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發布《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意見提出,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也稱強基計劃),主要選拔培養有志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2020年起,不再組織開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同時,在部分「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範圍內遴選高校開展試點。教育部將按照「一校一策」的原則,研究確定強基計劃招生高校、專業和規模。
本質上還是2019年自招收緊趨勢的進一步延伸。畢竟從2019年開始,自招就已經過濾掉了大量的雜牌競賽獎項,所有的論文專利證書,以及許多等級不足的國家學科競賽獎項。某種意義上來說,自招並沒有取消,只是進一步過濾「人造」獎項以及教育部自設的一部分不符合選拔思路的獎項。
「強基計劃」本身也並非只有收緊,本身也收納了五大學科競賽之外部分基礎學科競賽,但就目前來看,「強基」會比起過去的任何自招具有更高的門檻。對於競賽選手們也有了更大的挑戰,他們很可能在初中階段就需要開始為未來大學的專業方向進行規劃,並且需要更早開始決定是否要走上競賽這條比以前更加狹窄的道路,亦或者是選擇競爭規模變相擴大的高考。
這也不完全是壞事,不考慮招生計劃本身,許多競賽中「鍍金」選手的比例會大大降低,真正熱愛競賽本身的人能夠得到更好的競爭環境。而考慮到招生本身,我們也可以看出這次的「強基」本身是對於硬實力軟實力人才的嚴格選拔,經歷過毛衣戰,輿論戰的各位想必也能明白如此選擇的考量。
網友表示從2020年開始不再組織高校自主招生了,也就意味著高校能夠根據成績招生的名額更多了,也就意味著高考更加公平了。雖然說,之前的自主招生確實發現了一批多樣才華的青年,但是,又有誰知道這其中是否存在什麼什麼……,畢竟自主招生,強調的是自主,每個學校組委會有權決定自主招生的學生名單。現在取消了自主招生,對於普通人來說算是一件好事,普通人有更多的機會憑藉自己的實力進入自己喜歡的高校。高考雖然辛苦,但是想對於每個人來說非常公平,靠實力說話,靠成績說話。
從社會看來,民眾的呼聲還是起到了作用,這就是輿論監督的力量,一個部門,一個組織只要還有積極的糾錯能力,就還有希望。下一步,高考要與戶籍脫鉤,不能讓戶籍成為隱形的門檻,憑什麼我們山裡孩子就不能按照同樣的分數進清華北大?戶籍不能成為階層固化的藩籬,不能成為福利的分配的標準。
朋友們大家怎麼評價這件事呢,歡迎大家積極留言評論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