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村民挖河沙時,河床上挖出一個「怪器」,說出用途後大家不信

2020-12-18 代麗的小屋

在古代的歷史當中,我們能夠發現許多的實用文物。這些實用文物看似簡陋,卻在古代為當時的人們提供了許許多多的方便。而他們的用途,在現代看來的的確是不可思議的。隨著歷史的變化,他們有些便失落了。有些成為了傳家之寶密不外宣。而有些實用文物設備是埋在了地下之中。

在1997年12月。四川省浦江縣的一個小河灘上。當時有幾十個村民準備在乾枯的河床當中挖取河沙。其中一個村民。拿著鋤頭,正準備挖河床的部分。結果剛下鋤頭就聽到了「砰」的一聲響。當時聽到這聲響之後,馬上意識到這肯定是一塊硬邦邦的東西。不過開始以為這就是附著在河床之下的石頭,沒有管那麼多,便繼續挖了下去。

哪知道他們把表面的泥沙挖走之後,才發現這下面藏著一個全是紅鏽的巨大鐵器。乍一看,這個東西既像古代的鍋、又像古盆、依稀還有點像古碗。但到底是什麼,誰也不知道。這時候村民就說可能這個東西是古代流傳下來的古董,也有的人說是在戰爭時期軍隊留下來的東西。一時之間,對於這個東西的來歷,大家有了很多的猜測。不過在當時,他們挖出來之後,很多人都覺得應該拿到廢品回收站去換幾個錢,不過生產隊長卻制止了他們的行為。

其後,隊長叫人把這個直徑1.3米,重達100多斤的鐵容器運回了生產隊隊部,暫時保管起來。到了第二天隊長叫人把這東西送到了當地縣裡的文化館,去找那些文化館的人看一下,這到底是什麼東西。不過,這些文化館的專家看過之後,卻沒有一個人認識這個鐵容器到底是什麼?恰巧這時。在外學習的文化館長趕了回來,聽到了他的文化館裡來了這麼一個寶物。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此他還特別拿著放大鏡,對這個大傢伙進行了仔細的觀察。

他發現雖然在外壁上有很多的鐵鏽,但是裡面卻十分的光滑。估計應該是在以前裝過什麼顆粒狀的東西,由於這些東西和內壁的摩擦,才使得它能夠長久的不生鏽,如此光滑。當他用放大鏡在這鐵容器的內壁裡面進行觀察,突然發現了上面竟然刻著三個很小的隸書字體。上面刻的是「廿五石」這三個文字,這個文字的字形成寬扁狀,橫畫長豎畫短。在研究過後發現很符合漢朝隸書的特徵,當時便斷定這是出自漢朝的一件文物,後來又根據這三個字去翻閱了有關字典和史料,最終確定了這個盆的真實存在年代和它的用途。在其中,專家對這個廿字十分關心。這個字呈扁方形,它的筆試側於長波而自然橫出。館長想到了在漢朝末期,王莽曾經在當時推行過一些簡化字的政策,並進行了小規模的推廣,取得過成效。而這個字已經與現代的簡化字非常接近。由此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的論證,那就是這個字很有可能是王莽創造的簡化字中的一個。

而當時在王莽執政期間,曾經推行過一個鹽鐵國有制的政策,就是把鹽和鐵都收歸國家所有,私人不能囤積。當時還專門設立的鹽官,專門用來管理當地食鹽開採和買賣。這裡的村民所挖出來的這個大鐵盆,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鹽鐵盤。這個盆是由當時的國家專門鑄造,再僱當地的百姓用這個容器去煮鹽。當時的官府就是通過發放這樣的大鐵盆來控制鹽的產出,防止不法分子謀取私利。

而在成都地區,這裡河流密布,蘊含著很多豐富的礦鹽資源。所以如此大的產鹽地能夠挖出用來煮鹽的鹽鐵盆也就不足為奇了。而在當時,文化館長說出這個結果的時候,村民明確表示的很不相信,因為它的體量如此巨大,足可裝下幾百斤的鹽,誰會用這麼巨大的鐵盆去煮鹽啊?

