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找尋別人對自己的表揚和認可,如果得不到外在的表揚,就缺乏熱情和幹事的動力,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從小父母給予的表揚太多了,無論大事小事,哪怕是孩子只是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父母也誇個不停。
這樣做的結果是孩子長大後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求別人肯定自己。比如,很多人隨時隨地把自己的自拍照發在朋友圈,如果有眾多人點讚和評論,就覺得無論是拍照技術還是自己的長相都無與倫比,倘若沒有人理會,就悵然若失,心情低落到不可自拔。
二是從小父母很少表揚孩子,家庭環境以責備的氛圍居多。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翻了垃圾桶,父母就會大聲批評孩子:你到底長沒長眼睛?走路時不會仔細看路嗎?整天不知道在想些什麼?就這樣沒心沒肺的以後長大了你能幹好啥?嚴重的時候父母甚至要打孩子以示懲戒。
孩子每天生活在如履薄冰的環境中,甚至有的父母還為自己找藉口聲稱:從小對孩子嚴格點是為了孩子成長得更好。但是什麼事都有個限度,父母對孩子批評或責備太頻繁了,孩子長大後做什麼事都會缺少自信,甚至戰戰兢兢,生怕周圍的人不滿意,不停尋找周圍人的表揚,導致很難活出真實的自己。
那麼教育孩子究竟是表揚多好還是批評多好?英國著名心理學家特麗·阿普特將自己30年關於表揚和批評機制的研究成果都集中編著在《讚揚和責備》這本書中。
書中結合作者多年來的心理學研究成果,並運用了大量貼合實際生活的案例向我們揭示了表揚和批評的運行方式,讓我們明白身為父母如何更好地運用它們評判自己的孩子,從而讓孩子得到健康成長。
01 關於表揚的認識誤區
有的父母認為表揚應該追求數量而不是質量,認為表揚越多越好。有這種想法的父母更傾向於贊同「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價值判斷。認為孩子的天性是好的,應該通過頻繁的表揚來內化孩子的優秀標籤,從而讓孩子成為父母期待的樣子。
果真如此嗎?社會心理學家羅伊·鮑麥斯特通過研究發現:在學齡兒童身上,表揚製造的焦慮要多於快樂。一個習慣了在課堂上得到表揚的孩子,不會把精力用在做功課上,而是會不斷停下來,等待老師的評語。
記得前幾天朋友跟我說起她家孩子,她說她每次開家長會老師都說她家上二年級的孩子課堂表現不錯,聽得很認真,但是每次回家她問孩子老師上課都講了哪些內容孩子都說不出,成績也不理想。
甚至孩子很多次回到家會問她:媽媽,為什麼我表現那麼好老師卻不誇我?就誇同學。當她問起孩子為什麼那麼認真聽講卻沒聽明白時,孩子回答她說:老師都不誇我,我之所以認真看著老師只不過怕她懲罰我而已,但是她說了什麼我根本沒聽進去。
聽了我提起書中說的表揚理論,朋友才恍然大悟,原來她就是從小天天無論大小事都表揚孩子的父母,才導致孩子聽不到老師的表揚反而不習慣,變得不專心聽講。
可見,表揚並不是越多越好。研究發現,當孩子尚處在嬰兒期,當父母臉上對孩子流露出表揚,嬰兒的大腦中會湧入大量的催產素和內啡肽,這些令人愉快的激素能促進父母和子女間的親密感和理解。
如果孩子已經到了學齡期,雖然父母依然需要表揚孩子,但是卻不能把表揚泛化,凡事都表揚反而會使表揚失去應有的意義,因此父母表揚孩子要遵循適度原則。
02 關於批評的認識誤區
