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歸屬感和被重視的精神寄託,家長們不要總是喋喋不休

2020-08-27 親子書堂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家長會對孩子動怒,發脾氣並不稀奇,脾氣再好的家長面對孩子無理取鬧的時候也會動怒,很多溫文爾雅的女士就是從做媽媽開始變成「女漢子」的。

教育說起來簡單,但真的踐行了才知道,這是一項勞心費神,需要付出大量精力的人生事業,對於母親來說更是如此。

但可能存在的潛移默化在於,當暴躁成了習慣,就會發現過去自己的好脾氣離自己越來越遠了,不管是對孩子。

對身邊人和朋友的態度也可能變化,把對孩子的易怒和不耐帶到更廣泛的生活中是一件需要儘早發現儘早改善的事,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管住自己的嘴。

日本育兒作家在《不急不吼做媽媽》書中這樣說:教育就是幫助孩子獲得成長的動力,滿足孩子的重要感和歸屬感,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停止喋喋不休。

這句話中的重點有二,對孩子來說,感受重要感和歸屬感很重要,而對於家長來說,停止喋喋不休能滿足孩子的這些需求。

家長們為什麼會喋喋不休

1. 孩子慢慢長大,媽媽卻沒學會放手

不同階段對的孩子需要不同程度的照料,對於抱在懷中的嬰兒來說,這時候母性釋放嬰兒會全盤接受,對媽媽有十足的依戀。

但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開始有自我意識和想法後,母性對孩子的影響開始不足以覆蓋孩子的全部意志,不趨同意味著有衝突,作為獨立個體的孩子勢必會在生活中和家長產生矛盾。

實際上矛盾普遍存在,只不過孩子和家人相處的時間最長,作為媽媽無疑是直面親子矛盾的主要一方,那麼媽媽們該如何面對這份矛盾呢?

一些家長沒有意識到自己該適當的放手,繼續以習慣性的全局掌控來要求孩子,看不順眼的情況越多,嘮叨也就越多,喋喋不休的衝突下。

一個成熟的個體意志和趨於成熟的個體意志之間的矛盾只會越來越多,不求改變的話,最終的結局可能是矛盾升級,也可能是一方向另一方妥協,但這都不是樂觀的結果。

2. 家長以成人的邏輯向還是強力施壓

很多家長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習慣於「以理服人」,不能說這樣做就不對,但應該是不全對的。孩子的思維不如成年人,因此在邏輯性、因果關係上會存在很多不合乎成人視角的紕漏,做出一些看起來很「傻」的事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一些家長為了踐行自己的「嚴肅教育」就會拿這些事揪著不放,你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的問題都搞不懂?以成年人的思維來批評孩子本是不公平的事,但很多家長不自知,還認為這是正確的教育。

以換位思考來解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不變的良方,在親子交流中同樣如此。如果發現孩子做了哪些幼稚、難以理解或犯下了低級的失誤的時候,家長不要急於說教,暫且先把自己的「理智說教」放一放,先用心思考孩子視角下的這一問題,出錯的原因在哪?自己一味地說教是否有助於解決問題。

用心靈洞察是情感交流的方式,而「以理服人」是教育具體實施中的後面步驟,在此之前,家長多保留一絲耐心,去真正了解孩子的內心,以及關於孩子的每一件事,這樣家長可以更了解孩子,孩子也能更多地感受到來自情緒的力量,相比喋喋不休,這樣的交流方式更和諧,也更讓人易於接受。

3. 情緒化表達

情緒化表達是另一種極端,對孩子的一些行為失去了耐心,如果以粗暴的方式達成立竿見影的效果後,家長們可能會傾向於這種簡單粗暴的交流方式。

孩子不聽話鬧騰了對著孩子大吼,表情嚴肅帶著一絲「家長的威嚴」,很難說這樣的即時效果不好,但長久以往,孩子對家長的大吼教育、喋喋不休會產生免疫力,或者是厭煩心理。

情緒化表達往往會將問題本質的問題牽引到情緒本身,家長最初對孩子生氣,衝孩子發火可能只是對事不對人,但時間長了,家長對孩子發火可能會變成對人不對事。

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呢?能不能老實一點,潛移默化地將矛盾集中到孩子本身,這無疑就給「翻舊帳」找到了理由,但還是同樣的問題,這樣的情緒化的激烈溝通方式效率低下,無異於解決問題,只會讓矛盾層層疊加,再加上可以翻出來的舊帳,好好的親子關係也變得苦大仇深了。

