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外出,好久不見的朋友拖家帶口地見面了,娃們在一旁的沙坑中玩得火熱,我們幾位老母親趁著這「天賜良機」開始忙裡偷閒。
聊完疫情宅家「修仙」的日子後,我們又聊到了找工作、買房子的話題,兜兜轉轉,話題最終還是落到了熊孩子身上。
小雨媽媽說:「今天要出門前,我快被氣死了。」
見我們一臉詫異,小雨媽媽接著說:「收拾完大包小包、給小雨換好衣服後,我已經累得滿頭大汗了,臨要出門了,小雨又非要換長外套穿,35度的天氣,穿這玩意兒幹嘛,我把小雨拿過來的外套放到了沙發上,準備換鞋出門時,小雨就不願意了,非要穿那長外套,威逼利誘後,他還是要穿,我心想『穿就穿唄,等坐上了車再給他脫了』,於是就隨他了」
「到換鞋了,又要穿之前那雙『兔兔鞋』,額,感情到現在他疫情宅家過冬的這段日子還沒過完呢?!天也熱,我也熱,脾氣一上來,我抱起他選了一雙鞋子就去地庫了」
「在去地庫的過程中,小雨邊哭邊用小手打我,在車上也只看窗外,壓根都不瞧我。我以為這樣就過去了,結果半路他又要喝水,看到我拿的是保溫杯就又開始作了起來——『我要新的杯子,我不要用這個』還讓爸爸現在開車拐回去……也不知道他怎麼這麼多事兒呢」小雨媽媽一口氣把話說完了。
聽完小雨媽媽的吐槽後,其他媽媽們也「不甘示弱」,紛紛吐槽了起來:
「我家琪琪事兒也很多,餅乾要從一頭吃,不小心弄斷了還要你去修;麵條要吃一整根的,一旦發現有斷的就立刻推碗不吃了;從不在學校拉臭臭,死活都要憋到家裡去解決」琪琪媽媽說道。
「我家也是,電梯都得他來按,你一時忘記按了一下,他就給你生氣,搞得我好幾次自己坐電梯時都忘記按電梯了;還有開門,得他自己用鑰匙打開才行,你要去幫他,他還跟你急;晚上睡覺必須得把水杯放在他那邊的床頭柜上,忘記放了或放錯了,就是二半夜也得去糾正」涵涵媽媽說完,自己都無奈的笑了。
「我家糖豆也是這兒,從出生開始,就敏感需求高——抱著走來走去才能睡著,一停下來不出半分鐘就會醒;外出上廁所很難,不是說有味兒,就是覺得和家中的馬桶不一樣;晚上讀書,拿的所有書都要讀完,就算他睡著也不能停下來,否則一定會很神奇的醒過來;拉的臭臭要自己親手按按鈕衝走,有次Z先生在家帶他時順手幫他衝了,糖豆又是哭又是鬧的,就差逼著Z先生將臭臭撈回來了」我說道。
說完,老母親們相視一笑,仿佛在說:「我懂我懂~~」
可孩子為什麼會這麼事兒多、敏感、巨難哄呢?
像糖豆、小雨這樣的「多事」娃,其實屬於敏感高需求孩子,我們覺得他們事兒多、要求多、易情緒化、難搞,其實這是他們天生情感細膩、做事力求完美、觀察敏銳的表現。
那麼,哪些孩子是敏感高需求孩子呢?
關於「敏感高需求孩子」,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博士伊萊恩▪阿倫給過一個概念——「敏感高需求孩子是那些與生俱來就對細節捕捉敏感的人,他們能迅速捕捉到細節的變化,並作出比普通人更強烈的反應。」
敏感高需求的孩子又有哪些表現呢?
言而總之,就是事兒多、敏感還特別難哄!
敏感高需求孩子的媽媽,看到別人家的天使娃就會特別的羨慕,曾經我也為此很苦惱,看到別家孩子那麼好哄好帶,自己心中就會「不平衡」:「人家的孩子給什麼就吃什麼,從來不挑;困了隨便拍兩下就睡了,扔個玩具就能玩兒半天;從不會滿世界的找媽媽,更不會掛在媽媽身上不下來……」
庸人自擾了好一陣子,我才了解到,像糖豆、小雨這樣敏感高需求的孩子,其實並不是極少數。
心理學博士伊萊恩▪阿倫通過研究發現,有20%左右的孩子都是敏感高需求的孩子,只是,在20%的孩子中,有大約80%的孩子是出生在一個「不敏感」的家庭中的,換句話來說,就是其中80%的孩子的需求經常被家長忽視,或總是被粗暴、冷漠地應付。
但這並不意味著,家有敏感高需求的孩子,是家長「不敏感」的錯。
家長之所以對這樣的孩子感到苦惱,一部分是因為孩子「事兒多又敏感」的行為,另一部分是因為來自他人的評價:
別人嘴中的評價會讓這類孩子的家長很心煩,雖然別人只看到了孩子「事兒多、敏感又難搞」的那一面,而孩子家長卻知道,孩子身上也同時有著敏銳的洞察力、細膩又豐富的情感,能及時察覺到他人情感需要並給予關心。
假如真的按照他人的建議,在孩子「作」的事情上種種強迫他——不喜歡吃的東西硬是讓他吃,逼著讓參與社交……這孩子不就是在受罪嗎;可假若放任不管,讓孩子隨性成長,孩子若真被慣壞了可又怎麼辦呢?