民間流傳一句俗語:棍棒底下出孝子。許多父母從小對孩子嚴加管理,只要孩子的行為沒有達到自己的標準就厲聲批評,然而,批評得越多,父母慢慢會發現孩子根本就沒聽進去,下次類似的錯誤依舊還犯。
書中指出:當孩子經常受到父母批評,就會出現一種抵抗情緒,這時孩子的大腦就會拒絕接受父母的觀點,孩子將不再聽父母說話,而是忙於編造能證明自己無辜的理由,也就是所謂的「威脅僵化。」
處於「威脅僵化」狀態下的孩子,很難從自己所犯的錯誤中吸取教訓,因為孩子根本就沒聽明白父母到底在說什麼,更無暇想清楚自己今後究竟要怎麼做才能不犯類似的錯誤。
通常情況下,當面對批評和責備時,大腦中負責反思的前額葉皮質知道孩子應該得到尊重,就會發出安撫孩子的信號,但當孩子持續不斷地遭受批評或責備時,大腦中的應激激素皮質醇就會大量增加,妨礙安撫信息的傳遞,從而讓前額葉皮質覺得批評或責備理所應當。長此以往,孩子很可能一生都無法擺脫批評或責備帶來的陰影。
另外,父母如果從小經常在言語上批評和責備孩子,孩子就會持續地生活在一種羞恥的狀態中,會感到自己一無是處,孩子還會因為沒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和愛護而感到無地自容,他們很可能通過暴力形式要求別人尊重自己,嚴重的羞恥感還會讓他們變得冷漠、自私、精神變態。
03 父母如何正確表揚和批評孩子?
了解了關於表揚和批評的認識誤區後,我們明白了表揚和批評都不是越多越好,父母要結合孩子的成長階段和實際需求做出科學的評判。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成功、願意接納挑戰,就要多表揚孩子的努力、刻苦和堅持不懈,而不是他們的智商、天賦和能力。要讓孩子明白,想獲得人生的成功,需要自己持續地辛勤付出和努力,天上本不能掉餡餅,即使掉下來也只能被那些一直努力準備好的人接住。
同時,父母在表揚孩子時要做到熱情和真誠,否則會讓孩子感到父母不了解自己或者受到了父母的控制。比如:如果家裡有兩個孩子,父母可能為了減輕自己的負擔或者培養老大的家庭責任感而讓老大學會照顧老二,並經常誇獎老大說他會照顧人。
表面上看無可厚非,其實父母這樣的表揚對老大的成長未必是好事。因為老大可能心裡很糾結,當老二侵犯他時他本想對老二動手,卻因為要得到父母的持續表揚而忍住了,父母的表揚反而會讓老大感覺不舒服,讓老大理解為父母控制自己的一種方式。
作為父母,當孩子表現好時我們要及時並真誠表揚孩子的行為,相反,如果孩子犯了錯,我們不可避免要批評孩子,那父母在批評孩子時要注意什麼呢?
首先,父母的批評忌過於籠統,父母應該具體指出孩子的錯誤行為,而不應該對孩子的品質做出指責。比如,孩子沒按照計劃清理地板,你應該說:孩子你沒按計劃清理地板,而不是:你總是不懂得體諒父母,自私又懶惰。
其次,父母批評孩子時要允許孩子表達憤怒或不滿。很多父母在批評孩子時都要求孩子做到打不還手、罵不還口,認為孩子不這麼做就是對自己的不尊敬,其實,這樣做對孩子的心理傷害很大。
因為在父母的這種不合理要求下,孩子只能有兩種選擇,要麼閉嘴,要麼遭受批評。這樣做很容易讓孩子生活在父母或他人的期望之中,無法形成獨立的自己和真正的自我。
作為父母,正確的做法是要允許孩子表達憤怒和不滿,提醒孩子耐心、公平、和氣和自制力的重要性,引導孩子通過深呼吸調整一下心態,學會接納和解放自己的感受,然後再心平氣和地和孩子一起分析錯誤產生的原因和改進措施。
《讚揚與責備》這本書告訴我們:只有父母學會科學、適度地表揚和批評孩子,才能真正做到與孩子正確而融洽地溝通,從而營造有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良好家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