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京在城市運行與管理上推出的兩項新舉措在「朋友圈」刷屏:在全市挑選了37處道路、公園和市民廣場,擬在天氣條件較好的情況下,保持落葉2-3天內不掃,供市民休憩欣賞、感懷秋天;推出「誠信」線和「先鋒」線兩條品牌公交線路,乘客如果沒帶零錢可以上車自助借還,如果忘記帶傘了,可用車上免費提供的愛心雨傘。
南京是著名的「綠色之都」,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綠化經驗就聞名全國。綠化好自然落葉多,在一些特殊路段、特殊地區,實行「落葉不掃」,既可以減少環衛工人的勞動,又能為市民留住秋景,為城市增添詩意。南京又是著名的「博愛之都」,「零錢自助借還」此舉既富有人情味,有助於營造人人向上向善的城市氛圍,又釋放城市善意、彰顯城市胸懷,有利於提升市民素養和城市文明程度。這兩項舉措,展現了一座城市的詩意、善意、美意,彰顯了城市管理者的細心、耐心、巧心,事雖小而意義大。
細節決定成敗。應該說,不管是「落葉不掃」還是「零錢自助借還」,都是城市管理的「細枝末節」,但衡量一個城市是先進還是落後、是文明還是粗野、是高雅還是庸俗,往往就是通過一些「細枝末節」。這就好比繡娘織一幅錦、畫家畫一幅畫,在大的方面大體都能完成得很好,但某些細微之處是否獨具匠心,則可見功力深淺和水平的高低。品味一個城市是不是文明先進,可能就得透過那一處處公交站臺、背街小巷、公共廁所,等等。許多人感慨國內城市從大處看似乎與國外一流城市沒有區別,但細細體味又總感覺差點什麼,這種「差點什麼」,往往就體現在街區、文化、拐角等「細枝末節」之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發展日新月異,城鎮化率快速提升,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大步提升,發展成就有目共睹。但毋庸諱言,也有一些城市在管理的細節上還失之於粗放、粗野甚至粗暴,還需更多一些細心、耐心、巧心。比如,有的城市大街大路高端大氣上檔次,背街小巷卻汙水橫流,電線像蛛網一樣密布,東西擺放雜亂無章,「牛皮癬」廣告難以清除;有的城市為防止外來流浪人員聚集,在立交橋下裝倒刺;有的城市為了防止亂停亂放,密密麻麻布設「梅花樁」,既不美觀也不文明。這些個案、細節提醒我們,城市管理一定不能「馬馬虎虎」,一定不能「抓大放小」。
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在上海考察時強調,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既要善於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智能化,又要通過繡花般的細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細化水平,繡出城市的品質品牌。城市管理與繡花一個道理,主體部分繡好以後,主要的精力就應該放在細節的設計與描摹上。短板就是潛力板,經過幾十年奮鬥,很多城市的發展已構建起很好的框架,主體部分「竣工」後更需要在短板和軟肋上下功夫,以繡花的功夫大力提升城市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對城市管理者來說,要多學一學「繡娘」們的詩意、善意、美意,多學一學她們的細心、耐心、巧心,為市民織就美好的「城市之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