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是一部現實主義小說,它以儒者為主要描寫對象,這一對象也是與書法文化關係最為密切的一個群體。作者吳敬梓充分利用書法文化的獨特表達作用,使其在描寫人物特點以及烘託文化氛圍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清臥閒草堂刊本《儒林外史》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評價《儒林外史》時說:「迨吳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慼而能諧,婉而多諷:於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1
在小說中作者也利用有關書法的情節並通過對比、誇張、隱喻、細節描述等諷刺手法,將書法文化生存的真實狀況呈現在讀者面前。這些描述作者雖然未加評點,但其內涵一經讀者品味出來,常起到令人震撼的效果,有力地表現了作者的批判精神。
不理解《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就不能理解這部小說的基本內涵;不理解小說中有關書法情節的作用,對小說的諷刺藝術的理解也不能十分全面。
本文將以書法文化的獨特視角從以下幾個角度品味《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
一
制度諷刺
範進的病態行為、王舉人的連篇謊話、胡屠夫的瞬變態度等等這些內容無不反映了科舉制度所帶來的消極影響,透過這些現象人們更可以看到科舉背後社會制度的腐敗。作者也通過有關書法的情節對社會制度進行了諷刺。
《儒林外史》郵票1
變態的人生
馬二先生是《儒林外史》塑造得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在他身上最能看到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深度影響。馬二對科舉制度無比信奉,把做官看做是人生的唯一正途,把舉業看成是奮鬥的終極目標,但現實又給他開了個玩笑,他科場連連失敗,更沒有機會品嘗做官的滋味,但這些並沒有改變他的理想。
他在參觀西湖邊的一座樓宇時,看到樓上供的是仁宗皇帝的御書,「馬二先生嚇了一跳,慌忙整一整頭巾,理一理寶藍直裰,在靴桶內拿出一把扇子來當了笏版,恭恭敬敬,朝著樓上揚塵舞蹈,拜了五拜。」2
在看到御書之前,他面對西湖的美景毫無興趣,而御書的出現讓他為之一振,頓時來了精神。他見到皇帝的題字竟如見到皇帝一般,好像是夢想得到實現似的。從馬二先生見到御書的神情中讀者看到了他的內心世界。
程十髮繪《馬二先生遊西湖》魯編修沒有兒子,他把唯一的女兒當作兒子來教養。書中描寫她「每日丹黃爛然,蠅頭細批。人家送來的詩詞歌賦,正眼兒也不看他」3。
古人閱讀文章時常用硃筆書寫,遇到誤字,塗以雌黃。所謂「丹黃爛然」就是指滿紙都是批註,「蠅頭細批」就是用極小的楷書把書頁寫得密密麻麻。從此不但看到了魯小姐對科舉的痴情,也可以看到她的父親魯編修研習八股的影子。從魯編修對女兒的影響上,也能預料其女兒以後將對她自已兒子的影響。
馬二、魯小姐之流已從正常的人變成了科舉異化的人。
2
儒者的無知
馬二,一個編寫程墨的人,一個為他人指點迷津的人,竟相信世上還有神仙的存在。當馬二在洪憨的帶領下很快走到伍相國寺門口時,他竟以為這是「神仙縮地騰雲之法」。
他被洪憨帶到一座樓宇內,樓中間掛著一張匹紙,上寫著冰盤大的二十八個大字,是一首七言絕句:「南渡年來此地遊,而今不比舊風流。湖光山色渾無賴,揮手清吟過十洲。」4上面還有落款:「天台洪憨仙題」。
連環畫《馬二先生》馬二真不愧是個讀書人,他從讀過的《綱鑑》中知道「南渡」是宋高宗時的事情。他屈指一算,距當時已有三百多年了,這個落款讓他相信仙人已經活了三百多歲。
