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語言,從來都是有力量的。通過語言,可以向他人表達我們的喜愛、歡樂、悲傷、痛苦、憎恨、幸福等。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父母意識到,表揚對孩子的重要性,他們不再像過往一般,吝嗇自己對孩子的欣賞,而是儘可能花式地向自己的孩子表達。其中,「你真棒,你真聰明。」是很多父母口中出現頻率較高的誇獎詞,今天我們來談談這樣的誇獎對孩子來說到底好還是不好?
「你真棒,你真聰明」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在小區遛娃的時候,旁邊一個1歲多的小孩不小心走路摔了一跤,接著自己又爬起來了,媽媽趕緊走過去,對著小孩豎起大拇指說:「哇,寶貝真棒。」孩子開心得手舞足蹈,跑到一邊玩去了,過了一會,孩子大概玩累,自己跑過來找水壺喝水,媽媽又說:「寶貝真棒,自己拿水壺喝水。」接下來,只要孩子做了什麼事,媽媽都是誇「我寶寶真棒,真聰明。」一邊表揚,一邊露出滿意的笑容。
細心發現,身邊不少父母熱衷用「你真棒,你真聰明」來稱讚孩子,他們認為這樣的表達方式會讓孩子越來越自信,更有安全感。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海姆.G.吉諾特說:在心理療法中,從不會對孩子說:「你是個好孩子。」或者「你很棒。」判斷和評價性的讚揚都是要避免的。他甚至還指出,我們要避免給孩子做出這樣的評價,這些話不僅對孩子來說無用,還會帶來一些列不好的影響。
孩子由於經常受到家人「你很棒,你很聰明」這類表揚,慢慢會形成一種習慣,一種依賴得到別人認可和評價的習慣,一旦孩子脫離了可以給予自己表揚的人,不能得到表揚時,就很容易對所做的事情失去興趣,從而很難在所做事情上做到有始有終。
孩子常被稱讚「聰明」或「你很棒」,也會越來越在意自己的表現,如果遇上稍微有挑戰性的學習或者任務,他們就會害怕去嘗試,害怕冒險,害怕失敗,一旦嘗試不成功,有可能就會否定自己、洩氣,從而氣餒。
心理學家海姆.G.吉諾特說:許多孩子經常會有針對家庭成員的破壞性願望。比如,當媽媽因哥哥給弟弟分享了一顆糖果時,誇獎哥哥「你真棒」,哥哥內心真實的想法可能是:以後什麼東西只給我,不給弟弟就好了;也有可能是要是弟弟沒有弟弟就好了。而孩子的真我又無法明顯地顯示出來,因為不會被接受,可能接下來,哥哥就會故意藏一下弟弟的東西或者做出一些傷害弟弟的行為。
可見,表揚孩子並不是一昧地對孩子說「你真棒,你真聰明」就好。那麼,什麼樣的表揚才是真正對孩子有益的呢?
誇獎孩子的努力和成就
對待誇獎孩子,我們用詞需謹慎,應該從誇獎孩子的努力和成就出發。比如,早上小寶幫媽媽把茶几上的書本和零食收拾乾淨了,媽媽可以說:「寶貝,你把茶几收拾得真乾淨,書本都是按大小整整齊齊擺放好的,垃圾也被清理到垃圾桶去了,太感謝你了。」這樣孩子就會對自己所做的成績感到非常有價值。
誇獎孩子的步驟
誇獎孩子看似一個簡單的動作,要想達到更好的效果,分為兩個步驟:我們對孩子說的話,以及孩子聽了我們的話後,內心會有的想法。
比如,兒子在媽媽生日之際畫了一幅畫,讓我們來看看有益和無益的稱讚的區別:
媽媽對兒子說:謝謝你給我畫得的畫,我很開心。
孩子聽了可能會想:媽媽喜歡我的畫,我的畫給媽媽帶來了快樂。
媽媽對兒子說:你太棒了,你畫得真好。
父母在誇獎孩子時,描述得越明確、具體就越好,心理學家海姆.G.吉諾特說:孩子從我們的話中對自己做出結論,事後還會默默地對自己重申。孩子在內心重複現實的、積極的陳述,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他們對自己及周圍的世界抱有積極的看法。
誇獎孩子,看似一件簡單的事情,其實也蘊藏著養育孩子的大學問,方式對了,話語對了,於孩子而言,就是把他們引領著朝積極的方向去思考和認識自己,話語表達錯了,不僅會讓孩子習慣這種大人營造的「溫室」,害怕挑戰,對孩子的自我指導能力發展是沒有任何幫助。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