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無小事,家長警惕「蝴蝶效應」,孩子未來一片坦途

2021-01-15 小寶寶的世界喲

細節決定成敗

海爾總裁張瑞敏先生曾說: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我們教育孩子本就是一件平凡但是又充滿瑣碎的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的每一步教育都有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這一步可能很小很小

真所謂成為細節,敗也細節。很多家長平常對孩子的一些小事都不怎麼當回事,比如說簡單的飯前洗手,見面打招呼,早上按時起床等等,我們總是覺得一些無關乎大局的事,就無足掛齒,反正最後孩子是優秀的就可以了

有人說孩子就得往糙裡養,你養的太細,孩子反而不能成大器。比如說這些事,家長總是不在意:

有的孩子有些霸道,出門在外會搶別的小朋友玩具玩。家長說,這樣沒事,小孩子之間搶玩具正常,自家孩子沒有吃虧不就很好嗎?有的孩子不喜歡分享,在幼兒園裡總喜歡霸佔著自己喜歡的玩具不給別人有的孩子沒有勤洗手的習慣,吃東西拿過來就吃有的孩子喜歡耍小脾氣,家長也是慣著,只要孩子不開心,立馬就滿足……

父母覺得這都是些無傷大雅的小事,不足掛齒,但真的任由孩子這樣發展真的好嗎?

小細節引發大災難,家長需要警惕「蝴蝶效應」

什麼是「蝴蝶效應」?

據研究,南半球一直蝴蝶偶爾扇動翅膀所帶來的微弱氣流,由於其他各種因素的摻和,幾星期後,竟會變成席捲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紊亂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蝴蝶效應」

並作出了理論表述:一個極其微小的起因,經過一定的時間及其他因素的參與作用,可以發展成為極為巨大和複雜的影響力

「蝴蝶效應」的理論告訴我們:教育孩子無小事。一句話的表述、一件事的處理,正確和恰當的,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錯誤和武斷的,則可能會貽誤孩子的一生

看似無關緊要的小事,實則決定是整個局面的成功與否

三國演義空城計那一回裡,描寫諸葛亮如何安排的句子中有一句:「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麈尾。城門內外,有二十餘百姓,低頭灑掃,旁若無人」。操琴、童子、百姓,真正嚇跑司馬懿的不是諸葛亮,而是這些精心安排的細節

教育孩子也是同樣的道理,越是小的習慣越是應該早早地抓起,家長應該有這個意識,而不是任由發展

教育孩子無小事,家長警惕「蝴蝶效應」,孩子未來一片坦途

01、引導孩子從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

注意細節其實是一種功夫,這種功夫是靠日積月累培養出來的。談到日積月累,就不能不涉及到習慣,因為人的行為的95%都是受習慣影響的,在習慣中培養功夫,培養素質

所以說家長要從小事抓起,從孩子的一些小習慣養成教育,比如說:

飯前便後必須洗手;收到別人的東西要說謝謝;麻煩別人要懂得感恩;給別人帶來麻煩要說對不起;公共場合不能大聲喧譁和亂跑亂跳

自己的玩具玩完要收拾好,吃飯的時候不能看電視,寫作業的時候要專心……

但凡是日常不起眼的小事,我們一定要注意引導孩子做好,不要隨便應付就完了

02、細節和小事是要有一個概念的

我們所指的細節是指一些小事情的上的細節,如果我們不注重可能就會讓孩子養成不好的習慣,就像是我們前面提到的那樣

但是細節上的小事,有時候需要我們不要過於看重。比如說孩子學騎自行車摔倒了,我們一看孩子摔得特別疼,然後就心軟了。孩子不好好吃飯,我們就要非逼著孩子吃一點

總而言之該看重的地方,父母不看重,不該緊抓著不放的事情,父母緊盯著不放。細節的著重點,往往是父母關注錯的地方,這也決定了孩子成敗的關鍵

03、發現孩子在細節上不好的習慣趕緊糾正

很多事情就怕拖著,拖得時間越久,很多習慣你越想要改過來,越是改不過來。不要是孩子,就是我們大人身上也是存在著一定的惰性,看見孩子有不好的習慣,說個一次兩次的,就不當回事了,不管孩子有沒有真的改正過來,這件事也算是翻篇了

