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在中秋之後賞月,即興寫下了一首好詞:問他有甚堪悲處?

2020-12-12 詩詞曲精品齋

庚戌年是公元1190年,為南宋光宗紹熙元年,當時辛棄疾已經被彈劾免官,在上饒地區賦閒,這一年中秋過後兩天,辛棄疾在自己的帶湖別墅附近飲酒賞月,在宴會上,即興寫下了一首佳作,便是下面這首《踏莎行》。題目中的「帶湖篆[zhuàn]岡」,是代湖附近的一處地名。

辛棄疾這首詞章法曲轉,跌宕起伏,在短小的篇幅中迴環反覆,一波三折,不斷蓄勢,到結尾處突然給人石破天驚之感,筆重千鈞而氣度從容,非詞家老手斷難做到這樣一點,總體概括來說,可以用「欲擒故縱」這四個字來形容,具體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先來看一下原文:

踏莎行·庚戌中秋後二夕帶湖篆岡小酌辛棄疾夜月樓臺,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來去。是誰秋到便悽涼?當年宋玉悲如許。隨分杯盤,等閒歌舞。問他有甚堪悲處?思量卻也有悲時,重陽節近多風雨。

上片起首兩句,寫帶湖秋夜的美景,「夜月樓臺,秋香院宇」,以清麗工整的筆法,描繪了帶湖篆岡的清幽,明月如霜,好風如水,綠樹掩映著樓臺,秋花散發著撲鼻的幽香,這一切,足見秋色之可愛,更何況「笑吟吟地人來去」,景與人,似乎都充滿著喜悅,這樣的美景人情,秋天不是大美之極嗎?為什麼大家一提到秋天就會悲悲戚戚地呢?

於是詞人發出了一問:「是誰秋到便悽涼」?繼而回答「當年宋玉悲如許」。宋玉在其名作《九辯》中,有著名的悲秋之句,「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自此以後,文人寫秋,多有悲秋之語,可是辛棄疾在這裡,似乎對這類悲秋的文人,有些否定,因為從上片詞意看來,悲秋是毫無道理的,美景、幽香、宴會、笑聲,這一切哪有悲秋之意?反而大有劉禹錫「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的豪氣,和陸遊「老夫自笑心如石,三日秋風漫不知」灑脫。

上片讀完,讀者會覺得,這是一首贊秋而不是悲秋的作品。

下片頭三句,似乎更加肯定了我們的這一論斷,「隨分杯盤,等閒歌舞問他有甚堪悲處」?你看你看,秋夜不但有美麗的景色,還有賞心悅目的歌舞,可以小酌、可以賞月,這又有什麼悲傷的呢?於是詞人發出了這樣一個更明顯的反問,似乎將悲秋否定到了極致。

但是,結尾卻有著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筆力千鈞的反跌,讓我們有些應接不暇,「思量卻也有悲時,重陽節近多風雨」!原來,詞人在這之前所渲染的所有「不必悲」、「有甚堪悲」,都不是心裡話,他想要突出的主題,仍然是悲秋!這種欲擒故縱的寫法,當真是高明之極,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辛棄疾的「悲秋」,卻有著不同的味道。的悲秋,一不是為了節氣的蕭疏而悲,二不是為個人身世的衰落而,這二者都是他所反對的,他的悲秋有更深刻的原因,更廣泛的社會意義,他是為國家、民族的命運而悲秋,他所抒寫的是對當時整個天下形勢的憂慮。

我們來看,辛棄疾悲秋的理由是什麼?「重陽節近多風雨」,重陽節快來了,那悽風冷雨將要破壞人們的幸福和寧靜了。這裡的風雨,其實是雙關,也是比興,「風雨」不僅僅是自然界中的事物,也暗示著南宋政權的風雨飄搖,要知道,金主完顏亮正是在29年前,一個秋高馬肥的時節率軍南侵的,辛棄疾曾有詞曰:「落日塞塵起,胡騎獵清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總是在金秋時節侵犯中原,辛棄疾一生力主抗金,但是卻屢屢受挫,現在年近半百,正當大顯身手的年紀,卻被賦閒在此,其憂國之心,無日消減,大有「欲說還休」的味道,這使得此詞更顯沉鬱悲愴,格外震撼人心。

另外,最後這一句「重陽節近多風雨」來自於一個著名的典故,不妨額外多說一句,這個故事在北宋釋惠洪的《冷齋夜話》卷四中有記載,故事的主人公叫做潘大臨:

黃州潘大臨工詩,多佳句,然甚貧。東坡、山谷尤喜之。臨川謝無逸以書問:「有新作否?」潘答書曰:「秋來景物,件件足佳句,恨為俗氛所蔽翳。昨日閒臥,聞攪林風雨聲,欣然起,題其壁曰『滿城風雨近重陽』。忽催租人至,遂敗意。止此一句奉寄。」即聞者笑其迂闊。

作詩才只一句,卻遇收租人而敗興,遂擱筆不寫,這種清高和「仙氣」,令人莞爾,也敬佩!