洪憨仙又取出當時扶臺、藩臺以及諸位當事人親筆抄寫的詩卷,上面的印章還很新鮮,這讓馬二對神仙更是確信無疑了。這位大學問人竟然被洪憨(寓意「哄憨子」)的那幅書法作品和那冊偽造的親筆書寫的詩卷給騙過了。
周進點了學道,為朝廷選拔人才,魏好古和範進都是周進選拔的真才。魏好古為範進母親寫個薦亡的疏,竟能別了三個字。範進連大文豪蘇軾的名字也沒聽說過,更不知蘇軾還是宋代的第一流大書法家了。
從上面這些描述中讀者可以看到作者對這些沒有真才實學的所謂「儒者」的無情嘲弄。
3
世態的炎涼
吳敬梓在《儒林外史》第二回最後寫到:「累年蹭蹬,忽然際會風雲;終歲悽涼,竟得高懸月旦。」5這是描寫周進中了進士前後的兩種截然不同的際遇。這種不同際遇作者也通過書法情節給予了描述。
連環畫《周進發跡》封面周進出場時是個窮儒,在山東兗州府汶上縣薛家集觀音庵做教書先生,教幾個七長八短的孩子。他雖年逾耳順,卻只是個童生,地位低下,受盡了別人的冷眼。在觀音庵裡,學生練字,要由他來批仿。所謂批仿就是批改學生仿寫的大字。
後來由於意外的機緣,他竟非常走運,一路順利,中了進士,又升了御史,欽點廣東學道。再看看他原來為學生批仿的觀音庵,在這個他曾經受盡嘲弄的地方,現在卻供奉著他的金字牌位,牌位上寫著「賜進士出身,廣東提學御史,今升國子監司業周大老爺長生祿位。」左邊寫著一行小字「公諱進,字蕢軒,邑人」,右邊還寫著「薛家集裡人、觀音庵僧人同供奉」的小字6。
從這金字牌位上可以看出當地人的前倨後恭。吳敬梓又通過周進當年寫的一幅對聯進一步描寫了這裡的冰火兩重天:「只有堂屋中間牆上還是周先生寫的聯對,紅紙都久已貼白了,上面十個字是『正身以俟時;守己而律物』。梅玖指著向和尚道:『還是周大老爺的親筆,你不該貼在這裡,拿些水噴了,揭下來裱一裱,收著才是。』」7
程十髮繪吳敬梓當年把周進奚落得臉上紅一塊紫一塊的梅玖如今面對周進書寫的對聯畢恭畢敬,再也不見當年的盛氣凌人,他叫人把發白的對聯取下來裝裱、收藏。這種世態炎涼或許周進最有體會吧。
4
科舉的虛偽
匡超人是小說中描寫的重要角色。匡超人起先窮困潦倒,在街上以測字為生。他極聰明,跟著馬純上不久就能選書,跟著景蘭江不久就能作詩,跟著潘三不久就會騙人。他的可變性極強,窮困時能勤勞持家、孝敬父母,富貴時,能裝腔作勢、丟妻再婚。他運氣極好,得到了馬純上、李本瑛等很多人的幫助。
他從一個農村青年考上了秀才,以後又通過了府考,最後在京城獲得了教習之職。匡超人是個愛慕虛榮的人,他考了府考一等第一,就要回樂清鄉裡掛匾牌。
現在在明清遺留下來的匾牌中我們還能看到大量的寫著「文魁」、「武魁」、「進士」、「貢元」、「學士第」、「士科第」、「國學士」等字樣的匾牌。匡超人之所以能考第一實際上也不是靠真才實學,他去府考前,李本瑛甚至在學道面前下跪為他說情。
廬劇《匡超人》周進在觀音庵的學堂裡為學生批仿。一個叫做荀玫的學生送仿時恰被王舉人看到,王舉人說這個名字正好是他做夢時夢到的同榜上的名字。後來周進做了國子監司業,他還記得荀玫這個學生。以後範進欽點山東學道,周進還特意讓範進「推情拔了他」8。
後來荀玫中了第三名進士,這當然與有個國子監司業的老師有關。這樣看來,完全可以說荀玫的成功與在破廟裡寫仿有一定關係。雖然科舉考試像王舉人說的「況且功名大事,總以文章為主,哪裡有甚麼鬼神!」9而事實呢,這些功名大事就是鬼神在起作用。
二
人格諷刺
腐敗的制度下產生了扭曲的人格,對此吳敬梓也給予了極大的諷刺。或用冷靜的心理對待熾烈的行為,或通過一貫的行為表現醜惡的思想,或以不協調的行動反映內心的虛假等,而這些諷刺又有很多是通過有關書法的情節表達出來的。
《儒林外史》英譯本,1959年獲萊比錫書籍裝幀藝術展覽插圖銀質獎。
1
老儒的糊塗
蔡邕說:「夫書,先默坐靜思,隨意所適,言不出口,氣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對至尊,則無不善矣。」10