孩子的習慣糾正靠的就是我們家長的監督和督促,但是咱父母高興了就不管了,不高興了就覺得孩子哪哪都不順眼呢,就會使勁管,那這樣孩子很多習慣都是改正不了了的

我們不要總是埋怨孩子身上的毛病多,其實應該先看看咱們自己有沒有約束好自己才對

「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禮不辭小讓,細節決定成敗。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後能夠走的更遠,前途更加坦蕩,那麼從現在開始,糾正孩子在細節上的不良習慣,好好培養孩子,約束自己的同時,教育好孩子,家長和孩子共同進步

不過還是要提醒一點,好的習慣最好的從小開始抓起的,如果能夠在12歲以前讓孩子養成好習慣,那麼以後的教育也會輕鬆。孩子的優秀是從小開始的,在小時候很多習慣的樹立比較簡單,孩子也會聽話,所以從小養成細節上的好習慣再合適不過了

蘋果爸爸建議藉助兒童行為習慣養成繪本幫助孩子更好的養成好習慣,也幫助我們家長更好的教學

我給我家二寶看的是這套《好寶寶好習慣繪本》因為孩子正準備上幼兒園,這本書剛好是為3~6歲孩子的打造的

主題豐富,包括飲食習慣、睡眠習慣、行為習慣、衛生習慣、運動習慣、安全習慣、禮儀習慣等等,溫暖的故事裡蘊含著生活的大道理,讓孩子從故事中學會樂觀和堅強

繪本的圖案精美,色彩鮮豔亮麗吸引孩子的興趣,讓孩子不由自主的就會喜歡上這本書,每本繪本的最後面還有一段寫給媽媽的話,便於親子閱讀,父母更好的教育

繪本的質量很好,印刷清晰,沒有難聞的幽默味道,而且這一整套書才59.9元,一共有10本,一本書5.99元,相當划算

小事成就大事,細節成就完美

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蝴蝶效應」告訴我們,教育孩子無小事,錯誤和武斷貽誤孩子一生
    這種想法非常片面,教育孩子沒有小事。很多不起眼的小細節往往會對孩子造成大的傷害,親子教育中的「蝴蝶效應」不容忽視。劉先生家的女兒今年4歲,聰明伶俐、玉雪可愛。劉先生對女兒愛若珍寶,平時有什麼要求都儘量滿足,女兒也因此和爸爸關係非常親密。
  • 身邊的心理學丨別讓家庭教育中的蝴蝶效應,阻礙孩子的成長
    >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下,身邊的心理學之教育無小事——蝴蝶效應的啟示。要知道,孩子的很多行為都是在模仿家長中學來的,就連學習,也受到父母的很大影響。父母愛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但是並不等於包辦一切,對於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長一定要引導孩子去做,比如經常提醒孩子,用過的東西要物歸原處;收到別人送的東西要說「謝謝」;見到老師要主動問好等等這些點點滴滴的小事都要注重。
  • 家庭教育中,要警惕那些可怕的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一個小的變化帶來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它在養育孩子過程中也很常見。孩子成長過程中會出現很多「錯誤」,「問題」,大多是小事一樁,我們若用輕鬆愉快的態度去解決,甚至不去解決,問題會自行消失。但如果我們嚴厲對待,不但問題無法解決,還會讓孩子的問題固化下來,而且招來更多問題,嚴重的甚至毀了孩子一生。
  • 十大幼兒教育中的心理原理及應用,學會了家長不再發愁孩子教育
    過了一段時間,再來這所學校後,發現這幾個孩子竟然成為班裡的學習成績的佼佼者。這種積極效應,就被稱為羅森塔爾效應,尤其在小學低年級的小孩中的效果明顯,作為聰明的家長,一定要學會把這些積極的效應,傳遞給孩子,讓孩子認可自己的聰明,未來自然也會更出色。
