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現場 中國教育在線 徐明磊/攝
2018年11月3日,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主辦的「2018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在寧波開幕。本次論壇主題是「加快『雙一流』建設,實現內涵式發展」。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教育部原黨組副書記、副部長杜玉波等學會領導,教育部高教司、浙江省教育廳、寧波市領導,來自美國、英國、法國、日本、澳大利亞、巴基斯坦等15個國家的近50位外國專家,以及國內百餘所高校及相關機構的專家學者,共1100餘人參會。
廈門大學原副校長鄔大光發言 中國教育在線 徐明磊/攝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廈門大學原副校長鄔大光在發言中提到,中國的本科教育正處於「第一代」辦學階段。
鄔大光提到,在上世紀50年代,前蘇聯教育模式奠定了中國高等教育培養方案的基本框架,包括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學進度表、教材將以、教學工作量制度、教學編制等。他說,儘管後來實施了各種各樣的課程改革,但總體來講,還沒有跳出50年代形成的基本框架。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高等教育開始推行學分制。鄔大光認為,中國的學分制只是發揮了計算學習量的功能,而未能充分發揮其蘊含的內在本質。他說,在當今中國高校的本科培養方案中,還可以看到蘇聯模式的「後遺症」:學分(學時)世界第一、理論學分(學時)世界第一、必修課學分(學時)世界第一、上課教學周數世界第一、課堂教學時數世界第一。通過對高校學分學時的統計分析,他提出,中國高校的學分總量很大,但學生的自主選擇空間很小。
鄔大光認為,在中國本科教育的「第一代」辦學階段,高校的培養方案是基於管理方便的角度來進行設計的,而不是基於服務的角度。他提出,這樣的教學計劃看起來讓學生無所不學、無所不會、無所不能;但從實際上,學生所學到的只是一些碎片化的皮毛知識,或者零敲碎打的技能,無法讓學生受到最有價值知識的整體系統學習與訓練,也無法讓學生真正形成認知世界、改變世界的基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方法論。
在發言中,鄔大光分析了中國「第一代」本科教育在專業設置、課堂教育、教學組織、通識教育、培養方案、學生就業、教學管理、教學技術八個方面的特徵。他認為,當前,中國本科教育走向「第二代」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制度的保障可以使硬體很快走向「第二代」,而更多的問題要靠觀念的更新和具體的做法來解決。(作者:中國教育在線 李馬英夏)
中國教育在線原創稿件,轉載請標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