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組嚴峻的數字:我國肺癌每年新增發病約78.7萬人,死亡約63.1萬人,相當於每一分鐘就有1.5人患上肺癌,約佔所有惡性腫瘤新發病例的五分之一。肺癌連續10年發病人數和死亡人數位居惡性腫瘤之首,肺癌發病率在40歲以上人群中急劇上升,在80至84歲年齡段達到峰值,發病人群呈現中青年和老年人「兩頭翹」趨勢。在日前舉行的中美國際肺癌多學科論壇上,國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院長赫捷院士說,肺癌已成為嚴重危害我國人民健康的「第一殺手」,特別是肺癌已居我國女性惡性腫瘤發病率第二位,僅次於乳腺癌。
以往人們認為,肺癌比較偏愛男性。但事實上,「肺癌男女發病比例從最初的7:3,再到6:4,目前呈現5.5:4.5的狀態。」這是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肺部腫瘤外科主任陳軍教授提供的一組數字變化。國家癌症中心癌症篩查與早診早治辦公室開展的多中心回顧性流行病學調查也表明,據2005到2014年的10年數據分析,我國肺癌防治情況呈現以下趨勢:老年患者、女性患者、晚期疾病患者比例增加;吸菸率在下降,但吸菸暴露持續高水平;腺癌取代鱗癌成為主要病理類型等。
「近年來女性肺癌高發,『室外霧霾』『室內煙霾』『心靈陰霾』這『三霾』脫不了干係,女性對此千萬不可忽視。」陳軍在接受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採訪時指出了目前業界比較認可的女性預防肺癌需防「三霾」的理論。
「室外霧霾」和「室內煙霾」,讓女性肺癌發病率明顯增加
國家癌症中心一組調查顯示, 2005年~2014年,男性肺癌患者比例從76.5%降至68.1%,而女性患者比例則從23.5%增加至31.9%,女性的肺癌發病率顯著增加。赫捷院士領銜的肺癌診療多學科團隊的最新調查顯示,我國城市地區男性肺癌發病率低於農村地區,而女性肺癌發病率則相反。
這組調查同時表明,男性肺癌患者的減少與吸菸率略有下降相關。而女性發病率的上升趨勢與長期暴露於霧霾天氣、二手菸暴露等危險因素相關,這也就是「室外霧霾」和「室內煙霾」。
研究證實,長期暴露於霧霾天氣中,可以影響人體外周血單核細胞內DNA甲基化,而DNA甲基化是人體調控基因表達的重要途徑,可導致有害物質中毒和肺癌高發。因此生活在霧霾高發地區的人們,要看空氣品質來決定是否外出,並做好個人防護。
另有調查顯示,在從不吸菸的中國女性中,二手菸暴露率高達71.6%,約佔肺癌病例的24%;暴露於燃燒生物質燃料造成的室內空氣汙染的女性,佔肺癌病例近20%;其他因素包括結核病等肺部疾病的流行、住宅氡暴露等,也可能導致女性肺癌患者增加。吸菸率低但肺癌發生率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國女性烹飪時由於油煙或燃煤取暖做飯、甚至家務勞動時接觸揮發物質暴露等,都是肺癌發生的誘因。
女性對菸草致癌物更敏感,女性吸菸或吸二手菸危險大於男性
雖然目前肺癌發生已不具有「性別傾向」,但肺癌發生類型卻有明顯的「性別差異」。「男性肺癌以鱗癌為主,而女性肺癌主要病理類型為腺癌。」 陳軍教授分析說,「吸菸患者多數是鱗癌和小細胞肺癌,而不吸菸患者往往表現為非小細胞肺癌。」
更令人擔憂的是,女性吸菸患肺癌的危險性要大於男性。「女性對菸草致癌化合物更加敏感,相同暴露情況下女性比男性更易罹患肺癌。這可能與女性體內雌激素水平較高而有利於促進肺癌進展有關。」陳軍表示,致癌風險因素還可分兩類:內源和外源。「內源主要是遺傳因素和年齡,風險不可控;而外源主要是生活習慣和環境,風險是可控的。
