展,有效解決高校類型結構與人力資源結構不對稱的問題。從產業結構轉型發展效率而言,能夠推動高校學科專業結構紮根實際,緊貼產業發展需求,解決高校專業結構與勞動力市場結構性矛盾。

第三,與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教育格局應是更有品質的。這種有品質不僅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直接回應了家長和學生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教育訴求,而且應當能夠充分體現人才培養過程中統一與多樣的結合。既通過嚴格的質量把關,確保高等教育的基本質量底線,又讓每個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經受個性化的學習體驗;既讓天才的拔尖人才脫穎而出,又讓怪才異才有成長的機會和空間,最終讓每個人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第四,與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教育格局應是能夠引領未來。新的高等教育格局應該立足當下,關注當前我國在戰略實現過程中所面臨的「卡脖子」問題,這既是我們的高等教育在為歷史「填坑」,也是我們需要補習的功課。同時,更要引領未來,在制度創新、體制機制創新上大膽前進。當前,高等教育學科結構調整的重點應著眼於「跨學科」人才培養、「跨學科」科學研究、「跨學科」社會服務,這是世界高等教育發展面臨的共同難題,也是競爭的共同起點。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需要我們具有前瞻性的高等教育布局,破除高等教育結構中不合理的壁壘,釋放高校學科全面性、研究基礎性的優勢,推動知識創新,提升我國高校自主創新能力,為複雜問題解決、核心技術突破提供智力支撐。

