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膽小怕事?家長可以了解「馬太效應」,讓孩子自信茁壯地成長

2020-11-08 御姐育兒冊

孩子膽小怕事?家長可以了解「馬太效應」,讓孩子自信茁壯地成長

很多家長都對如何教育好孩子比較發愁,尤其是現在的孩子大多從小嬌慣,說重了話孩子聽不進去,但是說輕了孩子又聽不進去。

寶媽小林最近就很煩惱,她發現孩子現在在學校的表現,越來越讓人失望了。在還沒上小學前,孩子在家裡的脾氣還是比較橫的,而且也比較外向,敢於在外人面前表現自己。誰知孩子上了小學後,這幾年性格慢慢地變得更加內向,甚至上課老師點名都不敢說話,回家和家長說話也聲音小得像蚊子。

前幾天孩子的老師讓小林去了學校一趟,老師向寶媽說,孩子現在膽小怕事的情況越來越嚴重了,只是在課堂上點名讓孩子回答一個問題,沒想到孩子半天說不出一句話,他認為孩子這樣繼續發展下非常不好。小林回家也一直在反思,到底孩子哪裡出了問題了?

於是她回去問孩子,你知道老師今天叫我去學校幹什麼了嗎?孩子搖搖頭,並不做聲回答。小林的脾氣倒是上來了,"你現在啞巴了是嗎?這兩年連話都不會說了嗎?老師叫你上課回答個問題,還會吃了你嗎?"孩子聽了之後,卻突然放下手中的碗筷,衝進了房間把門鎖上了。寶媽也是氣得要命,這孩子真是油鹽不進!

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過這樣的困惑,明明孩子小時候還挺活潑外向的,長大了卻突然變得內向沉默、膽小怕事,其實孩子變成這樣也是有原因的。

孩子為什麼會產生膽小怕事的性格?

1. 孩子的心理被打擊過

有些孩子可能在之前是比較熱情外放的性格,但是由於他犯了一些錯,在被長輩教訓過後,可能孩子的心理就被打擊到了。如果孩子內心的傷害沒有得到及時的安慰,那些傷害便會一直積累在孩子的心中。直到孩子某一天心理防線接近崩潰了,他們會突然變得對外界感到害怕,曾經外放的性格也會完全轉換過來。

2. 父母過於嬌慣

有些孩子膽小怕事,是因為從小就受到父母的嬌慣。他們不願意去承擔額外的責任,即使是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他們也會選擇推脫給別人去承擔。而父母的嬌慣,恰恰會讓孩子養出不願意承擔、膽小怕事的性格,這對孩子未來的發展非常不好。

3. 孩子太過自得

還有一部分孩子是太過自得,他們只願意承擔和自己有關的事情,並不想幫他人一起承擔責任。這類孩子其實本性也是比較善良的,只不過他們現在已經有了自己的個性,想要讓這類孩子發生轉變,父母需要及時的引導!

不過不管孩子是那種原因表現得膽小怕事,這種性格特點都不會給孩子的未來發展帶來好處。家長可以嘗試了解下"馬太效應",讓孩子能夠更加自信茁壯地成長!

如何理解"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原本是一個經濟學概念,它揭示的道理是"強者恆強,弱者恆弱,贏家通吃"。如果放到孩子的教育上來,那就是孩子嘗試過成功的滋味後,便更容易一直成功一下。如果孩子能保持一次積極的態度,那麼孩子將會一直積極下去!

如何幫助孩子獲得自信?

1. 鼓勵孩子挑戰力所能及的事情

假如孩子現階段對自己沒有信心,做事情總是比較膽小怕事的話,家長可以先鼓勵孩子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再慢慢尋求進步。家長想讓孩子學業成績提升的話,可以先監督著孩子改變自己的學習習慣,比如讓孩子周末在家多學習一小時,每天多花半個小時背單詞等等。從孩子能做到的小事著手,慢慢地提升孩子的自信。

2. 多誇獎孩子

當孩子做出轉變之後,他們是需要父母的誇獎和鼓勵的。這時候父母不要吝惜於自己的誇獎和鼓勵,不要總用語言諷刺孩子做得還不夠好,只有通過誇獎慢慢地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後,孩子才會有意識主動走出目前的困境!

3. 鼓勵孩子主動挑戰更有難度的任務

當孩子有了足夠的自信心和改變現狀的能力後,這時家長就可以鼓勵孩子主動挑戰更難的任務。比如孩子目前的成績是在80分上下,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向90分的水平衝刺,而孩子此時已經有了足夠的信心,他們也更願意去挑戰自我!

其實孩子也不是天生膽小怕事的,他們也是在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遇見了問題。家長要做的就是好好地引導他們,鼓勵他們主動走出來再去挑戰自我!

