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賈琦
編輯 成靜衛
從一家不起眼的小公司到本地生活服務的巨頭,美團在戰火中走過了近十年時光,並逐漸成為資本市場明星。
最近一段時間,美團股價連續大漲,6月3日盤中市值一度超過1200億美元,成為騰訊阿里之後排名第三的中國網際網路上市企業。
然而,看起來一切都很好的美團,偏偏難以賺錢,明明已經拿到了壟斷地位,在看似應該收穫的季節裡,卻無法放手收穫。
01
疫情下的「雙降」
5月25日,美團發布2020年一季度財報。
在連續盈利了三個季度後,美團又一次回到了虧損狀態,財報顯示,美團一季度經營虧損 17.16 億元,經調整虧損 2.16 億元。
美團給出的解釋是「受疫情影響巨大」。
上海財經大學電商研究所執行所長崔麗麗教授對市界表示:「美團業務的虧損,主要是疫情影響。一方面業務訂單量有所減少,而另一邊隨著訂單和收入的減少,成本支出的相對增加也進一步導致了虧損結果。」
與輕量級的純線上網際網路企業有所不同,美團業務在很大程度上綁定著線下的實體經濟。
對比之下,主營業務為遊戲的網易、騰訊等企業,在疫情期間其頭部遊戲應用,無論是活躍用戶還是付費情況,都屢創新高。其中騰訊最新一季的財報顯示,其網路遊戲收入同比增長了31%至人民幣372.98億元,相當於日賺4億。
作為一家以「本地服務」為業務核心的網際網路公司,美團屬於典型的雙邊網絡模型。在雙邊網絡效應下,C端的聚集依賴B端的豐富程度,而B端的豐富又依賴C端的數量。
2018年9月20日,美團點評在港交所上市,上圖為美團創始人王興
在理想狀態下,雙邊可以相互促進,使平臺規模螺旋式交替增長。但由於雙邊網絡的強綁定關係,一旦出現意外,整個平臺就會相互掣肘。高耦合的業務模型,導致了抗風險能力的降低。
此次疫情之下,一方面餐飲商家的線下到店業務受到了極大衝擊,在這一背景下有的商家就選擇關閉整個業務,從而使得美團平臺上的餐飲品類下降。而另一方面,消費者由於普遍處於居家隔離時期,更願意選擇自己在家做飯,也在另一端使得美團的活躍用戶大幅減少。
財報情況也印證了這一事實。一季度,美團年度交易用戶數量4.5億,年度活躍商家數量610萬,比上個季度分別減少了190萬和10萬。兩大關鍵指標同時下滑,在美團歷史上還是首次。
在雙邊網絡模型的結構下,美團這一生態體系中所牽扯的人數是巨大的,包括但不限於消費群體、餐飲從業者、外賣小哥、配送代理商等。
一位美團外賣的送餐員在街頭休息
當平臺蒸蒸日上時,整個生態體系中的每一環節都可以收穫相應的利好,生態鏈條中所產生的摩擦,基本上都可以用快速的增長來掩蓋解決。
然而當外部環境發生變化,增長受阻之際,該體系中所潛藏的利益糾紛就會迅速浮出水面,甚至發酵到難以控制。
此次疫情期間就發生了這樣的事。
自2月份起,廣東、四川、河北等多省市的餐飲協會陸續公開發布聲明「逼宮」美團,要求降低佣金、取消獨家合作,該事件隨著4月份美團的「哭窮式」回復發展至高潮,一時間「外賣到底賺不賺錢」引起了人們的廣泛討論,鬧得滿城風雨。
美團外賣服務的是對價格最敏感的餐飲商家和用戶,與普通人爭利,賺錢不易。
02
外賣基石震蕩
在看過美團的一季度財報後,關於「外賣究竟賺不賺錢」,人們依然爭議。但另一個既定事實卻被財報清晰披露了出來,即「外賣確實漲價了」。
財報顯示,美團平臺中每筆餐飲外賣業務訂單的平均價值同比增長14.4%。
美團認為,這一增長的主要原因在於「消費者對高價食品類別的偏好不斷增加」從而導致了客單價的提升,即消費者主動選擇了消費升級。
但事實未必如此。