  • 神奇的羅森塔爾效應是什麼?家長用對了,孩子未來贏在起跑線
    文|秘籍君閒來無事,我趁著假期瀏覽國外綜藝節目時,被其中一檔主題是「素人大改造」吸引了注意力,這檔一開播便掀起輿論狂潮的教育類節目,與普通的鍛鍊類夏令營不同,這一檔節目並沒有老師參與,甚至與孩子無關,主要參與人是孩子的家庭,也就是父母。
  • 孩子自卑?家長不要給娃隨意貼標籤,警惕以貌取人的「暈輪效應」
    孩子自卑,可能源於家長的「完美主義」,家長千萬不要給娃隨意貼標籤,應警惕以貌取人的「暈輪效應」。什麼是「暈輪效應」?心理學上的「暈輪效應」,指人們對他人的認知就好比日暈由中心逐漸向外部擴散成圓圈,是一種在某一突出特徵影響下所產生的以點帶面、以偏概全的社會心理現象。
  • 「家長退群事件」鬧上央視,引起蝴蝶效應,給孩子兜底的還是父母
    因為這個家長說出來了大家的心聲,引起家長們的強烈共鳴。所以此事後來還鬧上了央視晚間新聞,引起蝴蝶效應,主持人也給這位家長聲援叫冤,說家長批改作業,是老師的缺位。隨即十幾個城市教育部門也立即響應,宣布禁止教師讓家長批改作業,再到後來教育部發布新聞回應:明令禁止違規要求家長批改作業。說到底,家長和老師掐架,教育孩子,是老師和家長分工不明的問題。
  • 為啥越獎勵,孩子反而越沒有學習動力,家長要警惕「德西效應」
    很多家長都會用這種獎勵的方式,來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可是一些細心的父母,也會發現,在一段時間確實會起到一些效果,可是時間久了,這些就會慢慢地失去作用。甚至孩子還會說出這些沒什麼稀罕的話?看著孩子學習沒有動力,家長還會絞盡腦汁地想像用什麼來打動孩子。其實,和任何獎勵都無關,這很可能是因為出現德西效應。
  • 孩子膽小怕事?家長可以了解「馬太效應」,讓孩子自信茁壯地成長
    孩子膽小怕事?家長可以了解「馬太效應」,讓孩子自信茁壯地成長很多家長都對如何教育好孩子比較發愁,尤其是現在的孩子大多從小嬌慣,說重了話孩子聽不進去,但是說輕了孩子又聽不進去。父母過於嬌慣有些孩子膽小怕事,是因為從小就受到父母的嬌慣。他們不願意去承擔額外的責任,即使是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他們也會選擇推脫給別人去承擔。而父母的嬌慣,恰恰會讓孩子養出不願意承擔、膽小怕事的性格,這對孩子未來的發展非常不好。
  • 孩子的創造力需要保護,父母教育時要警惕「霍布森選擇效應」
    ,但父母若想保護和培養孩子的創造力,那教育時就要警惕"霍布森選擇效應",以免無意間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的教育誤區?如果孩子成功了,那麼家長不妨給予鼓勵;如果孩子失敗了,那麼家長也不要放馬後炮打擊他的信心"看,我就說不能這麼做,後悔了吧"。
  • 父母培育優秀孩子必須知道的神奇心理效應以及運用
    下面說明一部分心理效應的概念以及在教育中的運用案例:心理規律一:羅森塔爾效應—給孩子貼上積極標籤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 ­他來到了一所普通中學,在一個班裡隨便地走了一趟,然後就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
  • 「蝴蝶劇場」的「蝴蝶」效應
    「蝴蝶劇場」的「蝴蝶」效應(深觀察)天乃蝶之家,地乃蝶之靈,雲乃蝶之裳,花乃蝶之魂,但為君之故,翩翩舞到今……2021年元旦小長假,在越聲清韻中,杭州西湖邊的「蝴蝶劇場」連續上演了三晚新版越劇《梁祝》。這是百越文創與浙江小百花越劇院(團)推出的2021中國式新年音樂會,也是「蝴蝶劇場」自2020年元旦開張以來,舉辦的第一屆中國式新年音樂會。