孩子需要歸屬感和被重視的精神寄託

孩子渴望得到家長的重視,這個並不難理解,特別是有二胎的家庭,當第二個寶寶降生,註定了家人們會把對家中老大的愛或多或少地分給小寶寶。

尤其是在媽媽脫不開手的幾個月,看著大家都圍著小寶寶轉,這時候看大娃缺愛的眼神都會莫名的心疼。

孩子需要在愛的環境裡長大,當看到大家都不「愛」自己了,內心渴望的被重視感無法被滿足,這時候孩子會尋求家長的目光,做一些大人看起來奇奇怪怪的舉動。

而更為廣泛的孩子心理,因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感到受傷,變的沮喪,進一步的想要獲得注意力、權利鬥爭、報復、放棄......家長在教育中不要以習慣性的喋喋不休打壓孩子的自信心,看似日常的嘮叨也可能對孩子的內心造成傷害。

在衝突中建立聯繫

龍應臺說:「所謂了解,就是知道對方心靈最深處的地方的痛處,痛在哪裡。」


生活中即便是親子間也會有發生爭執的時候,比如孩子心愛的玩具摔壞了,感到不耐的父母大概會這樣說:有什麼好哭的,爸爸/媽媽再給你買一個。一些孩子聽了可能會哭聲間歇,但有的依舊沉浸在自己悲傷的小世界中,這樣的溝通其實就是缺少感同身受的表現。

在判斷孩子情緒的時候,首先了解事情經過、進一步地去思考,孩子的情緒是什麼,比如以上的情況,家長承諾再買一個,但孩子還是哭,說明能滿足孩子的一定不是「新的玩具」而是其他的東西。

