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膽小怕事?家長可以了解「馬太效應」,讓孩子自信茁壯地成長
很多家長都對如何教育好孩子比較發愁,尤其是現在的孩子大多從小嬌慣,說重了話孩子聽不進去,但是說輕了孩子又聽不進去。
寶媽小林最近就很煩惱,她發現孩子現在在學校的表現,越來越讓人失望了。在還沒上小學前,孩子在家裡的脾氣還是比較橫的,而且也比較外向,敢於在外人面前表現自己。誰知孩子上了小學後,這幾年性格慢慢地變得更加內向,甚至上課老師點名都不敢說話,回家和家長說話也聲音小得像蚊子。
前幾天孩子的老師讓小林去了學校一趟,老師向寶媽說,孩子現在膽小怕事的情況越來越嚴重了,只是在課堂上點名讓孩子回答一個問題,沒想到孩子半天說不出一句話,他認為孩子這樣繼續發展下非常不好。小林回家也一直在反思,到底孩子哪裡出了問題了?
於是她回去問孩子,你知道老師今天叫我去學校幹什麼了嗎?孩子搖搖頭,並不做聲回答。小林的脾氣倒是上來了,"你現在啞巴了是嗎?這兩年連話都不會說了嗎?老師叫你上課回答個問題,還會吃了你嗎?"孩子聽了之後,卻突然放下手中的碗筷,衝進了房間把門鎖上了。寶媽也是氣得要命,這孩子真是油鹽不進!
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過這樣的困惑,明明孩子小時候還挺活潑外向的,長大了卻突然變得內向沉默、膽小怕事,其實孩子變成這樣也是有原因的。
1. 孩子的心理被打擊過
有些孩子可能在之前是比較熱情外放的性格,但是由於他犯了一些錯,在被長輩教訓過後,可能孩子的心理就被打擊到了。如果孩子內心的傷害沒有得到及時的安慰,那些傷害便會一直積累在孩子的心中。直到孩子某一天心理防線接近崩潰了,他們會突然變得對外界感到害怕,曾經外放的性格也會完全轉換過來。
2. 父母過於嬌慣
有些孩子膽小怕事,是因為從小就受到父母的嬌慣。他們不願意去承擔額外的責任,即使是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他們也會選擇推脫給別人去承擔。而父母的嬌慣,恰恰會讓孩子養出不願意承擔、膽小怕事的性格,這對孩子未來的發展非常不好。
3. 孩子太過自得
還有一部分孩子是太過自得,他們只願意承擔和自己有關的事情,並不想幫他人一起承擔責任。這類孩子其實本性也是比較善良的,只不過他們現在已經有了自己的個性,想要讓這類孩子發生轉變,父母需要及時的引導!
不過不管孩子是那種原因表現得膽小怕事,這種性格特點都不會給孩子的未來發展帶來好處。家長可以嘗試了解下"馬太效應",讓孩子能夠更加自信茁壯地成長!
"馬太效應"原本是一個經濟學概念,它揭示的道理是"強者恆強,弱者恆弱,贏家通吃"。如果放到孩子的教育上來,那就是孩子嘗試過成功的滋味後,便更容易一直成功一下。如果孩子能保持一次積極的態度,那麼孩子將會一直積極下去!
1. 鼓勵孩子挑戰力所能及的事情
假如孩子現階段對自己沒有信心,做事情總是比較膽小怕事的話,家長可以先鼓勵孩子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再慢慢尋求進步。家長想讓孩子學業成績提升的話,可以先監督著孩子改變自己的學習習慣,比如讓孩子周末在家多學習一小時,每天多花半個小時背單詞等等。從孩子能做到的小事著手,慢慢地提升孩子的自信。
2. 多誇獎孩子
當孩子做出轉變之後,他們是需要父母的誇獎和鼓勵的。這時候父母不要吝惜於自己的誇獎和鼓勵,不要總用語言諷刺孩子做得還不夠好,只有通過誇獎慢慢地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後,孩子才會有意識主動走出目前的困境!
3. 鼓勵孩子主動挑戰更有難度的任務
當孩子有了足夠的自信心和改變現狀的能力後,這時家長就可以鼓勵孩子主動挑戰更難的任務。比如孩子目前的成績是在80分上下,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向90分的水平衝刺,而孩子此時已經有了足夠的信心,他們也更願意去挑戰自我!
其實孩子也不是天生膽小怕事的,他們也是在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遇見了問題。家長要做的就是好好地引導他們,鼓勵他們主動走出來再去挑戰自我!