相關焦點

  • 詞人最後一次中秋賞月,寫下絕筆詞,卻成為北宋最好的賞月詞
    唐詩宋詞中寫中秋的詩詞佳作不少,自然也不乏描寫賞月的佳句。如蘇東坡的「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晏殊的「十輪霜影轉庭梧」;辛棄疾的「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等等都將中秋圓月的形態動作描寫得極為傳神。
  • 辛棄疾的一首中秋詞,很少有人知道,卻極具音韻美,值得一讀再讀
    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詞《一剪梅·中秋無月》,便也是一首值得一讀再讀的中秋詞作。儘管相比較《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辛棄疾的這首中秋詞要冷門很多,但它也有著自己的獨到之處,即語言的音韻美。眾所周知,我國古典詩詞,素有講究音韻美的優良傳統。一般來說,極具音韻美的詩詞作品,讀起來會抑揚頓挫,聽起來韻味無窮。
  • 辛棄疾最經典的三首中秋詞,一生至少要讀一次!
    尤其是兩宋存詞最多的詞人辛棄疾,一生寫過很多首中秋節佳作。今天狗子向大家介紹的便是辛棄疾的三首中秋詞,詞牌不同,風格有別,都是值得一讀的佳作。這首中秋詞雖全篇寫中秋節之事,卻依稀隱喻憂國之情,一句「路也難通,信也難通」恰恰是辛棄疾憂心國家民族,卻無力回天的傾訴。
  • 辛棄疾寫下戒酒詞,不久反悔,又寫下一首破戒詞,成為千古笑談
    辛棄疾,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為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是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鬆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顯然的,在作品之中,辛棄疾將自己的醉態描繪的淋漓盡致,在醉眼朦朧之中,甚至將松樹看成了人,問他:「我醉得怎麼樣了。」他甚至還幻想松樹活動起來扶他,但是卻被他推辭拒絕的神態,將一個醉漢的形象描寫得非常飽滿。
  • 辛棄疾最經典的4首中秋詞,兩首極富浪漫色彩,兩首寫無月中秋
    如果在詞中找尋,那麼與蘇軾齊名的辛棄疾或許算是一個,但是在中秋詞方面似乎也稍有不及蘇軾那首號稱「餘詞俱廢。」的「明月幾時有」。但是辛棄疾的藝術特色鮮明,感情充沛,他寫的中秋詞,也是值得誦讀的上上佳作。下面這四首中秋詞,都是辛棄疾的作品,很是值得細細品味。
  • 一首別具一格的中秋詞,來自無月可賞的辛棄疾,詞中之龍果然瀟灑
    一陣秋雨一層涼,微雨過後,才頓覺又是一年中秋景。中秋佳節在中國人而言,有太多的蘊含,中秋賞月,也是我們的傳統。古代詩人,寫中秋月的很多,如果說誰的作品最深入人心,恐怕還要算蘇東坡《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 845年前的中秋夜辛棄疾寫下此詞,開篇就夠驚豔,有浪漫更有氣魄
    但當中秋詞到了詞中之龍辛棄疾手上,則似乎變了模樣。辛棄疾平生極好寫中秋詞,筆下曾有過數首經典,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首《太常引》。845年前的中秋之夜辛棄疾寫下這首別具一格的中秋詞,開篇就夠驚豔,浪漫與氣勢並存,在詞中我們看到了一個不服輸的辛棄疾。
  • 辛棄疾奇思妙想,寫下史上最具科學幻想的中秋詩詞,成為千古絕唱
    古往今來,中秋詩詞一直是佳節必備,在這一天文豪們絕對不會吝嗇才華,紛紛傾囊而詠月。然而宋代詞龍辛棄疾卻一反常規,他沒有去詠嘆,而是創造性地採用通篇問月的形式,把月亮都問蒙了,藉此抒發對宇宙的思考與神話的理解,堪稱古代科學幻想的高峰。
  • 辛棄疾描寫中秋月,滿堂燭花歌從容,送給期盼團圓的您
    中秋賞月可以怡情養性,更是共享天倫。明月代表著一種圓滿,寄託著一份真情,傳遞著一聲祝福。漂泊在外,不只為兌現兒時一個美麗的夢想,更希望為家人帶來更多的幸福。可是人在他鄉好,月是故鄉明,每逢佳節倍思親,身被羈絆不能行。只好讓這玉盤捎去問候,夢想著不久的將來,會有一次其樂融融的團聚。
  • 中秋賞月,宋詞和唐詩有哪些不同?宋代如何賞月