相關焦點

  • 孩子膽小怕嘗試?家長用好「馬太效應」,讓孩子從平庸走向優秀
    ,「馬太效應」可以幫助我們。,家長巧用「馬太效應」可破局。所以,許多膽小的孩子正是因為陷入了「習得性無助」的循環,才變得那麼膽小怕事。二、什麼是「馬太效應」?「馬太效應」指的是,孩子在自我心理的影響之下,他們當中有的人會更加勇敢,有的人會更加地膽怯。
  • 孩子膽小、不敢嘗試新鮮事物,試試用「馬太效應」破局
    不過,我們可以利用孩子年齡小的優勢,巧用「馬太效應」,幫助孩子克服畏首畏尾的心理。「馬太效應」是什麼呢?這是指在人類普遍會出現的心理,比如當你成功做成一件事情了以後,你會越來越努力,自信心爆棚,最後做什麼事情都能成功。
  • 孩子成績越來越差怎麼辦?家長巧用「馬太效應」,差生也能變優生
    許多家長特別喜歡「別人家的孩子」,比如有的孩子在幼兒園時表現就非常好,到了小學時表現得更好,由於前期的積累,到了初中時發揮了自己優勢,取得了更好的成績,不斷進步,這就是「馬太效應」,「強者更強,弱者更弱」。
  • 孩子膽小,怕嘗試?家長巧用「馬太效應」,幫助孩子克服畏難情緒
    ,沒有勇氣解決難題,這其實是孩子的畏難情緒在作怪,家長們要利用好「馬太效應」,幫助孩子順利成長。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們可以利用「馬太效應」幫助孩子克服畏難興趣,首先了解這個效應是什麼。所以孩子害怕去嘗試,就會一直選擇逃避,他們學不會行動,學不會解決問題,最後一事無成,失去了成長的機會。但是相反,如果孩子們一開始就勇於嘗試,我們能夠有一個開頭的機會,這樣才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才會提升自己的能力。因此,家長們可以利用好「馬太效應」,幫助孩子們改變面對困難的勇氣,提高自己的膽量。
  • 心理學「馬太效應」:孩子優不優秀,差距是這樣慢慢拉開的
    "馬太效應"在教育中的雙面性是很常見的,家長們無意中的表揚、批評形成了馬太效應,孩子之間的差距也是這樣慢慢拉開的。如果一個孩子不管表現好壞,從未遭受過教師、家長和同學的嘲笑,而是受到平等的對待,並在需要的時候能夠得到及時的幫助,那他就能夠認真學習,積極向上,不會受到"馬太效應"的影響。很多表現不好的孩子就是因為經常受到不公正的對待,在負能量的環境中成長,才會產生自我懷疑,從而掉進越變越差深淵。
  • 馬太效應:強化孩子自信,走出自卑「泥潭」,未來更加優秀
    看著女兒陽光的笑臉,我忽然感覺到很欣慰,幸虧我沒有像雯雯媽媽那樣,不然我的女兒一定不會如此的樂觀開朗,而雯雯媽媽雖然是疼愛孩子的表現,但是卻陷入了「馬太效應」的負面泥潭,不僅孩子不會變得優秀,反而還會走向極端。
  • 孩子膽小不敢前進,巧用馬太效應,幫助孩子克服畏懼心理
    孩子膽小不敢前進,巧用馬太效應,幫助孩子克服畏懼心理孩子們的性格雖然有天生的因素,但也會受到環境的影響。有些孩子很有自信,對某件事可以無憂無慮地做好。但是有些孩子很膽小,不敢上前,遇到困難時不知所措,也有依賴父母的幫助的情況。
  • 孩子總是自我否定?家長要善用「羅森塔爾效應」,讓孩子重拾自信
    家長要學會利用"羅森塔爾效應",經常鼓勵孩子,給予孩子恰當的期望。"羅森塔爾效應",又稱作"人際期望效應"和"皮格馬利翁效應",指的是孩子通過老師對他的殷切希望戲劇性地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的一種社會心理效應。這是由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通過一項實驗得來的結論。
  • 父母教育孩子需要知道的道理:利用"馬太效應"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其名字來自於《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現廣泛應用於教育等各個領域。而在孩子的教育中,馬太效應帶來的影響也是很大的。而那些經常被父母貶低批評的孩子,在行為和內心活動上很容易表現出不自信。比如有的孩子,總是認為自己再怎麼努力,也不能取得想要的成績,喪失對自己的信心。
  • 杜絕教育中的「馬太效應」,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馬太效應不僅廣泛被用於財富積累的現象中,在學校教育中,我們同樣會發現這樣的現象,那些學習好的學生會越來越優秀,而那些學習差的學生則會變得越來越差勁。這其實就是馬太效應的影響。一個學習成績十分優秀的學生不僅會受到校領導的讚揚,還經常受到老師的稱讚與重視,而回到家後,他也會受到家長的寵愛。
  • 總是膽小不敢嘗試,巧用「馬太效應」,4招幫孩子克服畏難情緒
