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家長會對孩子動怒,發脾氣並不稀奇,脾氣再好的家長面對孩子無理取鬧的時候也會動怒,很多溫文爾雅的女士就是從做媽媽開始變成「女漢子」的。
教育說起來簡單,但真的踐行了才知道,這是一項勞心費神,需要付出大量精力的人生事業,對於母親來說更是如此。
但可能存在的潛移默化在於,當暴躁成了習慣,就會發現過去自己的好脾氣離自己越來越遠了,不管是對孩子。
對身邊人和朋友的態度也可能變化,把對孩子的易怒和不耐帶到更廣泛的生活中是一件需要儘早發現儘早改善的事,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管住自己的嘴。
日本育兒作家在《不急不吼做媽媽》書中這樣說:教育就是幫助孩子獲得成長的動力,滿足孩子的重要感和歸屬感,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停止喋喋不休。
這句話中的重點有二,對孩子來說,感受重要感和歸屬感很重要,而對於家長來說,停止喋喋不休能滿足孩子的這些需求。
1. 孩子慢慢長大,媽媽卻沒學會放手
不同階段對的孩子需要不同程度的照料,對於抱在懷中的嬰兒來說,這時候母性釋放嬰兒會全盤接受,對媽媽有十足的依戀。
但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開始有自我意識和想法後,母性對孩子的影響開始不足以覆蓋孩子的全部意志,不趨同意味著有衝突,作為獨立個體的孩子勢必會在生活中和家長產生矛盾。
實際上矛盾普遍存在,只不過孩子和家人相處的時間最長,作為媽媽無疑是直面親子矛盾的主要一方,那麼媽媽們該如何面對這份矛盾呢?
一些家長沒有意識到自己該適當的放手,繼續以習慣性的全局掌控來要求孩子,看不順眼的情況越多,嘮叨也就越多,喋喋不休的衝突下。
一個成熟的個體意志和趨於成熟的個體意志之間的矛盾只會越來越多,不求改變的話,最終的結局可能是矛盾升級,也可能是一方向另一方妥協,但這都不是樂觀的結果。
2. 家長以成人的邏輯向還是強力施壓
很多家長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習慣於「以理服人」,不能說這樣做就不對,但應該是不全對的。孩子的思維不如成年人,因此在邏輯性、因果關係上會存在很多不合乎成人視角的紕漏,做出一些看起來很「傻」的事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一些家長為了踐行自己的「嚴肅教育」就會拿這些事揪著不放,你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的問題都搞不懂?以成年人的思維來批評孩子本是不公平的事,但很多家長不自知,還認為這是正確的教育。
以換位思考來解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不變的良方,在親子交流中同樣如此。如果發現孩子做了哪些幼稚、難以理解或犯下了低級的失誤的時候,家長不要急於說教,暫且先把自己的「理智說教」放一放,先用心思考孩子視角下的這一問題,出錯的原因在哪?自己一味地說教是否有助於解決問題。
用心靈洞察是情感交流的方式,而「以理服人」是教育具體實施中的後面步驟,在此之前,家長多保留一絲耐心,去真正了解孩子的內心,以及關於孩子的每一件事,這樣家長可以更了解孩子,孩子也能更多地感受到來自情緒的力量,相比喋喋不休,這樣的交流方式更和諧,也更讓人易於接受。
3. 情緒化表達
情緒化表達是另一種極端,對孩子的一些行為失去了耐心,如果以粗暴的方式達成立竿見影的效果後,家長們可能會傾向於這種簡單粗暴的交流方式。
孩子不聽話鬧騰了對著孩子大吼,表情嚴肅帶著一絲「家長的威嚴」,很難說這樣的即時效果不好,但長久以往,孩子對家長的大吼教育、喋喋不休會產生免疫力,或者是厭煩心理。
情緒化表達往往會將問題本質的問題牽引到情緒本身,家長最初對孩子生氣,衝孩子發火可能只是對事不對人,但時間長了,家長對孩子發火可能會變成對人不對事。
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呢?能不能老實一點,潛移默化地將矛盾集中到孩子本身,這無疑就給「翻舊帳」找到了理由,但還是同樣的問題,這樣的情緒化的激烈溝通方式效率低下,無異於解決問題,只會讓矛盾層層疊加,再加上可以翻出來的舊帳,好好的親子關係也變得苦大仇深了。
孩子渴望得到家長的重視,這個並不難理解,特別是有二胎的家庭,當第二個寶寶降生,註定了家人們會把對家中老大的愛或多或少地分給小寶寶。
尤其是在媽媽脫不開手的幾個月,看著大家都圍著小寶寶轉,這時候看大娃缺愛的眼神都會莫名的心疼。
孩子需要在愛的環境裡長大,當看到大家都不「愛」自己了,內心渴望的被重視感無法被滿足,這時候孩子會尋求家長的目光,做一些大人看起來奇奇怪怪的舉動。
而更為廣泛的孩子心理,因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感到受傷,變的沮喪,進一步的想要獲得注意力、權利鬥爭、報復、放棄......家長在教育中不要以習慣性的喋喋不休打壓孩子的自信心,看似日常的嘮叨也可能對孩子的內心造成傷害。
龍應臺說:「所謂了解,就是知道對方心靈最深處的地方的痛處,痛在哪裡。」
生活中即便是親子間也會有發生爭執的時候,比如孩子心愛的玩具摔壞了,感到不耐的父母大概會這樣說:有什麼好哭的,爸爸/媽媽再給你買一個。一些孩子聽了可能會哭聲間歇,但有的依舊沉浸在自己悲傷的小世界中,這樣的溝通其實就是缺少感同身受的表現。
在判斷孩子情緒的時候,首先了解事情經過、進一步地去思考,孩子的情緒是什麼,比如以上的情況,家長承諾再買一個,但孩子還是哭,說明能滿足孩子的一定不是「新的玩具」而是其他的東西。
這樣的情緒其實也很好理解,比如陪伴孩子長大的寵物去世了,這時候家長說再買一個,頂事嗎?孩子可能哭的更慘,道理是一樣的,要理解孩子的真實情緒。
通過言語安慰,肢體上的接觸,或拉拉小手或給予擁抱,這樣情緒的力量能更好地傳達給孩子,其實親子間的溝通並沒有想像中的難。而顯而易見的,喋喋不休一定不是最佳選項。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