美團的忠實用戶張寧對市界表示:「確實是漲價了。一直以來我都點那幾個固定的套餐,很好比較。疫情期間,我常吃的店家有的直接關門停止營業,而剩下的基本上都是漲價。當然,漲價也比較隱晦,基本上都是削弱了原有的滿減力度,提高了滿減門檻等。但一模一樣的套餐,算下來基本上都漲了有七八塊錢(18%)。」
換言之,客單價的提升,很有可能是因為一部分消費者流失了(交易用戶數量下降),而剩下的消費者對於外賣更傾向於「剛需」,因此才會在「品類減少」「價格上漲」的背景下,依然堅持下單。
所謂的消費升級,更有可能是在疫情之下,特殊的環境替美團篩選出了自己的「高價值用戶群體」(忠誠性、消費能力)。
從最終結果來看,美團外賣的營收依然低靡。
財報顯示,美團餐飲外賣業務一季度收入同比減少11.4%至95億元,交易金額同比減少5.4%至715億元,該業務的淨營收情況,也從此前的盈利再次轉為了虧損人民幣7090萬元。
崔麗麗教授對市界談道:「虧損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外賣訂單數量的減少,不足以攤銷大批外賣員的人工成本。當總訂單下滑時,美團的固有成本,如自聘外賣員、市場開拓成本等並沒有相應減少,從而造成了短期虧損的現象。」
單從帳目數據來看,佣金收入的減少是造成外賣業務收入下滑的主要原因。從財報中我們可以看到,餐飲外賣業務一季度佣金收入為86億元,同比下降13.7%。
為了回應疫情期間的輿論質疑,美團還在2020年一季報中詳細公布了外賣業務的收入結構,從佣金收入佔比交易金額的比率來看,點一份外賣美團將收取的平均佣金為12.03%,相比於2019年一季度同期13.10%的佣金率,確實是有所下降。
在4月份的外賣佣金風波中,核心矛盾之一便是各地餐飲協會指責美團佣金過高。
據廣東餐飲協會《廣東餐飲行業致美團外賣聯名交涉函》的說法,當地166家餐飲會員中有120家入駐美團外賣,除部分老字號佣金水平為20%,其他均為23%,與美團聲明中透露出的數據(平均佣金12.03%)有著明顯差異。這又是怎麼一回事?
其中的秘密,就隱藏在了「平均」二字上。
一方面,美團外賣中含有超市便利店的業務,這部分商家毛利潤低,平臺扣點也相對更低。另一方面,則是大品牌商家,諸如麥當勞、海底撈等企業,具有較強的議價能力,同樣拉低了抽傭比率。
更重要的是,在美團外賣中還存有一定數量的自配送商家,要知道,2019年外賣佣金收入496.47億,餐飲騎手成本410.42億,換言之美團收取的佣金中,有83%都用來支付騎手成本。因此,倘若商家可以自行配送的話,平臺收取的佣金將低至5%,進而將大幅拉低平均值。
這樣看來,對中小型餐飲店面來說,美團外賣所收取的20%佣金比例,恐怕並不是無稽之談。
從美團的基本盤來看,中小型餐飲企業商家一直都是其最大的護城河。很長時間以來,外賣業務都是美團營收結構中最大的組成部分,2019年全年,餐飲外賣在美團總收入中的佔比是56%,而Q1財報顯示,餐飲外賣的營收為95億元,佔比總收入56.64%。
對於美團來說,地推得到如此數量眾多的餐飲商鋪也實屬不易,倘若大批商鋪在疫情期間關門,那麼疫情之後美團仍需再次投入大量成本去同商家端取得聯繫,無論是此前的沉沒成本還是可能產生的衍生風險,都是美團所無法承受的。
因此美團在其公告中明確寫道:「今年我們的首要任務,是要通過平臺切實幫扶300萬餐飲商戶通過外賣生存下來,並活得更好。」並推出了相對應的春風行動,為商家提供商業貸款和種種優惠政策。
這樣的選擇其實無關道義。在特殊背景之下,美團為了維持其「雙網絡模型」的健康,必須付出相應的努力。
03
美團向何處去?
