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四年級上冊第二篇課文——《走月亮》。在學習這篇課文時,先要弄清什麼是「走月亮」——這是一項傳統民俗,中秋夜婦女盛裝出遊,踏月徹曉,謂為「走月亮」。#語文學習#
課文內容
在學習課文前,先來看看兩個地點名詞「洱海」和「點蒼山」。
洱海:因為形似耳朵而取名洱海,其實它是一個內陸湖,位於雲南境內。
點蒼山:點蒼山有十九峰,終年積雪,更奇妙的是每兩座山峰之間都有一條溪水,順流而東注入洱海。
預習提示:
1、認真閱讀課文,標出每段序號。
2、根據課後生字表和詞語表,圈出生字、詞語。
3、將每個生字按照正確筆順書寫三遍,再組兩個詞(書寫筆順附後)。
段落分層
第一部分(1~3自然段):「我」和阿媽在「小路上」走月亮。第二部分(4~5自然段):「我」和阿媽在「溪邊」走月亮。第三部分(6~7自然段):「我」和阿媽在「田埂上」走月亮。第四部分(8~9自然段):月亮帶給「我」的感受。
其中,在第一部分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時間是在一個秋天的夜晚,地點是在洱海邊,人物有「我」和阿媽,事件是「走月亮」。
再讀這部分時,可以想想月光照亮了哪些地方?
很多小朋友很快就發現了,月光照亮了「點蒼山」、「大青樹」還有「大道和小路」。同學們的眼睛是雪亮的,這些地點都找得很準確,但是再細心看一下這句,它還有什麼特點?那就是連續多次出現了詞語「照亮了」,而且這些句子句式相同,一般地我們把三個或者三個以上的句式相同的短句構成的句子叫做排比句。
排比句的作用:可以使描寫細膩、形象生動,增強韻律感,使語言富有氣勢。
再看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這部分主要寫了月下的溪邊美景。「細細的溪水流著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著月光。」「香味」和「月光」本來是靜止的事物,但是作者卻說它們在小溪裡流淌,動靜結合,營造出一個美麗祥和的月夜圖畫。
在溪邊看到了灰白色的鵝卵石布滿河床、很多小水塘都抱著一個小月亮,聽到了潺潺的溪水聲,聞到了野草和山花的香味,想到了我和阿媽在溪邊洗衣裳的情景。分別從視覺、聽覺、嗅覺等多方面進行描述,使景物具體可感。同學們在寫作時也可以借鑑作者的方法,從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多方面著手,使文章更生動。
「每個小水塘,都抱著一個月亮!」這是一個擬人句。擬人句就是把某件東西比喻成有人的動作,而不是像童話的形式。區分是擬人句還是比喻句時要注意:擬人句所寫的事物具有人的特點;不能出現喻詞;不能出現表示人物的詞語。擬人句可以增強語言美感、表現力,使句子更生動、形象,還能強調作者對這一事物的喜愛之情(擬人句的作用)。
課文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這部分依舊是從視覺、聽覺、嗅覺,以及自己想到的等多維度進行描述。
在「田埂上」走月亮,描述的是一派豐收的景象:溝水汩汩、瓜果飄香、稻穗金黃。
「是雪梨,是火把梨,還是紫葡萄?都有。」這是一個設問句,也用了排比。設問句的特點就是自己提出問題,然後再自己作出回答。
在這部分末,作者想到用新谷招待阿爸,再次體現出濃濃的親情。
第四部分,第8~9自然段。這部分主要寫走月亮帶給「我」的感受。
主題概括
本文寫了在一個秋天的晚上,在蒼山洱海旁,「我」和阿媽走月亮。體現了「我」與阿媽之間濃濃的親情,抒發了「我」內心的喜悅和幸福感。
生字詞語及課後習題
本課會認的字7個,會寫的字13個,其中部分重疊。
在生字中多數為左右結構和上下結構的字,也有半包圍結構的字如「莊」。書寫時應當注意的地方:「卵」字不要漏掉第七畫「點」;「填」字不要漏掉第十畫「橫」(裡面有三橫)。
「稼」字右下部分的「豕」很多同學寫不好,要注意先觀察清結構,再練習寫法,下面將該字的動態書寫展示附上。
「稻」字注意右半部分「舀」字下面是兩個短橫,筆畫順序也是非常容易出錯的一個字,下面也將動態筆順附上。
會寫的字筆順
近義詞和反義詞彙總
多音字彙總
課外小練習
文末小結:
學習語文時常常講「多閱讀,多積累」,很多人會去買來數十本課外讀物給孩子,而如此巨大的「閱讀量」有的學生並不能勝任,只是走馬觀花地看了一遍,其收效也甚微。小編的觀點,先做好課內閱讀,把書本知識讀通透,也能積累到不少的知識點。試想,入選課本的文章都是優中選優,把課文讀好了又何憂會讀不懂課外閱讀呢?
通過觀察發現,很多同學學不好語文,還在於不會聽課,不會做筆記。老師講的知識點課堂上聽懂了,下來又給忘記了,再翻書,書本乾乾淨淨的,什麼都沒記下來。長此以往這部分學生的語文成績自然會落後於善於學習、勤於做筆記的學生。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內容,喜歡的可以為孩子收藏、轉發,歡迎關注!再次感謝您的閱讀!
更多精彩:
第1課《觀潮》,走進錢塘,觀天下奇觀
2020年開學第一課,榜樣引領成長:少年強,則國強
小學漢語拼音基礎知識
小學語文基礎知識:標點符號的正確用法
為什麼幾乎見不到語文課外輔導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