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家對中醫事業的發展越來越重視,從立法到產業政策的諸多方面給予了很多支持。傳統中醫站在網際網路的風口,也逐步探索屬於中醫藥產業的新模式。從傳統中醫推拿、針灸等行業的O2O平臺的興起,到普通病、常見病的中醫在線諮詢、問診服務,再到傳統中醫館的網際網路化、「二次創業」及中醫師的學習教育等,已經嘗試了多條創新道路。
修齡中醫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模擬海派的診療思想、辨證邏輯和處方經驗,通過人工智慧關聯中醫流派、處方、中藥、疾病、人群、療效等要素的大數據,構建用於輔助普通中醫師學習及診療的平臺。
(修齡中醫 CEO 李文友)
人工智慧或許可以解決中醫的三個痛點
李文友表示,傳統中醫存在傳承、推廣應用和發展三個比較大的痛點,「知名中醫的傳承主要採取設立流派傳承基地或名老中醫工作室通過『人傳人』的方式進行,但是成長周期長,人為因素太大;無法複製、規模化困難則是阻礙推廣應用的最大問題,一個老師三、五年只能帶幾個徒弟,推廣應用受到限制;對於發展來說,中醫沒有足夠的臨床數據,因而只能停留在』傳承不易、發展更難』的階段。」
李文友認為,只有通過網際網路解決了中醫上述三個痛點才是中醫網際網路化的最佳模式。「傳承、推廣應用和發展三個環節並不是獨立存在的。通過人工智慧技術將知名老中醫的診療思想、辨證邏輯和處方經驗進行整合,形成在線的輔助學習和輔助診療系統,使更多普通醫師能夠進一步融入到名老中醫的思維過程,幫助普通醫生提升診療能力。在患者受益的同時,也可以幫助中醫的傳承及推廣應用。隨著診斷的病例數增加,雲端產生大量臨床數據,通過標籤化及數據清洗使數據更具有價值,也為中醫的發展提供數據基礎。」
構建名老中醫診療思維模型,小醫生開出大處方
李文友告訴貝殼社,全國的名老中醫數量極少,地域分布也較為集中,一位名老中醫每日診療的患者數目有限並且覆蓋範圍較小,大家對名老中醫的認可度遠高於普通中醫師。名老中醫與普通中醫師的差距主要在辨證分型和方劑的使用。
中醫診療的流程分為三步:第一,望聞問切、採集信息;第二,四診參合、辨證分型;第三,君臣佐使,構思方劑。李文友表示,「中醫診療往往是採取這三步對患者進行診療,小醫生可以通過望聞問切採集患者相應的信息,將獲取到的信息通過規範化處理上傳到後臺,後臺通過人工智慧模擬名老中醫的辨證治療的方式,給出一定的方劑建議,從而使小醫生也可以開出相對更有效的大處方。」
李文友向貝殼社表示,線上輔助診療系統只是「複製名老中醫」其中的一環,線下的門診帶教及培訓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同地域、不同流派、不同病程等等不同情況的病人的用藥往往是不同的,系統輸出的參考處方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修改。處方的多元化也為人工智慧提供了更多學習的素材。」
李文友透露,未來,修齡中醫會開發面向C端的APP,主要涉及健康信息採集、健康評價、健康指導、健康提醒等功能。用戶可以通過APP在線自診的功能對健康進行評估,系統會給出相應的健康指導,並為用戶建立健康檔案,追蹤用戶健康改善效果,產生大量的用戶數據。
尋求多流派融合,形成多元化診療數據
李文友表示,修齡中醫之前以顏氏內科作為試點,獲得了顏氏內科的肯定,近期與海派中醫其中知名的兒科及婦科流派洽談合作。「據我的了解,我國現有約200多個重要的中醫流派,每個流派有著自己的專長,修齡中醫現在建立的顏氏內科的模型後期可以用於其餘流派中,通過人工智慧,完成多個流派的融合。」
「當更多的流派融入人工智慧系統,針對同一種疾病會出現多種不同的方劑,不同的方劑又可以針對不同的情況進行調整,過程當中產生了大量的診療數據,通過對這些數據的分析,又可以甄選出最佳的診療方案。」
談及盈利模式,李文友表示,現在主要採取系統出租的方式收費,未來可能按照處方使用量、增殖服務等多手段創收。在過往的幾個月中,修齡中醫已經在上海愛康國賓的八家門診部以及三家民營醫院合作試點,證明了其可行性,目前正謀求進入公立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更多的民營醫療機構試點應用。
貝殼社了解到,修齡中醫團隊主要由海派中醫顏氏內科傳人及IT技術人員構成。CEO李文友先後在上市公司全資子公司、國有企業、自創企業擔任總經理,曾在多檔電視養生節目中出任嘉賓;醫學總顧問顏乾麟出身著名中醫世家,是「顏氏中醫」第三代嫡傳繼承人;醫學總監胡琪祥為海派中醫顏氏內科第四代傳承人,碩士研究生導師;信息技術總監夏臨曾任職於華為、中興、諧雲、蟻眾等公司擔任研發總監、CTO等職務;品牌與市場總監趙靜曾在光大證券、華院分析、數創信息等金融及大數據公司擔任要職,在大數據分析、新媒體營銷等方面均有豐富的經驗。
(圖左為醫學總監胡琪祥,右為CEO李文友)
目前,修齡中醫正在尋求Pre-A輪的融資,主要用於海派中醫其他流派診療經驗的整合、大數據平臺的開發和完善、健康管理平臺APP的開發、中醫醫師隊伍的培訓、項目的市場推廣等方面。
文|Semon
轉載請註明來源:貝殼社(微信號:iBio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