數據顯示,我國超過7億女性和青少年兒童,在家裡和公共場合,都長期受到二手菸侵害。中國疾控中心控煙辦公室的實驗表明,在一個122.5平方米的房間裡,吸一支煙,PM2.5濃度可達到800微克/立方米;吸兩支煙,PM2.5濃度可達到1500微克/立方米(世界衛生組織PM2.5標準是:24小時平均濃度值小於25微克/立方米,我國PM2.5標準是:24小時平均濃度值小於75微克/立方米),室內PM2.5的值嚴重超標。
研究還表明,如果丈夫吸菸,妻子得肺癌概率是普通人群的200%以上。「被動吸菸吸進的有害物質比主動吸菸更多。」陳軍教授表示,這是因為香菸點燃後外冒的煙與吸入的煙相比,一些致癌物質含量更高,這些物質被不吸菸者經鼻吸入呼吸道後,一樣可損害氣管上皮細胞,誘發癌變。
另外,吸菸者吸菸一般有自己固定的時間段,而被動者吸菸卻多次、持續、反覆吸多個吸菸者吐出的煙霧。在通風不好的室內有人吸菸,不吸菸者最常見症狀是眼部受刺激、頭痛、咳嗽,它也會明顯增加非吸菸者患上肺癌和心臟疾病的機會。因此二手菸危害更大。
其實,除一手煙外,二手菸煙霧遺留在空氣、皮膚、毛髮、衣服、沙發、地毯和床具窗簾上,成為久久難以散去的三手煙,同樣也會成為傷肺的元兇。
及時排解「心靈霧霾」,女性需警惕「癌症性格」
「如果一個人心情陰鬱,愛生悶氣,性格孤僻內向,不願意和親友溝通交流,長期處於這種狀態,就會導致機體免疫功下降,容易造成癌症的發生。」陳軍教授說,現代醫學發現,癌症好發於一些受到挫折後,長期處於精神壓抑、焦慮、沮喪、苦悶、恐懼、悲哀等情緒緊張的人,醫學界稱之為「心理汙染」或「癌症性格」,也就是「心靈陰霾」。
醫學研究表明,精神因素雖不能直接致癌,但它卻往往以一種慢性持續性刺激來影響和降低機體免疫力,造成自主神經功能和內分泌功能失調,使癌細胞突破機體免疫系統的防禦,進而形成癌症。
「想預防癌症也很簡單,保持愉快心情,遇到煩心事多找人溝通,不要總憋在心裡。」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肺部腫瘤外科護士長紀慧慧對記者講述一個病例:王女士在體檢時發現肺部有小結節,醫生建議其先回家觀察,但王女士卻執意選擇住院治療。原來,王女士的丈夫常年在外經商,目前孩子已在外地就業,家中只留下她一人。「因長久被忽視,她想得到家人的關心和照顧,所以選擇了『過度治療』。」紀慧慧說,通過後期跟蹤尋訪,王女士病情並沒惡化,已排除惡性腫瘤的可能。經過一段時間「心理護理」,王女士最終選擇出院觀察,並表示出院後要「弄一個新髮型,活出新自我。」
肺部結節不代表就是肺癌,早期磨玻璃結節大多可完全治癒
紀慧慧表示,王女士的案例提醒廣大女性,當體檢發現肺部結節時,不要驚慌,肺部結節可能為炎症或良性腫瘤,只有10%到20%的肺結節是早期肺癌。即便是肺癌,有一些也可以隨診觀察,不一定都需要立刻手術治療,具體診療方案要由醫生檢查後再確定。
在肺結節中,大家最擔心的是磨玻璃樣結節。陳軍建議,一是不要恐慌,雖然磨玻璃樣結節多是腺癌,但往往惡性程度不大;二是看結節大小,8mm是早期肺癌是否需要手術的分水嶺,如果超過8mm,一般建議手術切除。
「早期肺癌在磨玻璃結節階段多是無症狀的,大部分可完全治癒。」陳軍提示,如果磨玻璃樣結節在5mm以下,一年隨訪一次即可;大小在5mm~8mm,則3~6個月複查一次;超過8mm,建議找專業胸外科醫生評估是否需要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