這樣的情緒其實也很好理解,比如陪伴孩子長大的寵物去世了,這時候家長說再買一個,頂事嗎?孩子可能哭的更慘,道理是一樣的,要理解孩子的真實情緒。

通過言語安慰,肢體上的接觸,或拉拉小手或給予擁抱,這樣情緒的力量能更好地傳達給孩子,其實親子間的溝通並沒有想像中的難。而顯而易見的,喋喋不休一定不是最佳選項。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停止喋喋不休」,如何成為「智慧父母」?
    這雖然也是教育的最終目標,但是,家長也因此而只看得到結果,而忽略了給孩子成長動力、滿足孩子的重要感和歸屬感的過程。2.能力的否定——缺少歸屬感家長的喋喋不休或許只是希望能夠給孩子一個小小的提示,引起孩子的重視程度,但是在孩子的眼中,家長不誇讚就是對自己的否定,就是覺得自己能力不足。
  • 缺失歸屬感易走向迷途,培養孩子的歸屬感,助孩子一生的幸福
    兒童對歸屬感的需求在19-24個月便開始萌芽,兒童的歸屬感是指:兒童對其所在的環境、集體,希望能被接納、認同和需要,並且成為固定群體中一員的心理。有研究表明,歸屬感較強的兒童在其成長中更容易融入社會群體,並能與他人進行友好和諧的相處,對生活持有積極樂觀的態度。因此,家長一定要重視對孩子歸屬感的培養!
  • 歸屬感和價值感讓孩子自願變得更好,朝著更積極的方向努力
    每個家長都愛自己的孩子,但由於愛的方式不同,對孩子成長的影響也會截然不同,有的時候家長會發現孩子沒有前進的動力,總是說教了才行動,不說就不動。這就與孩子自我價值感有很大的關係,正是因為沒有點燃自我價值之火,才會讓孩子感覺迷茫,感覺疲憊和乏力,不思進取不求上進。
  • 孩子調皮搗蛋、愛折騰,可能是缺乏歸屬感,父母別再忽視孩子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經常調皮搗蛋呢?這和他們是否有歸屬感有密切關係。歸屬感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需要的,簡單來說這就是指一個人希望能夠融入到集體中,並且從集體中獲得溫暖和幫助,或者通過集體來消除自己的孤獨。
  • 從狂躁「吼媽」到智慧辣媽的距離,就是請停止你的喋喋不休
    男孩耷拉著臉回到了房間,下了一個決心:「我永遠不要再感受到脆弱,我再也不要流淚!」 受冷落的妹妹和受傷的小男孩,他們內心都有最渴望的需求,那就是重要感和歸屬感,他們需要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並且歸屬到自己的家庭中。但媽媽的言語在無形中充滿了挖苦和貶抑,讓孩子產生了一些不正確的價值判斷和決定性信念,這是做媽媽最不想看到的。
  • 患上「抑鬱症」的孩子,常說這3句「口頭禪」,家長們需要重視
    但是如果家長們對此不理不睬,那麼孩子的精神疾病就會越陷越深,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小文已經在讀高中了,因為自幼就受到了父母的關心與疼愛,加上家庭的氛圍也非常和諧,所以他的性格也非常溫柔,而且心地善良。小文在學校有一個非常要好的朋友叫小麗,不過這幾天的小麗卻不太對勁,情緒非常反常。
  • 是人都會犯錯,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的喋喋不休於事無補
    每當談論起當孩子犯錯,家長該如何是好的時候,我們很難有一個具體的答案或合適的應對策略。但我們不妨換位思考,當大人還是孩子的時候,難道就沒有犯過錯嗎?家長在成長的過程中難道也犯過錯嗎?家長是成人的時候,犯過錯嗎?當年輕的夫妻華麗轉身,為人父、為人母的時候,就沒有犯過錯嗎?當家長的在工作中犯錯的時候,你的上司對你喋喋不休,你心裡是怎麼想的?
  • 孩子總是注意力不集中,家長們別苦惱,看看這裡就知道了
    最近有收到家長的問題孩子老是注意力不集中怎麼辦。很多家長都有遇到過,就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上課走神,作業拖拉等問題。許多家長總認為孩子還小,長大了就不會注意力不集中了,其實不是這樣的,家長們對待孩子的問題一定要重視。那麼,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 安全感是孩子信任世界的基礎,歸屬感是孩子最早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生命的地基,即心理健康的基礎,孩子在滿足了安全感的基礎上才能帶著穩定的心理去探索未知的廣闊世界,追求更高一層的需要,帶著自信心去和小夥伴打交道,融入學校生活裡,在小夥伴和學校裡體會到自己的價值。相反,如果孩子有過度的不安全感,將會引發孩子的心理問題和疾病,導致精神障礙,甚至神經症。
  • 《包寶寶》:孩子是媽媽的精神寄託和幻想,卻總有一天要長大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媽媽和孩子之間的關係總是親密又矛盾,尤其對中國家庭來說,媽媽們關心則亂,會把孩子照看得很緊。這種行為實屬偏激,她不僅要掌控孩子,還想讓它按自己的想像生活。在包寶寶出現之前,她一直在廚房忙碌,包寶寶給她的生活帶來了溫暖和希望,也讓她產生了強烈的精神寄託。