而根據村民們的生活經驗來看,這樣的鐵盆在東漢時期能夠大批量的製造鹽。可以說是一項簡單的實用工具了。而這個鹽鐵盆的出土為考古學家和文史學家研究西漢末期幾年的生產和當時的也鐵鑄造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實物參考。

相關焦點

  • 武漢大學|河沙治理困
    河灘上的軟黃金河沙之所以難以治理,根本原因在於河沙越來越值錢。其實,河沙也不是一直很值錢。以前因為不斷積澱,抬高河床,河沙成為防汛工作的重難點。隨著建房潮的興起,河沙轉變為重要的建築材料,慢慢地在一些交通比較便利的地方,有人專門從事挖沙、運沙的工作,為離河較遠的人們提供方便,一車沙價格從幾十漲到幾百,但基本沒有超額利潤。
  • 為什麼不讓開採河沙了?
    河沙屬於國家所有的礦產資源,開採河沙需要辦理採砂許可證,嚴禁盜採盜挖。且現在國家要轉變粗放式的發展方式,提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的發展理念,在長江流域也更能體現。
  • 一村民蓋房挖出銀子,被要求無償上交給國家,最終如何判決?
    導語:一村民蓋房挖出銀子,被要求無償上交給國家,最終如何判決?就在不久之前,一村民蓋房子挖出銀子,被要求無償上交給國家,最後如何判決?這其中又發生了什麼呢?地面上的一切處理好後,他們便開始重挖地基翻蓋房屋。這次他們地基挖的較深,遠超老鄰居原先的水平,就在地基快挖好時,徐根泉突然挖到幾個&34;,十分堅硬。
  • 農村老人挖地基時挖出奇石,不想奇石背後竟是這種寓意?
    老人挖出罕見奇石而就在不久前,位於湖南邵陽市的某個小村鎮裡,其中的一戶村民也就是李大爺,他想著自家兒子即將結婚,於是打算把自己家中的地基挖出來,然後建一棟房子給兒子當作婚房,沒多久,李大爺就選好了一塊地,準備開始挖地基,但令人沒想到的是,李大爺剛開始挖地基沒多久,地基也沒挖多深,可是他卻從裡面挖出了一塊比較罕見的奇石。
  • 一村民蓋房挖出銀子,被要求無償上交給國家,法院最後如何判決?
    就在不久之前,一村民蓋房子挖出銀子,被文物局要求無償上交給國家,法院最後如何判決?這其中又發生了什麼呢?在我國剛成立的那幾十年,經濟發展較緩,百姓兜裡都沒錢,所以以物換物這種方式曾在這片土地興盛過一段時間,大家也都樂意使用這種等價交換的方式,來解決自己的各種需求。當時徐根泉的鄰居徐承德打算搬離此地,不遠萬裡前往新疆發展。畢竟是多年老鄰居了,一聽徐承德要搬走,徐根泉十分不舍,但留也留不住,於是寒暄幾句後便開始幫徐承德收拾東西。
  • 廣東河沙中挖出萬年完整古樹 此舉屬世界首次(圖)
    挖河沙挖出萬年古樹  該發現在全世界尚屬首次,目前老樹仍浸泡在陽春漠陽江。  這兩年最讓廣州地理研究所教授李平日激動的一件事是:根據《南方日報》去年3月一篇報導提供的線索,他在陽春合水找到了一棵12000年前的古樹。他、北大的戴君虎博士後和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的沈承德教授壓抑住興奮,先後對古樹作了3次碳14測定。
  • 白天停工晚上偷挖河沙 央視曝光河南魯山瘋狂採砂行為