寫字必須能靜下來,心無掛礙才行。讀書也是這樣。一個人在不該靜下來的時候卻能夠安心去讀書、寫字,非有特殊的原因是做不到的。
王玉輝有四個女兒,其中兩個已守節在家,三女兒又要殉夫。在他三女兒絕食正慢慢走向黃泉路上的時候,王玉輝竟能在家靜靜地讀書、寫字。王玉輝之所以能這樣做應該是有很深的思想原因的。他是被程朱理學完全洗了腦的人物,從他幾個女兒的行為中可以看出她們被灌輸了三從四德的理念。
王玉輝的三女兒看似是自殺的,可實際的殺手卻是吃人的封建禮教。王玉輝有強烈的女貞思想,在他眼裡,女兒能夠青史留名比她們的生命還重要。得知女兒餓死了,他竟然大笑說死的好,還擔心自己以後沒有一個好名目死呢。對王玉輝這樣的角色,作者在予以諷刺的同時,也給予了極大的同情。
連環畫《王玉輝》2
人品的卑劣
關於季葦蕭,讀者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副「清風明月常如此,才子佳人信有之」11的書法對聯了。
季葦蕭在婚姻觀念上是自私的、不負責任的。季葦蕭曾在安慶娶王總管的孫女為妻,他到揚州管關稅時竟毫不忌諱自己是已婚之人,又入贅了尤家。尤家迎親的時候在廳堂中間掛了一幅百子圖,圖的兩邊就是這幅朱箋紙上寫的對聯。
當鮑廷璽詫異他為何再婚時,季葦蕭竟恬不知恥地指著對聯說:「你不見『才子佳人信有之』?我們風流人物,只要才子佳人會合,一房兩房,何足為奇!」12
停妻娶妻是不道德的行為,季葦蕭卻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自以為是才子的縱情行為,他沒有做人的基本底線。他的卑劣人品不僅表現在他對待自己的婚姻上,也表現在他對杜慎卿和杜少卿的婚姻態度上。
季葦蕭到杜慎卿家裡,正碰上杜慎卿託媒婆納妾,而杜慎卿卻遮掩地說是為了嗣續大計,弄得季葦蕭一臉迷惑,不解問道:「才子佳人,正宜及時行樂,先生怎反如此說?」13
郵票《杜少卿夫婦遊山》這一方面反映了杜慎卿的虛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婚姻問題上季葦蕭的態度是一以貫之的。後來季葦蕭看到杜少卿同老婆一起看花飲酒,竟自覺掃興,認為以他杜少卿的才情應該娶一個標緻如君,及時行樂才是。他對杜少卿評價老婆的話語「今雖老而醜,我固及見其姣且好也」是不能理解的14。
杜少卿的君子之行更反襯了季葦蕭思想的猥瑣。季葦蕭對杜慎卿和杜少卿婚姻的態度可以作為他對這副對聯的註解。
3
名士的虛假
《儒林外史》既批判了假儒者,也批判了假名士。對於所謂名士,魯編修所說「盜虛聲者多,有實學者少」不是虛言15。
楊執中和權勿用就是假名士的代表。這裡權以他倆為例來看看作者是怎樣利用書法文化來嘲諷假名士的。
楊執中家裡貼著用楷書書寫的《朱子治家格言》,這是明代朱用純寫的一篇著名家訓,它談到如何做家長、如何教育子女等問題,比如「居身務期質樸,教子要有義方。勿貪意外之財,勿飲過量之酒」等等16,這裡用楷書書寫似乎也透露出主人做事嚴謹。
清臥閒草堂本《儒林外史》楊執中是不是這樣的人呢?從他的兒子好吃懶做而且酗酒可以看出楊執中極不善於教育子女,他還打罵老嫗,自己也沒有什麼修養。
《朱子治家格言》的兩邊還掛著內容為「三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南腔北調人」的對聯17,這對聯是仿明代大書法家徐渭的「幾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南腔北調人」而作的,這是楊執中藉助徐渭的對聯來展現自己的名士風度,而實際上他與徐渭這樣真正的大名士相差何止幾萬裡。
楊執中一貧如洗,窮得過年時家裡連吃的都沒有,就這樣他也不忘修葺一個小書房,而且布置滿壁書畫,其中有一幅對聯:「嗅窗前寒梅數點,且任我俛仰以嬉;攀月中仙桂一枝,久讓人婆娑而舞。」18
