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蜂巢是呈現六邊形,而不是圓形或者三角形呢?

2020-12-13 怪羅科學

如果你曾經仔細觀察過一個蜂巢,那麼你就會發現,蜂巢是由一格一格的六邊形組成,非常規整有序。

為什麼蜂巢是呈現六邊形,而不是圓形或者三角形呢?

古希臘哲學家帕珀斯認為蜜蜂們被賦予了「某種幾何方面的先見之明」,認為蜜蜂就是數學天才,它們之所以偏愛六邊形是因為明白六邊形的幾何魅力。

我們都知道,蜂巢是蜜蜂休息和儲存蜂蜜的地方。蜂巢就是蜜蜂的「家」,所以它們對於「家」的建設是非常嚴謹的,呈現的六邊形也非常具有意義的。

首先,六邊形很容易並排堆放,不會影響整個結構的幾何形狀。

這意味著許多蜜蜂可以同時在蜂巢裡工作,而且可以高效的完成這個過程。

其次,六邊形緊密而整齊地排列在一起,空間的浪費最小,利用率最高。

如果是圓形呢?

圓形,就形狀而言是最方便蜜蜂進出的,但是每個相鄰的圓之間就會留下一個小的空間,這會造成空間的浪費。

如果三角行呢?

三角形是最穩定的結構,但是大自然中呈現的三角形並不多,而且三角形不方便蜜蜂進出蜂巢。

六邊形就是最接近圓形的形狀。

此外,六邊形蜂巢是空間最大且使用蜂蠟最少的。

蜜蜂非常具有數學天分。六邊形具有力學上的合理性和材料節省的原理,可以有效地節省成本。

這種形狀的蜂巢被達爾文成為:最大限度地節省了勞力和蜂蠟的使用。

建造六邊形比其他形狀更省時省力。

很多科學家對於蜜蜂如何習得這種本領,說法不一。

古希臘哲學家帕珀斯認為:蜜蜂是神明教導過得數學家。更傾向於與生俱來。

而達爾文認為是自然的選擇和進化賦予了蜜蜂「神力」。

不管怎樣,巧奪天工的工藝讓蜜蜂有了「數學天才」的稱號。

相關焦點

  • 蜜蜂的蜂房為什麼是六邊形?而不是圓或者其他形狀?
    我也注意到,我有那麼多的幾何老師並不是最好的幾何老師,他們只對教授純數學感興趣。我希望蜜蜂是我的幾何老師,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每個老師都應該向他們的學生展示這部可愛的紀錄片。蜜蜂再一次告訴我,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與幾何有關。早期的數學家沒有數字或公式,他們處理的是度量、事物的數量和形狀。他們學的是幾何,不是數學。
  • 蜜蜂的蜂巢為什麼是六角形的?
    那麼,你有沒有近距離觀察過小蜜蜂的家——蜂巢呢?蜂巢是由一個一個小小的房間組合在一起的,每個小房間都是六邊形,裡面放著蜜蜂寶寶——蜜蜂幼蟲和蜜蜂的女王——蜂后的卵,或是儲存著蜜蜂們的糧食——花粉和蜂蜜。聰明的你一定會感到奇怪,為什麼是六邊形,不是圓形、四方形,或是別的形狀呢?人類的房間就是四四方方的啊!
  • 為什麼瓷磚可用三角形、正方形,正六邊形平鋪而別正多邊形不行?
    今天小編跟朋友一起去公園溜達,恰好發現公園裡面鋪著正六邊形的地磚,類似這樣排布:剛好最近小編在陪著朋友裝修房子,於是小編問朋友,你都見過什麼樣子的地磚瓷磚呢?那麼這個多邊形內角和定理是怎麼證明出來的呢?
  • 為何蜜蜂會打造出完美的六邊形蜂巢?
    自然界中有不少神奇現象令人震撼,你能想到蜂巢、肥皂泡和海綿外骨骼之間的奇妙聯繫嗎?答案是它們鍾愛六邊形。為何蜜蜂會打造出完美的六邊形蜂巢?這當然不是什麼神秘的力量,而是其中富含的深刻數學和物理學道理。撰文 | Philip Ball編譯 | 顧淼飛蜜蜂,天生的數學家?