一直以來,王興的戰略遠見都為業內所稱道。
2016年,王興率先提出了中國網際網路進入「下半場」的概念。在這一認知基礎之上,王興為美團制定了一系列戰略規劃。
在一次長達15000字的內部講話中,王興總結道:「整個移動網際網路的體量,就是幾個數乘起來的,一是手機數,二是手機上的App數,三是每個App的使用時長,就這幾個數乘出來的。」
彼時,人口紅利開始消失,手機數增長停滯。更可怕的是,王興意識到了在那一時間段,用戶已經開始了卸載減少App的趨勢。
經過廣泛調研之後,王興發現只有11個App能穩定地留在消費者手機上,而這一現實讓他大感危機。
如何讓美團成為這11個App之一,是美團的根本訴求,也是其所有行為的底層出發點。想明白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理解美團絕大多數的業務邏輯。
事實上,美團的業務範疇本身,就很難使得其躋身於這11個App之中。相比之下,社交是人們的剛需,因此微信位置穩固。支付同樣是剛需加高頻場景,那麼支付寶也同樣佔據著一席之地。
反觀美團,其業務中的外賣、酒旅、KTV等本地生活服務,很難與上述需求達成對等價值。
關於此,王興給出的解決辦法便是聚集。
KTV、酒店、網咖,都是相對低頻的生活場景,但他們聚集在美團App中均勻分布開,用戶打開美團的頻次就上升為中頻。
而餐飲外賣、生鮮、下午茶等服務,都是相對中頻的生活場景,他們聚集在美團App中均勻分布開,用戶打開美團的頻次就上升為高頻。
這種集低頻為中頻、集中頻為高頻的打法,便是美團的「超級平臺戰略」。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美團一直採取一種看上去似乎沒有任何邊界,且四面樹敵的強勢打法。
其實仔細一看,我們會發現美團的所有業務都緊緊圍繞在以「位置定位」為核心的本地生活服務上,在這一範疇中,美團依託著強勢的線下地推團隊,將無數中小商家納入到自己的商業版圖中,進而無論是外賣還是充電寶甚至是打車業務,都被算在了美團的射程範圍之內。而這一範疇之外,比如更加依靠供應鏈的電商平臺(如淘寶),美團則絲毫不碰。
這樣的激進戰略也為美團的財務成本帶來了極大負擔。
比如共享單車業務。2018年4月,美團點評以總價值155.63億元人民幣收購了摩拜,其中包括94.43億元現金、價值58.88億元的優先股和價值2.32億元的期權。然而,風口過後的共享單車業務並沒有給美團帶來預想中的高增長,更別提成長為媲美外賣的高粘性消費業務。
據美團2018年財報顯示,美團從2018年4月4日收購摩拜起,到2018年12月31日,摩拜給美團貢獻15億收入,整體虧損45.5億,佔到了全年虧損的一半以上。
而為了維持這一業務,王興在近期的電話會議中也再次提到,美團計劃在今年內完成剩餘300萬輛舊自行車的更換,這一動作將帶來多大的財務成本尚未可知。
此外,5月初美團正式宣布進入共享充電寶行業,也在業內引起了一次不大不小的震動。據艾瑞諮詢發布的《2020年共享充電寶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全年,中國共享充電寶租賃業務交易總規模為79.1億元,整個市場加起來,還不及美團單季營收的一半。
美團的入局,將再次點燃共享充電寶行業裡沉寂了一年的戰火。
著名投資人徐新曾經在一次論壇上,揭秘了美團是如何在外賣領域中後來居上的。
在美團有一個專門的監控系統,跟蹤市場上所有的App,美團的策略則是,誰的日單量超過1000,就直接拿過來照抄。
就在這個時候,餓了麼進入了他們的視野。王興很快下達了公司的戰略,三個字:抄抄抄!這樣的戰略持續了半年,不用做任何創新。避開餓了麼的中心城市,美團的外賣業務成功超越餓了麼。
與「先找目標,再瞄準射靶」的傳統打法不同,美團的業務發展布局更像是先畫出一個圈(本地服務),然後在這個圈裡找增長強勁的業務,最後一舉拿下。外賣如此,共享單車如此,共享充電寶亦如此。
街頭的美團共享單車
一直以來,王興曾在多個場合下提到過一本書,名叫《有限與無限的遊戲》。這本書中說道:「世上至少有兩種遊戲。一種可稱為有限遊戲,另一種稱為無限遊戲。有限遊戲以取勝為目的,而無限遊戲以延續遊戲為目的。」
王興喜歡玩無限遊戲。但新業務與美團之間是否契合?新業務的成長是否能達到美團的預期?以及為了推廣新業務究竟會帶來多大的成本壓力?
這些問題,均是無限遊戲下的無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