這氛圍竟讓兩位富家婁公子有飄飄如遊仙境的感覺,流連不忍離去。這個小屋與他那揭不開鍋的家庭條件是多麼的不協調。
在此之前,兩位婁公子尋找楊執中不遇,卻碰巧讀到了他丟在船艙裡的字詩:「不敢妄為些子事,只因曾讀數行書。嚴霜烈日皆經過,次第春風到草廬。」後邊寫上「楓林拙叟楊允草」19。
《儒林外史會校會評》實際上這詩並非是他自己所作,而是抄寫前人的。從這些書法文化的展現中處處可以看到楊執中的表裡不一。
楊執中還向兩位婁公子推薦了他認為有「經天緯地之才」的權勿用。在描寫權勿用時作者很好地利用了一塊書法匾額,這塊匾額就是「潛亭」。原來這權勿用姓權,名勿用,字潛齋。他住在山裡,遠離市井,可以說是深潛之人。
為了迎接這所謂的名士,表達對他的敬重,兩位婁公子竟把家裡一個亭子的匾也換成了「潛亭」。但後來發現權勿用哪裡是什麼名士,用楊執中的話來說竟是個「瘋子」。
權勿用自己後來也被有司「一條鏈子鎖了去」,批捕他的關文上還寫著「遣役協同來差訪該犯潛蹤何處」20。看來這「潛亭」之「潛」字,不僅有「深潛」之意,竟還有「潛逃」的意思。
4
鹽商的狡黠
作者對萬雪齋正面介紹的不多,但從書法文化的角度來品味這個鹽商,其形象又是立體飽滿的。
萬雪齋雖然政治上沒有什麼地位,但在商行裡的身份卻是要講究的。他是如何表明自己身份的呢?他家大廳裡懸著一面金字大匾,寫的是「慎思堂」三字,旁邊一行是「兩淮鹽運使司鹽運使荀玫書」的落款21。
連環畫《鹽商萬雪齋》荀玫主管鹽政,由他親自題寫匾額,萬雪齋這身份不說自明了。萬雪齋齋號取「慎思堂」,從他處理與牛玉圃關係的過程來看,他確實是夠「慎思」的。
牛玉圃與萬雪齋只是筆墨相與的關係,牛玉圃想和萬雪齋進一步套近乎,卻說到了萬雪齋的痛處,惹惱了萬雪齋,萬雪齋立刻與其斷絕往來。
萬雪齋驅趕牛玉圃的方式也帶著書法文化的意味。牛玉圃擅長書寫,萬雪齋就讓他去為遠在儀徵的手下王漢策太親母七十大壽「大筆書寫」,實際上是為了把牛玉圃從家裡趕出。等牛玉圃到了儀徵再由王漢策告訴他他「為人不甚端方,又好結交匪類,自今以後,不敢勞尊了。」22
萬雪齋也喜好文人雅事,他用書畫布置廳堂,大廳上不但懸著堂號金匾,金匾兩邊還配有對聯:「讀書好,耕田好,學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23。
在他家的三間花亭裡也懸著白紙黑字的小匾,寫著「課花摘句」幾個字,「課花摘句」無非就是想表達主人有養花種草、讀書賞文的雅好,這與萬雪齋也喜謅幾句詩相當暗合。
三
文化諷刺
《儒林外史研究資料集成》一般來說,與書法文化有關的事情多有文雅之意,而在《儒林外史》中的這類情節卻常令人感到當事者的庸俗。他們附庸風雅,看似在做文事,實際上卻是在做著反文化的活動。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將它們呈現出來,不加渲染,其批判效果也因為客觀性而有了深刻性。
1
文事不文
辛東之和金寓劉都是有一定知名度的書法家,按照季葦蕭的說法是「書法絕妙,天下沒有第三個」24。
他們靠書法的技能遊走於權貴富商之家。辛東之為馮鹽商家寫字長達半年,辛東之要二三千銀子作為報酬,馮鹽商卻一分錢也不給,氣得辛東之大罵不已,並詛咒「他將來死的時候,這十幾萬銀子一個錢也帶不去,到陰司裡是個窮鬼。閻王要蓋森羅寶殿,這四個字的匾,少不的是請我寫,至少也得送我一萬銀子!我那時就把幾千與他用用,也不可知。何必如此計較!」25。
辛東之現實中受了挫,竟想到以後在陰間能夠得到補償。金寓劉為方鹽商家寫了一副對聯,總共二十二個字,方鹽商送給他八十兩銀子,金寓劉嫌少。
金寓劉說他的字是在京城王爺府裡品過價的,大字每字十兩銀子一個,二十二個字合計二百二十兩。金寓劉說少一個子他也不會讓方家拿走他的對聯。
《全圖儒林外史》方鹽商付了錢,心裡卻不甘,就當著金寓劉的面把對聯撕掉。這撕掉了哪裡是對聯,分明是撕掉了金寓劉的面子。儘管金寓劉也把方家給的銀子都扔到了街上讓別人拾去。