  • 《包寶寶》:孩子是媽媽的精神寄託和幻想,卻總有一天要長大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媽媽和孩子之間的關係總是親密又矛盾,尤其對中國家庭來說,媽媽們關心則亂,會把孩子照看得很緊。父母的初衷是「為了孩子好」,可孩子畢竟是獨立個體,會下意識想逃離。這種行為實屬偏激,她不僅要掌控孩子,還想讓它按自己的想像生活。在包寶寶出現之前,她一直在廚房忙碌,包寶寶給她的生活帶來了溫暖和希望,也讓她產生了強烈的精神寄託。因此,當包寶寶想出去尋求自由,擺脫和媽媽相依為命的生活時,媽媽覺得遭受了背叛,才會做出瘋狂的行為。失控的不只是孩子,還有她的生活。
  • 孩子沉迷於電子遊戲?罪魁禍首竟是家長的錯!這樣做給孩子歸屬感
    ……其實這些情況都是沉迷於電子遊戲的後果,追其原因一方面是自己的自制力和自控力不足,另一方面是父母的管控和教育方式的問題。一、為什麼說孩子沉迷於電子遊戲罪魁禍首是父母?01.沒能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父母的角色起到榜樣,研究表明,父母的教養方式對於孩子的社會化以及精神健康方面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 巧用鼓勵,讓孩子找到歸屬感
    然而父母們的這種做法,不但沒有幫助孩子消除掉不良行為,反而很可能會激化孩子的不良行為。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在潛意識中是在說:「我只是想有所歸屬,而我對如何獲得歸屬感有一些錯誤的想法。」如果我們能透過孩子的不良行為,破解出孩子行為背後的密碼,我們就知道行為不當的孩子是喪失了信心的孩子。他們的這些種種讓你著急上火的行為是在讓你知道他們沒有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在孩子不良行為的背後,隱藏著一個失望的信念,你在把孩子的不良行為轉變為積極行為時就會更有效。
  • 請停止你的喋喋不休,從狂躁"吼媽"變為智慧辣媽的距離並不遙遠
    有很多朋友會經常給我抱怨帶孩子的時候總是會上火,總是會喋喋不休,已經完全變得不認識當初那個自己了。我耐心的給他們講了很多之後有的人沉默了,當然有的人也會說,這些理論我都懂,但是你說當你又要工作又要回家照顧孩子,他還那麼不省心,誰能不上火呢?喋喋不休,不揍人就是不錯的了。其實,做媽媽就是女人的一場修行。做母親不容易,但是我們千萬不要失去了自我。
  • 父母多和孩子說10句話,勝過喋喋不休的教導,比留房產更加管用
    所以,若是想讓孩子成長更好,家長首先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確,要從做好自己出發,才能引導孩子向好的方向發展。對於孩子來說,喋喋不休的教導只會引發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長用對的語言,孩子才會更加願意聽從家長的教導。
  • 孩子童年時期重要的兩大需求是:歸屬感和價值感,很多父母忽略了
    導讀:孩子童年時期重要的兩大需求是:歸屬感和價值感,很多父母忽略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童年時期重要的兩大需求是:歸屬感和價值感,很多父母忽略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幫助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
    識別孩子行為的密碼信息連結導正面管教所有人的首要願望都是感覺到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每個人都在尋求得到歸屬感和自我價值的方式。01孩子尋求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的錯誤行為當孩子感覺自己沒有人愛或者不重要的時候,他們往往有以下「四個錯誤行為目的」。
  • 孩子不愛收納整理怎麼辦?家長一定要重視,有些習慣影響一生
    家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意味著歸屬感。如何把家裡布置的溫馨舒適,一直就是媽媽們的追求。但是這個追求往往很難去達成,因為孩子總是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拆家」這項偉大的事業。媽媽們總是無奈的發現前一秒鐘剛剛收拾好的玩具,一轉眼的功夫,又可以散落在家裡的各個角落。
  • 李玫瑾:幼年孩子需要重視心理,家長正確的"心理培養"很重要
    李玫瑾:幼年孩子需要重視心理,家長正確的&34;很重要孩子心理健康比孩子的身體健康更重要,孩子有良好的心理狀態,長大後才能適應這個社會,才能很好地生活下去父母們可以試試以下辦法,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 有多少中國父母將人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變成畸形的教育
    這也是很多中國父母經常會說出的話,同時也讓很多孩子因此不快樂。 將人生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以此來作為支配孩子行動的精神枷鎖,卻不曾想過這會變成一種畸形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