他人說的多了,難免會讓人懷疑「孩子事兒多、敏感又難搞,是不是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問題」。
其實,有這樣想法的家長肯定不是一兩個,在這裡,我要跟眾多敏感高需求孩子的父母澄清一下:敏感高需求孩子自身的神經系統對外界環境的變化是特別敏感的,他們全部的感官時時刻刻都處於「一級戒備」的狀態。除此,他們還擁有著極為豐富又細膩的內心世界,它就像一個放大鏡一樣,能將身體的一切情緒都無限放大。絕大多數人覺得無關痛癢的事情,在這類孩子身上,都會有強烈的反應。
這樣看來,「敏感高需求」非但不是缺陷,反而還是一種極其寶貴的特殊能力。
所以,不要淨聽信那些說你家孩子「有問題」的話,更不要讓孩子聽見。當然,這樣的話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讓我們知道我們的教育方式還有提升的餘地、改進的空間。要記住的是,孩子的事兒多、敏感又難搞不是你一手培養出來的,也更不是孩子本身的錯。
雖然敏感高需求是孩子與生俱來的,但通過後天的適當引導,孩子也會有一定的改變。
據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安妮▪斯特萊特教授在跟蹤1300+個孩子後發現,若孩子的主要看護人總是忽視或敷衍敏感高需求孩子的需求,那麼到小學階段,這些孩子就特別容易成為讓老師頭疼的「問題孩子」;但若主要看護人能體貼、溫柔地對待敏感高需求孩子,那麼,這些孩子也更容易成為「別人家的孩子」。
就拿小雨媽媽舉的例子來說吧,小雨在學習上基本就不用大人操心,自己主動預習、複習,遇到不會的問題時,非要全部弄懂才罷休,更重要的是,在以往的考試中,小雨幾乎就沒有因為馬虎大意而丟分的情況發生。
孩子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敏感高需求孩子往往對自己要求很高,不僅能觀察到更多細節,還能深度思考,進行配合。
所以,敏感高需求這個特質,其本身並不是什麼壞事,關鍵在於家長是如何對待的。只要引導得當,孩子在將來就能是一個懂事、體貼、細心、沉穩的暖心娃。
那麼,該如何對待敏感高需求的孩子呢?
1.及時回應
遇到新事物不敢嘗試,或需要滿足他若干個條件後,孩子才願意去嘗試一下,普通孩子是如此,敏感高需求的孩子更是如此。
糖豆在一開始是不敢主動找小朋友玩兒的,就算我在一旁站著也不行。後來我就告訴他:「那個不是我們單元樓裡的宏宏嘛,之前你們還在一起玩兒過呢。這次他也在,你就跟著他一起玩兒吧!」
糖豆聽過後有些心動,但還是沒有邁出那一步。
「去吧沒關係,媽媽會一直站在旁邊看著你,保護你的」糖豆還是有點遲疑。
之後,糖豆還是要我來陪他玩兒,我想了想,就拿出了泡泡器弄出來了好多泡泡,一些小朋友被泡泡吸引了過來,紛紛和糖豆一起來抓泡泡玩兒,混熟了,糖豆才主動敢和小朋友一起玩兒,當然了,前提是我得在一旁看著~~
敏感高需求的孩子腦迴路複雜,想得多,要求的也多,多正面回應孩子的要求,能讓孩子更有安全感——讓孩子把有利於自己的那些條件放進腦迴路中自我權衡,而不是自己在一旁亂想,越想越害怕,直至直接拒絕去做嘗試。
當然,其中也不排除有些孩子是藉機耍賴故意提條件的,若想準確判斷,還需要在平時多主動去了解孩子、與孩子多磨合才行。
2.愛的抱抱
父母也是人,是人就是有脾氣的,我們不可能去滿足孩子提出來的所有要求,也不可能保證在任何情況下都會耐心對待孩子。
有次,糖豆看電視有點久了,我就和他商量:「看了好久了,電視要休息一下了,寶貝也要休息休息了」,糖豆直接回了句「不要」後,就又沉迷在了動畫片中,眼看著他沒有要停下來的意思,我就拿起來遙控器,邊告訴他我要關電視了邊按按鈕,糖豆看到被關閉的畫面後,就上來搶遙控器,搶不過還邊哭邊用手打我。
我當時就生氣了,立刻按住了他,打了他兩下屁股。之後糖豆哭得更大聲了,狠狠摔了一下門,就躲在房間裡不出來了。當時我也是在氣頭上,也無暇顧及他,就這樣,我兩在各自的地盤冷靜著……
過了一會兒,房間的門開了,糖豆一邊抽泣一邊走了出來,我看著他那小可憐樣,就抱了抱他,告訴他我剛剛為什麼會動手打他。等我解釋完,糖豆親了我臉頰,用衣袖抹乾了淚水,就拉著我去玩兒積木了,而這件事情也就這麼過去了。
孩子要求沒有被滿足時哭鬧很正常,家長一怒之下動手打了孩子也很正常,怎麼去處理這這件事不是最先要考慮的,要先做的是擁抱孩子、接納他的情緒、與孩子達到共情。
對於敏感高需求的孩子來說,能切實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永遠比如何解決問題排得更靠前。
敏感高需求的孩子事兒多又難搞,面對如此艱巨的工作,家長要給予多多的包容及支持才是。但同樣的,敏感高需求孩子也能帶給我們普通孩子無法給我們的成長驚喜——更多的體貼、關心給我們。
做家長的越是能平靜、寬容接受他們與生俱來的特殊「體質」,敏感高需求的孩子就越能釋放出強大的力量來回饋你、滋養自己。
這樣的孩子或許在長大之後不一定能成為大家口中的「成功人士」,但溫柔細膩、做事穩妥的品格,對父母、對家庭來說,也不失為一種「成功」啊!
願每個敏感高需求的孩子,都能被寬容、耐心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