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要說一下,當年的清朝並不是只有一個北洋水師,清朝的「海軍」由:北洋、福建、廣東、南洋四個水師組成,當然其他三個水師和北洋艦隊的實力沒有可比性,畢竟北洋水師距離皇都最近,自然是優先發展的海軍。雖然清朝水師的總噸位在亞洲當時排第一,但是參與甲午海戰的艦艇噸位比日本少了將近1萬噸。
當時進行黃海海戰的時候,李鴻章麾下的北洋水師派出了絕對的主力,12艘主力戰艦可謂是傾巢出動,浴血奮戰,第一階段的海戰從1894年9月17日中午12:50由鎮遠艦首先向前來尋釁的日本聯合艦隊(基本囊括了整個日本的優勢海軍兵力)發炮開始一直打到了下午五點半。雖然北洋水師損失了幾艘艦艇,但是主力猶存,日本聯合艦隊則無法短時間展開大規模反擊,而且日本戰線長,維修困難。但是因為清政府要求北洋水師撤回威海港不得再戰,等於直接把黃海的制海權拱手相讓不說,也沒有主動出擊,這給予了日本聯合艦隊恢復元氣的機會。在此之後,從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日本發起了陸地戰,開始對清朝陸軍施壓,這其中包含著名的鴨綠江江防之戰,因為清軍不屑於聽從漢官指揮,導致節節敗退,直到日軍拿下旅順口。
接下來是威海衛保衛戰,說白了堂堂的北洋水師已經被日軍在陸地上包圍切斷了後援,丁汝昌所在的北洋水師基地劉公島儼然已經成為孤島。面對強敵,熱血男兒依舊馳騁沙場,護我海疆,丁汝昌、楊用霖、劉步蟾等大將先後自殺,誓死不降。
實際上從裝備上來講,北洋水師的裝備要比日本引進的早,技術也的確跟不上了,尤其是火力,日本的艦艇裝備了每分鐘發射8發以上的速射炮,當時的北洋水師在火力打擊能力上完全不能和日本艦艇對抗。但是命中率卻遠在日本艦艇之上,這或許也是清軍訓練有加的緣故。當然這和清政府的保守也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多給一些預算,首戰能夠打贏,將會極大鼓舞士氣,所以一般開戰的首戰勝敗特別重要。
百年後,劉公島的故事還在被很多人講,無非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屬於我們的,我們寸步不能讓。英雄的血,讓我們走在了和平的道路上,我們自不能辜負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