    河南魯山縣,當地的河段就因為富含優質河沙,一直被非法開採者覬覦。對此,媒體曾多次曝光,國家環保督導組多次點名,當地政府也多次下令整頓,可依然屢禁不止。前不久央視再次進行了調查。河南魯山縣的瘋狂採砂行為給當地生態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地下水位下降,讓當地吃水困難,非法採砂者還越過河床,把臨近的耕地林地挖成了深坑,造成嚴重的安全隱患。而魯山縣瘋狂採砂行為也屢次被媒體和上級有關部門關注。對此魯山縣人民政府曾出臺多個文件打擊採砂行為,並展開清障疏浚工程。
  • 以前常用的河沙,現在卻被禁止採取了?有什麼原因嗎?
    最先需要明白的是,河沙確實是一種比較好的東西。可是採沙卻是一個不好的行為。因為河沙被過度採取之後,相應的河堤自然就會處於一種比較不穩定的狀態之中。尤其是在雨季的時候,河堤會受到比較高水位的浸泡,這樣會產生一種比較可怕的現象,那就是河堤最終出現坍塌現象,出現洪災。其次那些被濫挖了的河床上會出現很多深坑,會形成一些漩渦,從而影響航道的安全。
  • 村民建牛圈挖出恐龍蛋化石 兩天挖出30多枚
    10月12日,鄖陽區譚山鎮西王村一村民修建牛圈時,挖出3枚恐龍蛋。地質專家聞訊趕到該村,於27日又挖出一窩30枚恐龍蛋化石。據專家初步鑑定,該地恐龍蛋屬扁圓蛋類,賦存地層為距今約1億年的白堊系上統時期。昨日,記者來到西王村,採訪了恐龍蛋化石發現的經過和幕後故事。開山建牛圈 驚現恐龍蛋發現恐龍蛋化石的地方叫寨溝。
  • 村民蓋房挖出銀子,被要求無償上交給國家,法院判決如何?
    在江蘇蘇州,有位村民建房子的時候,沒想到竟然挖出了很多元寶,這可讓村民興奮極了,但沒過多久,當地政府卻讓村民趕緊上交給政府,村民不願意,最後還鬧到了法院。當時在蘇州的小農村,有兩位村民關係很好,一個叫徐根泉 ,另一個叫徐承德。當時承德一家打算搬到新疆去發展,所以家裡的房子就打算賣掉。後來徐根泉聽說了這件事,主動要求將房子買下來,後來就用了十袋麻薯就買下來了。在那時候糧食還是非常珍貴的。
  • 村民自家地下挖出漢代鐵鏵 不願上交欲收藏(圖)
    李老漢挖出的鏵華商報記者陳永輝攝  華商報商洛訊 幾年前,商洛市商州區夜村鎮代街村村民李老漢在自家地裡,無意間挖出了一個鐵疙瘩,後經文物專家初步鑑定,鐵疙瘩為漢代的鐵鏵(huá)  村民翻地時挖出「鐵疙瘩」  昨日上午,華商報記者在村民李老漢家中,見到了他撿到的「寶貝」,一個鐵鏵及部分箭矢頭。鏵看上去是生鐵鑄造的,已經有了鏽跡,鏵身沾著泥土並有劃痕,重約20斤左右。箭矢頭大約有30根,均呈現銅綠色,有些已經斷掉了。  李老漢說,大約在2010年4月,他翻地時挖出了這些「寶貝」。
  • 湖南村民家中蓋新房,挖地基挖出一隻豬,專家:別蓋了先拆了再說
    湖南村民家中蓋新房,挖地基挖出一隻豬,專家:別蓋了先拆了再說數千年的文明,是百朝百代文明疊加起來的。而時光匆匆駛過,很多的古文明和物質財寶都已經被深深的埋藏於地下了,誰又能夠保證,我們現在的腳底下沒有寶貝呢?
  • 安徽宣城河道村民瘋狂挖寶 普通陶罐開價幾千
    昨天上午,記者在現場看見,2013年曾被挖寶的河道經過治理後,如今大部分已鋪上了磚石,只有一段緊鄰皖蘇交界處(位於宣城境內)不足百米長的河道邊,仍有一些村民拿著鋤頭、鏟子在挖著。  「本來政府不讓挖了,但從去年年底開始又有人來挖。」一位村民對記者說,這些挖寶人中有高淳的,也有宣州的。