    important}鄰居的孩子今年4歲半了,最近寶媽總跟我抱怨,說她家娃只要遇到不太熟悉的人或者,就會拒絕「我不要試,我不怕!」。每次遇到這種情況,鄰居會立馬鼓勵兒子,「不試怎麼知道自己不行?媽媽相信你一定可以的,寶貝再試一次。」可是孩子根本不聽,直接甩一句「你說什麼都沒用!我就是不試!」我們很多父母都遇到過類似棘手的難題。
  • 有趣的心理學規律——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馬太效應是廣泛運用與社會心理學和經濟學方面的著名理論,是由美國科學家莫頓發現並命名的。馬太效應的名字是來源於《新約·馬太福音》裡的一句話「多的,可以得到的更多,少的,連原有的也會失去。」經濟學對馬太效應的理解可以概括為「富的人會越來越富,會得到更多的資源傾斜和更多的機會,窮的人這些條件會越來越少,就會越窮。」而在心理學領域對它的解釋為「越是強的人,就會得到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榮譽和讚美。弱者則越來越不被注意,直至被人完全遺忘。」
  • 成功教育心理學,正確認識「馬太效應」,你的孩子會更優秀
    而媽媽似乎沒有留意到,自顧自地說道:「自從讀小學開始,就讓你注重閱讀,但是你偏不聽話。一年級期末成績就不理想,這到二年級更是一塌糊塗。」小女孩似乎被激怒了,她衝媽媽喊道:「最討厭你了,每次都這樣說我不行!」這樣類似的生活場景是不是非常熟悉?身為父母的我們,是否也會經常無意識不斷地否定孩子?這就容易在孩子身上形成馬太效應。
  • 如何用馬太效應的積極與消極的雙重作用,讓孩子在夏令營中有成長
    去年暑假,40多個孩子參加了我的籃球訓練營,其中有幾個特別的活躍,不遵守紀律還把身邊的孩子都弄哭了,我嘗試用了【馬太效應】積極與消極的雙重作用,順利的幫他們度過了一個開心的營期。】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根據發現了一個社會現象,人們對已經有名的科學家給予的榮譽會越來越多,對於還沒有名氣地位的學者則不會輕易承認他們的成績,結合新約.馬太福音中主人與三個僕人的故事,歸納出了馬太效應。
  • 孩子長大後"窮"與"富"?馬太效應:其實早已決定,父母要懂
    前段時間到朋友家做客時,朋友向我們談論了上周末家長會的事情。根據朋友所說,自己兒子所在的班級當中,出了一個學習特別優秀的孩子。事實上,這種言論源於心理學上的一種現象,稱為"馬太效應"。了解"馬太效應"根據心理學上給出的解釋,"馬太效應"指的是當一個人有所成就時,所有的好事都會到來,而當一個人失敗時,即使有機遇也不會輪到自己的頭上。這是什麼意思呢?
  • 巧用「馬太效應」,3招幫孩子克服畏難情緒
    接下來,我們就來詳細地說說,究竟什麼原因導致了孩子不敢勇敢嘗試?作為家長,我們又該如何正確地引導孩子呢? 02、利用「馬太效應」,3招培養出敢於嘗試的孩子 「馬太效應」來源於《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
  • 巧用「馬太效應」,3招幫孩子克服畏難情緒
    作為家長,我們又該如何正確地引導孩子呢?01、孩子為什麼總是膽小不敢嘗試?」,3招培養出敢於嘗試的孩子「馬太效應」來源於《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
  • 孩子成績不好你真的搞懂原因了嗎?馬太效應了解一下
    也就是說,在篩選中,出生在下半年的孩子憑藉早出生半年的發育優勢,更容易打敗對手,獲得入選資格。而那些憑藉半年優勢入選的孩子,更容易得到更多的資源訓練,從而邁上一個新的臺階。這樣的優勢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這就是馬太效應:強的會變得越強,弱的會變得更弱。
  • 孩子膽小怕事?如何釋放孩子的狼性?運用"狼性法則"更有效
    要想解決問題,首先就要了解問題出現的原因,孩子膽小怕事,可能是以下因素造成的:1.家長對孩子過於嚴格有家長對此就不是理解,為什麼家長的嚴格管教還會讓孩子變得膽小怕事了?3.家長之間的攀比孩子們最討厭的,也是家長們最可能提起過的一個詞,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我相信這個"別人家的孩子"是很多人小時候成長階段討厭的對象,不僅如此,也會因為家長們之間的攀比,形成巨大的心理壓力。
  • 心理學「馬太效應」表明:孩子的潛能需被激活
    何為"馬太效應""馬太效應"指的是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現象。這種刻板印象,無形之中對孩子造成了很深的傷害,可以說"馬太效應"中弱者越弱的,父母的刻板印象佔據著很大原因,父母總是看不到孩子的發展與進步,孩子就更沒有前進的動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