  • 四個心理學效應,提高家長的教育智慧,讓孩子聽話起來
    分析:一個懂事聽話的孩子,能夠讓家裡的家庭氛圍更加的好。孩子不聽話倒不如採用四個心理學效應,可以給家長育兒提供教育智慧,同時也可以讓孩子更加的聽話,那麼這四個心理學效應是什麼呢?(1)德西效應很多的家長在生活當中也會採取這樣的方式去教育孩子,比如為了讓孩子在考試的時候取得一個好的成績,並會給孩子創造動力,比如給孩子獎勵的方式。
  • 防溺無小事,家長需謹慎
    看看這些溺水新聞事件,悲劇幾乎每天都在重演,讓人看了很是痛心,這不是一個家庭要面對的問題,是所有家庭都要面對的,防溺無小事,請各位家長朋友一定要提高警惕,別再讓悲劇發生。夏季來臨,是溺水事故高發時期,為了避免溺水事件的發生,作為家長,預防孩子溺水應做到:六不準:1.不準孩子私自下水遊泳;2.不準孩子擅自與他人結伴遊泳;3.不準孩子在無家長或老師帶隊的情況下遊泳;4.不準孩子到不熟悉的水域遊泳;5.不準孩子到無安全設施、無救護人員的水域遊泳
  • 「蝴蝶效應」我們都理解錯了?
    來源 | 得到APP轉自 | 段永朝讀書你肯定聽說過一個詞,「蝴蝶效應」,形容的是一件微小的事情,可能會帶來很大的風險。但萬老師說,當人們在談論「蝴蝶效應」的時候,基本上都說錯了。這是為什麼呢?我們一起來聽聽萬老師的講解。
  • 家長越管孩子越反抗?了解「禁果效應」,正確教育孩子
    劉先生有的時候也特別的懊惱,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減少反抗的想法呢?其實現如今這樣的案例有很多,有很多孩子在面對父母的訓斥的時候,都會選擇反抗和不聽話,其實出現了這樣的狀況,我們最應該思考的就是是不是我們的教育方法不對呢?而且一旦出現這樣的狀況時,我們就應該思考一下,是不是沒有合理的利用禁果效應呢?
  • 父母必讀的十大兒童教育心理學效應
    這種由於家長的期待和愛而產生的積極效應便叫做羅森塔爾效應,在小學低年級的小孩中最容易產生。因此,聰明的家長應該把這種效應傳遞給孩子,這對孩子的成長大有益處。02超限效應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
  • 孩子一哭,家長就滿足孩子要求,你是在教育孩子成為令人討厭的人
    當孩子達到了家長的目標,並穿上了心中所盼的華麗服飾後,若此時孩子的母親再狠狠地誇上一番,讓孩子沾沾自喜,並驕傲地認為自己就是媽媽口中所說的「小公主」或者「小少爺」,那麼孩子已經在你的引導之下,變得虛榮,學會誇耀了。
  • 寵溺並不是愛,家長警惕「青蛙效應」,才能使孩子合理發展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往往都可以見到寵溺孩子的家長,這些孩子在長大過後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會依賴父母或者是依賴身邊的人,所以說這些家長的教育方式確實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鄰居因為是老來得子,所以對自己的兒子非常的寵愛,他寵溺孩子的事情在整個小區都傳開了。明明孩子現在已經三歲了,但是在帶孩子出門的時候,鄰居仍舊是抱著孩子出門,不會讓孩子走路。
  • 別讓「投射效應」影響孩子的未來,很多家長陷入其中
    回去的路上,小雯媽擔心更甚,只有會與人打交道才能在社會上立足,三歲看大,孩子這樣下去可咋辦?很多父母都會對子女有各種期待,如果孩子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有的家長會很焦慮,期待原本是為了孩子好,但需知過猶不及,「投射效應」家長們要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