  • 一村民蓋房挖出銀元寶,卻要求無償捐獻給國家,法院最終判決如何?
    在上個世紀60年代,蘇州吳縣一個村落裡曾發生過一件引人注目的事,一戶村民蓋新房挖出了銀元寶。本以為就此可以大賺一筆,卻不料竟引發多方爭執,法院最終判決也有些出人意料。 鄉村銀元寶引多方爭議 村民徐根泉翻建房屋時挖到了銀元寶,不料老房主徐承德知道後竟找上門來,強烈要求將挖出的元寶全數歸還出來。老房主上門討一元寶事還沒解決,文管部門就找到了徐根泉。 根據文物保護法規定,境內遺留的一切文物均屬於國家所有,他們要求徐根泉將挖出的銀元寶無償捐獻給國家。
  • 株洲攸縣:盜採河沙猖獗 村民自發巡路護河 亟待管理部門整治
    「隨著我們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農村人越來越注重保護生態環境,從相互監督搞好周邊環境衛生整治,到保護森林保護河流,大家都深深地意識到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美好家園,為子孫後代留下碧水青山比留下房子車子更重要
  • 村民挖出神秘木盒,重達60斤,打開後金光四射,專家:獎勵拖拉機
    挖到文物主動上交國家這是每個公民都必須要遵守的,雖然很多人說這自己挖到的寶貝怎麼鞥隨便上交呢,按理應該可以拿去販賣啊,其實這是絕對不被允許的,我們國家對文物的重視程度那是非常的高,在近代的時候不知道被外國列強搶走了多少文物,而文物的重要性不僅僅在於它的金錢價值,而在於文物本身的意義
  • 村民挖大棚,無意間挖出了一座四百年前的古墓,墓中屍體栩栩如生
    話說,在2010年7月的時候,在莘縣十八里舖鎮,一個村民在一家蔬菜大棚中挖開了一個古墓,裡面有三具棺槨。根據地方文化管理所的考證,這是明朝時期的古墓。在這個古墓裡,有一塊寫有墓志銘的石碑,它記載著墓主人的身份。原來,墓中的男主人叫郝若鏞,一個女主人是江氏,另外一個女主人是丁氏。
  • 眉山村民地裡挖出大紅苕形似奶娃 重達14斤
    2014年11月11日訊,(記者王琴 實習生熊茂薇)紅薯我們平時都見過,可是14斤重的大紅薯恐怕大家很少見了。這幾天,家住三蘇鄉新西村9組的邵建軍家裡異常的熱鬧,大家都聽說他家裡挖出了一個14斤重的紅薯,引來了不少鄰居前來觀看這個「稀奇物」。
  • 三亞村民建房挖地基 2天淘出2萬多枚銅錢(圖)
    事發三亞崖城鎮城西村委會,該地基所在地原為一大戶人家果園  3月22日,三亞市崖城鎮城西村委會一村民建房挖地基時,挖出許多清朝末期民國初期的銅錢,村民們不完全統計,共有2萬多枚不同時期的銅錢。據了解,該地清朝時為一姓廖大戶人家果園,這家人當時不僅家底豐厚,而且文風很濃。
  • 村民挖出罕見的野生「冬筍王」 重量3.5斤
    「溫嶠鎮白巖下村一村民在山上挖到一株冬筍,有3.5斤重,像這樣大的冬筍,我還是第一次見,這株冬筍可以稱得上是『冬筍王』了。」12月28日,台州溫嶺溫嶠鎮嶺腳村村民林衛星打進本報熱線報料說。12月29日上午,記者來到溫嶠鎮白巖下村葉桂香家,她拿出一編織袋的冬筍倒在地上,果然,這株3.5市斤重的「冬筍王」明顯比其他冬筍來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