    也因此中秋賞月的唐詩,都比較豪放、敞亮。宋詞則是更貼近生活,它更講究那種微妙的情感表達,不同於詩的直抒胸臆。詞因為詞牌的影響,更喜歡委婉的隨著曲調構建意境,然後在意境中,細品這詞中所抒發的情感。這種細膩的表達方式是詞的特色,所以詞大多抒情。中秋賞月的宋詞,也是更著重對情感的表達。
  • 辛棄疾不多見的一首詞,一波三折,最後12字更顯惆悵情懷
    辛棄疾是南宋傑出的愛國詞人,他年少時胸懷壯志,青年時代就曾拉起一支隊伍,壯年時更發誓要收復河山。稼軒能文能武,他金戈鐵馬、醉裡挑燈,一把利劍在空中揮舞,令對手見了就膽寒。而作為詞人的辛棄疾,又慷慨悲歌,字裡行間都滿溢著熾熱的愛國情懷。
  • 小妾給蘇軾敬酒,蘇軾問了個尷尬問題,寫下一首詞安慰世人多年
    就是在這個時候,他結交了一位朋友,叫王鞏。王鞏也是個非常有才華的人,當時他被貶到了嶺南,蘇軾則是被貶到了黃州。就這樣過了四年之後,王鞏被官復原職,他在回京的時候,想要去看一下蘇軾。他帶著自己的小妾一同前往,他的小妾名叫柔娘。
  • 辛棄疾的這首詞別具一格,問了八個問題,有創新更有深度
    有一年的中秋節,辛棄疾與客人喝酒聊天,通曉歡愉,興致很高。天快亮時,客人說過去的詩詞寫月亮的很多,但是寫送月的卻少。趁著酒興,辛棄疾便躍躍欲試,於是就寫下了這首很有意思的《木蘭花慢》。這首詞模仿屈原的《天問》,在詞中提出很多問題,構思新穎,藝術上也很成熟,而且提出一個大膽的猜測,至少領先哥白尼幾百年。木蘭花慢 辛棄疾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 蘇軾失眠寫下千古名作,多年後辛棄疾寫下同名詞,水平高低難辨
    蘇軾被一貶再貶,最後去了「天涯海角」的儋州;辛棄疾罷官賦閒了半生,臨死前仍喊著「殺賊」。蘇軾在被貶黃州的第二個中秋節,身處異鄉把盞賞月之時,北望遙遠的汴京,想起自己在朝堂中屢次遭受污衊與排擠,頓時孤寂與愁緒湧上心頭。
  • 辛棄疾拼湊了一首詞,全詞僅僅只有五句,句句都是他抄襲別人的
    辛棄疾是南宋一代詞宗,說他是才高八鬥、學富五車也不為過。但是他曾經寫過一首詞,全文抄襲屈原、宋玉、杜牧、蘇軾、李嶠等人的成句,沒有一個字是自己原創。這件事對於如今有」抄襲過敏症」的網友們來說,是一個比較稀奇的事件。
  • 姑姑八十大壽,辛棄疾寫下一首詞,狠狠調皮了一把,令人拍手稱絕
    五十歲窺知天命,六十歲寵辱不驚,七十歲就從心所欲,而八十歲之後的事兒孔子就沒提了。這說明,古人的八十歲已算珍稀級高壽。歷朝歷代都有那麼多短命皇帝,更何況是普通老百姓?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辛棄疾家中就有這樣一位壽星,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之間的趣味故事。
  • 小妾給蘇軾敬酒,蘇軾問了個尷尬問題,寫下一首詞安慰世人很多年
    就是在這個時候,他結交了一位朋友,叫王鞏。王鞏也是個非常有才華的人,當時他被貶到了嶺南,蘇軾則是被貶到了黃州。就這樣過了四年之後,王鞏被官復原職,他在回京的時候,想要去看一下蘇軾。他帶著自己的小妾一同前往,他的小妾名叫柔娘。
  • 頑童偷梨偷棗,辛棄疾暗中觀察,寫下一首詞,盡顯人生好境界
    歷史上有很多令人敬佩的人生好境界,陶潛的南山菊花,李白的醉酒當歌,蘇軾的風雨疏晴,皆是自少年風月、少年歌舞中凝結而出的灑脫,能拿起能放下,又帶著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的豪氣。不過,此種作風,南宋辛棄疾尤甚。辛棄疾總是給人一副金戈鐵馬的硬漢形象,談情說愛都帶著霸氣,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稼軒的人生境界才是真的高。
  • 讀十首最美的中秋節古詩詞 看古人如何賞月觀花
    讀十首最美的中秋節古詩詞 看古人如何賞月觀花時間:2020-10-01 10:49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讀十首最美的中秋節古詩詞 看古人如何賞月觀花 《中秋》 (唐)李樸 皓魄當空寶鏡升,雲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裡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