但錢能夠拾得起,丟掉的面子卻怎麼能拾得起來。辛東之和金寓劉都說「我們同在這個俗地方,人不知道敬重」26。其實他們自己做事也有不夠自尊的地方。書寫活動本是文人雅事,理應充滿書卷氣息,而他們的書寫活動卻滿是令人討厭的銅臭之氣。
2
文人不文
《儒林外史》的寫作是以現實主義為基調的,但這並不是說書中沒有浪漫主義的成分。小說對扶乩行為的描寫就為文本增加了戲劇色彩。
扶乩本身就是借用書寫這一神聖的行為以達到欺騙他人的目的。王惠太守是朝廷命官,卻迷信扶乩,當陳禮吹噓曾為工部劉大老爺扶乩並請出了建文皇帝時,王太守也要求陳禮為他斷斷官爵前程。陳禮為其扶乩,那乩果然寫出:「吾乃伏魔大帝關聖帝君是也。」27
後來乩筆如飛,又批了很多字,乃是:「羨爾功名夏後,一枝高折鮮紅。大江煙浪杳無蹤,兩日黃堂坐擁。只道驊騮開道,原來天府夔龍,琴瑟琵琶路上逢,一盞醇醪心痛!」28
乩仙批的內容王惠多不明白。後來王惠做了南昌太守,他因為在治理上捨得下重手而被稱為「江西第一個能員」29,後又被推為贛南道。
全椒吳敬梓紀念館他前去赴任,到了公館,便看到大廳上懸著一塊匾,匾上還貼著紅紙,紅紙上寫著「驊騮開道」,後紅紙被風吹掉,現出綠底金字的匾來,匾上竟寫著「天府夔龍」四個大字。至此王太守方悟出了乩語上的「兩日黃堂」是指南昌府的「昌」字。
後來八王反叛,王惠歸降,他被八王授了江西按察使之職,這樣王惠又明白了乩語中的「琴瑟琵琶」是指八王的意思。王太守的命運竟與乩語毫無兩樣,這扶乩的內容又是通過兩幅匾額戲劇性地得到解釋的。
牛浦郎喜愛讀書。他從學堂門口經過覺得念書的聲音好聽,就用偷來的錢買書讀。他知道甘露寺的老和尚有兩本詩集,竟趁著老和尚不在的時候偷了去,詩集上寫著「牛布衣詩稿」。牛浦郎見詩稿上寫的都是與一些達官貴人相和的題字,覺得只要會做詩便可以與這些老爺們交往。
後來牛浦郎想到自己與牛布衣同姓,牛布衣又死了,於是打起了冒充牛布衣的主意。他到街上郭鐵筆的刻字店刻了兩方圖章,一方是陰文「牛浦之印」,一方是陽文「布衣」之印。在那個信息不暢不需要身份驗證的年代,這樣的冒充倒是行得通的。
《假牛布衣》連環畫他這冒充倒真管用,當即郭鐵筆就沒有收他的筆資,還因其大名,要去拜訪他,嚇得他連忙拒絕。
甘露寺的老和尚因到京城去做方丈就把甘露市託牛浦郎照應,老和尚走後,他乾脆取了一張白紙,寫上「牛布衣寓內」,就大模大樣地做起了牛布衣來。縱觀牛浦郎的行為,他雖喜歡文事,卻根本沒有文人應有的品格。
四
表達了作者的希望
書法文化有特殊的內涵和作用,可以承載許多其它文化不能承載的內容,顯示其特有的表達功能。王惠接替蘧太守擔任南昌太守後,衙門裡多了戳子聲、算盤聲、板子聲。而蘧太守做官時廉潔清正,與民休息,衙門內常有另外三樣聲息:吟詩聲、下棋聲、唱曲聲。
蘧太守離職時,裝上一船書畫。從這一船書畫裡可見蘧太守的雅致清明,對比之下則可以看出王惠的暴虐無道了。作者在通過有關書法情節諷刺社會制度以及形形色色人物事件的同時,也表達了他的希望。
在五十五回中,作者描述當時再也不見名士和才俊,禮樂文章無人講究,社會上沒有公正的評價標準,官場和儒生的行為都讓人感到失望。在這一回中作者特意描寫了四位奇人,在他們身上寄託了作者的理想。第一位奇人就是會寫字的季遐年。
《儒林外史學術檔案》,甘宏偉、白金傑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
魯迅指出:「《儒林外史》所傳人物,大都實有其人,而以象形諧音或廋詞隱語寓其姓名」30,王紹良認為「季遐年」三個字諧音為「計下年」31,本人以為「寄下年」應更接近作者的意圖,也就是說其中寄託著作者的希望。
《儒林外史》敘事結構首尾呼應。全書結尾時出現的季遐年等四客與第一回中的王冕是遙相呼應的。把季遐年與王冕相比較我們發現他們都既有高潔的人品又有深厚的人文情懷。
季遐年我行我素,不願攀龍附鳳,不肯為權貴折腰,別人要求他寫字卻要等他情願,他若不情願,不論你地位多高,銀錢多少,他都不會屈身為你寫字。施鄉紳叫人來請他寫字,他去見了鄉紳,迎臉就罵,把施鄉紳罵得閉口無言還不善罷甘休。
