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歷史當中,我們能夠發現許多的實用文物。這些實用文物看似簡陋,卻在古代為當時的人們提供了許許多多的方便。而他們的用途,在現代看來的的確是不可思議的。隨著歷史的變化,他們有些便失落了。有些成為了傳家之寶密不外宣。而有些實用文物設備是埋在了地下之中。
在1997年12月。四川省浦江縣的一個小河灘上。當時有幾十個村民準備在乾枯的河床當中挖取河沙。其中一個村民。拿著鋤頭,正準備挖河床的部分。結果剛下鋤頭就聽到了「砰」的一聲響。當時聽到這聲響之後,馬上意識到這肯定是一塊硬邦邦的東西。不過開始以為這就是附著在河床之下的石頭,沒有管那麼多,便繼續挖了下去。
哪知道他們把表面的泥沙挖走之後,才發現這下面藏著一個全是紅鏽的巨大鐵器。乍一看,這個東西既像古代的鍋、又像古盆、依稀還有點像古碗。但到底是什麼,誰也不知道。這時候村民就說可能這個東西是古代流傳下來的古董,也有的人說是在戰爭時期軍隊留下來的東西。一時之間,對於這個東西的來歷,大家有了很多的猜測。不過在當時,他們挖出來之後,很多人都覺得應該拿到廢品回收站去換幾個錢,不過生產隊長卻制止了他們的行為。
其後,隊長叫人把這個直徑1.3米,重達100多斤的鐵容器運回了生產隊隊部,暫時保管起來。到了第二天隊長叫人把這東西送到了當地縣裡的文化館,去找那些文化館的人看一下,這到底是什麼東西。不過,這些文化館的專家看過之後,卻沒有一個人認識這個鐵容器到底是什麼?恰巧這時。在外學習的文化館長趕了回來,聽到了他的文化館裡來了這麼一個寶物。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此他還特別拿著放大鏡,對這個大傢伙進行了仔細的觀察。
他發現雖然在外壁上有很多的鐵鏽,但是裡面卻十分的光滑。估計應該是在以前裝過什麼顆粒狀的東西,由於這些東西和內壁的摩擦,才使得它能夠長久的不生鏽,如此光滑。當他用放大鏡在這鐵容器的內壁裡面進行觀察,突然發現了上面竟然刻著三個很小的隸書字體。上面刻的是「廿五石」這三個文字,這個文字的字形成寬扁狀,橫畫長豎畫短。在研究過後發現很符合漢朝隸書的特徵,當時便斷定這是出自漢朝的一件文物,後來又根據這三個字去翻閱了有關字典和史料,最終確定了這個盆的真實存在年代和它的用途。在其中,專家對這個廿字十分關心。這個字呈扁方形,它的筆試側於長波而自然橫出。館長想到了在漢朝末期,王莽曾經在當時推行過一些簡化字的政策,並進行了小規模的推廣,取得過成效。而這個字已經與現代的簡化字非常接近。由此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的論證,那就是這個字很有可能是王莽創造的簡化字中的一個。
而當時在王莽執政期間,曾經推行過一個鹽鐵國有制的政策,就是把鹽和鐵都收歸國家所有,私人不能囤積。當時還專門設立的鹽官,專門用來管理當地食鹽開採和買賣。這裡的村民所挖出來的這個大鐵盆,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鹽鐵盤。這個盆是由當時的國家專門鑄造,再僱當地的百姓用這個容器去煮鹽。當時的官府就是通過發放這樣的大鐵盆來控制鹽的產出,防止不法分子謀取私利。
而在成都地區,這裡河流密布,蘊含著很多豐富的礦鹽資源。所以如此大的產鹽地能夠挖出用來煮鹽的鹽鐵盆也就不足為奇了。而在當時,文化館長說出這個結果的時候,村民明確表示的很不相信,因為它的體量如此巨大,足可裝下幾百斤的鹽,誰會用這麼巨大的鐵盆去煮鹽啊?
而根據村民們的生活經驗來看,這樣的鐵盆在東漢時期能夠大批量的製造鹽。可以說是一項簡單的實用工具了。而這個鹽鐵盆的出土為考古學家和文史學家研究西漢末期幾年的生產和當時的也鐵鑄造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實物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