來源 | 《光明日報》

更多教育信息

相關焦點

  • 鄔大光:把握高等教育發展的新格局|五中全會深解讀
    加快調整高等教育結構,使之與「新發展格局」相適應,是當前和未來高等教育發展中的重大問題。 隨教育小微一起來看蘭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長、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鄔大光的解讀文章《把握高等教育發展的新格局 更加公平 更有效率 更具品質 引領未來》 把握高等教育發展的新格局 更加公平 更有效率 更具品質 引領未來
  • 廈門大學原副校長鄔大光出任蘭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長
    鄔大光在2018年7月卸任廈門大學副校長後,已西進蘭州執掌蘭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5月6日,蘭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發布的《關於調整院領導工作分工的通知》顯示,院長鄔大光主持研究院行政全面工作,分管研究院發展規劃、學科建設、隊伍建設、國際國內交流工作和高等理科教育雜誌編輯部。
  • 把握高等教育發展的新格局 更加公平 更有效率 更具品質 引領未來
    要優化同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教育結構、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結構。  加快調整高等教育結構,使之與「新發展格局」相適應,是當前和未來高等教育發展中的重大問題。  來自歷史的經驗  高等教育結構是高等教育系統內部組成部分之間的配比、聯繫、組織方式與秩序,是認識高等教育系統的重要理論概念。
  • 鍾秉林:建設教育強國 服務發展新格局
    隨小編一起來看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鍾秉林的解讀文章《建設教育強國,服務發展新格局》建設教育強國,服務發展新格局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日前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全面肯定了「十三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成就,明確了我國「十四五」期間和
  • 廈門大學原副校長鄔大光:中國「第一代」本科教育特徵解讀
    論壇現場 中國教育在線 徐明磊/攝  2018年11月3日,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主辦的「2018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在寧波開幕。本次論壇主題是「加快『雙一流』建設,實現內涵式發展」。
  • 準確把握「六個新」——解讀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準確把握「六個新」——解讀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市工商聯副主席 劉永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於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開。這次全會是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上召開的一次具有全局性、歷史性意義的會議。
  • 「高等教育支撐西部地區發展戰略研究」課題開題報告會在蘭州大學舉行
    8月24日上午,「高等教育支撐西部地區發展戰略研究」課題開題報告會在蘭州大學舉行。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張大良、副秘書長郝清傑、學術部主任高曉傑,課題評審專家蘭州財經大學校長蔡文浩、西北師範大學副校長韓高年、甘肅省教育廳高教處處長張發旺,課題負責人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出席會議。
  • 河北民營企業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解讀與對標學習培訓...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講話精神,引導全省民營企業家在「育先機、開新局」中不斷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11月16日至21日,河北省工商聯在上海財經大學成功舉辦河北民營企業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解讀與對標學習培訓班。
  • 重慶市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研討(視頻)會議舉行 聚智聚力推動辦學...
    今日上午,重慶市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研討(視頻)會議在重慶市教育委員會舉行。會議由市教委主辦、市教科院和市高教學會共同承辦,旨在聚智聚力,共同推動重慶市高等教育辦學水平邁上新臺階,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 王祖利副廳長到省調水中心宣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為進一步學深悟透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12月1日,省水利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王祖利到省調水中心黨建基層聯繫點財務審計處黨支部,結合水利工作實際對全會精神深入解讀闡釋,與支部黨員交流互動。廳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柴均章陪同宣講。
  • 加快構建全方位開放發展新格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廣西作為沿海開放和沿邊開放的交匯點,在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中大有可為,也必將大有作為。踏上新的發展徵程,廣西如何乘勢而上,走活開放發展新棋局?擴大開放合作,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賦予廣西「三大定位」新使命的內在要求,也是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的關鍵舉措。
  •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市委宣講團走進德州運河新區
    11月25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市委宣講團走進德州運河新區開展宣講活動,市委宣講團成員、市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辦公室副主任孫愛雲作宣講報告。區領導刁永明、孫立、李代華出席。趙虎鎮、抬頭寺鎮、新區服務管理辦公室班子成員,區直各部門、區屬國有企業負責人參加。
  • 我縣思源學校組織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12月27日,縣實驗學校舉行學習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宣講報告會,深入學習傳達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縣教育局副局長羅志強做主講報告。    宣講會上,羅局長以「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為題,圍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核心要點、「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等多方面內容,結合國內外局勢和發展實際,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的角度,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進行全面宣講和深入解讀
  • 邁向協和新百年|解讀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中國社科院辛向陽教授...
    為使全院幹部職工切實提高政治站位,以實際行動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學深悟透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豐富內涵,11月12日,北京協和醫院召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課程暨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培訓班,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黨委書記辛向陽教授受邀作「中國發展的大邏輯」主題講座。
  • 鄔大光:論我國高等教育學體系的特殊性
    作者簡介  鄔大光,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閩江學者特聘教授,曾任廈門大學教務處長、副校長,現任廈門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廈門大學教師發展中心主任,蘭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長。一是社會對它的要求越來越多,因而高等教育研究的範圍也愈加寬泛,脫離了高等教育學最初的研究「軌道」,使得高等教育研究越來越龐大和複雜;二是社會的變化性和大學的保守性之間總是存在著張力,因而高等教育研究也傾向於或者從「橫斷面」看待高等教育問題,或者從終極目標出發揭示當下的高等教育問題,但卻始終無法窺視一個完整的高等教育發展過程和深刻把握大學轉型的時間節點。這是高等教育學產生和發展的特殊性之七。
  • 「十四五」:高等教育立足當下 更將引領未來
    【「十四五」 開新局】光明日報記者 楊颯 晉浩天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明確了「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政策導向和重點要求,為未來5至15年的高等教育發展擘畫戰略藍圖,《建議》指出,要「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分類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
  • 圍繞重點 學深悟透(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肖亞慶從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領導規劃《建議》起草工作的過程,深刻認識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深刻理解規劃《建議》的核心要義,準確理解把握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和「十四五」時期的指導方針、主要目標,準確理解把握「十四五」時期重點任務,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等6個方面,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進行全面系統闡釋宣講。
  • 南開大學舉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宣講報告會
    報告會上,楊慶山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全會通過的規劃《建議》,簡要回顧了「十三五」時期取得的突出成就及其重要意義,並結合學校實際工作,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創新理論、高等教育改革發展、高素質幹部隊伍建設三個方面,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進行全面宣講和深入解讀。
  • 把握新發展階段 貫徹新發展理念 融入新發展格局
    本報訊(南充日報社全媒體記者張德利) 12月18日,市委書記宋朝華深入蓬安縣農村(社區)、企業車間、重點項目工地,向基層幹部群眾宣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精神,調研督導統籌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
  • 薛成龍 鄔大光: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建設命題的國際視野——基於《高等教育第三方評估報告》的分析
    DOI:10.16298/j.cnki.1004-3667.2016.03.0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歐洲大學聯合會也於2002—2006年實施了題為「質量文化課題」的研究,研究工作涉及歐洲36個國家的134所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