  • 為什麼蜂巢是等邊六邊形?其實蜜蜂的計算能力不亞於一名數學家
    很多蜂農養蜂一輩子了,論養殖技術可以說是爐火純青,要說怎麼養好蜜蜂,他能說得頭頭是道,當問他蜜蜂為什麼把蜂巢築成等邊六邊形而不是其他幾何圖形時,很多經驗老道的蜂農也說不出個所以然,那到底蜜蜂為什麼會將蜂巢築成等邊六邊形而不是其他幾何圖形呢?
  • 今日科普:大自然為何青睞六邊形?蠅眼、蜂巢背後的幾何學法則
    用來存儲琥珀色花蜜的蜂巢的精細程度堪稱是工程學上的奇蹟,蜜蜂是如何做到的呢?一列列菱形巢室拼接成完美的六角形剖面。蜂蠟壘出的巢壁都有著精確的厚度,甚至每個巢室都會稍稍傾斜角度以避免粘稠的蜂蜜流出來。整個蜂巢與地球的磁場保持一致。工蜂們既沒有建築藍圖更不會高瞻遠矚,它們僅僅在日常釀蜜的過程中通過一定程度上的互相協作以避免某個巢室的錯位。
  • 圓滾滾的蜜蜂,為何把窩造成正六邊形的?
    譬如水面的多個肥皂泡,如果大小一致,排布均勻,就會形成正六邊形結構。很顯然,肥皂泡的結構並不是蜜蜂之類智慧生物刻意搭建的,決定其六邊形形狀的是單純的物理規律——相比蜜蜂,大自然是一位更加斤斤計較的工匠。
  • 蜂巢動力學原理!六邊形創艦CJC-650
    目前的多媒體音箱市場,音箱的外觀有了不少的創新,從傳統的方正形,到圓形及各種樣式,商家們都各出其招。不過,在市場上見到創艦CJC-650蜂擁而至,還著實被「雷」倒了。竟然是蜂巢式六邊形結構設計。真是忍不住端詳。
  • 蜜蜂為什麼要把巢穴做成正六邊形而不是圓柱形?差別可大了
    實際上從蜜蜂建造正六邊形的巢房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問題,最利於蜜蜂幼蟲生長的巢房應該是圓柱形,在不影響蜜蜂幼蟲生長發育的前提下,圓柱形才是最接近蜜蜂幼蟲身體外形的,但是卻不是最利於蜂群發展的。第一:正六邊形的構造為什麼節約如果蜜蜂將巢房做成正六邊形,除了巢脾邊上的巢房只有一個邊沒有被共用外,每個邊都被共用。
  • 養蜂技術 完美的蜂巢結構
    他猜想,人們所見到的、截面呈六邊形的蜂窩,是蜜蜂採用最少量的蜂蠟建造成的。他的這一猜想稱為「蜂窩猜想」,但這一猜想一直沒有人能證明。幾周前,美密執安大學數學家黑爾宣稱,他已破解這一猜想。人們一直疑問,蜜蜂為什麼不讓其巢室呈三角形、正方形或其他形狀呢?隔牆為什麼呈平面,而不是呈曲面呢?雖然蜂窩是一個三維體建築,但每一個蜂巢都是六面柱體,而蜂蠟牆的總面積僅與蜂巢的截面有關。由此引出一個數學問題,即尋找面積最大、周長最小的平面圖形。
  • 晶圓形狀是圓形,為什麼做出來的CPU卻是方形的?
    在集成電路板上那些一個個形如正方形或者矩形的金屬厚片,就是典型的CPU封裝結構,而CPU晶片就被封裝在該結構的中心,形狀與此類似,也是方形或者矩形。它的特點都是上表面平整光滑,下表面則有眾多金屬觸點和針腳與電路板相連。
  • 吳國平:世界如此多嬌,六邊形拿什麼徵服這個世界?
    如下圖,蜂巢中的六邊形:如下圖,雪花中的六邊形:如下圖,龜殼上的六邊形:如下圖,石墨的分子結構為六邊形:數學來源於生活,自然界中的對象已經為我們提供著源源不斷的數學模型,這些數學模型直接或間接促進數學的發展。經過老師這麼一點撥,是不是感覺很神奇?大自然為何對六邊形這麼情有獨鍾呢?
  • 蜂蜜包裝設計為什麼選用六邊形元素?