與辛東之、金寓劉、牛玉圃等搖尾乞憐的文人相比,季遐年活出了自己的人格。季遐年寫字得到筆資,只留下夠自己吃飯的,其餘就散給了窮人,也不管認識不認識。他自己溫飽問題尚沒有解決,見到窮人卻能傾囊相助,還不圖回報。
從此也可以看出他善良的品行。季遐年無家無業,自小在寺院安身。他見別人有好墨便要為人寫字,儘管他寫字時有許多怪毛病,但寫字的態度卻是極其認真的。他寫字之前要齋戒,要親自磨墨,動筆之前還要把紙相一會,可見他對書寫的敬意。
倪紹勇繪吳敬梓像吳敬梓說:「他的字寫的最好,卻又不肯學古人的法帖,只是自己創出來的格調,由著筆性寫了去。」32
實際上要真的寫好字,不臨古人法帖是很難做到的。這個道理吳敬梓自然知道,他之所以這樣描寫季遐年,是另有道理的。吳敬梓所說的「法帖」的「法」,是和第一回中所說的「取士之法」的「法」遙相呼應的,也就是「三年一科,用《五經》、《四書》八股文」取士的辦法33。
吳敬梓對這個法的態度鮮明,他說:「這個法卻定的不好!將來讀書人既有此一條榮身之路,把那文行出處都看得輕了。」34
吳敬梓說季遐年不肯學古人的法帖想表達的就是人不應受到封建枷鎖的約束,要暢達地表現自己的個性。季遐年之所以不肯學古人的法帖,就是不肯做馬二、魯小姐、王玉輝等等那樣的人物,不願做封建制度的犧牲品。
季遐年身上寄託著作者的理想,但通過分析我們也能感受到作者的迷茫,他的理想還沒有那麼十分清晰。因為時代的限制,我們也不可能期望吳敬梓能提出人的全面而充分發展的理想,他所表達的民主思想和人文精神已經是非常可貴的了。
五
結 語
《吳敬梓集系年校注》書法已經浸透在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幾乎每一部小說都有關乎書法情節的內容。書法文化所具有的表達作用是其它文化式樣所望塵莫及的。
比如《紅樓夢》中賈府、大觀園以至太虛幻境的室內室外到處都是匾額、對聯、條幅等,有許多書法情節的展示,這些展示在人物形象刻畫、故事情節敘述、小說結構構建等方面都起到了積極的表達作用,從此可以看出小說中書法文化的重要。
書法文化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但奇怪的是歷代小說中的書法文化卻被嚴重忽視,這是本來不應有的現象,因為小說直接反映現實生活,小說中所呈現的書法文化最接地氣,是不同時代書法文化最真實的呈現。
不同小說中書法文化的表現也各有其特點,《儒林外史》中的書法情節就多飽含著諷刺的意味,這個突出特點還有待於我們細細品味。
注 釋:
1、30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第1版,第137、139頁。
2、3、4、5、6、7、8、9、11、12、13、14、15、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2、33、34吳敬梓《儒林外史》, 北京:中華書局 2009年第1版,第98、74、101、15、48、49、46、14、188、190、203、233、67、78、79、66、88-89、152、157、152、189、189、190、50、51、55、367、7、7頁。
10《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第1版,第5-6頁。
16(明)朱柏廬等著《孔子家語·朱子家訓》,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7年第1版,第471頁。
31王紹良《〈金瓶梅〉〈紅樓夢〉〈儒林外史〉諧音寓意比較》,《上饒師專學報》1997年第4期,第41-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