    那麼,蜂蜜包裝設計為什麼選用六邊形元素?主要是有以下幾個原因:1、更容易讓人們聯想到蜂蜜有了解過蜂蜜的人都知道,蜜蜂的蜂巢是六邊形,將蜂蜜包裝瓶設計成與蜂巢一樣的六邊形,消費者們在購買蜂蜜時,看到這個形狀,就會聯想起勤勞小蜜蜂將來至於大自然饋贈,一點一點存儲在瓶子當中。
  • 自然界為何處處是六邊形?這裡有深刻的數學和物理
    自然界中有不少神奇現象令人震撼,你能想到蜂巢、肥皂泡和海綿外骨骼之間的奇妙聯繫嗎?答案是它們鍾愛六邊形。為何蜜蜂會打造出完美的六邊形蜂巢?這當然不是什麼神秘的力量,而是其中富含的深刻數學和物理學道理。達爾文認為主導這一切的是進化論,而不是什麼神祗的力量,於是他進行了一系列實驗,想證實蜜蜂是否僅憑進化和遺傳得來的本能就可以建造出完美的蜂巢。下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是六邊形?這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幾何問題。假設我們想用相同形狀和大小的圖形密鋪一個平面(使圖形不留空隙、也不互相重疊地鋪滿整個平面),那麼只有3種正多邊形可以做到:正三角形、正方形和正六邊形。
  • 蜜蜂為什麼要把巢房建造成正六邊形?
    關於蜜蜂為什麼要把巢房建造成正六邊形的問題,這是一個一直備受爭議,同時又深受蜜蜂愛好者和蜜蜂研究人員好奇的事情。從目前的研究來說,關於蜜蜂巢房的問題上,的確有很多比較科學的研究成果,但是還是有很多沒有解開的秘密。關於蜜蜂為什麼要把蜂巢做成正六邊形的問題。
  • 看看這些配色,從三角形到六邊形,非常棒
    因為其花樣繁多,方形,三角形,圓形,六邊形等等,拼接之後用途更是多樣化,抱枕,毛毯,衣裙,包包,家居裝飾,單元花還展現了零線美好極致的表現力。但是,花片好不好看,關鍵在於配色!線的顏色比較多,可是不知道如何配色。這讓很多人很苦惱。
  • 超美六邊形蜂巢裝飾風格,看完了就想回家照搬!
    也許,你應該考慮用六邊形來裝飾自己的家。六邊形蜂窩圖案,靈感來源於蜜蜂的蜂巢,是最具科學和節省空間的一種幾何形狀。六邊形和其他形狀最大的區別就是能混搭出的效果令人驚奇,而方形瓷磚無論怎麼搭配都沒有六邊形那樣多的圖案和樂趣。
  • 蜂巢為什麼是正六邊形?居然暗含如此有趣的數學原理,太神奇了
    自然界存在著各種非常具有規律性現象,比如點對稱、相對稱、面對稱等等,這些現象經常令我們感到疑惑,為什麼會如此的巧合?其規律的表面下暗含著什麼樣的科學道理?當我們了解了其中的道理後,會發現自然界竟是如此的神奇!
  • 只用圓規和直尺怎樣畫正六邊形
    在生活中有不少圓形的身影。比如硬幣,比如各種車輛的輪胎,軸承、奧運五環,再比如太極圖形,它是將圓一分為二,然後得到兩個面積完全相等的小的漂亮圖形。考試過程中單獨求圓的周長,圓的面積這樣直來直往的題目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少。求圓的扇形周長或面積的題型可能會多一些。
  • 蜂巢結構中的數學問題
    關注公眾號,並在公眾號中回復「蜂巢」可獲取GeoGebra課件的下載地址在剛剛結束的蘭州高三一診試卷中出現了蜂巢問題,事實上蜂巢結構中蘊涵著豐富的數學問題,在湘教版普通高中教科書《數學·必修·第二冊》中便有相應的內容,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先生曾經專門寫過一本科普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